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保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08:5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資保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資保險公司監管論文
[摘要]我國保險業的全面開放吸引了世界各國保險公司進入我國市場。外資的進入給國內保險業帶來經驗和技術,促進了我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在有側重點地堅持以市場行為、公司治理、償付能力為監管支柱的同時,應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與國際保險監管機構的合作,保證外資保險公司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外資公司;監管策略;市場準入;公司治理;償付能力
一、外資保險公司發展的概況
(一)入世以來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
2006年已經是我國入世第五年,到目前為止,除了外資產險公司不得經營“交強險”、外資設立壽險公司必須合資且股比不得超過50%等限制外,保險業基本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
根據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到2006年10月為止,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7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了121個營業性機構,135家外資保險機構設立了近200家代表處。2006年1—10月期間,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91.12億元,占市場份額4.07%。在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四個開放較早、外資較集中的保險市場上,外資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已分別占到18.15%、18.62%、10.73%和9.68%。
外資保險對國內保險業影響分析論文
前不久,中國保監會對外正式公布入世后中國保險的對外承諾,盡管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內容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但對于中國保險企業來說,這一刻依然感到了強烈的震撼。這就是中國保險業的開放時間已進入倒計時。外資保險給我們帶來什么?
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保險部負責人尼蓋爾·依斯頓日前指出,中國加入WTO后,保險市場對內、對外進一步放開,保險產品需求將會大幅增長。他認為,隨著GDP保持持續增長,中國及亞洲國家將是世界上最可能持久成長和提供非壽險和壽險、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需求的區域。中國保險市場巨大的急需保險群體,在加入WTO后將使各保險公司在亞洲市場的選擇機會更大。因此,世界許多國家的保險公司將有意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入世后,隨著保險市場的逐步開放,蜂擁而入的外資保險將愈來愈多。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19家外資保險公司,27個經營機構正式營業,3家外資公司在籌建之中,另有100多家外資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代表處。
有關業內專家認為,洋保險的進入不僅帶來了管理、營銷、服務等多方面的變化,而且對整個中國保險業的結構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改變國有保險公司的傳統體制。外資的快速涌入迫使國有保險公司必須加快體制改革。其次,國內保險業逐步向業務專業化方向發展。外資公司憑借豐富的專業化管理經驗、成熟的技術、雄厚的資金,迅速占領市場制高點。而國內保險公司也應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從粗放式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第三是外資保險公司將為中國保險業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外資公司以領先的經營理念、管理技術、營銷手段培養出一大批人才,這批人才有可能回流到內資企業,提升國內保險公司的人員素質。第四是促使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形成一體化趨勢。競爭的加劇,承保利潤的降低,將促使國內保險公司由傳統的提供保障服務,逐漸向綜合金融理財服務過渡,理財管理費和投資收益將成為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公司的資產管理水平將成為市場競爭力的主要體現。第五是保險中介行業將贏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外資進入后,市場的旺盛需求將促使開業的保險中介公司越來越多,成為影響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資保險會丟盔卸甲嗎
目前全球最大的25家保險公司全部來自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其中任何一家公司所擁有的資產總額都高于我國整個保險業所擁有的資產總量。目前進入中國的外資保險公司均具有雄厚的資本、先進的經驗、靈活的機制和創新能力。
我國外資保險機構監管論文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情況下,中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也不斷提高和加深。從八十年代初以日本為首的外國保險公司開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到現在,中國保險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資金融機構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發展起來,也正是由于它們的加入,使得中國的保險市場日漸成熟起來,目前已經進入到激烈競爭的階段。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保險機構的大量進入和在中國大規模開展各種保險業務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那么,對這些外資保險機構的監管也就成為金融監管和保險監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為你在考察中國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發展的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對外保險機構的法律監管問題。第一部分考察外資保險機構也在中國發展經營的現狀;第二部分關注對外資保險機構的各種監管措施和辦法;第三部分研究一些專門問題并提出完善對外資保險機構監管的法律建議。
一、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的發展
