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海洋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3:57: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字海洋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洋五位一體戰略
海洋戰略需要系統思維。21世紀初葉的海洋戰略思考,要關注其信息化背景、全球化背景、市場化背景、生態化背景和人文化背景,并構建數字海洋、法制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洋和文化海洋五位一體的現代海洋戰略。
信息化背景和數字海洋建設
信息革命萌芽于20世紀40年代,加速發展于70年代,全面展開于90年代。在今天,信息科學成為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科技領域,數字化成為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動力。當海洋的科學審視加載了信息化的濾鏡,海洋在人們的視野中就必然會呈現數字化的場景。
換句話說,海洋以數字化的風姿步上信息時代的T型臺,并進入我們的取景框。“數字海洋”是由海量、多分辨率、多時相、多類型海洋立體監測監視數據及其分析算法和模型構建而成的總體海洋系統。“數字海洋”是海洋科技的戰略性把量,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一努力必然強化客體主體化的進程和質量,迄今為止的一切關于海洋的生疏感和神秘感終將被消除,使我們置身海洋“有如回到老家之感”,使我們的海洋話題如數家珍。
全球化背景和法制海洋建設
全球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全球化是網絡時代、信息時代的必然。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紀的地位凸顯出來,成為比陸地更為重要的戰略思考對象。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會呈現什么樣的意識流和思想沖動呢?在地球村里,村民發現原來我們的家園是水鄉,海洋其實是我們的田園、道路和街市。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海洋,如同村莊不能沒有田園、道路和街市。
海洋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論文
摘要:分析了當前我國海洋資源及環境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舉例說明了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RS)(合稱為3S)在海洋資源調查、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核心問題中的應用,提出一些海洋領域近期亟待應用3S技術的重大課題。指出“,數字海底”和“海岸帶”研究是當前海洋研究的切入點,是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科學問題的重中之重,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
關鍵詞: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可持續發展
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陸地資源過度開采日益枯竭,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迫切需要尋找新資源。《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1個基本組成部分,是1種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1]。它擁有廣闊的空間資源、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和動力資源。加快海洋資源的開發,充分發揮海洋優勢,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世界大國發展的主流。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面臨嚴峻的形勢。同時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長18000km,海域面積3.0×106km2,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3[2],海洋資源豐富。但海洋資源遠未開發,機遇與挑戰并存,而且我國南海及黃、東海都與相鄰國家之間存在疆界劃分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之爭問題。因而,應用高新技術,準確快速查明我國海域情況,主動保護海洋環境安全[3],既是維護我國海域合法權益、保護海域環境的需要,也是科學開發利用海域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促進我國整體經濟騰飛的需要。走海洋興國與可持續發展之路是解決我國人均資源匱乏并實現21世紀宏偉藍圖的重要出路[4]。
作為建立數字海洋的三大支撐技術GPS,GIS和RS,在海洋空間數據處理中各具特點,又密切相關[5]。GPS可在瞬間產生目標定位坐標,GIS具有較好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計算和綜合處理能力,RS可快速獲取區域面狀信息[628]。3S集成技術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形成了多功能綜合技術系統,實現了海量信息獲取與信息處理的高速、實時和信息應用的高精度和定量化,即GPS和RS向GIS提供或更新區域信息以及空間定位,GIS進行相應的空間分析。3S技術為海洋資源的規劃管理與評價、海洋環境保護、海岸帶防災、地下水防污及國防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觀測手段、描述和思維工具。當前,3S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土地、林業、水利、農業、城市管理、生態建設等方面[9210],但在海洋領域的應用總體水平還較低,主要應用于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海洋資源調查方面,近幾年擴展到海岸線測量[11]、海域勘界[12]、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機制和各種尺度的海氣相互作用過程等科學研究領域[13]。
