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02:06: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科普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做好醫學科普宣傳工作關鍵
【摘要】“醫學科普”是醫學技術和醫學科學普及的簡稱,醫學院校的人才、科研、資金、圖書館、教育設備、教育經驗和宣傳體系是我國醫學科普宣傳工作的中流砥柱,是目前方興未艾的醫學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中一支新生力量,但從院校醫學科普宣傳工作來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導致醫學科普工作的廣泛性和普適性不足。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對院校醫學科普宣傳工作的關鍵方法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相關院校醫學科普宣傳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院校;醫學科普宣傳工作;關鍵方法
醫學科普宣傳是指將人類在不斷認識醫學科學實踐中產生的醫學技術、思想、方法和知識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傳播給社會公眾,讓公眾理解和掌握,提高公眾醫學科學文化素質的過程,承擔著宣傳、普及、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公眾身體素質的重要任務,屬于一項不帶商業色彩的公益性事業。醫學院校在醫學科普宣傳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載體作用,通過發揮院校教育優勢,能進一步推動醫學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降低一些多發病的發生率,提高學生的醫學科學素養。以下將結合醫學院校醫學科普宣傳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對宣傳工作的關鍵方法進行研究。
1醫學院校醫學科普宣傳工作的現狀問題
1.1醫學科普宣傳速度和內容達不到學生對醫學知識的需求
隨著“人文醫學”、“保健醫學”的理念在醫學院校落地生根,學生對健康的關注程度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更為強烈,大部分學生試圖通過各種媒體獲得相關的醫學常識,但能關注的內容少之又少,且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甚至產生相反作用。且近年來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學生的血液壓力增大,日益激烈的競爭導致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就出現了亞健康狀況,而現有的醫學科普宣傳則缺乏醫學保健知識的宣傳,無法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
實驗室資源對科普服務的路徑
一、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方法
1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前期準備作為對外開放的創新型實驗室,本“中心”在建設和完善現有實驗室的基礎上,不斷努力擴大實驗室規模,壯大實驗教學師資隊伍以及增加新型實驗設備,確保參與科普服務的實驗室的配套建設能夠同時滿足教學和科普的需求。1.1開放實驗場地我們對外開放的實驗場地比較充裕,使用面積達600余平方米。本“中心”擁有人體解剖標本展室、人體解剖模型室、尸體庫、病理標本室、數碼互動顯微鏡實驗室,這5類實驗室基本覆蓋了基礎醫學的各個分支。此外,還擁有3個可分別容納200人的多媒體教室和1個布置完整的圖片展廊。1.2開放實驗設備實驗室展示的人體標本模型有600多件,設備50余臺。除此之外,還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醫學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資料和上百部科學普及影片。1.3開放實驗師資實驗室對外服務有著雄厚的師資隊伍和實驗室管理隊伍。專職實驗室管理人員5人,任課教師10人。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6人、主治醫師3人、助教3人,7人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所有承擔科普任務的人員分別承擔著臨床工作、醫學課程教學及各類醫學教材的編寫工,都有著扎實的醫學理論、實踐知識和較高的實驗教學水平。2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具體方式由于本“中心”的任何一個實驗室都承擔著每學期的教學任務,而要將其同時用于科普工作就必須有針對性地開發,必要時還要做適當的改動和創新。
對此科普工作者通過分析實驗室現有資源,找出實驗資源的特點,從而確定科普資源開發的項目,以及開發的形式和所要面向的對象,經過多次反復開發、實踐和論證,最終整合形成一套適合自身的科普形式。其形式主要有:1科普參觀該“中心”所擁有的人體解剖標本展室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更加全面的展示人體的結構,包括有生物塑化標本、管道鑄型標本(3D人體管道形態結構的變化)、系統解剖學標本(不同系統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斷層解剖標本(不同平面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人體胚胎標本(不同發育時期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病理解剖學標本(不同疾病組織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以及微觀組織學標本(顯微鏡下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等內容。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全息圖、影像資料和光、電、聲方式講解人體內部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令參觀者更有興致去了解人體構造。