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標志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01:23: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宿標志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宿室內空間設計思路分析
摘要:隨著近年來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民宿形式的田園風景體驗旅游越來越受到國民的喜愛,在這種大前提下,良好的民宿設計能創造更大的價值,給消費者提供更舒適的住所,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加快鄉村發展,在城市病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的今天,民宿室內空間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即為本文探索的主題。
關鍵詞:茶文化理念背景;民宿室內空間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生活質量上的需求和向往不斷提高,城市中城市病的不斷加劇以及惡劣的人地矛盾,讓人們對田園生活和鄉村旅游的興趣不斷加深,民宿作為鄉村旅游和田園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做好民宿室內空間設計,將茶文化理念完美地融入進去,充分利用鄉村優勢,既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務,也能夠帶來不錯的效益,促進鄉村發展,達到雙贏局面。
1選題綜述
首先從“旅游”的角度來看,近年來旅游行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旅游行業經濟越來越可觀,這給振興鄉村發展帶來一絲契機,同時旅游模式也有一定干煸,從過去的觀光旅游向著休閑旅游和體驗式旅游升級,旅游目標逐漸從“高大上”的旅游景點向“接地氣”的菜市場、田園風光、民宿等發展,這對于振興鄉村經濟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會。其次來看“民宿”,民宿的定義是旅游地居民的自用住宅限制房屋,提供給游客住宿使用,為游客提供豐富的地域文化體驗,同時收取一定利益。民宿室內空間設計需要結合當地的人文特點、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等進行布局和設計,本文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就是較好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的應用,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更加優秀的住宿服務,也帶來更客觀的經濟收益,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最后來看“室內設計”,民宿的設計首先要融合地域文化特色,與周圍景致或環境融為一體,加上合理的規劃設計,保留本土資源特色,讓設計更加優異,比如本文將茶文化理念融入民宿的室內設計中。不過想法雖然簡單,但做起來卻比較難,近年來鄉村旅游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民宿也越來越多,但高質量的民宿卻并不多,這一點也就是本文探究的最終意義所在。
2民宿室內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
楚文化元素在民宿建筑的應用
摘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建筑形式不斷創新,當前的建筑發展形式以滿足現代人的物質及精神追求為目標。并且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旅游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在民宿建筑設計中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現代化水平需求,還應當凸顯當地文化特色,將有歷史意義的文化展現出來。本文對楚文化元素在民宿建筑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文章主要闡述了楚文化與建筑景觀的關系,并提出了楚文化在民宿建筑中的意義,還提出了楚文化在民宿建筑的應用。
關鍵詞:楚文化元素;民宿建筑;應用
楚文化元素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楚文化元素可以將當地的民族特色良好地體現出來,楚文化中的鳳紋藝術滲透在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逐漸滲透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楚文化可體現出人類童年時期的天真,并相信鬼神的力量,體現出人類的浪漫色彩,隨著楚文化與中原民族文化的不斷接觸,楚文化吸取了多種先進的元素,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特點,楚文化元素中包括了青銅冶鑄、絲織品與刺繡品、美術樂舞以及哲學文學等。
1楚文化與建筑景觀的關系
