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5:04:00

導語:學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

一、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評價失范

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舊體制并存,新舊觀念自然也會相互沖擊。人們在對傳統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進行重新認識的同時,并沒有及時建立起全新的道德體系。一個時期以來,道德規范、準則出現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統一、明確、公認的標準進行道德評價,使評價變得模棱兩可,導致了價值取向的混亂。特別是以物質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趨向,不斷誘發種種錯誤的思想行為。例如,誘使人們唯利是圖,甚至一切向錢看,損人利己、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二)道德虛無主義悄然滋生

道德虛無主義是一種否定道德的主張,它認為,“任何證明或批評道德判斷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過是尋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當社會處于急劇轉變的時期,都會有道德虛無主義的聲音響起。原因是,社會的劇變必定帶來倫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亂,道德的外在約束力受到極大的削弱,而人們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長,如此一來,不擇手段、巧取豪奪會成為社會的常態。而當今社會出現的道德信仰危機,正是道德虛無主義出現的信號。

(三)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

社會道德的控制機制手段有兩種:一種來自外部的,來源于周圍環境的道德氛圍及公眾輿論的壓力;一種來自內部,以社會成員的道德良知或羞恥感、榮譽感、責任感來規范其行為。如果有人違背群體公認的道德準則并受到周圍公眾一致的鄙視、譴責和排斥,就對其構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由此便成為一種威懾力,制約人們的行為循規蹈矩。在較為封閉的、文化高度認同的環境中,這種壓力甚至能達到寧可受法紀處罰,也不愿受公眾“制裁”的程度。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賴的社會道德環境已發生變化,道德觀念已成多元共生狀態,失去了昔日在傳統的封閉社會中道德輿論的一統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態勢。而且社會成員本身的道德意識也發生了變化,道德觀由絕對趨于相對,道德思維由一元趨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對常規的道德控制的反應也相對疲弱,不容易產生效果。

二、學校德育面臨的問題

(一)社會價值多元化和學校價值一元化的沖突

學校教育是學生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家庭教育、大眾媒體以及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活動,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過去,我們社會強調的絕對的、唯一的道德規范與價值標準,以相對強制、對抗的態度壓抑社會中與主流價值相悖的部分。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學校德育影響與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處在同質的狀態,兩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現實生活中,社會價值趨向多元化,它要求個體具有自主自強意識,要求個人奮斗、個人努力、追求自我成功和自我實現,要求社會公平競爭意識、效率效益意識等等,從根本上破壞了學校德育與社會影響的這種不同尋常的和諧統一,二者有時是融合的、互補的,有時則是沖突的排斥的。其中社會多元價值觀中功利型的價值觀和學校的道義型價值觀就是兩個有突出矛盾的價值觀。這種矛盾的出現往往使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如果沒有及時的、正確而理智的指導,學生很難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學校德育便會因此失去原有的價值而流于形式。

(二)德育工作對新時期的教育表現不適應

德育工作滿足于大方向的說教,忽視細微之處的培養;滿足于外部行為的塑造,忽視內化。具體的表現為:不太關注學生的道德需要狀況,致使各種各樣的德育活動既不是出于學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適合學生的德性層次、與學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聯系,而學生只是采取應付、表演的態度,不能真心實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這種對細微之處及內化的忽視將會導致德育不是為了滿足學生的什么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表演、宣傳的需要,學生的需要與他的活動之間被人為地造成“錯位”,結果,德育非但不能發展學生,反而在折騰學生。

(三)德育工作者只滿足于教育,忽視學生自我教育的培養

自我教育是指學生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活動。德育過程的客觀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及特點,決定了思想教育過程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自我教育的引導,培養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們的教育者不自覺地扮演了“教頭”的角色,滿足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學生無批判地接受某種固定的道德價值,從而達到束縛學生思想的目的,卻很少通過互動、對話、交流、溝通去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拓展、改造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他們在更高層次上的自我構建。