2科普講座在科普參觀的基礎上配套科普講座,通過科普演講的形式,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結合幻燈片、錄像片等數字化媒介,由科普專員實施科普講座。內容涉及人體結構機能知識,疾病的發生、傳播和預防,急救知識,性知識以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等醫學資源信息,宣傳衛生保健意識、促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倡導健康生活理念。3科普知識競猜科普知識競猜的宗旨是讓參觀群體在系列主題科普活動之后,以“競猜”的形式,緊緊圍繞科普講座所涉及的知識點展開回答,組織者做適當引導,這樣可以提高受眾的感知度和參與度,使科普的效果更加明顯。4科普電影展映科普工作人員根據不同層次的人群挑選有針對性的影片,播放的影片不僅有關于醫學的基礎知識,還包括疾病由來、預防、保健等知識,播放的同時寓教于樂,以一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向大家普及科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參觀者的興趣。5其它科普形式實驗室科普資源還要考慮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充分利用音像制品、掛圖、平面展覽、圖片,科普讀本、宣傳單、宣傳展板等科普內容與形式,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二、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成果
該“中心”籌備的醫學科普教育活動內容豐富,科技含量高、組織嚴密、時間長、規模大、覆蓋面廣。近四年來,“中心”每年完成1千余名醫學生《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實驗教學的同時,共接待學習參觀等來訪者50余批次、近5000余人,主要面向社會、中小學校、海內外教育團體和省內外高校。“中心”自2011年起,每年3-4月承辦咸陽市中小學生科普宣傳月活動,迄今已舉辦三屆,每屆有近千名青少年參加。而在日常的醫學教學實踐中也利用“中心”現有資源,積極開展有關預防、保健的醫療科普教育活動,發揮科普基地的優勢和作用。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人體科學教育中心”所開展的科普活動已成為咸陽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個亮點和品牌。
三、結語
科普工作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科學素質科普工作《綱要》
[論文摘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對于科普工作的研究、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區以《綱要》為行動指南,針對四類重點人群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重點介紹我區在開展科普工作過程中的五個具有特色的科普活動。
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第一要義是發展,也就是說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就應該把提高全面科學素質作為切入點。
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3月15日,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談到今后的5年要使我國的經濟有一個更大的發展,使人民生活有一個更大的提高,使社會進步有一個更大的推進,使改革開放邁出更大的步伐。不難得出,要實現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進步是第一生產力,很多國家已經或正在將經濟發展向依靠科學技術發展傾斜,人民生活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代表著人民物質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實現的是全民素質的提高,而全民素質的提高,將會對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可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002年、2006年分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對于科普工作的研究、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綱要》明確了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宗旨是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盡快使全面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提高,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并且針對四類重點人群提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在“十一五”期間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解剖學教學中踐行醫學倫理教育思考
人體解剖學為基礎醫學教育當中較為特殊的一門課程,而且以教學實驗為主要學習內容。因此,人體解剖學教學實驗課中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教學較為恰當的一門課程。踐行醫學倫理學,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不應當把相關部門獨立,而應當將各個部門連接成一個有效的完整的系統。如何在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這一完整的教學系統貫穿醫學人文教育是一值得探討的課題。
1學校是醫學倫理教育規劃者