1我國海洋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1.1海洋資源開發現狀
省海域岸線修測工作實施方案
海域岸線修測工作是我省基礎測繪和海域勘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繪、全省海域行政區劃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保證全省海域岸線修測工作的順利開展,特制定福建省海域岸線修測工作實施方案。
一、目的意義
隨著“數字海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社會經濟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海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長期以來,由于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開發活動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拓展,圍海造地、港口建設、臨海工業等大規模用海活動,導致我省海域岸線和島嶼岸線發生較大的變化和遷移。目前,我省歷來沿用的海岸線信息數據已同現實情況有些不符,不能正確反映我省海域岸線和島嶼岸線的實際狀況,無法滿足海洋開發與管理的需要。因此,利用最新的測繪技術,對全省海域岸線進行重新修測,更新和完善全省海域岸線數據和基礎資料,有利于促進我省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沿海各級政府貫徹實施有關涉海法律法規、科學制定海洋發展規劃、保持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利于編繪《福建省海域行政區劃圖》,對加快“數字海洋”建設進程、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實現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工作原則
堅持有利于沿海地區社會穩定和安定團結、有利于國家安全、有利于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海域行政管理的原則;科學、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統籌協調和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認真執行測繪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原則。
三、范圍和方法
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方面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現階段應進行的工作。
關鍵詞國家空間基礎設施(NSDI)、"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發達國家在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和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1998年1月,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引發了繼"信息高速公路"、"知識經濟"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總書記在兩院院士會上提出了關于中國發展"數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發展信息技術,加快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早日實現中國的"數字地球",是我國爭先搶占世界科技、產業和經濟制高點,走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的發展戰略。十五期間,許多地區和部門相繼制定了數字省區和覆蓋本領域的數字工程項目發展規劃,如北京市已擬?quot;數字北京"總體框架和發展規劃,"數字海南"、"數字山西"、"數字福建"、"數字浙江"、"數字陜西"等規劃也在制定之中;國土資源部計劃用12年時間實施"數字國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實施"智能交通",國家海洋局提出"數字海洋",國家測繪局提出建立"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2001年10月,繼國辦發53號文后,國家計委、國家地理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召開了"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研討會",指出"必須將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應加快發展,以帶動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更引發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拉開建設"數字省區"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序幕。
