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金融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22:15: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國金融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國金融霸權研究論文
〖本文摘要〗:進入90年代,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憑借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科技實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據金融霸權地位,通過國際組織強行推行金融自由化,利用其貨幣的國際特權、國際投機資本和攻擊性的金融投機等方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金融侵略和剝削,并成為近來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警惕和防范金融霸權成為發展中國家跨世紀的新課題。
〖關鍵詞〗:金融霸權霸權穩定論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
美國領導下的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尚沒有停火的跡象。空襲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扭轉了冷戰后一度有過的化劍為犁、全球裁軍、削減軍備的勢頭,必將加劇新一輪全球范圍內的軍備競賽。戰爭的陰云掩蓋不住美國的軍事霸權,而軍事霸權下的真正目的是金融霸權。因為進入90年代后,金融霸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控制世界經濟金融、剝削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形式,軍事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推行其金融霸權的手段。美國隨時都會反擊任何對其金融霸權構成的(潛在)威脅,不管它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科索沃危機就是美國給歐元布下的陷阱,在危機的“幫助”下,美國股市一路凱歌,歐元疲態盡現,美元無疑已經取得了與歐元較量的首回合勝利。對90年代以來的歷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分析也能證明,金融霸權是發展中國家紛紛爆發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霸權及其本質
霸權(Hegemony)是一種“霸主權”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聯盟或邦聯中的某個國家或民族的統治或領導地位,有時也作霸權國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強權政治。“Hegemony”一詞在古希臘本來具有“領導性(leadership)”的含義,但在征服了馬其頓之后,又加上了“支配(domination)”的意思。因此“霸權”含有暗示巨大權力的剝削、壓迫性質的雙關語氣。
金融霸權(Financialhegemony)是霸權國憑借其壓倒優勢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實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將自己的意志、原則或規則強制性地在整個體系推行,從而獲得霸權利潤。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并不存在金融霸權,因為金融本身就是一國經濟的核心。
外國金融制度變遷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考察二戰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形成、發展和劣化的過程,探討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和適應效率問題。昭和銀行危機和戰時金融管制決定了戰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銀行體系為中心,銀行體系受到政府嚴格保護。政府嚴格保護下的銀行體系促進了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舊金融制度下的制度租金導致了銀行業的貸款擴張沖動,從而助長了經濟成熟期后泡沫的形成和膨脹。當泡沫經濟破滅后,金融制度自身的危機也就在所難免。日本金融制度危機對轉軌經濟的一個重要教訓是,金融制度的設計和變革必須考慮到該制度對未來經濟環境變化的適應效率,而市場競爭程度是決定一國金融制度適應效率的重要因素。
根據North(1990)的制度變遷理論,一種經濟制度由于某些歷史性事件的發生而形成,在制度的形成過程中往往付出了巨額的成本,即使其他的經濟制度更具有經濟的合理性或更有效率,要廢除這一由歷史性事件的先行發生而形成的經濟制度,選擇一種新的經濟制度是非常困難的,經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往往具有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的特征。