當前,解剖學中的尸體多為病人捐獻而來,而捐獻者大多被學校的名稱以及聲譽所吸引[1]。那么在學校層面如何提高捐獻力度,踐行倫理教育是其中的一個要素。①當前,醫學院校尸體的捐獻模式為紅十字會委托學校對尸體進行收集管理。因此,醫學院校必須給予捐獻者及其家屬承諾,做到每個捐獻者的尸體會得到良好的處理,從尸體捐獻日開始到尸體使用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學校應當確保尸體不會腐爛,能夠科學的保存至使用之日。②學校應當有專門的捐獻辦公室以及專人管理,當前社會對尸體捐獻普遍認識不高,認為尸體在捐獻后會被學校亂用。因而,為加強宣傳力度,學校應當培訓專門的工作人員,加強捐獻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力爭在每個捐獻環節都做到讓家屬滿意。加強宣傳尸體捐獻的意義,這也是一種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一種人文關懷[2]。③學校應當建立合適的紀念館。遺體不同于遺物,它更多地承載了捐獻者個人的情感體驗、人生經歷和社會關系,曾經有過生命的尸體也有尊嚴,應該得到應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將尸體看作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體就是尊重人性[3]。學校層面可以對捐獻者的個人檔案進行收集,并進行管理,在紀念館中介紹捐獻者的生平,統計捐獻日,使用日期及使用途徑并建立完整的等文字及圖像文件。定期對捐獻者家屬進行匯報,并且組織學生老師紀念捐獻者。④加強科普教育,解剖學是醫學教育中最為基礎的學科,是一門以形態為主的科學[4]。在學校層面,定期對公眾展館,開放紀念館。科普尸體的保存及使用方法。使大多數人能夠理解及接受尸體捐獻,甚至接受解剖學。
2教師是醫學倫理教育的執行者
當今社會,醫生普遍反映社會地位嚴重下降,勞動工作時間偏長,生活質量不高。而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難度增加。其基本的原因是信任問題。然而深進一層考慮,如何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建立有效的平臺加強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被許多醫生看待是人生的格言,我們在無法左右疾病發展的時候,更應該從人文的角度去幫助病人,安慰病人[5]。因此,在醫學教育當中不僅僅是對疾病的診療技術,更為注重的人文素質的教育。解剖學中以教學實驗為主,而其受眾多為剛入學一年的大一新生。此階段的學生仍然存在較高的學習依賴性。因此,教師影響較高年級的學生要大,在體現醫德以及醫學倫理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在第一門專業課時就牢記人文教育。無論作為解剖教研室技術人員到解剖課老師師應當從每一個環節重視和加強醫學倫理的教學[6]。從實驗課標本的準備開始,技術人員應剃凈尸體身上的毛發,之后才能夠用于學生的解剖,這是對死者的尊重。教師上課時,首先要有規范的衣著,白大褂,口罩,手套,包括解剖器械的規范,解剖前對尸體進行默哀,可以起到對學生的尊重和表率作用。同時應當向學生介紹實驗用標本尸體的收集過程進行這方面的倫理教育。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對待標本的態度和采取的解剖措施,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學生身上也是醫學生醫德實踐的第一個環節。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愛惜標本和科學解剖尸體的態度。教師應教育學生要首先要尊重標本,即尊重死者,體現為保護死者的隱私,解剖時珍惜每一個標本。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嚴格執行解剖學的標準流程,嚴禁對標本進行拍照,嚴禁對標本做出不禮貌的動作如嬉鬧等。教學活動結束后,解剖的廢棄物應集中收集妥善,科學的處理,有效的標本應當再次回收手機。不得隨意丟棄,要隨時隨地體現對死者的尊重、對社會負責。可以采用與殯儀館聯系從而進行焚燒處理。要求學生保持課室以及實驗臺的衛生整潔,解剖實驗臺的整潔、器械的干凈、實驗室衛生等也都在傳達著一種尊重死者這樣的一種理念,也是對學生進行醫學倫理教育。
3學生是醫學倫理教育的體現者
科協創新發展報告
一、年度工作的簡要回顧
一年來,縣科協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支持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為推進我縣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做出了新的成績。現將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1、切實加強科普活動中心(室)的建設,夯實科普工作的基礎。為配合全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我們加強了鄉鎮科普活動中心和村(社區)科普活動室的建設。這項工作我們在年年底就進行了安排布置,今年3月6日-10日,縣科協和縣文明辦聯合就科普活動中心(室)的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從督查的情況來看,各鄉鎮把這項工作作為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做到了“四有”:一是各鄉鎮都有一個50平方米以上,具有圖書閱覽、科普聲像、科普教育培訓等三項功能的科普活動中心,懸掛市科協和市文明辦統一制作的“科普活動中心”和“科普活動中心管理制度”鈦金牌匾。二是有科普電教設備。各鄉鎮充分整合資源,利用遠教站點或多功能會議室的影像設備,積極開展科普活動。三是有一定數量的科普圖書。有的鄉鎮結合文化部門開展的送文化下鄉活動,爭取市、縣新華書店的支持,籌集科普圖書。有的鄉鎮發動干部職工捐獻書籍。目前,全縣80%的鄉鎮科普活動中心都有500冊以上的科普圖書。四是各鄉鎮都有一定數量的科普活動經費,確保科普活動中心的日常運轉和科普活動的開展。
