自我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2:05: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我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低年級學生自我教育論文
魏書生堅持“育人第一”,先育人,后教書,育人與教書齊頭并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也促進教學工作高效快速的開展。育人的關鍵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強化學生道德認識開始,通過道德行為鍛煉,養成他們良好的道德習慣,習慣成自然,最終逐步形成道德品質。如何對低年級學生實施這樣的道德教育呢?
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把學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或是犯了錯需要糾正的人,這樣的教育把學生看作是處于被動消極的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師應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態度。在我的班級管理中對魏書生的班級管理理論進行了一些實踐。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我在班級工作中還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把他們看作是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讓他們逐步的學習自盛自律。
一、從認識起步,在討論中學習自省
堅持從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起步,重視給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特別是注意抓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凡事不抓則已,一抓必抓到底。這充分顯示了魏書生的育人的科學性和做事的堅持精神。
低年級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程度不深,其道德認識水平還處于低級階段,因此要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心理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我采取了討論的方式。在對一個議題或一個事件的討論過程當中教師幫助學生自省自悟,認識自我。如: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已成為普遍現象,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無限關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可謂是“小公主”,“小皇帝”了。對此,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動手學習:釘釘紐扣,包包書皮,學習掃地、擦桌子。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還同時受到了教育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在此基礎之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勞動中你都有哪些體會?學生的討論得很自由,很投入,很熱烈,很真摯。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認識,愿意將此落實到行動當中。一段時間之后的家訪中我了解到,我班學生在家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幫著做”,可見那次的討論教育效果應該說是令人滿意的。
二、在互相監督、幫助中自律
德育思想現代化分析論文
一、有關現代德育思想理論的著述
現代德育思想具體體現在有關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在德育思想建設方面沖破了原來的“封閉”狀態,出版了一批西方國家德育理論的譯著和國內學者有關現代德育思想的編著,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翻譯出版了當代西方德育論著作,除80年代初傅統先、陸有銓翻譯出版了皮亞杰的《兒童的道德判斷》(1984)外,有陳欣銀、李伯黍翻譯出版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1989),博維利翻譯出版了美國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還有瞿葆奎先生主編的《教育學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數量的德育譯著。我們不敢說翻譯出版的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們所需要的現代德育思想,但我們首先要了解國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論成果,然后才談得上對其進行分析。第二,許多學者出版了介紹西方德育思想理論的著作,如馮增俊的《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1993),魏賢超的《現代德育原理》(1993)、《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1994)、《道德心理學與道德教育學》(1995),戚萬學的《沖擊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袁桂林的《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詹萬生主編的《中國德育全書》(1996)中也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三,國內學者還編著了一定數量的有關現代德育論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論綱》(1993),張志勇著《情感教育論》(1993),戚萬學著《活動道德教育論》(1994),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1994),班華主編的《心育論》(1994),詹萬生著《德育新論》(1996),班華主編的《現代德育論》(1996),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1997)等。這些編著是近五年來的成果。
二、現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對德育思想現代化或現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現代德育論》“緒論”和拙文《世界之交論德育現代化建設》中已有闡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慮到現時代的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強調了“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現代化為中心”。但未拓寬到生態空間考慮,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F代德育不能僅從時間意義上理解,主要應從現時代性質方面理解?!按龠M人的德性現代化”,這是對現代德育最簡捷的表述,也是關于現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這是現代德育的本質規定,是區別于傳統德育的根本標志,以致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代德育是主體性、發展性德育,即主體—發展性德育??聽柌窭^承了杜威發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認知—發展性德育”。相對于無視兒童自己思維方式的傳統德育而言,柯氏強調“認知—發展性”把兒童看作“道德哲學家”是德育觀上的飛躍。但忽視了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問題,“認知—發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爸黧w—發展性”德育培養現代道德主體,發展的內容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爸黧w—發展性”可以看作是現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體現了現代德育目標要求,即培養21世紀道德主體,促使其德性的現代化發展;2、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亦即現代德育的本體功能;3、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內在價值,即現代德育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發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梢哉f,“主體—發展性”集中地表現了現代德育與傳統德育的區別。
三、關于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的探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們對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問題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德育是“階級斗爭工具”轉向德育是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王逢賢教授對德育本質屬性、德育實體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統論述。德育本質是德育理論的最高問題,多年來的一種觀點即對德育本質的認識包括兩個基本方面即德育與社會的關系,德育與人的關系。然而隨著生態倫理學的產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對德育應在社會、人、自然這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上認識?,F代德育性質是德育本質在現時代的具體展現。在認識德育與社會與人的發展關系方面,我以為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把德育、社會、人作為三位一體的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即始終聯系社會與人的發展認識德育,而不是脫離社會與人孤立地就德育論德育。二是動態地即在德育、社會、人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分析三者關系,闡明德育現代化問題。用系統整體的思維對德育發生、發展,德育現代化作綜合的動態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們沒有把自然生態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這是一個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專業委員會的年會上,易連云提交了關于德育生態環境的論文,似乎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人、社會、自然廣闊的背景上思考德育問題,才是更好地體現現代德育思想的。