1.2目的和意義:
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方面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現階段應進行的工作。
關鍵詞國家空間基礎設施(NSDI)、"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發達國家在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和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1998年1月,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引發了繼"信息高速公路"、"知識經濟"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總書記在兩院院士會上提出了關于中國發展"數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發展信息技術,加快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早日實現中國的"數字地球",是我國爭先搶占世界科技、產業和經濟制高點,走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的發展戰略。十五期間,許多地區和部門相繼制定了數字省區和覆蓋本領域的數字工程項目發展規劃,如北京市已擬?quot;數字北京"總體框架和發展規劃,"數字海南"、"數字山西"、"數字福建"、"數字浙江"、"數字陜西"等規劃也在制定之中;國土資源部計劃用12年時間實施"數字國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實施"智能交通",國家海洋局提出"數字海洋",國家測繪局提出建立"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2001年10月,繼國辦發53號文后,國家計委、國家地理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召開了"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研討會",指出"必須將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應加快發展,以帶動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更引發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拉開建設"數字省區"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序幕。
字串5
漁業海洋信息建設調研報告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時代,人類要向海洋索取資源求生存,必須對海洋進行全面的了解,必須實行科學的管理和研究。由于海洋資源與環境的特殊性,海洋管理實際是一種特殊的區域性綜合管理,因此,必須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建立海洋管理協調制度。建設密切協調的海洋信息綜合管理體系,是解決好海上涉外事件多、海域使用矛盾突出、海洋生態環境退化、執法監督不力等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海洋信息綜合管理的構成與實施步驟
海洋信息綜合管理主要由海域環境信息管理、海洋資源信息管理、海洋經濟信息管理、海洋科技信息管理、海洋行政信息管理和海洋政策信息管理等構成。
海洋信息綜合管理首先是要在各沿海省份及各縣市建立統一規劃的海洋信息管理網絡系統(局域網),這包括在現有的行政部門的海洋管理和科研部門海洋科研局域網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建立統一的信息網絡系統操作平臺。必須實現中央與各級(海區、省、市、縣)的海洋管理部門以及海洋科研部門的局域網相連,通過網絡安全機制把國家公共通信網與海洋信息部門和互聯網等網絡聯接,實現網絡互聯。
各級政府在海洋信息綜合管理方面要引導以下內容:
1.發展海洋信息技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擴大信息源、提高信息產品加工能力和質量,綜合利用多種信息傳遞手段,實現各種網絡之間、海洋信息資料部門之間的計算機聯網檢索和國際聯機信息檢索,逐步建成與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海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海洋經濟和統計信息系統、海洋文獻檔案信息系統、海洋法律和法規信息系統、海洋科技信息系統、海洋遙感遙測信息系統、海洋管理信息系統、海洋預報和咨詢信息系統、海圖和信息產品制作系統以及海洋信息技術支持系統等十大服務系統。
政府海洋經濟發展工作計劃
“**”時期,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全面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部署,結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北接江蘇、南臨浙江,處于長江入海口和東海的交匯處,區位優勢明顯。全市海域面積超過8000平方公里;江海岸線總長763公里,其中大陸岸線186公里,島嶼岸線577公里;島嶼16個,其中崇明島是我國的第三大島;擁有港口航道、濕地灘涂、漁業、濱海旅游、風能潮汐能等海洋資源,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期間,**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海洋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海洋經濟運行機制。
(一)“**”期間主要成績