2、開展了以“倡導健康科學生活方式”為主題的“科技活動周”活動。今年五月的“科技活動周”活動期間,我們與縣科技局等單位密切配合,開展了兩次大型的科普活動。一是在路口鎮舉辦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活動吸引了來自全鎮的1200余名農民朋友前來咨詢。活動中,我們組織有關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向農民群眾宣講科技政策,現場解答技術咨詢,贈送了《水果、蔬菜簡易貯藏手冊》、《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花卉栽培技術》、《池塘養魚技術》、《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匯編》等科技資料8000余冊。二是舉辦了“科普之夜”廣場文藝晚會。
3、大力開展了科普進社區活動。5月22-23日,縣科協在鎮、鎮等地開展了兩次科普進社區活動。這兩次活動以“倡導健康科學生活”為主題,開展了疾病預防、老年保健和包括地震知識在內的災害防范常識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咨詢。設置了咨詢臺,懸掛了科普系列掛圖、發放了宣傳資料,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6000余份,展出科普展板20塊,接待群眾義診126人次,向社區贈送了價值3000多元的科普書籍。今年下半年,我們配合創建全國文明縣城的活動,我們對縣城金茂路社區和涼塘路社區的科普設施和開展科普活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對科普活動檔案進行了完善和規范,對縣城城區范圍內的17塊“科普惠民”宣傳欄的內容進行了更新。并向社區贈送了科普書籍1000多冊。10月9日、11月19日,我們還在金茂路社區分別舉辦了以環境衛生與健康、社區環保為主要內容的2場科普知識講座,聽眾達200多人,反響很好。
4、繼續舉辦科普電視專欄節目。科普電視專欄節目是我縣科普宣傳的重要平臺,其主要任務是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宣傳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這個欄目的開辟,對于促進了全縣“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氛圍的形成,促進“科教興縣”戰略的實施,推動我縣的科技進步和全縣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今年,我們與中國科協聲像中心、縣電視臺續簽了開設“科普大蓬車”電視專欄節目的協議,進一步優化節目的內容,力求播出的內容更加貼近實際。
人體生命科學館在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入校后最先接觸的一門醫學基礎課,實踐性很強,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理論與實物標本觀察相結合。但尸體標本經過甲醛浸泡有刺鼻的氣味和長時間使用標本有些老化等原因,學生對學習解剖學熱情大打折扣。寶雞職業技術學院于2013年爭取到中央財政支持建成人體生命科學館。全館建筑面積180平方米,分塑化標本陳列、斷層標本陳列、鑄型標本陳列、病理標本陳列、人文展區5大功能區。按照系統分為15個陳列區,展示實物標本350余件。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既有大體解剖標本,又有局解標本;既有傳統實物標本,又有當前國內最前沿技術的生物塑化標本和鑄型標本。依托館內豐富的標本儲備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建設人體生命科學館的意義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于2006年集中辦學來,校園面積比原先擴大幾倍,相應的學生人數也由原來的3000人增加到8000人。學生人數的增加給解剖實驗教學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實驗標本嚴重短缺,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手機會減少,學習興趣大大降低。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建設人體生命科學館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首先,人體生命科學館內標本是經生物塑化技術處理,不需要液體防腐劑,具有一定彈性。標本能夠得到長期應用和保存,提高標本的利用率,大大節約了教學資源。其次,人體生命科學館內制作精良的各類標本能滿足不同專業教學和實驗。如影像專業用的斷層標本,臨床專業用的局部解剖標本,護理專業用的應用解剖標本等。使學生能夠在人體生命科學館內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反復觀察,細心研究,加深記憶,促進人體解剖學教學。還有人體生命科學館可供各位老師和臨床醫生進行科學研究。通過對不同標本,不同層面的觀察和測量,為科研和臨床應用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最后,人體生命科學館對開展科普教育,普及醫學知識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重要的科普展覽教具,可以近距離觀察,使公眾對自身的正常結構有了了解,對機體的一些異樣變化有了初步認識。
二、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
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課程,具有很強的概念性、實踐性和直觀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多采用的學習方法是直觀教學方式。由于人體解剖學內容繁多,名詞術語難以記憶,加上學生相對基礎薄弱,空間立體及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降低了解剖學的教學質量。人體生命科學館建成后,在實驗教學中用實物標本解答了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實驗標本豐富的種類、多樣的形式、翔實的內容增大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學習解剖學提供了直觀的形象教材。利用生物塑化技術制作的標本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老師在實驗課示教時,可直接接觸標本,原來標本刺鼻的氣味沒有了,學生與標本的距離又進了一步,學生變得更加主動,能很快融入到實驗教學中,緊緊跟隨老師講授節奏,學習效果大大提升。