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07:2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哲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哲學通識教育改革論文
一為什么要講故事
在哲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引入“故事教學法”,這與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以及哲學的特點有關系。首先,通識教育類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一般選課人數多,80人到200人左右;選課學生學科背景不同,有的來自法學、經濟、新聞、歷史等文科專業,還有的來自測控、數學、機械等理工科專業。盡管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學過相關哲學原理,在課外閱讀中接觸過相關的哲學思想或哲學理論,但相對來說,哲學基礎或者說哲學素養比較差。其次,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一般規律的學問,是一種超越具體知識的智慧,所以其抽象性、理論性很強。在不少人眼中,哲學是與大部頭的哲學專業著作、大段的邏輯推論和復雜的證明、令人費解的專業術語聯系在一起的。這對于沒有多少哲學基礎的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當代大學生需要選修哲學通識類課程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的完整人格;但同時,哲學又是理論性、抽象性非常強的學科,晦澀難懂。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故事或案例中受到啟發。猶太教教義中的一則流傳千年的故事,說的是真理赤露著身子的時候,不受人們歡迎;而當寓言給她穿上了故事的外衣,她就被人們熱情地迎進屋子里,邀請她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在火爐邊取暖。如果可以給晦澀難懂的“哲學”也穿上故事的“外衣”,那么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接受起來更為容易些。柏拉圖留下兩套著述:一套寫給他在阿卡德米學園的弟子,專業而晦澀;另一套用于吸引有一定文化修養的雅典人了解、學習哲學,以對話形式寫就,幽默易懂。經過歷史層層篩選流傳下來的竟是柏拉圖那套“不專業”的哲學科普集,為柏拉圖贏得后世盛名的也正是這套通俗的“對話錄”。哲學普及類讀物《蘇菲的世界》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位名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其中,通過皇帝的新衣來講述蘇格拉底的智慧;通過戴眼鏡等方式讓人們理解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直觀形式”;通過光著身體的男人來解說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它的全球暢銷與它借用故事的形式闡發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這三個故事給予哲學通識教育改革的啟示在于:在哲學通識課程授課過程中,必須注重講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但問題是如何增強講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呢?不妨講講哲學故事,用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來彌補課程內容的枯燥、乏味、晦澀,用“故事的外衣”包裹所講的理論,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哲學的興趣。第一,故事帶有趣味性,往往能夠吸引學生。聽故事是人類的一種需求。不管是看影視作品,還是讀小說,抑或與人聊天,都暗含著對某種故事的期待。因此,無論來自哪個專業、何種年齡,大學生們一般對故事沒有什么抵觸情緒,尤其不會抗拒聽一個意味深長的哲學故事。杜蘭特曾經指出,以講故事的形式,對哲學家的思辨哲學進行考察,是為了達到知識人性化的目的[2]。因而,故事教學法是一種人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第二,故事帶有感情的內容,容易引發共鳴。故事教學法從感性故事出發,逐層深入到理性層面,或是用感性故事去闡發某種哲學原理。因而,故事教學法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共鳴。比如對于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人生困惑,用故事的說服力比冰冷生硬的結論所激發的力量要大得多。第三,講故事并不是與“膚淺”劃等號的。故事教學法并不是不講哲學理論,而是把那些晦澀的、抽象的東西“掩蓋”起來,或者轉化為具體的、趣味性的、易懂的哲學故事,或者從故事出發展開討論。這種轉化或討論需要具有深厚哲學功底的人才能完成,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基礎上的”。用哲學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于哲學的興趣,啟發和調動學生學哲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哲學產生興趣之后,學生就能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求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什么樣的故事
在哲學通識教育的課堂上,通過“講哲學故事”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是必要的。但應該講什么樣的故事呢?從哪些方面入手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講好哲學家的故事,以哲學家的魅力吸引學生;講好歷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學產生的現實背景;講好哲學理論故事,或用故事來闡發哲學理論,輕松理解各種哲學理論;講好生活故事,用哲學智慧解答人生困惑;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實相對接。授課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查找資料,善于把相關內容轉變為故事予以呈現。第一,講好哲學家的人生故事,以哲學家的魅力吸引學生。哲學史離不開哲學家。不論中西,從古至今,哲學史上有很多哲學家,每位哲學家的一生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西方哲學史上就有很多哲學家的故事:泰勒斯經商、畢達哥拉斯的各種怪癖、赫拉克利特禪讓王位、芝諾大圓圈和小圓圈、德謨克利特晚年自殘雙眼、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三下西西里、亞里士多德的學園、笛卡爾與瑞典女王、斯賓諾莎磨制鏡片、培根的大法官經歷、康德的“守時”人生等。