1、海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環保局海洋管理工作實施意見
國家“*”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開發海洋資源,實施海洋綜合管理,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綱要》,確立了“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
*作為我國最大的沿海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海洋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20*年,本市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到2816億元。*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等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6個系統9條國際海底通信光纜和海底輸油、輸氣、輸電、輸水管道建設以及臨海工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本市海洋工程技術和海底科學研究能力顯著提高;海洋資源和環境管理以及環境監測、預報等公益服務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在海洋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依法用海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依法用海行為有待進一步規范;防治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工作依然繁重;預防和減輕海洋災害,保護城市安全的任務依然艱巨。為促進本市海洋經濟發展,規范海洋開發活動和秩序,更好地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海洋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現就本市加強海洋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進一步加強海域管理,依法審批海洋開發活動
(一)進一步完善本市海域使用管理配套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簡稱《海域法》)和《*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的規定,市海洋管理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權招投標等配套制度,要抓緊制定本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辦法,開征海域使用金。
(二)嚴格依法審批海洋開發活動。嚴格執行《海域法》,依法審批用海項目。涉及海域使用的建設項目,審批前應征求海洋管理部門意見。未取得建設項目立項批文的用海項目,海洋管理部門不得為其辦理海域使用權證。填海項目自竣工之日起3個月內,海域使用權人應當憑海域使用權證向市房地資源部門提出國有土地登記申請,換發土地儲備的房地產權證。海域使用審批中要征求利益相關人的意見,協調用海矛盾,解決用海糾紛。
(三)認真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在用海管理中要嚴格執行本市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的審核、審批要以海洋功能區劃為依據,統籌安排各行業用海,優先滿足港通運輸用海。交通、旅游、漁業等行業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沿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港口規劃、濕地保護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
網絡技術與行政管理分析論文
第一、行政管理客體時空范圍全新化——網絡空間域和網絡時間態的凸現。自從麥克盧漢(Mcluhan.,M.)提出“地球村”(ClobalVillage)的概念后,全球化的趨勢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行政管理所面臨的是新產生的組織為其成員和其他利益集團重寫的時間和空間的定義。工作自此可以由各個地點合并完成,包括在家中,網絡成為跨時空的有效載體。社會成員集群為網絡,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組織目標的達成借助高科技實現統一。網絡漠視地理、距離和時間,它借助電腦等便可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促使全球化十分現實的擺在人們的面前。作為國家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面對網絡技術帶來的全球化,管理的對象無論在網絡空間域或時間態上都將更加復雜化。因為與傳統的行政管理劃定行政區域時空比較,網絡空間管理存在結構和管理運作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強制性網絡規范的制定與執行,網絡資源共享性中的協同、合理配置與應用調適,網絡流程管理運作程序和流動系統的重組,網絡操作中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置換,網絡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并存與協調,網絡文化的科學構建,網絡行政管理的高效和優化,網絡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矛盾和與之相宜的基本方法確立。表明:行政管理對象的變革與復雜化。