人體生命科學館內除有系統解剖標本及局解標本、鑄型標本、生物塑化標本、斷層標本、胚胎標本外,還配備有電腦和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即可進行解剖學的理論教學,也能進行實物標本的展示,在講述理論知識時如需展示實物標本,館內有豐富的標本儲備隨時可演示。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講述運動系統骨連結膝關節標本時,除講述正常結構組織外,在結合半月板損傷,給同學們展示膝關節在由屈到伸并伴有旋轉的運動時,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損傷。標本演示中使抽象化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還有在講解內臟系統(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統)時,各器官的名稱、形態、位置及功能系統性連接緊密,難以直接描述,而在生命科學館內結合大體標本、塑化標本、斷層標本、病理標本等實物標本講解時,可以理論知識與實物標本緊密結合。這樣從標本的直觀上加深了印象,產生的教學效果大大增強。還有在講解脈管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時,實物標本的動脈、靜脈和神經用紅、藍、黃等染料對其進行著色,使標本更加生動形象。在實驗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人體生命科學館可作為人體解剖學理論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實現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從而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發揮繼續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作用
如何立足社區積極探索社區教育新途徑
中央門街道位于*市*區東北部,由原中央門街道和三牌樓街道合并而成,面積4.1萬平方公里,家庭35688戶,人口15.11萬,院士7名,高級職稱9902人。區域內有中國藥科大學、東南大學醫學院、*工業大學、*郵電學院4所大學,職業學校9所,*自動化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個,躍進集團、*自動化設備廠等大中型企業十余家。區域內智力資源豐富,居民整體素質較高,被確定為省首批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江蘇省科普教育大綱》試點單位,且近來年先后獲得全國創建文明社區示范點、全國巾幗文明健身隊、省科普先進集體、省市兩級紅旗黨校、省“兩勞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市科普宣傳周先進單位、市“中小學生科技活動”先進集體、區優秀家長學校等榮譽稱號,為中央門街道開展社區教育、創建學習型社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加強領導,健全管理體制
學習型社區是創建學習型城區的依托。通過逐步建立終身教育體系開展社區教育,是新世紀社區建設理念的創新和探索,也是推進區域素質教育,建立科學督導評估機制,全面提高市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創建學習社區,對培養居民的社區歸屬感、責任感,協調社區的組織和人際關系,推進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明確創建目標。街道將社區教育和創建學習型社區列入年度重點工作目標,制定了《關于深化教育,創建學習型社區的實施意見》,確立了創建學習型社區的總體目標:依據終身教育的理念,通過積極宣傳和大力引導,逐步更新社區成員的學習觀、價值觀、生活觀,不斷開發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和潛力。通過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方式,逐步構建終身學習管理組織和教育網絡。一是逐步建成區域內各具特色的社區終身學習機制;二是實現社區內各種學習要素和學習資源的重新整合,并向全體成員開放的工作格局;三是形成一支由專職和兼職人員相結合的教育隊伍,特別要形成一支志愿者隊伍;四是形成社區內學習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類人員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五是形成一套與學習型社區相配套的考核評估指標和激勵政策措施。
2、構建組織網絡。中央門街道成立了由街道政府、駐區教育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共同組建的地區教育委員會,指導社區教育和學習型社區創建工作。在地區教育委員會指導下,*區社區培訓學院中央門分校、17個以社委會為支撐的學習點、樓幢學習小組共同建成了中央門街道學習型社區三級組織網絡。
3、完善工作制度。街道制定了地區教育委員會、學習點和學習小組的例會制度、工作聯系制度、理論研討制度、社會協教制度等。明確地區教育委員會與社教辦的組織分工、社教教師與志愿者等社教工作的人員分工以及駐區單位之間的協作分工,建立了規范化與程序化的工作制度。
科協年終工作匯報
年科協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市科協的指導下,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求真務實,扎實工作,不斷探索做好科協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著力抓好兩項“特色工作”