(四)注重發揮德育的制約功能,忽視享用功能的發揮

在學校德育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強調的是德育的制約功能,重視的是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規范和限制,而忽略了德育的精神享用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個體在完成某種促使他自覺通過德育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品德。正如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德是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如果早晨明白了仁義的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心滿意足。他把對道德的學習和實踐看成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魯潔教授也特別提倡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精神享用價值。她認為德育作為一種道德追求活動,其更深層的價值表現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人的各種德性的過程中,使人們得到一種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滿足,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三、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更新和端正德育觀念

在合理的目標指導下,把什么確定為德育的重點,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關鍵。曾維菊提出:“德育的重點應把握底線倫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底線,我們可以認為是:利己但不損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應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因此,我們在尊重利己這一生命本性的同時,不應該忘記道德的約束。

(二)德育目標要遵循德育規律,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

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主流文化對德育的理想定位居高不下,德育定位曾出現“高、大、空、遠”的現象,忽視了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分階段和對象,都以最高德育目標作為德育要求,缺乏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教育引導,脫離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理想與現實脫節使高校德育幾乎失效。可以說,“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了”。德育實效性的充分發揮,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德育自身的規律,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并貫穿于德育過程之中。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須體現出從低級到高級,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發展提高的動態過程,同時也必須使德育具有可能性、可行性、階段性、層次性和連續性等特征。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提出的教育要求要科學適度,要與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相適應,與思想品德發展規律相吻合。以高校的德育目標為例,可以分三個層面來確立:第一層面是與大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日常規范。這是要求大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是人的道德倫理底線。第二層面是模范公民的道德規范,身為同時經歷著人類優秀道德與文化的洗禮的大學生,誠實、守信、勤奮、進取應該成為他們道德上追求的目標,理應成為社會道德的模范執行者。第三層面是道德的最高理想。

(三)德育方法要從單純灌輸轉向重點培養學生的道德思考、道德判斷和道德的選擇能力上

蘇霍姆林斯基把品德教育中的空洞說教看作一種“毒素”,只能培養出口是心非的人。人的發展是一個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是人的各種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層次的能力。德育只有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喚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才能使其積極參與自身的發展。因此,學校應創造條件,運用各種形式,喚醒學生的道德意識,把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道德需要,培養他們具有對道德問題的思考,培養他們面對道德情境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以及積極踐行道德并對自己的道德行為負責的態度和精神。

(四)培養新時期的德育工作者,使他們成為德育的傳播者和實施者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管教育方針定的如何好,也不管校長有哪些規定,學生的情況最后還是取決于教師。”教育家加里寧也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個體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因此,高校應下大力氣建設高素質的德育教師隊伍,德育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是探索德育新模式、實踐新方法的關鍵。一方面學校要制定政策鼓勵他們樂于并安心從事這項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完善他們自身人格,培養他們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精神,以開創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五)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德育創新的重要環境資源,是學校德育環境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文化作為一個社會亞文化環境系統,不可避免地受著來自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折射出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具有強烈的時代性。21世紀的今天,處于大眾化階段的校園文化呈現出“創新性、先鋒性、兼容性、個性化與民主化”的特點。加強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更要根據時展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和要求,將德育內容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在文化活動中,應盡量體現當代校園文化的特點。同時,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要注重宏觀文化群體建設,即校園校風建設,還要注重學生、微觀主體文化群體建設,如班級文化,寢室文化,社團文化,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根據平等、理解、信任、互愛和互助等原則,建立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RoutledgeEncyclopediaPhilosophy,Routledg,LondonandNewYork,1998

[2]劉次林.德育:內外互化,人己互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5)

[3]魯潔.試論教育之個體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

[4][美]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5]趙志毅,等.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現代語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6]曾維菊.底線倫理:學校德育的重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德]叔本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9][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10][巴西]弗萊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論文,我國當今社會面臨著諸多的道德困境:道德失范、道德虛偽主義滋生、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等。受此影響,目前學校德育面臨諸多問題。為切實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高校德育工作應從德育觀念、德育目標、德育方法、德育隊伍、德育氛圍五個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學校德育;市場經濟;問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