中教二級職稱述職報告
教學上,本人連續5年擔任初三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兼任初三語文學科教研組長。能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育科研的探索,不斷汲取語文教育理論的營養,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任現職以來,連續五年擔任初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考語文平均分和優秀率連續多年均名列學校前茅,負責的初三語文教研組也多次被評為學校優秀教研組。
本人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每年為分配來的新教師進行上崗前的教育培訓,每學期為三年未達標的新教師作講座、上示范課,熱情指導他們開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所指導的青年教師張建軍多年來先后被評為江陰市優秀班主任,*市優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參加江陰市領導干部教學大比武,榮獲二等獎;指導的青年教師余勇也已成為教學骨干,并且在宣傳工作中成績顯著,撰寫文章多次發表在《江陰日報》《江陰教育信息網》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擔任政教主任來,積極組織年級組長、班主任加強年級組、班集體建設,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學生的養成教育。堅持“熱情教育,積極引導,嚴格管理”三者并舉,學生行為規范低起點,嚴要求,勤檢查,切實做到管理時間無空隙,管理空間無空缺,管理環節無空檔,管理職責無空位,學校校風班風明顯好轉,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在本人積極組織下,學校有效開展了“感恩**”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和每年一屆的文化藝術節,積極邀請專家學者前來為學生或家長進行專題講座,計有:“知心姐姐”雜志社作了《關注孩子心靈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王翠華教授作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學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級學習法講座》等主題講座。20*年,本人負責組織的第二屆中小學生健康教育知識競賽獲省教育廳“優秀組織獎”,03年度、*年度學校獲江陰市安全文明先進單位。20*年度,學校被評為“*市德育先進學校”,20*—20*年連續四年獲得“全國中小學讀寫大賽優秀組織獎”。精心組織每年一次的中小學生“金鑰匙”科技競賽,學生屢屢獲獎,為學校贏得較好榮譽。
在分管年級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體教師,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狠抓年級組建設,組內班風、學風積極規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個班級榮獲*市、江陰市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2位教師被評為*市優秀班主任,1位教師獲江陰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組內被評為鎮以上先進教育工作者的教師占73.3%。所負責兩屆初三各四個班級,中考優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級。
在教科研方面,本人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是江陰市、*市、江蘇省教育學會會員。*年參加學校心理輔導員培訓并評為“培訓班優秀學員”。任現職以來,撰寫論文5篇。論文《淺論班主任的心理保健與調適》在20*年*市中小學優秀德育論文評選中榮獲中學(中師、中專組)三等獎,《刺激?交流?運用》榮獲20*年*市中學語文優秀教學論文大賽一等獎,論文《語文教學中自主心理品質的培養》、《語文教學中誠信品質的培養》、《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獲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本人負責主持的《自主學習心理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通過了省教育學會“十一五”課題的立項論證,《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研究》已獲準為*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
對照今年中學高級教師評審條件,已全部符合,特提出申報。
婦聯家庭教育經驗交流
近年來,在中央和區、市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下,在教育、文化等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縣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始終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由縣婦聯承擔指導和推進工作,為廣大學生解疑釋惑指點迷津,有力地加強和改進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家庭環境。
一、以規劃為龍頭,力促家庭教育規范化、制度化
青少年的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和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民族的強盛和國家的未來。為此,**縣委、縣人民政府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全縣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設百分考核目標管理制度,在縣電視臺開辟了《教育體育報道》欄目,不斷探索家庭教育新路子,形成了評比、表彰、調查研究、監測評估等工作機制,使得家庭教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規范化。
二、以管理為手段,不斷創新家長學校的發展模式
截止目前,全縣共有家長學校122所,創建率為100%。其中:市級示范家長學校35所,“家庭教育基地”4個。建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7所、流動人口子女示范家長學校2所、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2所,切實做到了活動有場所有內容,管理有機構有制度、發展有經費有投入。為切實發揮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縣婦聯和教育部門按照全國婦聯和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注重發揮各級家長學校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建立了長期聯系制度,有計劃地組織家長、學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交流、咨詢等指導服務性工作,及時掌握家庭教育工作情況,增加了孩子與父母間的感情交流,使孩子在家里接受到正確的教育,消除彼此之間的代溝,有效促進了家庭氣氛的更加和諧??h教育部門緊密結合教學工作,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在縣城各中小學及部分農村中心學校進行了家庭教育知識講座,開展了以“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為主題的“培養合格人才,爭做合格家長”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工作格局。
三、以活動為載體,切實增強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的培養綜述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自律意識方法與途徑實踐研究
論文摘要: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對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高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它所帶來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學生形成不良網絡行為的環境因素,傳統道德規范己不能適應網絡社會的發展需要,網絡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己達成共識。本課題針對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網絡道德的表現,尋求在信息科技課中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的方法與途徑。
一、概念的界定
網絡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協會或行業組織為了網絡正常運作而制訂的網絡規范,這些規范考慮了在網絡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網絡規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東西,最終上升為人類普遍應當遵循的規范和準則—網絡道德。
