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寒暄語研究

時間:2022-08-10 08:49:45

導語: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寒暄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寒暄語研究

【提要】寒暄語是日常交際中的重要禮貌用語,人們通過它維系關系,傳達情感,特別是在喜歡含蓄表達的中國社交氛圍中,寒暄語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熟練掌握一種語言,除了掌握一系列語用規則外,還需要了解目的語國家語言中一些潛藏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對于外國學習者而言,不會用寒暄語進行交際,多多少少會造成一些交流壁壘和文化障礙。因此,寒暄語的研究和學習對于指導現今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不無裨益,也可以為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一些教學思考。

【關鍵詞】寒暄語;漢語教學;文化

一、寒暄語的特征

(一)寒暄語具有民族性特點

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見面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以關心為寒暄方式的中國社會中,雙方在路上見面常常會說“吃了嗎?”,意在關切而非獲得信息。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多是聊天氣,特別是在倫敦。在中國,交際雙方初次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往往是聊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來緩和氣氛或者表示關心。中國人初次見面常常這樣自我介紹:“您好!我叫王強,久聞您大名,幸會!”然而美國人的自我介紹常常是這樣的:“I'mJohnSmith.YoucanjustcallmeJohn."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自我介紹是偏正式的。其次,中國人在告別的時候,還會說一些表致謝或謙讓的話語,比如“麻煩了,哪天咱一起吃飯”,其實說話人口中“一起吃飯”不一定就真的做了這樣的約定,只是中國人在告別時的禮貌用語。但如果以這種狀態跟西方國家的人告別,他們準嫌麻煩。

(二)寒暄語具有地域性特征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由于民族文化、方言、地理等方面的不同,都會衍生出不同的寒暄方式。即使在同一時代,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寒暄語。比如,多數中國人見面喜歡問一句“吃了嗎”,在牧區的牧民們就喜歡問“牲口好嗎”,這也是在表達關心對方生活狀況的方式之一。

(三)寒暄語具有時代性特點

語言在社會中存在,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也不斷更新著。在上古時期,中國人的祖先穴居野外,常常受到猛獸攻擊,那時人們見面時經常說“無它乎?”;后來,生產力落后,自然災害嚴重,人們見面的寒暄語就改為“無恙乎?”;后來一段時期,中國人面對的就是溫飽問題,百姓主要關注吃飯問題,所以“吃了嗎?”就成了最常用的寒暄語,直至今日,這句“吃了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標志性寒暄語。

二、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寒暄語的習得情況

(一)習得狀況分析

漢語學習者使用的漢語寒暄語過于單一,不結合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就不能認識到寒暄語的種類是十分靈活多樣的。多數留學生偏向于使用剛開始學漢語便接觸到的寒暄語“你好”,甚至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對寒暄語的認知也僅停留在一兩個短語上。其次,留學生不能根據語用環境選擇合適的寒暄語。雖然一些程度高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可以有意識地使用寒暄語進行交際,但他們卻無法準確地理解各類型寒暄語的適宜語境。對于多數留學生而言,寒暄語對其的印象就固化在“你吃過了嗎?”這句話上,但這種打招呼的方式也不是對于任何年齡階層的人都適用的,如果交際對象是老師、長輩或者一些不熟的朋友,這樣來問就是不合適的。另外,文化沖突也是致使留學生遇到交際障礙的原因之一。很多學習者面對“你多大?”“你工資多少?”這類被某些西方國家認定為是個人隱私的問題,往往會令人感到焦慮和尷尬。實際上,這些寒暄語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里,意在表達關心。這樣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是必然會以失敗告終的。

