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散文精選范文
時間:2023-05-16 14:4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散文精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想對媽媽您說聲:媽媽節日快樂!愿媽媽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樂!
今天是母親節,愿你永遠健康,美麗;一切事情都順心,如意。沒有鮮花,沒有禮物,只有我深深的祝福!
媽媽,我會永遠愛您!
媽媽!您生我、養我、育我……在這個節日里,兒子向您問好,希望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媽媽,今天是母親節。我想對您說:“媽媽我愛您。”
希望能在這樣節日里對母親說聲:媽媽,你辛苦了,兒子在有生之年,會孝順你老的,母親節快樂!!!
媽媽:祝您健康長壽!永遠年輕!天天快樂!
媽媽,你的女兒長大了,也懂事了,你放心吧。沒有我的日子,你要更加保重你自己!
dear媽媽:這十幾年來你辛苦了!希望在這特別的日子送上我特別的問候!祝:母親節快樂!媽媽我永遠愛你!
我若是大款,您就是大款的媽媽。我若是總統,您就是總統的媽媽。不管我將來人生的路將是怎樣,我都會永遠愛您,媽媽!
希望今天,所有的母親都會從心里微笑,為了兒女,為了所有,只要媽媽快樂,我們就快樂!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媽媽節日快樂!道一聲您辛苦了!
親愛的媽媽,歲月已將您的青春燃燒,但您的關懷和勉勵將伴我信步風雨人生。用我心撫平你額上的皺紋,用我的情感染黑您頭上的白發。祝您母親節快樂!
摘幾片云朵、剪幾縷霞光,用想念做針、用思戀做線,織一套炫麗奪目的霓裳,裝扮出傾國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麗的媽媽:祝您節日快樂!
有許多人、許多事,經歷了轉身便會忘記,但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母親,永遠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減我們對母親那深深的愛。母親節快樂
親愛的媽媽:您曾用您堅實的臂彎為我撐起一片藍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豐滿的羽翼為您遮擋風雨。媽媽,我永遠愛您!祝您健康快樂!
從我出世的那一天,到現在我擁有的一切,都是你給予我的,在母親節到來時,我想說“辛苦你了我親愛的媽媽”
我是從故鄉屋檐下飛出的一只小鳥,每一根羽毛成長都凝結著您的深情撫愛和諄諄教導。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后,縱使羅嗦始終關注,不懂珍惜太內疚……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媽媽,請準我說聲真的愛你。
沒有你就沒有我,就沒有我數十寒暑的悲傷,也沒有我春夏秋冬的歡笑,謝謝你給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與成長。母親節快樂!
媽:為了我您的黑發變白,費盡心血。今天是您的節日。媽,謝謝您!您辛苦了!兒會盡我所能報答您我最親的媽媽!
走過了那么多年,我才深深知道,最愛我的人是您,媽媽。把無數的思念化做心中無限的祝福,默默的為你祈禱,祝你健康快樂!
老媽,您臉上的皺紋不過是表示原來有過笑容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您永遠是最美的。
吃遍天下鹽最好,走遍天下娘最親。世界上能夠讓我獻出生命的只有您,我的媽媽。我將愛您一生!
篇2
一、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存在的問題
2012年6月,隨著高考的結束,河北省新課改已進行了完整的一輪實踐。三年來,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課標實施工作扎實開展,穩步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高考新課標(寧瓊卷)基本沒有對選修課程的考查、教師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仍保持傳統的應試的觀念等原因,導致語文選修課的實施名不副實,處于凌亂與偽裝的狀態,目前在語文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中兩大問題尤為突出。
1.對人教版選修教材教學,選修課程必修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修應該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補充、鞏固、提高。選修課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差別”,選修課教學應“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課改實施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推行了配套的語文選修教材,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選修課基本成了點綴。很多學校就以人教社現成的選修教材充當選修教材,開設選修課程,所開課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別強,學校選修課圍繞著高考展開,選修課是必修課的補習、強化課甚至把選修課上成了應考的輔導課,造成選修課程嚴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學校選修課的開設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時間集中在高二,上學期開設《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兩門,下學期開設《語言文字應用》、《文章寫作與修改》兩門。其中,文化經典、古代詩歌散文對應高考試卷中的“古詩文閱讀”板塊,語言文字應用對應“語言運用”板塊,文章寫作修改對應“寫作”板塊。沒有被定為“必選”的選修課模塊,各中學和一線教師要想法設法從高考方案中尋找蛛絲馬跡,擇其重者而教之。這些選修課脫離了課程改革的實際要求,使高中選修課違背開設選修課的初衷,并不能達到通過選修課促進學生個性化地發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師的選修課教學方式也“必修化”,以課堂形式為主,以讀講方法為主,全然不顧語文課標所講的選修課教學,“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點帶來的教學方法不同,這樣選修課也少有個性化學習空間,呈現“非選化”狀態。
