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存現句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02:40:00

導語:漢語存現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語存現句研究論文

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是非自主的。人類基本的認知能力和來源于經驗的認知模型在語言中有廣泛的體現,因此,語言結構為研究基本的認知現象提供了重要線索,人類的認知規律也會影響語言結構的選擇。

圖形與背景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這兩個術語最早來自完形心理學中的形基知覺。圖形指某一認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部分;背景即為突出圖形起襯托作用的部分。這一理論表明,當我們觀察外部世界時,都會形成一個認知場,這個認知場就是由圖形和背景兩部分構成。在認知語言學分析中,圖形與背景是認知運作和語義結構重要的和基本的特性。圖形就是所要描寫的對象,背景是其所處的環境。對圖形的選擇決定于注意的焦點、移動方向、觀察的方位等。圖形和背景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位置關系,對象的所處位置、顏色對比、動靜對比(易于移動的物體傾向于成為圖形,但是在大量移動的物體中靜止的物體又傾向于成為圖形)、大小對比等都是區分背景與圖形的因素,在一個認知場中,得到突顯的部分是圖形,沒有得到突顯的部分是背景,圖形與背景相比總是更容易識別,更容易引起注意,也更容易記憶,并且更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意義來。①例如,“在的右邊。”和“在的左邊。”這兩句話雖然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前一句中的“”是作為圖形出現的,因而受到重視,“”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在人們的感覺中被忽視了;第二句正好相反,充任圖形的是“”,充任背景的是“”。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同一對象會因為充任圖形而得到突顯,若充任背景則被忽視。

從圖形-背景論分析存現句

一、存現句的內涵

存現句作為漢語中一種特殊而重要的句式,傳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觀點:

從句意角度:呂叔湘最早從句義入手,指出“這一類有無句單純表示事物的存在,也可稱為存在句。”②張靜認為存現句是表示主語有什么,在何處。或者只是敘述出現了什么,消失了什么的無主句。③

從句式結構角度:認為這種句子是由“處所詞+動詞(著)+(數量詞)名詞”三部分構成。④

同時從句意和句型入手:以宋玉柱為代表,認為它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著什么東西或人的句子。⑤邢福義在《現代漢語》里說“存現句是表明人或事物的存在、出現或消失的句子”。⑥

我們從各家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落腳點顯然是句子的語法結構,都是從句型、句義來下定義的。

二、圖形-背景論分析存現句

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從人類認識事物的認知模式角度來描述存現句存在的合理性。存現句相對于相關的同義句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句末呈現焦點

在語言研究中,圖形-背景是一種認知結構或認知模型,圖形是所要描述的對象,認知上較突顯,背景是其環境,認知上不太突顯。就句法結構而言,在一個簡單的主謂賓句子里,主語是圖形在語言中的現實化,賓語是背景在語言中的現實化,謂詞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圖形-背景理論為主謂順序的合理性提供了認知上的理論支持。轉、主體位于句末,方所詞語(時間詞語)位于句首的作用

存現句相對于相關的同義句式,結構上的特殊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給人提供不同的意象和感覺。存現句中的主體名詞相對于相關的同義句式,它的位置在句末。

煙塵滾滾的場地上狂怒地蹦跳著一只斗牛。——一只斗牛狂怒地蹦跳在煙塵滾滾的場地上。

這組句子中,后一句式中主語的位置突出了“斗牛”對“蹦跳”,“兩條漢子”對“立”的支配作用,前一句式中“斗牛”和“兩條漢子”都是處于賓語的位置,就無法突出這種作用,但是卻強化了“斗牛”蹦跳時和“兩條漢子”立著時的狀態。

方所詞語(時間詞語)在一般主謂句中位于動詞之前或句末,存現句中的方所詞語(時間詞語)則必須放在句首,用圖形-背景理論來解釋,它就是充當了一個大的背景,位于句首更能起到展示大背景的作用,并能夠使讀者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這個背景上,然后再過渡到圖形。

河堤上扔著我的鐮刀和草筐。——我的鐮刀和草筐在河堤上扔著。

試比較例的前后兩個句式,后一句式中讀者的注意力焦點是由已知物“鐮刀和草筐”開始,然后擴展到環境“河堤”上,我們對環境認知的整體性以及關注的強度就會受到影響,前一句式則在我們認知尚處于空白狀態時將一個環境“河堤”充塞到我們的視野中,從而保證只有在這個較為穩定的環境被確立為整個認知的背景時,對“扔著鐮刀和草筐”這個對象的接受和理解才能順利進行。另外,句首的方所詞語(時間詞語)之后直接與動詞性詞語相接,沒有名詞性成分干擾對方所詞語、時間詞語的理解,更保證了對背景的心理注意。

在實際言語交際中,這兩種句式都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說話者究竟用哪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據個人的主觀意圖而定,不過,在這里我們強調的是,當我們說某部分是圖形,另一部分是背景時,并不意味著背景不重要,只是說它不是焦點。但沒有背景是不行的,一方面,沒有背景句子不能滿足完形特征,另一方面,沒有背景

圖形也得不到烘托。

結語

總之,認知語言學在分析句法時告訴我們,語言結構是基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對語言的運用與我們怎樣感知周圍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關系。認知語言學對句法的分析不是試圖說明句法之間的轉換關系,也不是論證句法如何與客觀事物相對應,而是試圖闡明人們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方式決定語言的形式。存現句的作用就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知上的框架,它首先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背景,然后將一個對象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引入,作為輪廓鮮明的圖形放置在背景下。作為一種特殊的句式,存現句通過主體位移到句末,成為句末焦點,句末圖形,從而引起讀者對其進一步的關注。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分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一種語言形式,不管它表面上看來特殊與否,在本質上都遵循了人類的認知規律,都反映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張靜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雷濤.存在句的范圍、構成和分類[J].北京:中國語文.1993.

[5]宋玉柱.語法論稿[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6]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汪圣安.認知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摘要:傳統的存現句幾乎都是以句型、句義來下定義,落腳點顯然是句子的語法、語義,而研究句子不能忽視其語用價值,文章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圖形-背景理論,從存現句的句式結構入手,分析其語用特征,進而揭示存現句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關鍵詞:存現句;圖形-背景理論;句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