對于各個經濟主體,對新形成的經濟制度適應得越快,越能從中獲得制度租金,從而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階層。新的既得利益階層的形成有利于維持制度的穩定性,但同時也會由于擔心失去既得利益而抵制制度變革,使經濟制度本身不能有效地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劣化,這就是經濟制度的適應效率(adaptiveefficiency)問題。既得利益主體對制度變革的抵制越強烈,制度的適應效率就越低下。因此,即使原來的經濟制度在原來的經濟環境下具有經濟合理性,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原有經濟制度就不再能夠有效地發揮其積極作用,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靈活的、能很好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的經濟制度能夠通過自身的變革而繼續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僵化的、適應效率低下的經濟制度會在變化了的經濟環境中日趨劣化,直到最后被新的經濟制度所代替,而此時國民經濟往往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戰后日本金融制度形成的路徑依賴
二戰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特征,從金融制度結構的層面看是以銀行為中心,銀行與企業之間保持長期的和多方面的關系。從金融管制的層面看,銀行業受到政府的嚴格保護。而在30年代之前,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與銀行業在企業融資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政府對銀行實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銀行制度)。決定戰后日本金融制度特征的關鍵因素,一是1927年的銀行危機,二是戰時的金融管制政策。
1.1銀行中心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外國金融開放試析論文
一、危機后的第二輪金融開放
(一)金融開放并不是擺脫危機的良方
——使韓國擺脫危機的是政府的強力干預而不是金融開放
第二輪金融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外國投資者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包括允許外資股權參與和對銀行部門投資。在危機前,外國投資者個人擁有的韓國公司的股權不能超過7%,韓國公司外國股權合計不能超過26%。在1997年12月3日韓國政府將這兩個股權比例限制提高到50%。1998年5月韓國政府超出IMF的要求取消了對外資股權的全部上限規定,甚至允許外資的惡意收購。此外,金融開放的范圍還包括外匯交易、建立投資基金、允許外國人購買公共和公司債券、允許外資進入保險公司等廣泛的領域。1998年6月,韓國政府宣布分兩步實施外匯交易自由化。第一步,1999年4月1日,實行外匯交易法案。取消經常帳戶交易的兌換限制,并建立資本帳戶交易的否定清單。凡是清單沒有明確禁止的項目都是合法;第二步,2002年1月1日,實行外匯交易自由化。2002年4月,政府宣布韓國外匯市場發展規劃,到2011年將韓國建成東北亞的區域商務中心。目前,韓國匯率制度被IMF歸為通貨膨脹目標的獨立浮動的匯率制度。
第二輪金融開放的經濟政治背景與第一輪開放的完全不同,1997年11月韓國被迫放棄固定匯率,12月韓元兌美元貶值70%,1998年韓國經濟衰退6.9%,失業率接近7%。由于相信金融危機爆發主要源于外國投資者的信心危機,IMF作為債權人要求韓國調整對外國投資者的政策,取消外國投資者進入的障礙、提高利率、減少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可見,第二輪的金融開放的目標是通過吸引外資達到穩定金融體系和擺脫危機困境的目的。
盡管政府希望通過提高利率和金融開放獲取外部資金支持,但事與愿違,外國投資者并沒有因為利率的提高和市場的開放而進入韓國。1998年,盡管韓國市場完全開放,而且利率很高,但是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凈外流分別為10.5億和92億美元,只有直接投資表現凈流入5.1億美元。而且,多數資本流入主要依靠政府從IMF的借款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外國對私人部門的投資是負的。直到1999年中期,當韓國金融和貨幣市場趨于穩定,外匯儲備在6月達到620億美元以后,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才有所增加。從1997年12月到2000年底,儲備增加的主要來源是出口,占95%,而凈資本流入僅占5%。為了穩定金融市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為阻止存款外流,政府宣布為所有銀行存款提供擔保,這與IMF所主張的取消直接和間接的政府擔保相反。盡管危機期間,很多國家如印尼和泰國政府也提出了為存款擔保,但只有韓國國民相信他們的政府。韓國人不僅沒有取走存款,而且拿出自己的黃金儲備與政府共闖難關,這一舉措增加20億的儲備,比1997年12月到1999年6月的凈外商直接投資還多。可見,讓韓國擺脫危機困境的是韓國政府的有力干預,而不是IMF所推崇的金融開放和放棄干預。
外國金融危機研究論文
一、越南金融危機的成因
1.貨幣政策實施不當
從越南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來看,在應對高通脹時,貨幣政策的實施不當,是引發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一是期望通過快速的本幣升值來沖抵高通脹的壓力。事實表明,在越南當前的經濟實力下,企圖以“浮動區間擴大促本幣升值抑制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高通脹是錯誤的,因為在國際熱錢已大舉進入并獲得本幣升值的巨大利益前提下,利用本幣加速升值的辦法抑制通脹,其結果必然會促使國際資本的套利投機,并最終導致本幣貶值。二是在危機發生之初,在本國銀行系統中采取大幅度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即運用大幅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巨額發行票據等貨幣工具來對沖抑制通貨膨脹,造成本土金融系統資金鏈的極度緊張和加速對本國貨幣的預期性恐慌。