2.和國家課程配套的學校選修課程資源開發不到位。新課標的另一突出特點,是改變過去大一統的、單調的課程設置,變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聯創的課程設置。盡管從2000年實施新課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頒布新課程標準開始試點,再到2009年秋季開學河北省真正進入新課標,直到現在先后已經歷了十個年頭,可我省各地各校與國家課程配套的相應課程資源開發仍不夠到位。
二、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要順利開展選修課教學就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慎重考慮,選修課要圍繞語文課程的目標開設,“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1]。切合學生學習實際的課題才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更多知識,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最了解學生實際、教學實際的無疑是一線教師,一線工作為他們開發選修課并進行實踐提供了條件。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選修課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需求和實際水平……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愿望的選修課。”[2]顯然,課程改革設計者希望教師參與選修課程開發,并逐步成為開發的主體。因此,近三年根據學校實際,我校語文教師開發出一系列高中語文校本選修課程,并將開發高中語文校本選修課程用于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補充完善,構建符合我校教學實際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體系。
我們重點開發了課程拓展型、應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語文校本教材并在相應年級開設相應課程。
1.拓展型高中語文校本開發和實踐,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國家選修課程的拓展開發。必修課是課程的根本,語文課程的計劃和目標都需要通過開設必修課來實現,“必修課程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必修課圍繞統一的教材展開,因此必修課難以在語文課程的深度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開設選修課彌補了必修課的不足,通過對語文學科某一方面的展開使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選修課又不是游離于必修課之外的獨立課程,它是有選擇地對必修課的某一方面進行必要的、系統的展開,是對必修課的拓展。因此選修課既要區別于必修課的均衡性而突出其專門性,又要圍繞必修課強調其基礎性。實質上,選修課與必修課是語文學科上的“點”與“面”的關系。
從語文選修課內容設置看,選修課不能像必修課那樣面面俱到,而應該在充分調研學生學習興趣與特長的基礎上開設精而專的選修課程,力爭選材開口小巧一點,探究實踐深入一點。比如“古典文學文化”模塊可以開設《唐詩鑒賞》課程,也可以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寫作”模塊可以開設《議論文寫作》課程等。以閱讀鑒賞為主的選修課要盡可能留足時間讓學生讀原著,以表達應用為主的選修課要多安排實踐環節。總之,語文選修課應該精選學習內容,留足學習時間,讓學生學習更透徹,力爭達到以一當十、以點帶面的效果。
2.應用型高中語文校本教材開發和實踐,研究方向為根據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特點,開發與文理學科相關的語文校本選修課程。語文學科涵蓋量相當大,包括字、詞、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識。這樣大的知識量僅通過必修課的傳授很難使學生掌握廣泛的語文知識。在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認真考慮選修課與高考的銜接問題。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選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外國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而高考必考、選考都不是這樣分類的,單選任一本都不能滿足要求,多選既浪費資源又耽誤時間。選修課的設計應該是既有利于實現選修課的階段目標,又不與高考的備考有較大的沖突。于是對選修教材進行重新組合,開發《古代漢語基礎知識講座》、《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歌鑒賞》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語文校本開發和實踐。《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這一類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歷史悠久充分挖掘定會有不少收獲。開發《古上谷郡——走進宣化》校本教材,加強校本課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生社會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地方和社會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個年級推廣完善好的校本課程,每年根據情況開發1—2門新課程,根據學生自選情況開設課程,建立并形成開放式、動態化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體系。
三、語文選修課開設的建議
1.改變選修課的上課模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實現教師示范講授所能達到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和學習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最具活力的最有價值的核心所在。因為一旦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習得了自學的能力,知識面及其深度的拓展與研究、創新能力的良性發展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幾乎所有的選修課內容類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選修課知識的擴張主要是量而不是質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增加知識的量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改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的方式,則效果會大不一樣。