筆者有一門全校選修課“大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很多選課的學生告訴筆者,之所以選修這門課,是因為對大哲學家的生活故事感興趣。在哲學通識課程中,通過哲學家的故事撞擊學生的思維,激發起學生對其理論或思想的興趣,學生才有可能集中思想聽課,學習甚至研究這位哲學家的理論或思想。第二,講好歷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學產生的現實背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不論古希臘哲學,還是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都有其產生的現實基礎。如果要深入理解某一時代的哲學思想,必須理解其產生的現實基礎。離開“思維的歷史和成就”,哲學就會失去它豐富的理論內容,就會失去它至為重要的“歷史感”[3]。因此,在通識教育改革中,應該注重歷史背景的講解。希臘哲學起源于希臘神話,因此可以給學生講講希臘神話故事;基督教哲學植根于中世紀的背景之下,因此可以給學生講講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審判、宗教迫害等中世紀的故事;同樣,文藝復興時期的故事、近代以來資產階級的發展史都有助于學生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第三,講好哲學理論故事,或用故事來闡發哲學理論,輕松理解各種哲學理論。如果沒有各種哲學名詞、概念和理論,哲學的思辨性將不復存在,哲學也將消失。因此,在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要談到哲學理論。為了避免枯燥、晦澀,我們可以用故事來闡發哲學理論。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很多理論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的,比如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柏拉圖的洞穴比喻、靈魂回憶說、靈魂轉世說等;還有一些理論,可以用故事來闡發,比如,火本原說、四根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政治動物、四假相說、白板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社會契約論、人是機器說、身心二元論、人為自然立法等。第四,講好生活故事,用哲學智慧解答人生困惑。很多學生是帶著生活中的困惑來選修哲學通識課的。哲學教育不應該直接把一套標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灌輸給學生,這樣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依然會手足無措;而應該結合大學生身邊發生的故事,如超前消費、失戀、自殺、考試失利、追星、攀比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死、得失、成敗、困惑、迷失、名譽、地位、權勢、金錢,形成自己的哲學洞見,把共同的精神智慧轉換為個體能夠體驗的東西。哲學史上也有這樣的資源可資利用,從老子到新儒家,從蘇格拉底到海德格爾,幾乎沒有一位哲學家對人生的幸福和痛苦無動于衷,無不是為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而苦苦思索。藉此,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哲學的“溫度”:哲學并非冰冷的、枯燥的、晦澀的,而是溫暖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五,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實相對接。當代中國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日新月異。與時代同步,是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等人才的基本要求。這對高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并且適應社會需要的哲學教育,只有敢于正視現實而不斷進行自我揚棄的哲學教育,只有能夠給人以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的哲學教育,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青年人的青睞。”[4]我們應當利用哲學通識教育類課程的特點,把哲學與時代聯系起來,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實相連接,為培育有思想、有時代感的學生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故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我們要切實推進哲學通識教育改革,就必須去實踐新的教學理念,而往往這一步也是最難的。在故事教學法中,當然,最重要的和首要的是運用各種手段、各種措施講好哲學故事。但講完故事,并不算完成教學任務,還應該從故事出發,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對哲學經典和哲學理論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能力。首先,運用各種手段、措施講好哲學故事。哲學通識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教師。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前下功夫備課,查閱相關資料,選擇、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并能把故事銘記于心、倒背如流,做到真正地“講”故事,而不是“念”教案,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和超長發揮。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借助于身體姿勢、面部表情、恰當停頓和語氣變化等方式增強故事講述的效果,把學生吸引到故事場景中。此外,還應注意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把抽象枯燥的理論以圖形、文字、聲音、視頻等具體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如果單純講授,對于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可能云里霧里,不好理解;但如果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輔以講解,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對于希臘神話故事、蘇格拉底之死、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等,并不一定要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可以采用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其次,由故事進入思考并展開討論。