自律意識:指在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使之符合社會行為規范。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化學教學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面對新課程改革,必需更新陳舊的教學理念。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教育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核心,化學本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推進創新教育中得天獨厚的優勢。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中去。
【關鍵詞】:新課程創新教育教學設計
一、引言
在新課程環境下,在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師主導作用,主要是引領學生的思維方向,在導學、導思、導探、導創中誘導、引導、指導、疏導、啟導,教師的“導”要“導”在以學為主體、授之以漁上,要導得恰到好處,要點到為止。要在導趣、導情、導思、導疑、導法、導用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那么在新課程下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中去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探索。
二、新課程對化學課堂教學的沖擊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最終都需要落實在課堂上,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改革既要關注“怎樣教”,更要關注學生“怎樣學”。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的主運動性得不到發展。普遍存在著以“接受性學習”作為主導的,甚至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新課程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相背離,必須進行改革。
化學教學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面對新課程改革,必需更新陳舊的教學理念。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教育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核心,化學本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推進創新教育中得天獨厚的優勢。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中去。
【關鍵詞】:新課程創新教育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環境下,在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師主導作用,主要是引領學生的思維方向,在導學、導思、導探、導創中誘導、引導、指導、疏導、啟導,教師的“導”要“導”在以學為主體、授之以漁上,要導得恰到好處,要點到為止。要在導趣、導情、導思、導疑、導法、導用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那么在新課程下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中去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探索。
二、新課程對化學課堂教學的沖擊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最終都需要落實在課堂上,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改革既要關注“怎樣教”,更要關注學生“怎樣學”。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的主運動性得不到發展。普遍存在著以“接受性學習”作為主導的,甚至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新課程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相背離,必須進行改革。
三、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
一、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評價失范
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舊體制并存,新舊觀念自然也會相互沖擊。人們在對傳統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進行重新認識的同時,并沒有及時建立起全新的道德體系。一個時期以來,道德規范、準則出現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統一、明確、公認的標準進行道德評價,使評價變得模棱兩可,導致了價值取向的混亂。特別是以物質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趨向,不斷誘發種種錯誤的思想行為。例如,誘使人們唯利是圖,甚至一切向錢看,損人利己、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二)道德虛無主義悄然滋生
道德虛無主義是一種否定道德的主張,它認為,“任何證明或批評道德判斷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過是尋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泵慨斏鐣幱诩眲∞D變的時期,都會有道德虛無主義的聲音響起。原因是,社會的劇變必定帶來倫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亂,道德的外在約束力受到極大的削弱,而人們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長,如此一來,不擇手段、巧取豪奪會成為社會的常態。而當今社會出現的道德信仰危機,正是道德虛無主義出現的信號。
(三)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
學校德育面臨問題與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論文,我國當今社會面臨著諸多的道德困境:道德失范、道德虛偽主義滋生、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等。受此影響,目前學校德育面臨諸多問題。為切實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高校德育工作應從德育觀念、德育目標、德育方法、德育隊伍、德育氛圍五個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學校德育;市場經濟;問題;對策
一、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評價失范
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舊體制并存,新舊觀念自然也會相互沖擊。人們在對傳統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進行重新認識的同時,并沒有及時建立起全新的道德體系。一個時期以來,道德規范、準則出現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統一、明確、公認的標準進行道德評價,使評價變得模棱兩可,導致了價值取向的混亂。特別是以物質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趨向,不斷誘發種種錯誤的思想行為。例如,誘使人們唯利是圖,甚至一切向錢看,損人利己、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二)道德虛無主義悄然滋生
科學發展觀學生指導工作論文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論文的全面推進,使高校學生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學生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校;學生工作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高等教育已由傳統教育模式向素質教育模式轉變。但由于傳統教育的影響,舊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工作機制仍隨處可見。高等教育要沖出舊傳統走向現代化,必須建立適應素質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學生工作體制。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為高校學生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一、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1.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學生工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做出了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決策。周遠清在報告中說:“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要從現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隨著近幾年的發展,有的地區毛入學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20%,提前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學生群體也在悄然變化:一是隨著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特困生和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增多,學校各方面工作壓力增大。二是因就業制度的改革,學生直接面對社會,實行雙向選擇;面對社會需求,學校和學生一時難以適應,“讀書無用論”思想有所抬頭。三是現在學生中獨生子女增多,多數學生是家庭的寵兒,所走過的道路一帆風順,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自主能力較差,面對大學生活顯得不知所措。這給我們的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