楚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有著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建筑景觀中應用楚文化元素,可為建筑注入靈魂。景觀文化包含了物質與精神的兩個層面,在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時,提升人們的精神層次。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將物質與功能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加入堅固、實用、美觀的要求,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因此,對于建筑而言,需要體現出建筑藝術的一面。在民宿建筑設計中更應滿足建筑的藝術需求,在民宿建筑中居住的人常常是外來游客,而在民宿建筑設計上對民宿的風格有著較高的要求,將當地的本土文化良好體現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居住,使外來旅客深深的體會出當地的文化風格。民宿建筑在城市中與現代化建筑有所差異,現代化的建筑滿足當前人們的居住需求,并符合當前時代的審美變化及功能需求等。而民宿則會突出當地的特色文化,對于旅客來說更有吸引力。楚文化圖騰是楚人的特有標志,展現了楚人的民族風俗,并具有特有的地域性特點。在建筑景觀中可以發現楚文化的存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圖騰歷史悠久,將傳統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表示楚人的精神和物質文明,并體現出華夏傳統文化與傳統藝術。在一些民宿建筑中,根據地域特點,將城市的歷史文化通過楚文化元素充分表達出來,幫助當今時代的人們體會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使人們的思想得到升華。
2楚文化在民宿建筑中的意義
鄉村民宿業發展研究
摘要:推動鄉村民宿發展有利于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和促進農民增收。湖南省益陽市鄉村民宿發展存在總體供給旺盛而需求不足、部分民宿經營困難、少量特色民宿供不應求等問題,建議從尊重科學規律、培育內生動力、優化外部環境和理順管理體制四個方面予以應對。
關鍵詞:旅游經濟;鄉村民宿;鄉村振興;供需矛盾
民宿在我國住宿市場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顯現。中國旅游與民宿發展協會的《2019年度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民宿占我國住宿市場的比重約為10%。經歷了2017年和2018年行業發展熱潮,2019年我國共享住宿市場交易額達到209億元,較2016年的8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34.97%。根據速途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民宿以21.5%空置率排名被調查的9個國家中的第三位,高于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民宿行業發展逐步回歸理性,由規模效應向提質增效轉變。發展鄉村民宿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本文以湖南省益陽市為例,研究其民宿發展狀況,探討突破民宿發展瓶頸的對策。
民宿發展的基本要求
民宿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精神需求不斷增長的產物,民宿包括城市民宿和鄉村民宿兩大類,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民宿特指鄉村民宿。它不是現代農家樂的簡單升級版,而是鄉村旅游的高級發展模式和鄉村旅游產業深度開發的重要標志,這使得鄉村民宿的發展涉及多重復雜的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1.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一般認為,歐美民宿起源于英國的家庭式民宿,日本民宿起源于民辦旅店。民宿的起源主要是住宿者追求稀缺的旅游資源。如日本民宿是由喜愛登山、滑雪和游泳等運動的戶外活動愛好者租借閑置的民宅而衍生和發展起來的。民宿的發展和壯大具有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2018年民宿產業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70%的民宿客流都集中在滇京滬等民宿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客流相對集中的原因是這些民宿大都布局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自然風景和地理風貌是當地民宿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發展鄉村民宿必須依托民宿所在地獨特的旅游資源,避免同質化、沖動化。2.適度規模經營。國內外對于民宿至今仍然沒有統一的定義。2019年7月3日,國家文旅部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LB/T 065-2019)對旅游民宿的標準進行了界定:旅游民宿是指利用當地民居等相關閑置資源,經營用客房不超過4層、建筑面積不超過800m2,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這一最新界定標準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要求鄉村民宿的經營規模是小型住宿設施。