現代中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開始于80年代初,最早是日本三井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安田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等于1981年在北京正式設立代表處。[2]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頒布了《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后,大批的境外保險機構蜂擁而至。到1995年10月底,已經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77家保險公司、在保險公司、保險經紀人在中國的北京、廣州、上海、大連等地共設立了119家代表處。[3]到1999年底,這一數字又有大的發展,中國已經批準了4家中外合資報保險公司,11家外資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另有4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家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正在籌建;[4]已經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家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的14個城市設立了196家代表處。[5]截至1999年底,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總資產達44億元,保費收入18億元。[6]
外資保險機構為什么對進入中國如此地熱衷呢?原因有兩個。一是在外資保險機構的本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都比較成熟,保險市場同樣不例外。激烈競爭的結果,已經使很多的發達國家保險市場漸趨飽和,進入微利期,要想在這樣的市場上取得比較大的發展是很困難的。這樣,資本的本性使其竭力尋找哪怕只高一點點的利潤,發達國家的很多保險機構便紛紛尋求由國內轉向全球,特別是試圖在還有很大開發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從保險深度的實際比較來看,發展中國家的保險深度大之上在4%左右。依此為標準,我國1996年度68593.8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應該有2743.8元的保險總需求。然而,1996年我國實際保費收入僅756億元,還有約1969億元的保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可見市場之廣闊。以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計算,2000年的保險總需求將達3732.8億元。這就使得國外各著名保險機構紛紛垂涎中國市場,想在瓜分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7]
下面以一些具體的例子介紹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經營情況。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是第一家在中國開展經營性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1992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其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根據《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的規定,經營以下三項業務:(1)境外企業、境內外商投資企業的企業財產保險和與其有關的責任保險;(2)外國人和境內個人繳費的人身保險業務;(3)上述兩項業務的再保險業務。[8]我國首先選擇這家保險公司在上海營業是有原因的。美國友邦(AIA)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成員之一,該集團擁有資產總值近1150億美元,在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00多家分支機構,業務網絡遍及世界主要地區,在香港和東南亞,該公司也是最大的人身及產物承保公司,牢固地確立了“第一流的壽險公司”的地位。到1995年,上海友邦共有員工300多熱,同時組織了一支由4000多名營業員組成的壽險營銷隊伍,運用AIA的工作原則和方式,把國際做法引進上海市場,在上海保險業刮起了強勁的“友邦旋風”,帶動中國本土的保險企業紛紛進行了行銷方式的重大變革。[9]上海友邦的經營業績也是很顯著的。被批準的第一年,1992—1993會計年度,報廢總收入1928萬元,到1995年,全年保費收入就達4.15億元。1995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AIG有在廣州分設了經營壽險的美國友邦保險(廣州)有限公司和經營財險的美亞保險公司。[10]
我國對外資保險機構論文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情況下,中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也不斷提高和加深。從八十年代初以日本為首的外國保險公司開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到現在,中國保險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資金融機構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發展起來,也正是由于它們的加入,使得中國的保險市場日漸成熟起來,目前已經進入到激烈競爭的階段。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保險機構的大量進入和在中國大規模開展各種保險業務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那么,對這些外資保險機構的監管也就成為金融監管和保險監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為你在考察中國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發展的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對外保險機構的法律監管問題。第一部分考察外資保險機構也在中國發展經營的現狀;第二部分關注對外資保險機構的各種監管措施和辦法;第三部分研究一些專門問題并提出完善對外資保險機構監管的法律建議。
一、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的發展
現代中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開始于80年代初,最早是日本三井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安田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等于1981年在北京正式設立代表處。[2]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頒布了《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后,大批的境外保險機構蜂擁而至。到1995年10月底,已經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77家保險公司、在保險公司、保險經紀人在中國的北京、廣州、上海、大連等地共設立了119家代表處。[3]到1999年底,這一數字又有大的發展,中國已經批準了4家中外合資報保險公司,11家外資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另有4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家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正在籌建;[4]已經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家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的14個城市設立了196家代表處。[5]截至1999年底,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總資產達44億元,保費收入18億元。[6]