高等教育有兩種危險,一種危險是過度專業化,另一種危險是淺薄的涉獵者。其中淺薄的涉獵者意味著學生僅僅接受了知識或信息,而不具備反思和批判意識。我們進行通識教育改革,避免了第一種危險的同時,也要避免陷入第二種危險之中。故事教學法當然不是只講講故事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在講故事之后設計一些典型且難易適中的、開放性的思考題,比如如何看待蘇格拉底之死?如何評價“人是機器”說?如何評價蘇格拉底對愛情、婚姻的看法?如何看待柏拉圖對死亡的看法?如何評價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其智力受到挑戰,并鼓勵其參與討論,從而使學生從受動的客體轉變為能動的學習主體。在討論過后,教師適時地進行點評和總結。需要注意的是,在點評中,教師不應該以“真理代言人”或者“人生導師”自居,要尊重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和觀點。最后,從故事出發,引導學生產生對哲學經典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能力。授課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讀讀哲學經典。學生往往完成課堂學習要求便放棄對哲學的繼續學習。哲學通識課堂上講哲學故事,就是要為進一步地閱讀哲學經典著作提供一個“入口”。學生要想上升或進入哲學學習或研究的更高境界,就必須閱讀哲學經典。授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列一個書單,供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選擇。有一些高等院校為學生們開列了相關課程的經典讀本目錄,這是值得借鑒的,省去了學生去尋找經典的繁瑣工作。同時,在大學階段,如果能靜下心多讀讀經典著作,相信也會讓學生超越急功近利的心態,逐漸克服浮躁。
中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綜述論文
[摘要]圖書館哲學的問題研究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認識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現狀與問題,提出以問題研究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為目標,探討問題研究的特征、程序、內容和意義。
[關鍵詞]圖書館哲學;問題研究
圖書館哲學研究的興起和發展,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的必然趨勢,又是圖書館實踐深入和理論提高的迫切需要,圖書館哲學問題研究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認識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以問題研究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為目標,探討問題研究的特征、程序、內容和意義。這為開創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新局面,發揮其指導作用和時代價值,正確引導圖書館事業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理論和應用的現實意義。
1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正式起步于80年代,逐步形成研究局面。正如北大教授吳慰慈發表的論文《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述評》:“圖書館哲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引起我國圖書館界的關注。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圖書館哲學的內涵進行探討,關于什么是圖書館哲學。從目前國內發表的有關圖書館哲學的論文來看,其理論體系的框架也不十分清楚。因此應致力于探討圖書館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對象、體系結構、相關學科和研究方法,這才符合科學發展的綜合與分化的規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且指出當前研究的任務和方向。圖書館哲學研究是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本課題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圖書館工作實踐和理論發展中,存在具有哲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問題,例如:圖書館是什么,圖書館精神是什么,圖書館哲學是什么,圖書館的本質和規律是什么,圖書館存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圖書館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圖書館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圖書館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圖書館的知識觀、學習觀、價值觀、人文觀、科學觀、管理觀和發展觀等問題。這類問題與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與圖書館人的前途和命運都密切相關,需要我們去探究和解決,因此我們選題為圖書館哲學的問題研究。提出以問題研究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為目標,探討問題研究的特征、程序、內容和意義。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反思我國的研究狀況和問題。在我國圖書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升華理論、抽象概括,理解圖書館哲學概念及其內涵、明確學科性質及其研究對象、組織體系結構、把握相互關系、運用科學方法、合理邏輯論證,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
哲學史上地位論文
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在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創造了全新的哲學思想科學體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是中國哲學發展到當代取得的最大成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想武器。