同時,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也要求鄉村民宿的開發要保持適度規模,不適宜建設大體量的鄉村民宿。3.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與城市相比,鄉村常住人口少,因此,發展鄉村民宿必須與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研學旅行等產業結合起來,吸引客源流量向鄉村集中。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民宿的開發模式有助于延伸產業鏈條,尤其是與休閑觀光、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第三產業融合,打造“民宿+其他產業”的發展模式。
現狀剖析
鄉村旅游扶貧年終工作總結
為進一步落實國家、省、州、縣精準扶貧政策,切實幫助全縣旅游貧困村和弱勢群體解決生產經營及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促進我縣旅游扶貧工作深入發展。按照相關要求,結合我縣旅游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旅游扶貧。現將2018年旅游扶貧工作總結如下:
一、旅游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1、明確扶貧重點和扶貧思路。旅游扶貧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來,我縣結合旅游發展總體部署和全域旅游整體推進,確立了以加快旅游發展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和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通過旅游企業幫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示范村、民宿達標戶建設引導等旅游扶貧措施,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努力實現貧困村集體收入明顯增長、貧困村出列和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并編制完成《縣鄉村旅游扶貧規劃》《縣村村寨規劃》。
2、突出鄉村旅游扶貧優勢和特色。旅游產業具有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行業準入門檻低、持續投入大、帶動力見效快等行業特征,在扶貧攻堅中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在旅游扶貧重點貧困村新建旅游公廁、停車場、標識牌、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旅游接待條件,改善旅游基礎設施。
3、完成申報創建3個省級旅游示范村,已按照州旅游發展委員會要求上報相關材料。
4、按照年初州旅游發展委員會下達給我縣的創建民宿達標戶的任務,我局已完成15戶民宿達標戶的申報工作,并將根據建設情況兌現補助資金20萬元。
黃茶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初探
摘要:茶產業與茶文化一直以來都與國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茶不僅為國飲,更為國業。本文介紹了縉云黃茶的產業基礎與優勢,從縉云黃茶這一特定茶種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入手,積極探索以茶為媒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可行路徑,建議做好黃茶生產工藝與體驗型旅游融合發展、黃茶歷史文化與康養型旅游融合發展、黃茶生態茶園與觀光型旅游融合發展。另外,探討了以茶為魂的鄉村美好生活方式,探尋茶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復興、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縉云黃茶;全產業鏈;茶文化;茶生活
《茶經》有云:“茶為之飲,發乎神農氏”。中國人喝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茶為國飲名副其實。俗話說,“亂世飲酒,盛世飲茶。”如今已經是一個人人皆品茶、人人皆論茶、人人皆愛茶的時代。據統計,自有茶以來,不管是大唐盛世還是康乾盛世,年人均消費均未超過100g,然而從2013年起,中國茶葉就走進了年人均消費量1kg時代,這是一個茶產業當仁不讓的盛世,更是一個茶生活逐漸興起的盛世。筆者久居浙江省縉云縣,自畢業以來即從事茶相關工作,致力于創新茶產業、弘揚茶文化、提倡茶生活,立足于茶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之大勢,特從縉云地方特色品牌“縉云黃茶”入手,對茶文旅融合發展進行探討,并談談個人關于構建茶生活方式的粗淺思考。
1縉云黃茶的產業基礎與優勢