外資保險機構為什么對進入中國如此地熱衷呢?原因有兩個。一是在外資保險機構的本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都比較成熟,保險市場同樣不例外。激烈競爭的結果,已經使很多的發達國家保險市場漸趨飽和,進入微利期,要想在這樣的市場上取得比較大的發展是很困難的。這樣,資本的本性使其竭力尋找哪怕只高一點點的利潤,發達國家的很多保險機構便紛紛尋求由國內轉向全球,特別是試圖在還有很大開發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從保險深度的實際比較來看,發展中國家的保險深度大之上在4%左右。依此為標準,我國1996年度68593.8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應該有2743.8元的保險總需求。然而,1996年我國實際保費收入僅756億元,還有約1969億元的保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可見市場之廣闊。以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計算,2000年的保險總需求將達3732.8億元。這就使得國外各著名保險機構紛紛垂涎中國市場,想在瓜分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7]
下面以一些具體的例子介紹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經營情況。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是第一家在中國開展經營性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1992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其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根據《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的規定,經營以下三項業務:(1)境外企業、境內外商投資企業的企業財產保險和與其有關的責任保險;(2)外國人和境內個人繳費的人身保險業務;(3)上述兩項業務的再保險業務。[8]我國首先選擇這家保險公司在上海營業是有原因的。美國友邦(AIA)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成員之一,該集團擁有資產總值近1150億美元,在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00多家分支機構,業務網絡遍及世界主要地區,在香港和東南亞,該公司也是最大的人身及產物承保公司,牢固地確立了“第一流的壽險公司”的地位。到1995年,上海友邦共有員工300多熱,同時組織了一支由4000多名營業員組成的壽險營銷隊伍,運用AIA的工作原則和方式,把國際做法引進上海市場,在上海保險業刮起了強勁的“友邦旋風”,帶動中國本土的保險企業紛紛進行了行銷方式的重大變革。[9]上海友邦的經營業績也是很顯著的。被批準的第一年,1992—1993會計年度,報廢總收入1928萬元,到1995年,全年保費收入就達4.15億元。1995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AIG有在廣州分設了經營壽險的美國友邦保險(廣州)有限公司和經營財險的美亞保險公司。[10]
外資保險公司發展概況論文
摘要:我國保險業的全面開放吸引了世界各國保險公司進入我國市場。外資的進入給國內保險業帶來經驗和技術,促進了我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在有側重點地堅持以市場行為、公司治理、償付能力為監管支柱的同時,應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與國際保險監管機構的合作,保證外資保險公司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外資公司;監管策略;市場準入;公司治理;償付能力
一、外資保險公司發展的概況
(一)入世以來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
2006年已經是我國入世第五年,到目前為止,除了外資產險公司不得經營“交強險”、外資設立壽險公司必須合資且股比不得超過50%等限制外,保險業基本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
根據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到2006年10月為止,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7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了121個營業性機構,135家外資保險機構設立了近200家代表處。2006年1—10月期間,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91.12億元,占市場份額4.07%。在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四個開放較早、外資較集中的保險市場上,外資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已分別占到18.15%、18.62%、10.73%和9.68%。
對外資保險機構監管分析論文
一、我國入世在保險業的承諾
在WTO協定中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是以各成員國的具體承諾表的形式確定的,我國保險業的具體開放承諾,已在近日由中國保監會公布:
1.外國保險企業進入形式及合資比例。對外國非壽險公司,加入時允許在華設立分公司或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外資比例可達到51%,加入后2年內允許設立獨資子公司;對外國壽險公司,加入時允許在華設立合資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50%,外方可自由選擇合資伙伴;對外國再保險公司,加入時允許設立合資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對外國保險經紀公司,加入時允許設立合資公司,比例可達到50%,3年內比例不超過51%,5年內允許設立獨資子公司;對以上各類保險機構,在地域限制取消后,允許在華設立分支機構。
2.地域限制和開放時間。加入時開放上海、廣州、大連、深圳、佛山;加入后2年內,開放北京、成都、重慶、福州、蘇州、廈門、寧波、沈陽、武漢和天津;加人后3年內,取消地域限制。
3.開放的業務范圍。對外國非壽險公司,加入時允許跨境從事國際海運、航空和運輸險及再保險業務;允許在華非壽險公司從事沒有地域限制的“統括保單”和大型商業保險業務,允許提供境外企業的非壽險業務、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財產險、與之相關的責任險和信用險服務;加人后2年內,允許向中國和外國客戶提供所有的非壽險服務。對外國壽險公司,加入時允許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個人(非團體)壽險服務,3年內允許合資壽險公司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服務;對外國保險經紀公司,加入時允許跨境或來華設立機構,從事大型商業保險經紀業務和國際海運、航空、運輸險業務以及再保險經紀業務。對外國再保險公司,加入時允許設立分公司、合資公司和獨立公司開展壽險和非壽險的再保險業務,且沒有地域或發放經營許可的數量限制。對20%的法定再保險,加入后每年降低5個百分點,直至取消。
4.有關營業許可方面的承諾。加入時營業許可的發放不設經濟需求測試或執照數量限制,并對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條件作出規定。
論展望中國保險業
《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畢業論文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一、保險業的現狀
五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伴隨著中國的持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中國的保險業有了飛速的發展。