一
我們說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哲學思想科學體系,根據在于它是世界哲學史上新產生的獨一無二的哲學體系,并且為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真理。
新哲學思想體系是由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和兩大層級系統構成的有機體系。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一個層級系統是深層結構的元哲學理論系統。第二個層級系統是表層結構的應用哲學思想系統。最基本的原則“一以貫之”,從而把兩大層級系統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
元哲學理論系統,是由的立場論、觀點論和方法論這“三大論”合成的深層結構。的立場論,是提出的人們在思想、言論、行動時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的理論。它是由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思想立場,自覺的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獨立自主的行動立場三個層次結合而成的統一整體。的觀點論,是提出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的觀點,即哲學世界觀的理論。它是由實事求是的一元觀和知行統一的認識觀、對立統一的宇宙觀、人民大眾的歷史觀這四大觀點構成的完整世界觀。的方法論,是提出的思想和工作的方法和辦法的理論,即的學習方法、認識方法、思想方法、歷史方法和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的理論。它是由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調查研究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的思想方法、階級分析的歷史方法、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五類方法理論構成的系統。元哲學理論思想系統里立場論是前提、觀點論是核心、方法論是工具,這“三大論”既有相對獨立性,又互相依賴,成為有嚴密邏輯結構的深層哲學系統。
應用哲學思想系統,是由的政治哲學思想、軍事哲學思想、經濟哲學思想、文化哲學思想、道德哲學思想等眾多分支應用哲學系統結合而成的具有表層結構特點的龐大系統。的政治哲學思想,包括中國革命的邏輯,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新民主主義論哲學基礎,民主與專政的辯證法,人民民主專政與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及執政黨的建設等。的軍事哲學思想包括戰爭的認識論,戰爭的唯物史觀,戰爭的辯證法及戰略和戰術等。的經濟哲學思想包括中國經濟建設的邏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國家、集體、個人三兼顧的分配原則,獨立自主、向外國學習的原則等。的文化哲學思想包括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美學,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及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文化工作的辯證法等。的道德哲學思想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和嚴于律已、自我批評的道德修養原則等。
在哲學史中地位研究論文
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在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創造了全新的哲學思想科學體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是中國哲學發展到當代取得的最大成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想武器。
一
我們說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哲學思想科學體系,根據在于它是世界哲學史上新產生的獨一無二的哲學體系,并且為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真理。
新哲學思想體系是由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和兩大層級系統構成的有機體系。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一個層級系統是深層結構的元哲學理論系統。第二個層級系統是表層結構的應用哲學思想系統。最基本的原則“一以貫之”,從而把兩大層級系統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
元哲學理論系統,是由的立場論、觀點論和方法論這“三大論”合成的深層結構。的立場論,是提出的人們在思想、言論、行動時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的理論。它是由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思想立場,自覺的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獨立自主的行動立場三個層次結合而成的統一整體。的觀點論,是提出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的觀點,即哲學世界觀的理論。它是由實事求是的一元觀和知行統一的認識觀、對立統一的宇宙觀、人民大眾的歷史觀這四大觀點構成的完整世界觀。的方法論,是提出的思想和工作的方法和辦法的理論,即的學習方法、認識方法、思想方法、歷史方法和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的理論。它是由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調查研究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的思想方法、階級分析的歷史方法、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五類方法理論構成的系統。元哲學理論思想系統里立場論是前提、觀點論是核心、方法論是工具,這“三大論”既有相對獨立性,又互相依賴,成為有嚴密邏輯結構的深層哲學系統。