人間仙都美,縉云黃茶香。縉云地處浙江括蒼山脈,素有“黃帝縉云,人間仙都”“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等美譽,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史記》載:軒轅黃帝于鼎湖峰煉丹,丹成,御龍升天。飛天之時,靈草沾金丹仙氣,茶樹萌黃芽,綠葉成金枝,因黃帝所賜,故謂之黃茶。其茶品質優,口感好,為貢品,明萬歷年間《括蒼匯記》載:縉云貢黃芽三斤。縉云黃茶作為一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又品質高端、規模生產的優選茶種,天然具備了茶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先決條件。1.1生態優勢。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態是縉云最基礎的底色、最厚重的優勢、最亮眼的標簽。縉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80%,森林覆蓋率高達78.9%,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到2萬個•cm-3,人均淡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的1.5倍,優良天氣全年達98%以上,連續3a入選中國深呼吸小城榜100佳,為周邊金華、麗水、溫州三地唯一連續上榜縣。縉云縣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典范城市、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殊榮,是浙江省首批“兩美浙江”特色體驗地之一。1.2茶種優勢。縉云黃茶是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領銜下,經多年培植繁育,與當地環境充分融合的特有品種。該品種選用縉云本地培育的黃化變異茶樹新品種———中黃2號(原名縉云黃)的芽葉,具有“三黃透三綠”的獨特品質:外形金黃透綠,光潤勻凈;湯色鵝黃隱綠,清澈明亮;葉底玉黃含綠,鮮亮舒展[1]。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黃茶”,縉云黃茶是兼有綠茶風味和傳統黃茶風格的新一代“黃茶”,采用綠茶加工工藝炒制,最大限度地保留鮮葉中營養成分和有效成分,因此,既保有鮮爽滋味,也蘊含醇厚特點。縉云黃茶富含葉黃素、EGCG,氨基酸含量(≥8%)遠遠高于普通綠茶,是綠茶品類之中不可多得的佳茗。1.3品牌優勢。目前縉云縣黃茶種植面積達800hm2,其中可采摘面積200hm2,通過綠色農產品認證面積240hm2。物以“優”為貴,縉云黃茶以其獨特品質,成功躋身名茶之列,屢次斬獲各類博覽會金獎。2014年,縉云黃茶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榮獲第十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2016年,縉云黃茶榮獲第四屆“國飲杯”特等獎,成為G20杭州峰會選定用茶;連續4a成為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最具溢價力品牌,2019年品牌價值達2.3億元人民幣。隨著消費升級2.0時代到來,大眾消費越來越注重品質,縉云黃茶走出一條“以少勝多、以稀為主、以機為王”的發展路徑,市場優勢不斷呈現,在浙江、上海、北京、山東等地具有高知名度,市場均價高達4000元•kg-1,最高價達15800元•kg-1,日益成為富民增收的“黃金葉”。
2縉云黃茶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建議
核心文化片區環境保護與設計
1核心文化片區環境保護
龜山村核心文化片區內保留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傳統民居以及古樹名木,因此在進行環境整治和改造之前要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使得龜山村保留原有的村落面貌,以村民為主體,以活態傳承為原則,進行合理的整體性開發。
1.1原住居民保護
延續龜山村傳統生活狀態與創造鄉村生活新樣態有機結合,以保護村民基本利益為核心,留住原住居民、避免村落空心情況惡化,實現傳統村落開發過程中的原住居民保護。為此,首先要完善基礎設施,提供鄉村公共服務。充分滿足村民對于現代生活的基本需求,解決基本民生問題。同時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個人發展機遇,保證原住居民與村落開發的共同發展。并且要以本地村民為服務對象,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消費為目標的小型便民商業。另外對村落開發涉及的人員搬遷,應制定詳細的補償措施和安置方案,主要指房屋修繕、翻建、遷移涉及的村民。最終是要保護以人為核心的生活習慣,保護龜山村的傳統生活形態,拒絕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完全否定,注重村民生活的真實性和特色性保留。
1.2鄉村記憶保護
鄉村記憶讓龜山村與眾不同,本地村民作為鄉村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承擔了村落文化的傳承傳播職能。但目前的村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不了解龜山村文化,因此對鄉村記憶的保護工作尤為重要。所以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龜山村民為主體,以外界力量為助力,推動非遺、歷史事件及人物、風俗傳說、集體記憶、等龜山鄉村記憶的有效保護。
茶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分析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區大徑山為例,從其生態優勢、茶產業發展沿革和旅游產業發展現狀三個方面進行茶旅融合發展路徑的探索與實踐分析。大徑山茶旅融合產業已有堅實的基礎,通過對比大徑山和國內其他地區茶旅融合的模式,針對大徑山茶旅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做優產地旅游環境、激發閑置資源活力、跟進精準招商服務三個方面提出茶旅融合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茶旅融合;發展路徑;徑山
