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06:54: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與自然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與自然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強暴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漫談論文
摘要: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類面臨生存困境。消除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筆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為實現“人類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人類必須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須尊重和掌握自然規律,深入地支配人們的生產行為以及預測可能引起的比較長遠的社會影響;必須協調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的關系;必須認識到私有制是生態危機產生的社會根源,從而建立社會主義。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闡述對于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深化認識可持續發展理論具有重大意義,至今仍是我們解決生態問題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恩格斯;人與自然的關系;客觀規律;天人合一
Abstract:Theenvironmentproblemhasinitiatedtheglobalcrisisgradually,andmenarefacedwiththesurvivaldilemma.Toresolveenvironmentalproblemsand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tiscriticaltodef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searlyasmorethan100yearsago,Engelshaspointedoutthathumanistheproductofnatureandreliesonthenaturetosurvive.Forthemutuallydependentandmutuallyrestrictiverelationship,humanshouldlocateproperlyitspositioninthenatureandabidebythelawofthenaturetorealizethereconcili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tisessentialtorealizetheprivateownershipistherootcauseofecologicalcrisis,andthussocialismmustbeestablished.AsanimportantpartofMarxism,Engels''''thoughtconcerned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resolutionofenvironmentalproblems.
Keywords:Engel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objectivelaw;syncretismbetweenheavenandman
一、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問題論文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強暴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人與自然和諧管理論文
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性維護措施分析論文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強暴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大學生動物福利觀念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文精神動物福利動物虐待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劉海洋硫酸潑熊、張亮剪刀刺貓等虐待動物事件頻繁發生,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致使一些高學歷的人才出現性格上的殘缺,因此,應改革現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的動物福利觀念教育,從而樹立起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理念。
一、問題的提出
清華的劉海洋硫酸潑熊的記憶還沒有褪去,復旦的張亮就給我們上演了剪刀刺貓眼的動物慘劇,清華、復旦,這樣刺眼的字眼,也許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這不是關鍵,因為任何一個做出這樣慘絕人寰的暴行的人,都不能讓我們容忍,只是發生在這些高材生身上,更讓我們震驚罷了,張亮——這位外表斯文的研究生在解釋其行為時說:“你知道我沒有任何發泄的渠道,把小貓拿過來(養),一方面是因為小貓的可愛,我可以摸它……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如果我憤恨的話,小貓也可以提供一個給我這樣發泄的渠道……”如果說劉海洋是消極漠視動物痛苦,這位復旦學生則是積極地從動物那里獲得反常的快樂,其殘忍和反常程度更加嚴重。在他看來,那些嬌弱惹憐的貓咪不是有情感的生靈,而是他可以任意凌辱的對象。掃視施暴者的動機和心態,我們禁不住心寒!凡此種種,應該引起中國整個教育界對人才標準的反思。
中國高校已經流行一種病。在只注重應試教育的中國,出現什么樣的變態學生都不足為怪,小學他要拼命考個好初中,中學他們要爭取考名牌,大學了還要四級過級率和找工作,研究生了他要爭取出國……中國的學生從小走過來肩上的擔子不輕。學校只看重應試教育不注重心理教育是制度的必然需求。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我看只是口號而已。記得馬加爵案發發生的時候,高校曾經欣起一種開辦心理輔導班、開展心理教育的高潮,可是,隨著馬加爵事件的遠去,這個高潮很快恢飛湮滅。這次張亮虐貓事件,又再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個大學(高校)教育病得不輕了,如何治療如何根除?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事情。
二、目前高校教育的的缺失
小議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詮釋
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自然主義;人道主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論文摘要:通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文本解析,以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三向緯度為基礎探究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倫理思想,以人與自然的本質的統一和人的發展與自然界的復活的統一—“兩個統一”展現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人文關懷,最終用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指導當代社會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中并沒有“生態哲學”或“生態倫理”的概念表述,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一系列經典著作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并不鮮見,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稱《手稿》),是馬克思早年研究經濟學、哲學時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手稿》由于包含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的環境倫理思想,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解讀《手稿》中的環境倫理思想,對于深化環境倫理學的研究,保護現代人類和改善生態環境,構建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三向緯度為基礎探究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倫理思想
馬克思哲學的生態倫理觀是在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三個維度上闡發的。自然主義的生態道德情感是指對大自然的尊重、關心和熱愛之情。人道主義的生態道德觀是指人道地善待大自然,實現物質勞動和精神創造的統一,科學認識和藝術欣賞的統一。共產主義的生態道德信念是指共產主義的實現對生態道德的生成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踐美學的生態維度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踐美學;生態維度;實踐本體;生態觀念
【論文摘要】:生態困境是人類工業化歷程中所面臨的新問題,這一問題一方面構成危機,另一方面又引導著人們視閾的擴大。實踐美學的生態維度研究即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原理基礎上繼續探討人與自然的生態蘊涵,將實踐本體與生態觀念的相互彰顯,以實踐作為本體,揭示其中蘊涵著的生態思想生發的根源,并將這一本體貫穿到生態問題所延伸的特別的空間。