應用哲學思想系統,是由的政治哲學思想、軍事哲學思想、經濟哲學思想、文化哲學思想、道德哲學思想等眾多分支應用哲學系統結合而成的具有表層結構特點的龐大系統。的政治哲學思想,包括中國革命的邏輯,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新民主主義論哲學基礎,民主與專政的辯證法,人民民主專政與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及執政黨的建設等。的軍事哲學思想包括戰爭的認識論,戰爭的唯物史觀,戰爭的辯證法及戰略和戰術等。的經濟哲學思想包括中國經濟建設的邏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國家、集體、個人三兼顧的分配原則,獨立自主、向外國學習的原則等。的文化哲學思想包括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美學,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及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文化工作的辯證法等。的道德哲學思想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和嚴于律已、自我批評的道德修養原則等。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課堂建立
摘要:哲學是一門復雜的抽象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學習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哲學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在高中政治中占有近40%的比重,因此,成為高中政治學習的重難點,要提高學生對哲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必須建立高效的政治課堂。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高效課堂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基于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復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并對三者的關系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于辯證法的知識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系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了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著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復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生活
哲學與人生課程專題教學法研究
[摘要]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哲學與人生課程占據著主導作用,是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理論基礎,對中職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珠海市衛生學校在德育課程特色創新研究教學中提出的“專題教學法”的運用情況,以哲學與人生課程為切入點,對“專題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課教學的育人效果,促進了學生思想品德與行為方式的成長。
[關鍵詞]專題教學法;哲學與人生;人生哲理篇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是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同時課程內容涉及到哲學理論,傳統的課程教學感染力和引導認識相對枯燥,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將這門課程的內容用既簡練又通俗易懂的方法授于學生,是所有德育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珠海市衛生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德育教研組開展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校本德育課程特色創新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從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專題教學法”。
1專題教學法的背景
學校按國家規定開設了6門德育課程,在按要求開設足夠課時的同時,又能體現專業特色。但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在:①德育課程交叉重疊的內容過多,不同課程的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向學生講授同樣內容的知識。既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教學效果也不好。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不同教師就同一內容講授不同的觀點,讓學生無所適從。②2013年版的4門核心課程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雖然編寫的很好,很符合“三貼近”原則,但在很多方面未能體現《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要求,許多地方有待完善。③根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的要求,中職學校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統領,在德育課程中融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科學設置教育教學內容”。鑒于上述情況,學校德育教研組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結合學校實際,以如何全面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課程教學中、如何全面落實禮行德育的“三貼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問題,開展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校本德育課程特色創新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題組和德育教研組從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經過分析和梳理,將哲學與人生等4門核心課程和校本《十禮百行》讀本進行整合,在原統篇教材的基礎上形成四大新模塊,以“專題教學法”的形式編寫了相應的專題教學指引。經過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課程新模塊,具有課程主線清晰、主題鮮明、知識點完整、課程內容不重復、緊貼中職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點。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改革后,以人生哲理篇的形式呈現,新改革的人生哲理篇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和諧”,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為主線,以分析解決中職學生最切實際的人生問題為主題和落腳點,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智慧啟迪學生人生,讓中職學生學會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思考世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專題教學法的運用