杭州市余杭區依托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浙江省“大花園”建設,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目標,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新途徑、新機制。鄉村休閑旅游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途徑,余杭區積極開發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融合農業與旅游業資源,創新要素利用方式,打造多業態復合型的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園,依托徑山茶產業資源,開發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2017年獲評全國首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浙江經驗”和“余杭樣板”。
1茶旅融合的基礎條件
1.1大徑山的生態優勢。大徑山區塊包括余杭區百丈鎮、瓶窯鎮、徑山鎮、黃湖鎮和鸕鳥鎮在內的大部分地區,覆蓋余杭西北山區大片山地,全區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分布于此。大徑山區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自然植被茂盛,山綠水清,生態環境清幽。同時,該地處于北緯30°最佳綠茶生產帶,山嶺高聳,神木參天,土壤pH值偏酸性又富含礦物質,春季多霧,是我國名優綠茶種植的最適生態區。1.2徑山茶產業發展沿革。徑山茶自1978年恢復創新以來屢創佳績。1979年徑山茶首次參加浙江省名茶評比,獲全省第一名;1982年獲“省級名茶證書”,確立了余杭徑山茶的名茶地位;1998年成立徑山茶行業協會后,實行“六統一”行業管理模式,即統一基地認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品牌宣傳、統一市場營銷、統一行業監督,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徑山茶的品質,提升了徑山茶的品牌價值,同時也弘揚了徑山茶的文化價值。迄今,徑山茶已先后獲得中國文化名茶、浙江省名牌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浙江省十大名茶、北京奧運會接待用茶、世博會禮品茶、浙江省區域名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等百余項榮譽。2019年徑山茶產量達8000余t,產值9.1億元。從最新的《2020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獲悉,徑山茶品牌價值達25.17億元,創歷史新高,綜合經濟效益名列全省前茅,已成為浙江省農產品的一張“金名片”。1.3旅游產業發展現狀。2018年余杭區共接待游客21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31.23億元。大徑山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園以禪茶文化、茶圣節等為依托,生產總值超15億元。2019年余杭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50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19%,實現旅游總收入283.47億元,同比增長22.6%。同時,在農業農村領域積極發展旅游經濟新業態,全年申報民宿重點培育村6個,評定區級特色和精品民宿68戶。全年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0.50億元,同比增長25%。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2茶旅融合模式分析
鄉村旅游規劃困境與措施
[提要]本文以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鎮錢灣村為調查樣本,系統梳理和分析基層鄉村規劃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在規劃中存在的特色不突出、文化產品缺失、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現有資源未能充分發掘利用等問題,探討得出缺乏高水平科學規劃、對鄉土文化重視不足、建設資金不到位、市場導向不明確等造成旅游規劃現狀的原因,并提出需要加大規劃與風土人情匹配突顯特色、鄉村旅游規劃定位要精準、空間結構布局要科學、規劃調整與項目開發要聚焦市場等建議。
關鍵詞:吉林;休閑旅游;鄉村規劃;鄉土文化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休閑旅游活動已成為大多數家庭增進感情、交流情感的方式,而距離城市較近的特色鄉村成為首選地。在全國各地紛紛興起休閑旅游的社會大背景下,享有“水果之村”美譽的錢灣村也不甘落后,以特色果文化為出發點,打造記憶中的鄉土鄉愁。但是,錢灣村旅游規劃在當前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不足。