2.過多過快地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多年來,越南實行比較寬松的金融政策,對國有企業的大量貸款形成部分呆壞賬,金融體系本身并不健全;同時,也缺乏抗御金融風險的穩健實力。如,越南的外匯儲備總量偏低,不到國家外債的50%,但為了促成經濟的快速發展,制定了比較激進的吸引外資政策。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雖然可以直接拉動GDP總量的快速增長,但也對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作用。一旦出現外資大規模撤出,就不可避免地發生貨幣層面的巨大波動和經濟層面的較大動蕩。
3.貨幣流動性泛濫,資本投資過度
外國金融監管未來走勢研究論文
摘要: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從理論上看,主要有以信息經濟學為分析范式的金融監管、從金融合同的角度研究金融監管、金融監管的成本和收益問題、金融監管的激勵問題四大方面。從實踐上看,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金融監管范圍不斷擴大;金融監管手段現代化;金融監管內容標準化;金融監管更加注重風險性監管;金融監管越來越重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化;金融監管法制呈現趨同化;金融監管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關鍵詞:金融機構;金融監管;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進程加快,金融創新不斷涌現,金融機構日益轉向多元化經營,一方面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各國發生危機的潛在可能性提高,這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各國金融監管不斷變革,由此金融監管在理論上以及實踐上都呈現諸多新的發展趨勢。
一、國外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趨勢
金融監管理論的爭論實際上是圍繞著要不要監管,如果要監管的話在多大程度上以及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監管展開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經濟學的興起,金融監管理論呈現出以信息經濟學為分析范式的趨勢。信息經濟學認為在一般市場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的現象。金融體系中存在兩類不對稱:一類是金融機構與存款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與存款者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信息不能有效地傳遞,從而加大了金融市場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場交易效率。另一類是信貸市場上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即使沒有政府的干預,由于存在貸款人方面的逆向選擇和借款人方面道德風險的行為,信貸配給可以作為一種長期均衡的現象存在。信息經濟學向人們說明,不僅僅是貸款人,銀行也有可能產生道德風險,這就改變了以往金融監管理論只對貸款人進行監管而忽略了對銀行監管的做法,使監管更為全面。
項目成本管理的問題及措施研究論文
關鍵詞:語言學商務英語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商貿英語研究者應該努力的方向,即進一步做好基礎工作;從宏觀語言學的角度把握商務語言的研究,注意聯系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民俗學、交際學、傳播學來思考、探索商務英語的規律;從純語言學的圈子里跳出來,自覺地把語篇分析,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交際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理論同廣告學、市場營銷學、企業管理學、經濟學、消費心理學、國際貿易、國際商法、國際營銷、統計學和會計學結合起來。只有深入到商務實踐中去,才能建立起一門能有效地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應用學科———跨文化商務語言學。
一引言在世界經濟闊步邁向21世紀的時代,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商貿活動的許多領域,如,技術引進、對外貿易、招商引資、對外勞務承包與合同、國際金融、涉外保險、國際旅游、海外投資、國際運輸等,所使用的英語統稱為商貿英語(BusinessEnglish)。它已成為世界經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語言交際工具。可以說商貿英語控制著國際交流,國際交流離不開商貿英語。據統計,全世界16億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人群中幾乎90%的人每天都與商貿英語打交道,可見商貿英語的應用十分廣泛。對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工作。但目前總結商務英語研究成果的論文極少,不利于研究者了解其現狀和今后的發展狀況,而本文著重論及了這一點。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從路式成編寫的《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年—1989年)》與《外國語言學研究論文索引(1995年—1999年)》對比來看,商貿英語的研究有著突飛猛進的變化。11從數量上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年—1989年)》涉及商貿英語研究的論文只有44篇。而《外國語言學研究論文索引(1995年—1999年)》,涉及此方面的論文多達280多篇,是1949至1989年總數的六倍之多。也就是說商貿語言的研究趨向活躍,研究論文數量有所增加。