第二、行政管理理念的重塑——行政管理思想、宗旨、意識的整合與超越。網絡本身就是新的管理思想論文和管理模式的載體。在人——機——技術系統中,行政主體的管理理念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管理過程中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采用什么樣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從而產生什么樣的管理后果。網絡技術所提供的信息知識和技術手段。從不同層面撞擊和滌蕩著行政管理不同層級的管理主體長期養成的管理理念。網絡對行政管理能力局限的突破,管理主體應改變對自身和管理系統的認識;網絡對管理時效和管理投入的影響,管理主體應改變對管理的時空觀;網絡對先進管理思想、模式和經驗的傳播,管理主體應改變管理學習的觀念和行為。網絡技術促使人們管理思想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性走向多樣和全面性,從靜態走向動態,從直線性走向立體性,從孤立性走向協調性,從經驗性走向理性,促使管理主體形成開放、超前、創新、科學的管理理念,確立知識化管理和管理人性化、柔性化觀念,競爭與協同合作的觀念,對人的管理與對物的管理相結合的觀念,區域利益與整體利益統一的觀念。要求主體必須注重網絡理念的培植,創造有利于行政運行以及管理對象和國家公務員積極性的發揮、有利于知識共享和增值的氛圍。在此基礎上行政主體形成網絡技術管理時代所必須的網絡價值觀:網絡法制行政觀、網絡行政道德觀、網絡政府職能觀、網絡行政環境觀、網絡行政效率觀、網絡行政行為觀、網絡行政技術觀、網絡行政組織觀、網絡行政信息觀、網絡行政調控觀以及網絡勞動觀、網絡生活觀等等,以適應行政實踐的變化和指導行政實踐的變化
第三,知識管理是行政管理領域的新拓寬——軟化管理翩然而至。20世紀后半葉以來,科學技術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向前發展,特別是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使全球各國從經濟增長方式到行政管理及不同層面的管理發生著根本的轉換。傳統的行政管理比較重視對人、財、物等有形管理,而忽視無形的知識管理。政府的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對象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對各種知識的連續管理過程,以滿足政府未來和現在的需要,以確認和利用政府已有和新獲取的知識資產,從而為政府管理拓展新的機遇。傳統行政管理比較重視對有形的人、財、物等行政要素硬管理,而忽視無形知識性軟的管理。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的回報,而這反過來又可以增進知識的積累這就存在著如下可能:知識可以通過溢散,從而在幾乎不用額外投資的情況下重復利用,以減輕資金短缺對經濟增長給國家所帶來的壓力。表明,知識成為行政運行中政府經濟職能的重要要素,伴隨著知識性的技術、專家系統、人工智能等相關科技的成長、繁衍,知識性工作成為行政效益、效率的基本來源,知識進入所追尋的行政目標的每一個環節。政府在實施知識管理過程中需要運用政府系統知識和智慧的整合來提出政府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知識管理著力于組織調整和管理方法的探索,通過消除交流障礙來營造知識共享的環境,同時,建立廣泛的外部網絡系統,將信息技術轉變成真正有競爭力的工具它要求,構建政府獲取、開發、應用知識的管理系統和知識戰略;組織協調好政府內外部人才和資源,實施政府的知識戰略;有效利用知識,改善政府管理運行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知識的角度來檢測行政管理的狀況,不斷提高政府的知識管理的行政能力。第四,網絡技術促使行政組織管理平等性一一等級森嚴權威的“金字塔”結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縱橫交錯的信息網絡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使其由階層(等級)型變為水平(自由)型,與信息傳遞方式緊密相連的行政管理組織機構就從尖頂的“金字塔”型變為扁平的“矩陣型”,原有中層行政層次組織的傳輸的縱向職能受到很大挑戰,分工細化的行政管理組織將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而職能相近的行政組織的整合成為必然。同時也表明,網絡推倒了傳統管理砌就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上級與下級之間等級森嚴的“金字塔”,拆除了橫隔在他們中間的妨礙信息交流和溝通的藩籬,還他們平等地位。通過網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可以瞬間直接溝通管理幅度原則為信息幅度原則所取代,因此,行政組織將發生三個巨大變化:一是扁平化。行政組織內部為提高溝通效率,信息溝通方式,就要進行改革,減少組織層次。利用網絡,行政主體可以在不減少甚至強化控制的情況下,將組織建制設置得更合理、有序,可以讓網絡取代中層監督和控制部門的大量職能,通過網絡交互服務功能,可簡化行政辦公活動,包括網絡交互收取回執、獲取在線資料、行政會見等。使行政組織的管理層和機構明顯減少,使上下直接溝通,最高決策者通過網絡能夠迅速對各種決策后果進行評價,對不符合要求的決策采取糾正行動。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服務,目標變了,機構也要作相應的調整。如仍沿襲和維持層層上報、層層下達的機制,則許多機會將不復存在,將給有效競爭帶來很大影響。二是分權化。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高度集中的行政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不論是地方或部門都有了許多自主決策權。但在網絡技術影響下,網絡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和渠道,使行政組織內部、各環節的信息傳遞可以直接進行,行政主體與行政對象之間將通過網絡聯結為一個整體。同時,在網絡上,公務人員以知識工作者的身份出現,具有較大自主權,能夠實施自主管理。網絡促使行政組織扁平化,使每個人都成為網絡上的一個結點,使直接平等溝通成為可能。