(一)突出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是縣科協年部署的重點工作,縣科協以“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為總抓手,以“一站一欄一隊一員”建設為活動載體,精心組織,扎實開展工作,在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去年已建設的鄉鎮和中心村科普服務站基礎上,重點抓好受國家、省表彰單位的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今年,成立了果業協會、養豬協會、養雞業協會等三個農技協科普惠農服務站、20個中心村服務站。形成了自上而下、覆蓋面廣的科普惠農服務網絡,大大增強了科普技術服務的專業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科普服務站”是依托科技人員資源優勢,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建立的傳播科學技術的網絡平臺,隨時實現專家與農戶、專家與企業的對接。已接待咨詢2800多人次,為農民解答生產中遇到的各類難題500多個,使廣大群眾足不出鄉(村)便可直接享受一流專家的科技服務。農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家可以面對面予以解答,體現了直接、快捷、方便,提高了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縣委、縣政府從年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去年工作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擴大“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社會影響,通過宣傳和表彰,充分發揮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農村科普帶頭人、科普示范村的示范帶動作用。今年為桃水鎮油茶高產示范基地爭取到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先進科普示范基地,全縣以表彰20個先進惠農單位,10個科普帶頭人。
二、統籌兼顧,搞好科普工作
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與思考
*市科協所屬全市性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學會)是由廣大科技工作者自愿組成的學術性、科普性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發展科技事業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主力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學會堅持改革開放,認真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努力為廣大會員和科技工作者服務,促進學科發展、科學普及、科技進步、經濟振興和社會全面發展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貢獻。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政府機構改革不斷深化和民間組織進一步壯大,“小政府、大社會”格局逐漸形成,政府、企業、社團并稱為社會“三大支柱”組織。在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和履行好科技社團的職能和作用,將對我市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一、科技社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從市科協建立初期時成立的礦冶、醫學、機械、土建、電機電力、氣象等6個專業組,經過四十多年的奮斗歷程,到目前為止已形成理、工、農、醫、交叉學科類學會59個,團體會員600多個,個人會員近20000名。各學會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信息暢通的優勢和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特點,堅持學會工作“促進學術交流,服務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發展,壯大自身實力”的總體目標,不斷開拓,勇于創新,積極發揮學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了我市科技水平提高與經濟發展。
——積極參政議政,為我市黨政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開展建言獻策服務。近十年來,我市學會圍繞*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決策咨詢服務工作,組織高科技人才開展獻計獻策活動。市科協組織農林、水利等學會開展的《*市科技興農發展戰略研究》被省科協評為科技咨詢建議二等獎;由金屬、地質等學會參與的《鄂東南地區冶金工業振興與發展戰略研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進步三等獎;市規劃協會、市環保協會、市農林協會、市花卉盆景協會等幾家學會聯合組織了《建設我市山水園林城市獻計獻策肯談會》,其中的部分建議被市十五發展規劃所采納;市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和市紡織工程學會分別承辦的《2001年*經濟論壇:制度創新——迎接入世后的挑戰》和《2002年*經濟論壇紡織服裝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主動適應變化,創新活動內容和方式,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市長肖旭明不但撰文參加論壇活動,并且親自為結集出版論文作序。通過肯談會或論壇形式開展的獻計獻策活動已經形成制度化,并在活動內容和形成上不斷創新,樹立了學會鮮明的學術權威形象,為科技興市提供高智商力服務。