2.重新整合的選修課開設模式。以校本課程的形式把現有的選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現有的選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學校文化特色的內容中,既符合學校教學實際,又沒有加重學生負擔,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選修課開設模式。
3.根據學生自選情況開設課程,建立并形成開放式、動態化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體系。目前國家課程的選修教材就很多,學校開設的校本選修課也很多,各種課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在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中,不斷完善、重新組合甚至淘汰一些課程和教材,才能節約經濟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時代在前進,學生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學校的師資、硬件條件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學校應該建立開放式、動態化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篇3
第一階段:2009年1月—12月 以活動激發誦讀動力。
在開展課題實驗之初,我們就先探討如何讓實驗老師與學生盡快地投入到課題的實驗中去。通過訪問和與學生交談,我們發現學生比較鐘情于活動,活動能激發他們的動力,觸發他們的思維,為此,我們選擇了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
第二階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兩年時間)活動實踐,探究誦讀的有效策略。
從2010年上半年開始,各實驗教師結合自己班的實際,在指導學生誦讀經典的實踐中,研究誦讀經典的有效策略,以誦讀經典來建設自己的班級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階段:2012年1月—5月 總結反思,形成研究報告。
二、研究策略
1. 注重理念先行
實驗初期,我校有6個實驗班,每個年級一個實驗班。首先,課題組對實驗教師進行了學習培訓,讓實驗老師對課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后再討論課題實驗的開展。通過學習,實驗老師明確了課題開展的目的、意義,知道了如何充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精選讀本》這本教材,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文,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靈活運用教材,讓它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在課題實驗中,我們還根據需要,選派教師參加總課題組組織的培訓學習,如2009年6月14日組織實驗教師參加區“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研討會;2010年12月8日組織實驗教師參加區“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階段性匯報會;2011年4月14日—15日組織實驗教師參加區“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實驗匯報會;2011年6月8日—10日組織實驗教師到佛山市禪城區參加總課題組舉辦的廣東省小學語文“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及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課題觀摩研討活動。同時,在課題實驗中,我們還注重實踐交流,定期召開實驗教師交流會議,讓教師通過學習、實踐及與同行交流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構建自我、超越自我,從而不斷促進教師自主學習,最終使教師得以專業得以發展。
2. 注重與實際結合
我們要求實驗教師參與誦讀活動,深入有效地開展誦讀活動。首先是確保誦讀時間。利用課前一分鐘讓同學領讀,利用早讀與晚讀的時間組織學生朗讀,當學生對誦讀古詩文有困難時,我們及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利用下午1、2節的課間時間進行古詩文吟誦,利用每周的閱讀課,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還有就是發動家長進行檢查、督促,做到課內外相結合,使誦讀經典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其次是背誦、摘抄。有的班級不但要求學生讀,部分內容如古詩、名言等,也會要求學生背誦,還有就是進行手抄報的設計,寫讀書筆記,舉行硬筆字書法大賽等,目的就是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文字,豐富學生的知識。
3. 注重以活動激發興趣
單純讓學生進行讀、背等誦讀形式,學生很容易出現厭倦情緒。于是我們根據誦讀情況舉辦一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如開展古詩背誦比賽、“愛我中華詩歌散文朗誦”比賽、“中華經典古詩文吟誦”大賽、慶祝“‘六·一’兒童節暨詩歌朗誦”表演、班際詩歌朗誦會等,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還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做到“樂讀”、“美讀”,在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形態美、意態美和韻律美,在感受中景仰祖國的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如六1班梁思梅同學在日記里寫道:通過活動,我感受到詩的魅力,感受到中華傳統的魅力,這是一種無法抵御的魅力,有著一股淡淡的香味,這是經典的魅力。五1班黃雅枝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中華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經過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是我們每個華夏子孫都應該認真閱讀、用心感受的!