(二)習得偏誤成因分析

1.漢語寒暄語種類豐富雖然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固定的寒暄語很多,如“好久不見!”“去哪兒啊?”,但也有自由的表達形式,如“最近身體怎么樣?”“忙著呢?”等,這些寒暄語的自由表達形式增加了留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只掌握寒暄語的語言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同時掌握漢語寒暄語的語用條件、語用環境,特別是了解某些特殊寒暄語背后的中國文化。因而,在進行第二語言教學時,我們要滲透文化教學,尤其是寒暄語背后的中國文化,把握好語言課中文化教學成分的比重。只有這樣,才能讓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寒暄語的使用偏誤與失誤。2.母語文化的負遷移母語的影響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的一大障礙。很多留學生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覺得諸多的寒暄語是毫無意義的話,如“遛彎呢?”“忙著呢?”等等,這是基于學習者本人母語文化的影響。因此,留學生想要順利進行交際,只掌握語言形式是不夠的,更需要同時掌握寒暄語的語用條件。3.目的語規則的泛化在與第二語言學習者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某些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掌握了常用漢語寒暄語之后,不分場合,逢人就問,如“去哪兒呀”“吃了嗎?”,顯然這都是我們路上遇見熟人時使用的禮貌用語,對于不熟的人或者長輩,我們應當注意使用謙詞,語氣柔和。4.課堂學習對寒暄語的重視不足留學生如果沒有較多地在目的語國家實踐的機會,那么他們能接觸到的寒暄語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留學生接觸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仍是以課堂學習為主。然而教師在對寒暄語進行講解時,往往重視語用形式而非文化背景的普及,這樣就造成了學習者在用漢語進行交際時產生的偏誤。

三、寒暄語在對外漢語課堂中的教學策略

(一)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原則

每種文化都有喜歡和禁忌談論的話題,中國人在見面時,經常會談論到的話題有家庭、孩子、家鄉、職業等;西方人則偏向于談論體育賽事、天氣、愛好、社會見聞等。西方人的話題禁忌是年齡、工資財產、婚姻狀況等,因為西方人認為這屬于個人隱私,與不熟的人在特定場合談論這些是不合適的。中國人的禁忌話題多是個人生理缺陷、家庭丑聞等話題。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文化的承載,當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時,即使語言形式完全正確,但由于社會文化規約的不同,也極易造成誤會。通過跨文化交際和語言教學,不僅能讓學習者對于中西文化差異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也能令其更加合理地規避一些文化壁壘和溝通障礙。

(二)文化平等的原則下增強母語正遷移

當涉及到寒暄語的文化部分以及關于中西方人們關于隱私的界定,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介紹兩種不同的文化就成了教學的重中之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的文化特點,進行沉浸式教學,或者創設實踐機會,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減少英語母語文化對他們學習漢語的干擾。我們同時需要明確的是,對于不同的文化要平等對待,本著平等的視角去了解和學習各國文化,切不可盲目自信,或覺得本國文化低人一等。作為教師,更是要明確這一點,以積極的態度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三)文化教學融入日常教學中

關于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的比重問題,一直以來都在被學界探討。要想講好漢語課,更好地了解中國,需要教師們多維度展示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但漢語課畢竟是語言課,如果講成了文化課,未免有所不妥。因此,對外漢語教師需要立足于語言知識的基礎,多角度滲透文化教學,豐富課堂的多樣性,根據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把課堂和生活緊密聯結,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讓更多的留學生了解中國,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寒暄語的變化其實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形態變化發展的“鏡子”,它似乎很難準確地被學習者掌握。在寒暄交際中,寒暄語的特征決定了它的功能是為了實現某種社交行為,而非字面信息的傳達。因此,在漢語學習與教學的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應當根據不同語用環境,選擇適當的寒暄語進行交際,切實發揮寒暄語的交際功能,對外漢語教師也應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完善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形式。

參考文獻

石翀2004《英漢稱謂語與寒暄語對比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

馬思鳴2013《中英跨文化寒暄研究》《北京地區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

劉坤2013《漢英文化語意對比與漢語文化觀念圖式的構建》,西安外國語大學學位論文。

熊峰2014《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寒暄語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肖舒馨2019《現代漢語寒暄語語用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