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聯想運用
時間:2022-04-18 05:50:00
導語:詩歌鑒賞聯想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詩歌語言凝練而意蘊豐富,思維跳躍而含義雋永。但由于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遠,在領會文字內容和意蘊方面有些難度,這使精神營養的吸收大打折扣。在欣賞詩歌時如果能運用聯想法“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會有更加全面、準確、透徹的理解,而且經久難忘。聯想是事物之間聯系和關系的反應。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記憶的材料與自己體驗過的事物連結起來,記憶效果就很好。就詩歌欣賞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聯想想象閱讀。
一、了解詩歌發展史,確定詩歌大方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人,一個朝代大的背景,決定那個朝代詩歌創作大的方向,因此,適時聯想到詩人所處的時代,對宏觀把握詩歌表達的情感主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詩經》是我國古典詩歌的濫觴,其所錄之詩大多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素的生活,最真摯的情感,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這是由那個時代的生產力狀況和淳樸的民風決定的。唐代君主和人民群眾愛好詩歌成為普遍風氣,整個時代的創作主流是表現昂揚的精神,李白的樂觀,杜甫的壯志自不必說。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而在唐代,我們聽到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豁達。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數名族的入侵,多出現渴望建功立業但報國無門的豪放大家,“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蘇軾無奈的感傷;“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熱切的呼喊;連婉約派的李清照也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沉重嘆息。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握各個時代詩歌創作的主流,據此,掌握鑒賞詩歌情感主旨的路子。
二、了解個體差異,確切地解讀詩歌
時代是詩歌創作的大背景,創作主體因個人的身世際遇,所處環境等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創作風格,也就是說詩歌還有其小背景。如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王維,早年曾具有一定的向往開明政治的熱情,但由于政局變化讓他覺得仕途生活只會違背自己性情,成為累贅,于是就開始了他“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亦官亦隱的生活。因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詩風的不同,前期多寫一些關于游俠、邊塞的詩篇,表現那個時代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而他后期的詩主要是寫隱居終南、輞川的閑情逸致。聯想寫作背景,關鍵是要能夠設置一種可以進行想象的具體情境,使自己身處其中,能夠仔細品味和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作到細致入微,透徹深刻。
三、設身處地,深入體會詩歌意境
“觀山則情滿于山,看海則意溢于海。”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廣泛聯想,深入體會。而詩歌語言極為凝練,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躍性。一位外國文學評論家說過:“詩人的思緒則有如兒童,因為他們的思維都淡化了邏輯性,而是一種跳躍性。”也正是由于詩人在創作時的這種思維和感情的跳躍性,使詩歌的語言和敘述出現的突然中斷而產生巨大的空白,給讀者留下無限的聯想想象空間,空靈中蘊含無限境界。我們欣賞詩歌的時候就要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調動自己的已知,去豐富詩歌內容,再現情境,體會意境,進行再創作。如閱讀《登高》,我們可以設置一種情境來體會意境:重陽節前后,長江邊,大風凜冽,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當我們有這樣的情境鋪墊時,就很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很容易被打動,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在那雄渾蒼茫的意境中表現出的家國之秋的憂嘆。
- 上一篇:談論詩歌鑒賞教學感受
- 下一篇:教育局信息宣傳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