當發現問題時,自己可以當機立斷的處理解決,也可以直接向有關高層管理者請示和咨詢。自主性管理體現了公務員的尊嚴,有利于公務員自我管理意識的增強和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因此,整個行政運行中的權力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減弱,分權性還將進一步加強。行政控制主要是通過基層或部門承擔必要的責任和制度化、規范化、監督機制、激勵機制結合起來實現。三是虛擬化。跨區域、跨部門的合作將通過計算機網絡,納入到聯盟體系中,形成網絡組織。虛擬行政機構,它是借助網絡實現內部溝通并開放窗口為服務對象服務的。行政組織的核心是提供服務,以往必須在某一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某人對某人的情況下服務才能實現,虛擬化取消了這種外圍的繁瑣,抽空時間、地點、對象,直接回歸核心—服務。也就是行政運行可以實行虛擬運作,將現實的資源迅速整合為一種沒有圍墻,超越時空的臨時性行政網絡組織,實行相關行政資料的共享,優勢互補,以最快的速度適應行政對象變化的需求。虛擬行政運作產生虛擬行政管理,網絡虛擬行政管理要求行政主體利用信息、知識去管理和協調各種協作關系,確保以最優的方式進行合作。行政組織內部也可實施虛擬管理,即借助外部力量,將一部分行政職能在有效、規范控制的前提條件下交給外部專業組織去處理。目前發達國家出現了虛擬辦公室、虛擬工作小組、虛擬投票箱、虛擬議會等。
上述情況下,政府組織在精減人員和機構的基礎上,要以服務對象為導向,以高效優化為原則,利用網絡,建立以行政運行主要環節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實行組織內的柔性化管理,繁捷化的決策,對行政組織內部機構職責、權限重新調整和設定,設置科學合理的內部信息交流網絡。建立人本管理機制,如人才培養機制、激勵機制、創新機制、監督監控機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等多種合理機制。
第五,精確性改變著行政管理載體工具——數字化管理的躍然出現。以往的交流,信息不是類比的就是實體的(尼葛洛龐帝謂之曰“原子的”)。而信息時代,信息以數字形式(即bit,位元)存在,一切信息都可以轉化為數字0與1,這樣就實現了A(atom)到bit的轉變。統一性、可壓縮、光速傳遞、傳輸品質優良是數字化的突出特征。因此,行政組織內部在溝通上將由類比式(備忘錄、報告書、打電話、圖形圖表、照片、模型、會議記錄等等)轉變為數字式。政府方案的實施和運作都將記入到浩渺的數字海洋之中。
在行政管理手段上,它將過去的人工模擬系統,發展成為數字神經系統,將復雜的事物都變成數據信息在網絡上進行有效的處理,加快了行政信息的傳遞、加工、處理和反饋的速度,使信息資源可得到(上接第47頁)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時為行政決策等各行政管理環節提供相應數據。如利用決策支持軟件,可以采集和保存數十年的歷史數據,并在巨大規模數據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多種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決策參考方案。再如:電子數據交換(EDI)的發展把報關、審單、征稅、核銷、查驗、放行等進出口貿易通過海關的各個環節整合在一起,從管理模式上加以革新。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數字化工作的開發研究工作,科技部“九五”期間重點投資了“數字圖書館示范工程”、“分布式數據庫共享系統”的專題研究,一大批科技文獻數據庫及信息服務系統(如ChinaInfo)已經投入使用。在行政管理領域數字化、信息化的進程正在加快,逐步建成網絡傳遞與溝通的平臺與網絡數據庫。同時,數據倉庫的開發研究,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技術的完善,為行政管理的精減和效能提供了技術力量的支持。今天行政管理通過進入網站瀏覽資料獲取信息,明天通過web來搜索數據倉庫。網絡技術將行政管理導入數字化的趨勢昭示著行政管理精確化程度的加強,也將對國家公務員的工作作風與素質提出更加規范和更高的要求。
網絡社會行政管理運行論文
論文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對各行業或領域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政府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本文探討了網絡技術環境條件下對行政管理在時空范圍、管理理念、管理領域、組織層級權威、管理載體等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論文關鍵詞:網絡技術行政管理趨勢變化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問世和應用,使網絡最初只是通訊與學術交流技術手段和工具成為現實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計算機網絡自1993年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和1996年提出的“下一代因特網研究計劃”后,在世界范圍超高速、多功能發展計算機網絡、電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并實現三網合一。據統計,當前,世界上運行的微機總數已達到3億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3億,以數字、網絡化為基礎,多媒體為特征,數字式的電子信息產品將成為新一代產品中的主角。1996年世界計算機年銷售額第一次超過了工業社會中最有代表性的產品汽車的銷售總額,據國際數據公司統計,到2005年上網用戶將超過10億。借助電腦、電話線、調制解調器,人們就可以跨越時限進行無邊界的、全球的運作,網絡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地區、民族、膚色的紐帶和橋梁,世界各部分被網絡連接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網絡社會。行政管理是國家行政機關對社會事務實施的有效管理活動,進入網絡社會后,與傳統的社會相同仍然需要國家的行政管理活動來推動社會事務的有效運行。但是網絡社會的行政管理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所呈現的全球性、平等性、精確性、共享性、知識性、自主性、虛擬性等特點將對行政管理運行過程產生巨大影響。表現為:
第一、行政管理客體時空范圍全新化——網絡空間域和網絡時間態的凸現。自從麥克盧漢(Mcluhan.,M.)提出“地球村”(ClobalVillage)的概念后,全球化的趨勢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行政管理所面臨的是新產生的組織為其成員和其他利益集團重寫的時間和空間的定義。工作自此可以由各個地點合并完成,包括在家中,網絡成為跨時空的有效載體。社會成員集群為網絡,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組織目標的達成借助高科技實現統一。網絡漠視地理、距離和時間,它借助電腦等便可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促使全球化十分現實的擺在人們的面前。作為國家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面對網絡技術帶來的全球化,管理的對象無論在網絡空間域或時間態上都將更加復雜化。因為與傳統的行政管理劃定行政區域時空比較,網絡空間管理存在結構和管理運作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強制性網絡規范的制定與執行,網絡資源共享性中的協同、合理配置與應用調適,網絡流程管理運作程序和流動系統的重組,網絡操作中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置換,網絡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并存與協調,網絡文化的科學構建,網絡行政管理的高效和優化,網絡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矛盾和與之相宜的基本方法確立。表明:行政管理對象的變革與復雜化。
第二、行政管理理念的重塑——行政管理思想、宗旨、意識的整合與超越。網絡本身就是新的管理思想論文和管理模式的載體。在人——機——技術系統中,行政主體的管理理念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管理過程中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采用什么樣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從而產生什么樣的管理后果。網絡技術所提供的信息知識和技術手段。從不同層面撞擊和滌蕩著行政管理不同層級的管理主體長期養成的管理理念。網絡對行政管理能力局限的突破,管理主體應改變對自身和管理系統的認識;網絡對管理時效和管理投入的影響,管理主體應改變對管理的時空觀;網絡對先進管理思想、模式和經驗的傳播,管理主體應改變管理學習的觀念和行為。網絡技術促使人們管理思想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性走向多樣和全面性,從靜態走向動態,從直線性走向立體性,從孤立性走向協調性,從經驗性走向理性,促使管理主體形成開放、超前、創新、科學的管理理念,確立知識化管理和管理人性化、柔性化觀念,競爭與協同合作的觀念,對人的管理與對物的管理相結合的觀念,區域利益與整體利益統一的觀念。要求主體必須注重網絡理念的培植,創造有利于行政運行以及管理對象和國家公務員積極性的發揮、有利于知識共享和增值的氛圍。在此基礎上行政主體形成網絡技術管理時代所必須的網絡價值觀:網絡法制行政觀、網絡行政道德觀、網絡政府職能觀、網絡行政環境觀、網絡行政效率觀、網絡行政行為觀、網絡行政技術觀、網絡行政組織觀、網絡行政信息觀、網絡行政調控觀以及網絡勞動觀、網絡生活觀等等,以適應行政實踐的變化和指導行政實踐的變化。
第三,知識管理是行政管理領域的新拓寬——軟化管理翩然而至。20世紀后半葉以來,科學技術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向前發展,特別是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使全球各國從經濟增長方式到行政管理及不同層面的管理發生著根本的轉換。傳統的行政管理比較重視對人、財、物等有形管理,而忽視無形的知識管理。政府的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對象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對各種知識的連續管理過程,以滿足政府未來和現在的需要,以確認和利用政府已有和新獲取的知識資產,從而為政府管理拓展新的機遇。傳統行政管理比較重視對有形的人、財、物等行政要素硬管理,而忽視無形知識性軟的管理。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的回報,而這反過來又可以增進知識的積累這就存在著如下可能:知識可以通過溢散,從而在幾乎不用額外投資的情況下重復利用,以減輕資金短缺對經濟增長給國家所帶來的壓力。表明,知識成為行政運行中政府經濟職能的重要要素,伴隨著知識性的技術、專家系統、人工智能等相關科技的成長、繁衍,知識性工作成為行政效益、效率的基本來源,知識進入所追尋的行政目標的每一個環節。政府在實施知識管理過程中需要運用政府系統知識和智慧的整合來提出政府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知識管理著力于組織調整和管理方法的探索,通過消除交流障礙來營造知識共享的環境,同時,建立廣泛的外部網絡系統,將信息技術轉變成真正有競爭力的工具它要求,構建政府獲取、開發、應用知識的管理系統和知識戰略;組織協調好政府內外部人才和資源,實施政府的知識戰略;有效利用知識,改善政府管理運行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知識的角度來檢測行政管理的狀況,不斷提高政府的知識管理的行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