21從涉及的范圍來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中的商貿英語論文面窄,只涉及語法學中冠詞與介詞(1篇);文體學(21篇);翻譯學(20篇);寫作教學(2篇),及一篇號召性文章。而《外國語言學研究論文索引(1995年—1999年)》的論文涉及面則加寬了:語法學(1篇)、詞義研究(1篇)、詞典編纂法(1篇)、詞典評論(1篇)、語用學(4篇)、篇章研究(8篇)、修辭學(6篇)、文體學(102篇)、翻譯學(240篇)、教學大綱(2篇)、教學經驗(15篇)。31從深度來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1989)》的論文內容多為知識介紹性,涉及文體學的文獻綜述性或工作體會式。涉及翻譯學的論文也多為工作經驗體會式,如《產品廣告的英語》—《上海科技翻譯》1987年第2期、《談談我國出口商品商標的英譯》—《中國翻譯》1986年第5期、《淺談外貿英語函電的特點及中英互譯問題》—《翻譯通訊》1984年第9期等等。而從筆者收集的1995年后的論文來看,英語的研究則傾向于深入、細致,思維角度開闊了一些,進步較明顯。修辭學方面,論文涉及了音韻、語義等修辭手段、辭格、修辭功能、藝術等。文體學方面涉及面極廣,如選詞、語言策略、語言特點、文體特征、語體、語域、信息功能、表達方式、句式、句法特點、話語分析、委婉、文化、審美特征、模糊性、商務風格和大眾心理等等。翻譯方面則涉及了翻譯原則、理論。其次應熟悉品牌、國情、兼顧民族色彩,然后注意音韻貫通,譯出商標含義,最后商標的音韻節奏應簡練明快,風格應樸實無華。研究者們論及了進口商標翻譯常采用的五種方法:可保留原商標名的音韻美及異國情調的音譯法;可準確傳達原名信息及情感的直譯法;解釋性釋義的意譯法;利用漢字表音表意特點,精心選取適當漢字,音譯原文部分或全部發音的諧音取意法;用與原名有相近的語義表達功能,但帶明顯漢文化色彩的詞語來翻譯商品名稱的歸化法。劉法公提出商務漢英翻譯的忠實原則、準確原則、統一原則和它們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1]。還涉及了翻譯具體的實踐。例如《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的英譯》—《中國科技翻譯》1995年第4期、《工程合同翻譯的語法邏輯》—《中國科技翻譯》1996年第4期、《涉外經濟合同英譯的重復法》等。其中頓官剛論述到動詞的名詞化結構的形式及其翻譯方法—處理成動賓詞組和主謂詞組[2]。張向京從英漢語言對比的基礎探討經貿英語的特點(格式固定、用詞準確)和翻譯的省譯問題[3]。曹順發結合具體事例也談到廣告用語的翻譯[4]。張長明在《廣告漢英翻譯的現狀及改進辦法》中提到廣告翻譯的尷尬現狀和導致劣質譯作的主觀原因,如譯者的責任心不強,畸形的審美觀念,以及如何提高廣告英譯質量[5]。
這個時期的許多論文還與豐富的經濟活動相結合,涉及了經濟法規的英譯、經貿洽談會、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和國際營銷中的翻譯錯誤、商務合同的翻譯、招商引資材料、英文藥品說明書、財經英語、食品包裝上英譯文的調查分析、對外經貿活動中的計算方法、電傳文稿、國際貿易合同法律性條款、涉外公證書的英譯、金融英語的重要性等。傅傳良提出合同翻譯中應注意的專門用語Here2by,Hereto,Therein;專門詞組Providedthat,Inaccordancewith等[6];他還在《合同法律文件翻譯因詞特征之一—用詞正規》中列舉的中英文原文條款翻譯實例[7];揚暉探討的技術合同中商務詞匯和技術詞匯的若干譯法[8]。劉作永在《試談招投標文件的語言特點》中論述的因招標內容不同,同一單詞在不同的技術領域含義不同;招標文件的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移受限。北竹提出英語公式用語的語言特點,如公示語的分類、其靜態與動態意義[9]。同時也涉及了語言學、翻譯學的結合點。例如商務英語的英漢語言差異、語義的可拓現象,語體特征、定語從句的理解、模糊信息處理技巧等。11與語言學理論的結合(1)語用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5期的《商務英語信函中的合作和禮貌》闡明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和諧、沖突、競爭等各類信函中的具體體現;《文化差異與商標翻譯的語用失誤—中國翻譯》2002年第3期說明商標的語言語用失誤的種種表現。薛瑜也具體分析商務英語信函中的合作原則,即數量、質量、關聯、方式準則,語用預設和會話含意[10]。蔣磊提出廣告語言的語用意
義和廣告翻譯的語用語言等效,社會語用等效;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廣告翻譯的語用失效[11]。
商貿英語研究者的方向探討論文
關鍵詞:語言學商務英語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商貿英語研究者應該努力的方向,即進一步做好基礎工作;從宏觀語言學的角度把握商務語言的研究,注意聯系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民俗學、交際學、傳播學來思考、探索商務英語的規律;從純語言學的圈子里跳出來,自覺地把語篇分析,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交際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理論同廣告學、市場營銷學、企業管理學、經濟學、消費心理學、國際貿易、國際商法、國際營銷、統計學和會計學結合起來。只有深入到商務實踐中去,才能建立起一門能有效地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應用學科———跨文化商務語言學。