到2000年底,中國的保險業務收入已達到1595.9億元,同比增長14.5%;截止2000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3373.9億元,比年初增加649.5億元。從1980年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的保險業務收入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9.41%的年均增長速度。2000年的保險深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79%,保險密度即按全國人口人均交納保費約為130元,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在中國保險市場上,截至2000年底,共有31家保險公司,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4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6家,外資保險分公司12家。保險中介機構從無到有,已成立保險經紀公司3家。另有30多家專業保險公司、5家保險經紀公司、3家保險公估公司獲準籌建。此外,還有重新批準的兼業保險機構約6萬家。約200家外資保險公司的代表機構在中國一些大中城市建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于1999年11月18日在北京成立后,一年多來已先后在31個中心城市設立了派出機構,擴展了保險監管的覆蓋面,加強了保險監管的力度。
國際保險競爭規制對中國的啟示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險競爭規制完善
論文摘要:在我國加入WTO后,切實履行與保險有關的入世協議,積極應對入世后保險市場競爭的挑戰,需要按照市場化理念和國際理念,遵循透明度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不斷完善我國保險競爭規則,以克服現行保險市場競爭規制模式存在的不足。對于保險市場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要實行“標本”兼治。特別是對保險業壟斷的規制,不能照搬他國經驗,而應結合我國保險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實際,綜合運用法律手段、政治手段、經濟手段進行治理。
一、我國保險市場開放面臨的規制挑戰
隨著入世后對入世協議的逐步落實,我國保險市場將進一步開放,保險規制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1.外國保險公司大量涌入,再保險市場在開放中面臨著最大挑戰。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先進保險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外國保險公司與不成熟的中資保險公司同臺競爭,這無疑會給中資保險公司帶來競爭壓力,并壓縮中資保險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保險市場份額將被重新分割。特別是再保險市場,根據前對外經濟與貿易合作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服務具體承諾減讓表》來看,我國的再保險市場將面臨百分之百的開放,直面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
2.保險費率趨向市場化,使保險定價越來越細,不良風險獲得保險保障的困難越來越大。在一個自由競爭的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所采用的費率結構必須與投保人的風險水平相適應,至少應該接近于其他保險公司所采用的費率結構,這就要求保險公司根據不同的風險分級變量自由定價,否則會失去競爭機會。開放保險市場所帶來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不同風險之間價格差異的擴大,保險公司將通過越來越多的風險分級變量把投保人根據其風險水平分成許多不同的費率組別,自由定價的政策將迫使保險公司充分利用有關保單持有人相關統計信息來確定保單價格,從而使保險市場價格趨于敏感性和多樣化。
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口紅利保險展業理賠
【論文摘要】縱觀我國保險業20多年的發展,我國保險市場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內在需求相比,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也顯滯后。作為朝陽行業,我國保險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就我國保險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前景作出分析,以期為我國保險市場發展提供有益的建議。
保險業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發展速度驚人。作為朝陽行業,我國保險業處于快速成長期,業務擴張非常快,加上國外保險公司的涌入,行業的繁榮,市場主體的增加,隨著人口紅利期的到來,投資理財觀念的更新,保險業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現狀
1.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的發
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為主體,中外保險公司并存,外資保險公司爭相入市,多家保險公司竟爭發展的保險市場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現狀探究論文
1.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現狀
1.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的發
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為主體,中外保險公司并存,外資保險公司爭相入市,多家保險公司竟爭發展的保險市場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的保險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體制改革進展順利。部分股份制保險公司通過吸收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股,股權結構得到優化,治理結構逐步完善,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保險業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階段。為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我國保監會積極清理了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法律法規和規章。2002年頒布實施了新的保險法,與此同時我國保監會依據新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規章和制度。一個適合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逐步形成,保險監管逐步與國際接軌,償付能力監管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頒布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建立了償付能力預警指標體系,符合我國國情的償付能力監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與此同時,實施了《財產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監管指標》、《財產保險公司分險種監管報表》以及《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等一系列監管規章。
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保險市場準入機制不斷完善,新的市場主體相繼產生。以前國內新成立一家保險公司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多年來新的中資保險公司基本沒有批,但2004年批準了一批新保險公司籌建,包括批準設立第一家農業保險公司,第一家建筑保險專業公司,第一家養老金保險公司,在保險公司的專業化經濟和組織形式創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截止08年9月國內已成立壽險保險公司59家,財險保險公司161家,同時還增設了一批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促進了市場的競爭。
1.2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保險業就以下幾個方面與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