我國思想與人生哲學分析論文
1.中的哲學
理性與經驗對立是西方哲學的1個本質,也是對西方哲學的1個基本分類,如演繹與歸納、與綜合、先驗或抽象與實證等等,但這種對立卻正是西方哲學自身的基本框架,西方哲學是以理念、概念、范疇、邏輯等方法表達哲學的,因此西方哲學的基本框架就是理性意義的,即便是與理性對立的經驗仍是用概念、邏輯等方法和形式予以表達的,無論理性或經驗都是關于知識或知識形式的,而且總是以知識的形式被表達而成為哲學的,西方哲學就是關于知識或真理的本質、來源、觀點、方法等等的理論,經驗與理性的對立實際上仍然基于知識或真理這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說理性不僅是哲學的對象,還是它自身表達的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西方哲學,因此在西方哲學框架下理性與經驗即是對立的,也是相互共存的,它們共存的形式仍然是理性的,所有的經驗事物只有在被理性意義的形式化之后才能成為哲學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西方哲學的本質的是理性的,理性與經驗的對立僅僅是在他們達到目的的功能關系上,即哲學的觀點、方法上,而不是在它們的哲學本質上。西方哲學傳統對終極原因的追求就是對終極理性的追求,理性最終是經驗的歸宿,它們1起被表達為外在于人的知識形式系統,而且最終的知識被歸結為神,因此神學的真正本質也是最終的理性哲學,這就是西方文化的1致性,但這不是理性與經驗的內在的1致性,而是超驗的同構,在這個意義上,上帝就是超驗的理性。
理性與經驗之間的這種關系在西方哲學中己開始得到理解,比如威拉德·蒯因(WillardV。O。Quine1908-2000)在他的名作“經驗論的兩個教條”1文中,認為在分析的、或以意義為根據而不依賴于事實的真理與綜合的、或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是1種教條,從邏輯的觀點看,這種教條是沒有根據的,他以知識系統代替了先驗的知識,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理性論與經驗論的對立,他的這種努力正好說明了西方哲學中經驗與理性之間存在的共同基礎,雖然他并沒有真正克服它。
理性的哲學是基于事物的知識,因此它首先就是關于事物本身的本質意義的學問,因此理性的真正的原始本質是物性,這也就是西方文化中性和客觀性的根基,正是在這個根本性的意義上,亞理士多德稱他的哲學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因此,在西方傳統哲學的框架下,哲學是原始地基于物性的理性意義的,因此真正與這種理性哲學的對立不是在它的自身理性的框架下與理性對立的經驗,而是與這個理性的框架本身的對立的非理性,在它的根基上就是與物性對立的人性,但他們總是以非理性思潮出現的,而且非理性思潮總是對它當時的西方哲學的現有的框架的突破而表現出1種神秘性或革命性,由于在西方哲學中沒有基于人性自身的框架體系,非理性思潮也無法成為純粹的專門化哲學,最多被理性化或被理性的哲學所吸收,同時也就失去了非理性的意義。
真正與理性意義的物性本質相對的就是人性,在西方哲學中,沒有任何現成的知識和知識形式能夠真正正確地定義或演繹人性,它才是真正不在西方哲學的基礎框架之內的東西,西方哲學的觀點、邏輯不定義它,形式地演繹它,因此對西方哲學和西方文化來說,它們總意味意1種突破,1種革命性的神秘,比如文藝復興就是人性的復興,它對中世紀的反動就是對神學理性的革命。又比如以人性的觀點理解,就區別于從物性的觀點理解自然,這正是現代非理性思潮的廣泛表現,所以與理性對立的人性就是西方文化中1切非理性思潮的本質。但是如果認為非理性思潮就是本質上反理性,那就完全錯了,非理性思潮反對的只是形式化了的理性,或者說是形式化的人性軀殼,非理性思潮在最深刻的本質仍然是理性的,只是西方哲學的框架下無法表現這1點而已,只有在大文化的意義上才能充分解析它,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非理性思潮的進步意義,無法理解西方非理性文化思潮的革命性,同樣在這種觀點下,我們才能理解在文化的框架下反文化并不是革命,而是反人性。
人的哲學就是指以人性或從人的本質出發理解世界的哲學,不管實際上它們以什么形式出現,它們都是以人性為世界性。從人的觀點理解世界高于從物的觀點理解世界,這是因為世界總是由于被理解而具有意義,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使世界人性化了,世界獲得人的意義,承認人是世界的部份或者是的部份是理性的哲學,而認識到世界因人而具有意義就是人性的哲學。中國哲學就是最精湛的人的哲學,在中國哲學中,人是世界的意義,因此在中國古人的意識中,世界不在人之外,世界也就是人的,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互為共存,所以天人合1,因此中國古人無須創世說,儒家文化也不對神異感興趣,只要有人的存在,世界就當然存在,在這個理解上,我們就能懂得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為什么是西方哲學中的絕響。
馬克思解釋學哲學理論分析論文
【標題】UnderstandingMarxisthermeneutictheories
【提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就是一種解釋學哲學。在這一理論領域,馬克思不僅先于狄爾泰完成論解釋學的創立,而且先于海德格爾完成解釋學的本體論轉變,同時,貫穿馬克思一生理論活動的是他獨特的批判解釋學。因此,在談論解釋學這一哲學理論時,馬克思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名字。
【英文摘要】Inacertainsense,MarxistPhilosophyishermeneutic.Inthistheoreticfield,MarxhascreatedmordernmethodologicalhermeneuticspriortoDiltheyandcompletedthetransformationofhermeneuticontologybeforeHeidegger;andthroughthetheoreticactivitiesofMarx’life,thereisanuniquesocialcriticalhermeneutics.refore,marxisanunavoidablenamewediscussthephilosophicaltheoryofhermeneutics.