一引言在世界經濟闊步邁向21世紀的時代,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商貿活動的許多領域,如,技術引進、對外貿易、招商引資、對外勞務承包與合同、國際金融、涉外保險、國際旅游、海外投資、國際運輸等,所使用的英語統稱為商貿英語(BusinessEnglish)。它已成為世界經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語言交際工具。可以說商貿英語控制著國際交流,國際交流離不開商貿英語。據統計,全世界16億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人群中幾乎90%的人每天都與商貿英語打交道,可見商貿英語的應用十分廣泛。對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工作。但目前總結商務英語研究成果的論文極少,不利于研究者了解其現狀和今后的發展狀況,而本文著重論及了這一點。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從路式成編寫的《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年—1989年)》與《外國語言學研究論文索引(1995年—1999年)》對比來看,商貿英語的研究有著突飛猛進的變化。11從數量上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年—1989年)》涉及商貿英語研究的論文只有44篇。而《外國語言學研究論文索引(1995年—1999年)》,涉及此方面的論文多達280多篇,是1949至1989年總數的六倍之多。也就是說商貿語言的研究趨向活躍,研究論文數量有所增加。21從涉及的范圍來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中的商貿英語論文面窄,只涉及語法學中冠詞與介詞(1篇);文體學(21篇);翻譯學(20篇);寫作教學(2篇),及一篇號召性文章。而《外國語言學研究論文索引(1995年—1999年)》的論文涉及面則加寬了:語法學(1篇)、詞義研究(1篇)、詞典編纂法(1篇)、詞典評論(1篇)、語用學(4篇)、篇章研究(8篇)、修辭學(6篇)、文體學(102篇)、翻譯學(240篇)、教學大綱(2篇)、教學經驗(15篇)。31從深度來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1949—1989)》的論文內容多為知識介紹性,涉及文體學的文獻綜述性或工作體會式。涉及翻譯學的論文也多為工作經驗體會式,如《產品廣告的英語》—《上海科技翻譯》1987年第2期、《談談我國出口商品商標的英譯》—《中國翻譯》1986年第5期、《淺談外貿英語函電的特點及中英互譯問題》—《翻譯通訊》1984年第9期等等。而從筆者收集的1995年后的論文來看,英語的研究則傾向于深入、細致,思維角度開闊了一些,進步較明顯。修辭學方面,論文涉及了音韻、語義等修辭手段、辭格、修辭功能、藝術等。文體學方面涉及面極廣,如選詞、語言策略、語言特點、文體特征、語體、語域、信息功能、表達方式、句式、句法特點、話語分析、委婉、文化、審美特征、模糊性、商務風格和大眾心理等等。翻譯方面則涉及了翻譯原則、理論。其次應熟悉品牌、國情、兼顧民族色彩,然后注意音韻貫通,譯出商標含義,最后商標的音韻節奏應簡練明快,風格應樸實無華。研究者們論及了進口商標翻譯常采用的五種方法:可保留原商標名的音韻美及異國情調的音譯法;可準確傳達原名信息及情感的直譯法;解釋性釋義的意譯法;利用漢字表音表意特點,精心選取適當漢字,音譯原文部分或全部發音的諧音取意法;用與原名有相近的語義表達功能,但帶明顯漢文化色彩的詞語來翻譯商品名稱的歸化法。劉法公提出商務漢英翻譯的忠實原則、準確原則、統一原則和它們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1]。還涉及了翻譯具體的實踐。例如《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的英譯》—《中國科技翻譯》1995年第4期、《工程合同翻譯的語法邏輯》—《中國科技翻譯》1996年第4期、《涉外經濟合同英譯的重復法》等。其中頓官剛論述到動詞的名詞化結構的形式及其翻譯方法—處理成動賓詞組和主謂詞組[2]。張向京從英漢語言對比的基礎探討經貿英語的特點(格式固定、用詞準確)和翻譯的省譯問題[3]。曹順發結合具體事例也談到廣告用語的翻譯[4]。張長明在《廣告漢英翻譯的現狀及改進辦法》中提到廣告翻譯的尷尬現狀和導致劣質譯作的主觀原因,如譯者的責任心不強,畸形的審美觀念,以及如何提高廣告英譯質量[5]。
這個時期的許多論文還與豐富的經濟活動相結合,涉及了經濟法規的英譯、經貿洽談會、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和國際營銷中的翻譯錯誤、商務合同的翻譯、招商引資材料、英文藥品說明書、財經英語、食品包裝上英譯文的調查分析、對外經貿活動中的計算方法、電傳文稿、國際貿易合同法律性條款、涉外公證書的英譯、金融英語的重要性等。傅傳良提出合同翻譯中應注意的專門用語Here2by,Hereto,Therein;專門詞組Providedthat,Inaccordancewith等[6];他還在《合同法律文件翻譯因詞特征之一—用詞正規》中列舉的中英文原文條款翻譯實例[7];揚暉探討的技術合同中商務詞匯和技術詞匯的若干譯法[8]。劉作永在《試談招投標文件的語言特點》中論述的因招標內容不同,同一單詞在不同的技術領域含義不同;招標文件的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移受限。北竹提出英語公式用語的語言特點,如公示語的分類、其靜態與動態意義[9]。同時也涉及了語言學、翻譯學的結合點。例如商務英語的英漢語言差異、語義的可拓現象,語體特征、定語從句的理解、模糊信息處理技巧等。11與語言學理論的結合(1)語用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5期的《商務英語信函中的合作和禮貌》闡明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和諧、沖突、競爭等各類信函中的具體體現;《文化差異與商標翻譯的語用失誤—中國翻譯》2002年第3期說明商標的語言語用失誤的種種表現。薛瑜也具體分析商務英語信函中的合作原則,即數量、質量、關聯、方式準則,語用預設和會話含意[10]。蔣磊提出廣告語言的語用意
義和廣告翻譯的語用語言等效,社會語用等效;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廣告翻譯的語用失效[11]。