作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觀為基礎的美學體系,實踐美學內涵著闡發生態問題、拓展生態維度的思想機理,并將隨著代表時代主流的生態科學與觀念更新自身,在發展中堅持。當生態平衡與和諧發展成為人類認識自然的最新成就,成為自然的最高價值所在和人類的最高價值所在,人類第一次能夠跳出生態之外,以整體的眼光看自然,以他者的視角體驗包括自身在內的自然萬物,將審美的視野擴大到不可全見的整體生態系統。馬克思主義本來就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美學思想,其"自然人化"的觀點、人與自然關系的雙重性觀點、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現實性上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觀點、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相統一的觀點等直接與生態問題的探討相關聯;其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生態理論的研究更具指導意義。實踐美學的生態維度研究即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原理基礎上繼續探討人與自然的生態蘊涵,將實踐本體與生態觀念的相互彰顯,以實踐作為本體,揭示其中蘊涵著的生態思想生發的根源,并將這一本體貫穿到生態問題所延伸的特別的空間。
哲學本體論是有關存在及其本原和方式的理論。作為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論基礎之上的體系,實踐美學是以人類探索改造對象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邏輯起點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眾所周知,大自然是誕生人類的本源,而實踐作為本體的意義在于:它既是人類能夠以屬人的方式在自然中存在,以及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的起點,也是關于人類的一切問題得以解決的歸宿,并蔓延至與人類有關的所有現象與過程。作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發,對馬克思"自然人化"、"自然向人生成"偉大思想的繼承,實踐美學內在地具備延伸生態問題的基礎。實踐本體論與實踐認識論、實踐方法論、實踐價值觀、實踐發展觀等有機關聯,共同成為生態維度闡發的更為直接的的中心。
從實踐本體論來講,實踐美學充分肯定自然對于人的本源性、先在性,并認為肯定這一先在性是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判斷標準(特別是劉綱紀先生的《傳統文化、哲學與美學》一書中對此作出過重點論證)。與生態中心主義不同,實踐美學并沒有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停滯不前,而是將這一前提性辯證地融合到以人類物質生產勞動為起點的實踐本體之中。將"以物質的自然界為基礎的人類社會實踐及由此所決定的人的本質的歷史發展聯系起來。"①實踐美學認為自從人類以制造工具為標志相對獨立于自然,自然界對于人類與自身都發生了一個本質的變化,自然界不再是一個自在的統一體,人類社會從自然的混沌中分離出來。自然整體的流變由以往的單一性存在進入了與人類形成對象性關系的歷史時代,人類與自然界分離意義上的溝通正式開始。人類首要的生存內驅力引導人們進行自覺的物質生產,靠勞動與自然交換獲取生活資料。這一生存發展的前提確立了自然生態保護的最基本層次:在生命存在的意義上人類能夠通過物質生產實踐同自然交流并最終達成一致。在保障人類基本生存繁衍需求與條件的基礎上,人類必須將自身行為(包括物的生產與自身生產)建立在不破壞自然整體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并以此為標準確定人類正當需要與非正當需要的范圍,建立以生態平衡為標準的超越一己目的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
就實踐辯證法而言,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自馬克思恩格斯創建伊始,即以實踐為本體的現實性割斷了傳統主客二分對立的臍帶,清除了自然本體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將二者有機融合、辯證統一。人類實踐將歷史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共振相關聯,兩種關系互為邏輯前提與條件,互為因果與目的,并且在實踐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實踐美學從人與社會與自身之間的實踐關系(勞動生產作為人類的第一實踐,處理和表現的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來揭示人與自然的本質的深層內涵。這就是說,所謂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實際上乃是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的現實表現。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對自然的狹隘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②因此,從根本上說,正是與三者關系的綜合才決定了人類處境的真正本質。當代生態人文研究,多從自然整體性出發,洞見人與自然關系的同一性而忽視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對于生態和諧的重要性;過分強調作為價值觀的道德的"軟性"作用忽視了政治、經濟、技術模式的"剛性"效力。在追問生態危機的社會及人性根源,呼喚生態人格的今天,實踐美學這一辯證關聯的深層內涵,對于社會現實問題和生態問題的深入認識,對于美學基本理論的生態化改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新成果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造成的生態危機反思的結果,是我黨在馬克思生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的最新成果,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20世紀6O年代以來,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導致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何走出生存環境危機已成為人類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生態文明的提出則是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的時代性召喚。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而生態文明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新的起點。
一、生態文明產生的背景
人類社會經過大約四百萬年的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時期。
就人和自然的關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義”的文明。在那個時期,自然界與人既是直接同一的,又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與人相對立。人類對自然界基本上處于依賴、順從、恐懼、神化的狀況,只是為了生存而被動的適應自然,因此不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做出大的破壞。農業文明被稱作“亞人類中心主義”的文明,在此期間,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明,使人類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現出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完全依賴自然的狀況。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造成了一些局部地區的環境破壞,但是,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并沒有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惡化,農業文明仍屬于綠色文明。工業文明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時代,人們憑借知識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自然淪為機械的被征服和掠奪的對象,因此這一時期被學者們稱作“人類中心主義”時期。工業文明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由于人類因眼前的利益對自然肆無忌憚地掠取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使人類的發展陷入困境,連基本生存都岌岌可危。2O世紀60年代卡遜的《寂靜的春天》、7O年代初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等文章相繼引發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思考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科學發展觀的人與自然的聯系詮釋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整體論后現代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后現代生態觀對于我們確立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體現了人對生命進化不同方向的智慧選擇。它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用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后現代生態觀的定義,起源與演變
(一)定義
后現代生態觀,顧名思義就是在批判傳統哲學理論,批判現代性基礎上,以生態學的觀點重新定位人類,重新看待人類在世界中的生存位置。認為人只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每一種生物非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生態理由,并對其他存在產生著或大或小的影響。而生態系統是有其自身的平衡規律與資源限制的。人類當代的經濟增長繁榮,實際是以掠奪破壞自然資源,侵害其他物種甚至是人類下一代的生存權利換取,以地球的生態危機為代價的。而最終,將反過來傷害人類自身,導致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滅亡。因此,后現代生態觀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用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用生態學整體主義的世界觀和生態科學的方法論去觀察、評價和調節自然,技術、社會的關系;以尋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二)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