一、吉林省錢灣村旅游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不突出。現階段我國鄉村旅游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精準定位及總體規劃,錢灣村也不例外。規劃者編制的規劃目標不嚴謹,規劃思路不清晰,對氛圍營造同質化,破局之計不夠穩準狠。執行者對于休閑旅游的概念模糊,摒棄獨有的人文特色,只注重一時的經濟效益,發展眼光短淺,一味追求現代化的城巿景觀而缺乏鄉村的原汁原味。經營者憑著一時熱情開展相關旅游事業,照搬照抄原有的成功經營案例,但由于資金缺乏等限制因素,并不能將成功案例的精髓運用到其中。對于越來越追求新鮮感的現代都市人來說,無明顯記憶點和重游吸引力。總體來說,鄉村旅游產品大多數品質較高,但是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牌,錢灣村將果文化相關旅游項目置于其他的觀光旅游活動中,以購買水果產品為主,致使果文化旅游體驗活動變得枯燥無趣味,影響了游客對果文化主題體驗的新奇感,也浪費了創造旅游附加值的機會。(二)文化產品缺失。鄉村旅游環境,由物質、精神兩個層面組成。在物質層面,錢灣村雖自然風光優美,農副產品具有特色,但售賣產生的熱度維持時間不長久,所以并不能給村民帶來持續性收益;在精神層面,對于習慣了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人來說,對“詩意棲居”大部分都有著熱切向往。而現實情況卻是存活于民間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及行為中的鄉村傳統文化隨時有被破敗、消失的可能,讓“鄉愁”無從寄托。錢灣村旅游產品多數停留在物質層面,產品未被充分賦予鄉愁的內涵,不利于增加產品的功能值,不夠抓眼球,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有“故事性”,賦予鄉村旅游特定的、帶有寄托意味的象征意義才能喚起游客內心的認同感、歸屬感。(三)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錢灣村與外界交通聯系依靠303國道,進出村莊以私家車、短途客車的交通方式為主。村莊內部車行體系較為完善,但缺乏足夠的停車場地;步行體系不連續,雖有道路標志,但指向性不清晰。村容、村貌不整潔,以及綠化覆蓋率低,形式主義嚴重的情況都是人們持續的吐槽點。服務小品類設施不夠完善,垃圾箱、路燈等覆蓋不完全等問題總會讓游客在休閑體驗中感到困惑。餐飲、民宿多為家庭式經營,能夠體現錢灣村特色,但衛生條件得不到保障,標準化程度達不到市場要求。此外,一些未經過培訓不具備服務水平的村民,作為工作人員參與旅游服務,在路邊或村頭強行售賣自家產品,往往會拉低游客對于錢灣村旅游的好感。總體來說,服務設施建設水平較低,村民素質需要提高。(四)現有資源未能充分發掘利用。目前,錢灣村的旅游項目以游覽觀賞類為主,活動數量少、類型單一,體驗參與性差,打著“鄉村旅游”的幌子,只有農家樂飯店、民宿寥寥幾種業態。有一條發源于五女峰的綠水河蜿蜒流進錢灣村,河水清澈,兩岸環境極佳,生態價值及旅游價值高,但尚未開發利用。靜態、被動的觀光旅游使游客沒能充分融入當地生活,體驗真正的鄉村生活方式,尋回記憶里的鄉愁,影響對錢灣村休閑旅游的熱情及重游率。旅游項目打造無文化內涵,錢灣村深厚的忠孝文化、白山黑水下的愛國精神未被發揚宣傳。此外,游客活動聚集往往在白天進行,夜間的游玩項目并沒有得到有效開發,不能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
二、造成吉林省錢灣村旅游規劃現狀的原因
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策略
國外對歷史小鎮、古村落保護開發的關注和重視比較早.1930年,法國出臺《風景名勝地保護法》,將天然紀念物和富有歷史、科學、藝術特色的地點列為保護對象,其中包含對于小城鎮和古村落的保護.20世紀60年代,《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出臺,歐洲建筑遺產保護對象由原來的建筑單體和著名的紀念物,開始擴展到小鎮街區、城鎮肌理及人居環境.法國、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紛紛開展歷史小城鎮的規劃、保護與建設[1].我國對古城保護和改造的研究相對西方起步較晚,前期由于保護理念、手段、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部分古村落遭到破壞.進入21世紀,國內出現了古鎮文化歷史價值開發熱.古鎮、古村落保護措施需要迫切出臺,有關古城、古村落保護理論和保護成果也開始不斷涌現.我國歷史久遠的農耕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態的傳統古村落.2012年,我國政府開始統計且全面調查傳統歷史文化古村落,并將有歷史文化藝術特色的古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傳統村落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對我國古村落的文化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河北省“傳統村落調查”,繼“井陘大梁江村”等57個村落先后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后,又挖掘出“沙河市綠水池村”等83個傳統村落.而且每個村落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藝術,都讓人嘆為觀止.但是,近幾年以來,河北省古村落瀕臨消失的現狀也在不斷發生著,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歷經幾千年風雨洗禮和戰爭破壞的河北省古村落的完整保留,將成為河北省文化建設當中的艱巨任務.