獨家原創:中國金融技術外溢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近幾十年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己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來源和獲取技術外溢的重要渠道。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政府開始推行積極的引資政策,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戰略,吸引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進入,并在1993年成為引進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到了2002年,中國則成為全球最大的FDI我國。我國政府積極吸引外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利用FDI的技術外溢提升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最終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外資的大量流入使得外商投資的技術投入通過多種渠道溢出到我國經濟中,成為我國技術進步的重要來源。
資本作為國際要素流動的重要方式,將對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產生長遠影響。從中國經濟的實現背景來看,經濟開放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外商投資作用舉足輕重,而技術進步也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廣義而言,技術進步既可以依賴于自身研究、開發,也可以借助于對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創新。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外資在東道國的經濟促進力。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外溢金融業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興起和發展,帶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成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資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助推器。
金融寫作技巧
金融論文是結合現實經濟活動中出現的金融問題加以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描述出來的過程。由于現實經濟活動可能涉及范圍較廣,需考慮的因素較多,這必然對作者自身的知識結構有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則可能使論文落人俗套,沒有新意。因而,從立題寫金融論文直到論文的完成,要有一個科學規劃。下面闡述金融論文寫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領,以供大家寫時參考。
一、選擇題目
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正確的選題在很大程度決定著會
計論文的成敗與否,因而有很多原則要領,如必須“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為金融論文的選題,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則外,還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這是因為金融學術論文對專業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但無實踐經驗,閱歷淺;有些學生有著較強的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基礎不是很扎實;有些可能在這兩方面都稍顯不足。因此,必須慎重對待題目的選擇。
(一)題目選擇的一般原則
1.學術價值原則。學術價值是選題的著眼點。
金融論文寫作技巧
一、選擇題目
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正確的選題在很大程度決定著會
計論文的成敗與否,因而有很多原則要領,如必須“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為金融論文的選題,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則外,還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這是因為金融學術論文對專業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但無實踐經驗,閱歷淺;有些學生有著較強的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基礎不是很扎實;有些可能在這兩方面都稍顯不足。因此,必須慎重對待題目的選擇。
(一)題目選擇的一般原則
1.學術價值原則。學術價值是選題的著眼點。
2.量力而行原則。選題一定要充分考慮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觀條件主要是指個人的興趣與愛好、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論文選題連自己都不感興趣,是不可能寫好論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科研能力,則最后成文都會很困難。實踐證明,勉強為之的題目,也是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觀條件是指占有資料的條件和指導老師的條件。該原則的基本精神是:(1)選題宜專不宜全,宜小不宜大,應揚己所長,避己所短。選題過大,會面面俱到,不著邊際,什么問題都談到,什么問題也說不清楚,難以將論題說深說透。選題過窄過小,發揮的空間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難。要根據自己的科研能力選擇大小適中,難易適中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