——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為我市的學科進步、社會發展服務。開展學術交流是學會的基本任務之一。我市性學會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開展形式多種的學術交流活動;市煤炭學會、市水利學會將學術交流活動與科學論證、科學決策和決策建議緊密結合,使會議學術成果向決策成果轉化。市煤炭學會分別兩次在秀山煤礦開展快速掘進、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的現場先進技術交流會,共收集交流論文21篇,使*礦務局開拓掘進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市水利學會圍繞我市旱災嚴重的狀況,組織召開研討會,提出《我市抗旱抗災對策方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市醫學會更是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采的的學術交流活動為我市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從1995年到2002年全市性學會共召開學術交流會、開展科學考察活動近1500次,參加人數近5萬人次,撰寫學術論文12000多篇,為我市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學科發展、人才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揮學會自身優勢,為我市的經濟建設和企業創新活動服務。各學會發揮其智力、技術、信息等優勢,發動廣大的科技工作者開展以技術創新為重點的“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舉辦企業領導干部科技報告會、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專題講座和職工崗位技能培訓班;大力實施“金橋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僅2002年:金橋工程就為企業增利稅9553。8萬元;深入開展“廠會協作行動”到目前為止,各學會已與企業、學校及農村村組結成26個協作對子,為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服務于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職業教育改革問題思考論文
世紀之交,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傳統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轉型的過程中,職業技術教育在這個轉型期就像一個“鍛件”,不僅受二種經濟體制的擠壓,而且受經濟轉型期所伴生的各種價值觀、質量觀以及高新技術、國際經濟一體化以及經濟發展周期等多方面的影響。在這種擠壓和影響下,職業技術教育的型態變化,有許多是“物理的”,有許多是“化學的”。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為探索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對策提供一些思路。
一、職業教育受我國經濟轉型期多重擠壓
1.轉型期職教受計劃經濟管理制度和市場經濟管理制度的雙重擠壓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計劃經濟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廢除;一方面是市場經濟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轉型期產生的特定的,既非計劃經濟,又非市場經濟的獨特型態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職業技術教育沒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仍然是無序運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著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職業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門頒布了一些實施細則外,總體上沒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適應市場經濟的職教法法律制度體系。(這個法律體系包括:職教辦學機構管理辦法、職教撥款和經費籌集制度、職業技術技能鑒定標準體系、職教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體系等),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社會總體對職教的定位,在理論上缺乏較為統一的認識,在實踐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據。(2)缺乏對典型的,有全面推廣意義的辦學、教學經驗的總結、提高及推行。(3)政府機構調整還未顧及職業技術教育,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雖然呼聲很高,但實施中碰到許多困難,政府職能的定位還須等待;各級政府在政府行為上受某些領導偏見或認識不足的影響,法規制度形成的動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專項研究,政府對制度的建設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意識不夠等。從管理法規,到政府的管理職能、政府管理機構組織、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觀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計劃經濟由政府包辦“計劃驅動”的那一套,又有新時期市場經濟產生的“需求驅動”那一套,還有轉型期“計劃、規劃前瞻不準確”的問題。(4)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地位實際上還未達到與普遍教育并駕齊驅的地位。重學術、輕應用;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還在教育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傳統的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還被作為衡量標準套用于職教。(5)各種獨立的職教管理標準、規程、制度,沒有進行統一的整理、修訂;質量考核標準,國際規程等沒有全面引入職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見,傳統普教思維、理念和現代職教思維、理念的碰撞;新舊制度間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時期的制約因素與擴展需要同存,所引發的論爭增添了改革的風火。
2.轉型期職教受計劃經濟管理思想和市場經濟思想的多重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