1河北省古村落歷史文化藝術特征
河北省古村落歷史文化悠久,具有北方古鎮的鮮明特征,遺存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村落.實地調研河北省多處古村落現狀,河北省南部古村落包括邯鄲市涉縣偏城鎮的偏城村、武安市的伯延鎮、邢臺市的英談村等,河北省西部古村落中的于家石頭村、谷家嶼、大梁江、岸下村石窯小鎮等保存較為完好.頗具規模的古村落群體反映了一定時期的農耕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古風、古俗、古建、古藝術風格特征.這些古村落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建筑獨具特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能較完整地反映特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俗民風特色.古村落具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特征.1.1建筑特征.北方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區別于江南古鎮的柔美和小家碧玉.北方古村落的建筑依山勢而建,就地取材,用石頭堆砌而成,更體現了北方的粗狂和剛硬的特質.不少古宅已經有上百年歷史,石院、石墻、石屋、石路、石閣、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2]等成為北方古鎮獨具特色的建筑外貌特征.1.2文化價值特征.古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價值特征的重要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包含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節日、民間傳統手工藝,也包含源于本地并廣為流傳的詩歌、傳說、戲曲、歌賦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根據“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評價標準”,歷史文化名村價值特色表現在文化、政治軍事、生態環保、建筑遺產等方面.對于河北省古村落而言,一定歷史時期所凝聚的地區文化包含名人故居、祠堂寺廟、戲臺、民間工藝等.不同地區的河北省古村落有各自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井陘的拉花、冀南的皮影、邯鄲的磁州窯、蔚縣剪紙、河北梆子、絲弦等藝術形式,為塑造河北省古村落的優秀的文化價值資源和河北省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內涵價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1.3人文環境特征.人類的活動構成了相應的人文環境,河北省大多數古村落依然有村民居住,這就造就了古村落不單單是“物”的價值,而是使古村落成為一個動態、有機的人文價值景觀.隨著古村落生產和生活的現代化發展,古村落作為文化旅游資源被相繼開發,古村落的“古”和新農村的“現代化”如何做到完美統一?在這方面,可以借鑒一些西方國家在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等方面的經驗,在古村落建筑外墻、歷史街道保持歷史真實的前提下,調整內部結構,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質量需求.民居、民宿的保護與建設方式不同于文物性古建,需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創造性地規劃古村落的發展,只有滿足了傳統古村落人民生活質量,適宜于村民生活居住,人們的生活感到更方便、舒適,其古村落的開發與建設才變得有意義.而傳統古村落也只有容納了古樸的民風,才使得古村落的“古”有了活力和真實感.
2河北省古村落現狀
在我國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河北省共有57個古村落入選.筆者相繼走訪并調研了河北省冀南、冀西地區比較有典型特色的古村落.2.1邯鄲市涉縣偏城鎮的偏城村.邯鄲市涉縣偏城鎮的偏城村被評選為第4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偏城村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和肌理展示著北方古村落的憨厚與滄桑.大多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筑,其中劉家寨最為著名,建筑院落組合形式是古代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較為完整.古村落仍有居民居住,但由于文化知識的匱乏和保護意識不夠,仍然造成古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壞,散落的雕花和殘留的柱礎仍隨處可見.偏城村古村落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仍處于自然開放的狀態,一些有保護和參觀價值的院落,雖已無人居住,但是院落處于一種自然存在的狀態,院落破落,無人清掃.古村落被粗放地遺留下了真實的形態.古村落的修復和保護力度意識較弱,古村落歷史文化藝術缺乏有秩序、有計劃的整合與設計.2.2武安市伯延古鎮.伯延古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民居規模宏大,建筑精美,2013年被評為河北歷史文化名鎮.伯延古鎮建筑為典型北方四合院院落相連的形式,建筑裝飾也極為講究,以王順莊園和徐家莊園古民居建筑為代表.王順莊園為典型的居民式建筑,其中有古民居80多間,門頭柱面裝飾講究,木雕、磚雕、石雕的雕刻精美,保存較為完好.從村落的規劃以及建筑、街道的形態,可以看出鎮黨委、政府采取了有力、有效的保護及開發措施.