【關鍵詞】馬克思/方法論解釋學/本體論解釋學/批判解釋學Marx/methodological-hermeneutics/ontological-hermeneutics/socialcriticalhermeneutics
【正文】
如果我們的不是拘泥于思想的表達形式,而是注重思想內容的實際意旨,那么毫無疑問,馬克思的名字應當與當代解釋學哲學理論相關聯。福柯就把馬克思看成是與尼采、弗洛伊德共同開辟當代解釋學道路的三位思想家之一。其他當代西方學者如海德格爾、羅蒂、德里達、利奧塔德、杰姆遜等,也對馬克思在這一理論領域中的地位與成就從不同的方面給予了高度肯定。而在這方面,我國的研究和發掘相對顯得滯后和薄弱。這里,本文試圖以馬克思哲學活動的線索為背景,特別地說明馬克思解釋學哲學理論的創立與的過程,以及其不同的解釋學范式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與轉換。
領悟馬克思的解釋學哲學理論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89.2;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62X(2001)02-0010-08
如果我們的研究不是拘泥于思想的表達形式,而是注重思想內容的實際意旨,那么毫無疑問,馬克思的名字應當與當代解釋學哲學理論相關聯。福柯就把馬克思看成是與尼采、弗洛伊德共同開辟當代解釋學道路的三位思想家之一。其他當代西方學者如海德格爾、羅蒂、德里達、利奧塔德、杰姆遜等,也對馬克思在這一理論領域中的地位與成就從不同的方面給予了高度肯定。而在這方面,我國的研究和發掘相對顯得滯后和薄弱。這里,本文試圖以馬克思哲學活動的線索為背景,特別地說明馬克思解釋學哲學理論的創立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其不同的解釋學范式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與轉換。
一、馬克思當代方法論解釋學的創立
《博士論文》是馬克思最初哲學活動的成果。它顯露出一個端倪,即把解釋學援入歷史哲學、尤其是人生哲學。正是這一特征,我們說它標志著馬克思先于狄爾泰完成了方法論解釋學從近代向現代的過渡,創立了當代方法論解釋學。解釋學融入人生哲學這一特有的方法論,馬克思主要是通過在論文中對“自我意識”哲學的聲稱和對“此岸世界”真理的確立而實現的。
馬克思這一解釋學理論的確立有其自己時代的思想背景。19世紀上半葉,是傳統哲學(從古希臘哲學一直到近代德國古典哲學的哲學形態)衰微、現代哲學形成和確立的時代。馬克思在進行自己最初的哲學創造活動時創立歷史哲學、尤其是人生哲學,從而“拒斥形而上學”和對抗實證科學,已成為當時思想界的旗幟與方向。然而,馬克思在接受這樣一些背景知識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況是很復雜的。一方面黑格爾哲學“就像一個奸詐的美女”把馬克思誘入到她的懷抱,另一方面馬克思又與黑格爾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哲學目的;一方面馬克思從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出發,另一方面卻表現出與其他“兄弟”成員在觀念上的差異。這一情形決定著馬克思將鍛造出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而這一體系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初具萌芽。
試論科爾施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及其對列寧哲學的批評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科爾施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的理論前景、內涵和實質,分析了他對列寧的哲學提出批評的原因,認為不能簡單地把他看作是一個“反列寧主義者”。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總體性
【正文】
科爾施是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一書同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起,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圣經”。他在該書中提出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既對我國的“西馬”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成為當前我國“西馬”研究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注:可參見徐崇溫教授與筆者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爭論論文,論文集中于《江漢論壇》1997,9;1999,1;1999,9;《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1;2000,5上。)然而,對于這樣一個重要的理論家,我國學術界對他的思想的研究卻幾乎是空白,這和他的地位顯然是不相適應的。本文主要就如何看待他提出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及其對列寧哲學的批評,提出自己的淺見,以拋磚引玉。
一
科爾施之所以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同他提出的“總體性理論”以及由此引起的爭論相關。他從反思西歐社會主義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出發,批評第二國際理論家考茨基等人曲解、拋棄辯證法,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決定論,在理論上則表現為否定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的關系,忽視馬克思主義同黑格爾哲學的聯系,唯物史觀被簡單化地看作為一種實證的經驗科學,割裂了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資產階級思想家也乘機用康德、馬赫主義哲學等來補充、篡改馬克思主義。科爾施認為他們這樣做是極其膚淺的,因為“理論和實踐、哲學和現實的一致”的辯證法原則是黑格爾時代全部哲學和科學的生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