村落的整體面貌古樸自然,商業化的修飾較少,對徐家與王家的歷史故事,通過展示和影視的視覺手段進行文化渲染,提升了古村落對外傳達的文化影響力.2.3邢臺市英談村.邢臺市英談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為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建筑形式和肌理質感有著極強的視覺感染力.建筑就地取材,房屋、橋梁、街道等全部都是用紅色板巖石堆砌而成,天然奇趣,因此又有“紅色石頭城堡”之稱.英談村依山而建,隨坡就勢,房屋層層疊疊,街道參差錯落.英談村的建筑景觀規模完整,作為旅游資源開發也相對正規和完善,有導游對整個村落的歷史文化知識進行宣傳和輸出.但是對于周邊產業的開發尚處于無人監管和規劃設計狀態,比如特色餐飲、適合當地的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在做到景觀旅游資源輸出的同時,也應當進行當地生態文化和民俗、民間藝術文化的輸出.2.4石井鄉于家石頭村.于家石頭村作為冀西地區石頭村的代表,是一部用石頭書寫的村落史詩,其石街、石道、石閣、石房、石墻、石橋、石欄、石缸、石碾、石磨等使整個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2].于家石頭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后裔居所,這就奠定了于家石頭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村內仍有村民居住,屬于早期作為旅游開發的古村落.于家石頭村仍保留了淳樸的民風,幽靜的村落讓游客回歸寧靜,感受石頭藝術.村落中,有村民自開的住宿休憩之所,平民化的住宿方式讓游客可以更深入地體驗村民的民風和生活狀態.然而在對外宣傳整體品牌形象的輸出仍顯得比較隨意.2.5鹿泉區岸下村石窯小鎮.冀西地區岸下村石窯小鎮是典型山村,位于鹿泉區抱犢寨腳下.岸下村石窯小鎮有別于上述幾個古村落,在整個村落的自然景觀保留完整的基礎上,對石窯古舊民居和民房進行大規模改造,為游客提供河北特色民宿服務.在全國各地民宿日益火爆的今天,河北省擁有這樣一處規模較大、改建完整、設計個性特色的民宿,為旅客提供鄉野生活之住所,集觀光、休閑、餐飲、居住、農耕體驗為一體,打造河北省美麗鄉村.目前,石窯小鎮已在營業狀態中,岸下書局、主題民宿驛站已裝修設計完工,還有一部分項目仍在籌備建設中,在建設過程中應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村落的建筑形態及石窯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利用歷史文化藝術資源,將農事、節事、民俗文化等體驗情景融入小鎮街道院落中,從而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和鄉愁、鄉情回味的人文情懷.岸下村石窯小鎮處于一邊營業、一邊建設的狀態,從目前建設情況來看,存在著一些規劃不完整、實施不到位的情況,整體定位理念與后期的實施情況略有出入.后期設計跟蹤欠缺,導致石窯小鎮特色建設缺乏把控,導示系統從材質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當中去,大大折扣了極力營造文化藝術古村落的初衷.主題民宿、主題餐飲空間的內部配飾需要進一步完善.新建房屋和古村落區風格不一致,多多少少破壞了古村落的協調性和統一性.綜合以上典型古村落的調查研究,發現河北古村落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總結如下:1)隨著近幾年旅游業的盛行,加上政府極力扶持文化和綠色旅游產業的發展,大多數古村落不再“深居山林”,不甘“落寞”,都開始不同程度地借著古村落特有的資源價值搞開發、旅游和民宿.在建設開發過程中,使整體風貌得不到完整保護,存在古建筑和新事物形成格格不入的情況,如導視牌的設計、新的建筑物景觀、景點設計等;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為了更舒適的居住需求,棄舊房、蓋新房,然而現代的磚混結構的房子和石頭房子形成強烈反差,嚴重破壞了古村落的整體建筑特征的完整性;3)隨著工匠精神和民間藝術的淡化與消失,古村落景區出現越來越多的“同質化”的旅游產品.各個村落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資源沒有被挖掘.
3河北省古村落保護和開發的策略
農業旅游發展行動計劃
根據《20*年*市關于推進農業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和*農業旅游“一區一特”和“一區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的指示精神,以及到2010年*建成10個功能集聚的農業旅游示范基地,培育50處現代農業園區、休閑度假地、“農家樂”等農業旅游點的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緊扣市郊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依據《*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提出*區農業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年—20*年)。
一、三年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都市農業,吸引都市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進一步提升*知名度,體現“綠色*”的獨特魅力,讓*市民多一份體驗、多一份快樂,讓*農民多一份收獲、多一份喜悅。通過幾年努力,形成“綠色*游”的品牌,使*成為*世博會特色休閑度假基地之一,成為*都市美麗的后花園。
(二)行動主題
綠色*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