篇4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灌輸式”和“啟發式”是其兩大基本教學模式。隨著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這兩種模式日益顯露出其局限性,新教材和新教育理念要求形式多樣的課型。
結合十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對新課改的思考,筆者對課堂教學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課型進行了整理,希望這些課型能適應目前的新教材要求,找到一條通向新課改的道路。
(一)單元導讀課
這種課型以整體教學法為指導思想,將每一單元當做一個教學整體,在每一單元開始之前,以講座的形式對單元內容所涉及的基本常識和基本學法進行整體介紹,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課外學習內容,為單元教學內容勾勒出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新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教學內容為中國現代新詩。在單元教學開始之前,我上了一堂主題為“怎樣讀詩”的單元導讀課,導讀課以講座的方式進行,內容包括:“導語”、“中國人和中國詩”、“怎樣讀詩”三部分。在“導語”中我首先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有些人覺得生活很有意思而有些人覺得生活很乏味?”我從學生的思考回答中引入青春、生命、審美、激情與詩的話題,我用充滿激情的語調告訴學生:每一個少男少女都有可能成為詩人,愛文學,愛詩,它會使你熱愛生命,擁抱生活,使你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邁向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你活得崇高、博大;在“中國人與中國詩”這個專題里,我介紹了中國詩歌的發展脈絡,強調詩歌與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種種關聯;在“怎樣讀詩”這個專題里,我介紹了以心靈體驗和情感共鳴為核心的五步欣賞法。
(二)師生對話課
這種課型適合任何課文的教學,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設置討論題,然后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以對話方式參與到學生發言中,幫助學生實現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地歸納小結,這種課型對突破課文重難點非常有效。
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項羽之死》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我設計的一個討論題是:“找出并討論文章中最能表現項羽性格特征的生動細節描寫”,學生在自由發言中,基本上都能找出代表項羽性格特征的動作細節和語言細節進行簡單分析,如“東城快戰”這個部分,學生朗讀分析后,我與發言同學一起討論品味項羽“大呼”、“馳下”、“嗔目而視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和“漢軍皆披靡”、“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這些語言和動作描寫中項羽的驍勇善戰、無可匹敵,以及這組鏡頭里的英雄末路的悲愴,師生在平等對話中大膽的聯想想象,共同走進項羽“天亡我”的內心世界,悲壯內涵也在對話中漸漸明朗,最后我再進行概括歸納拓展提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實現了。
(三)教師講析課
這種課型其實就是傳統模式中的灌輸式教學,這種課型適合放在討論課之后進行,對一些知識性很強的課文重難點,教師應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抓住重點,講精講透。講析課也可以加深加寬,進行拓展,對學生感興趣而又知之甚少的內容進行專題介紹。
例如,我在上《林黛玉進賈府》時,由于學生大多數沒有讀過《紅樓夢》,我就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一些話題進行充分講解,如:“曹雪芹與《紅樓夢》”、“賈府院落布局示意圖”(突出傳統建筑的美學特色),學生聽得有趣,紛紛找原著來讀。在分析《林黛玉進賈府》的人物形象時,我又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加深加寬,把主要人物放在整部書中來介紹,突出典型細節。上完《林黛玉進賈府》,學生對《紅樓夢》全書有了粗略的了解,這就為他們以后讀原著奠定了基礎。
(四)學生交流課
此種課型以研究性學習理念為指導,適合處理自讀課文,也適合突破講讀課文中的重難點。
這種課型主要由教師提出研讀交流問題,讓學生在課外做研讀準備,查閱相關資料,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備課上交流。在交流課上,學生們互相匯報研讀結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如我在上高中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詞《沁園春?長沙》時,設置了一道研讀交流題――“古代詩人心中的秋天情結”,要求學生查閱古詩中有關秋的名句并進行賞析,經過幾天的準備后,我上了一堂研讀交流課,學生爭相發言,整個課堂秋韻流動,秋色四溢,這樣的交流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誦讀品味課
這種課型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理念為指導,特別適合散文和詩歌單元,便于記憶和理解,可以培養語感,還有利于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如我在上高中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經?氓》時,我要求學生通過“音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意讀”(理解詩句,把握詩歌內容)、“情讀”(讀出抑揚頓挫,把握感情)、“美讀”(音調和諧、起伏有致、感情強烈),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層層深入,和女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深深品味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從而,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了。
(六)質疑答疑課
這種課型意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特別適合古文教學。具體做法是將學生分為兩個大組,甲組為質疑組,乙組為答疑組,在充分自學、小組討論的前提下,每個大組推選出四至六個同學為主發言人,其余同學為各組后盾,課堂在老師的主持下由甲組發問,乙組回答,形成競賽之勢,各組同學有權補充提問和補充解答,教師作出點評并解答較難的問題。
如我在上《勸學》時就曾用過此法,學生提問不僅涉及字詞句的含義,也涉及語法和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在這種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枯燥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落實,最重要的是,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七)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這種課型能夠有效增加課堂容量,營造形象鮮明的視聽環境,突出語文課的藝術特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上李白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就設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我在課件開頭設計了以李白的詩為背景的三大畫卷:山水詩畫卷,漫游詩畫卷,酒月詩畫卷。每一畫卷精選李白5―6首相關詩中的名句,配上畫面和音樂,在教師詩意的講解中播放,課件將李白的一生用詩歌、畫面和音樂串起來,突出表現一個浪漫、瀟灑、飄逸的詩仙形象;在表現“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的神仙世界時,我用了一張阿廬古洞的圖片,通過掃描儀處理,將那種神仙洞府的神奇迷離直觀地表現在學生面前,帶給學生無窮的聯想。
(八)表演感悟課
此課型適合戲劇單元和文學色彩較濃的小說單元的教學。主要做法是讓學生在課外自己改編,自己導演之后,專門抽出時間上表演課。
這種課型非常鍛煉學生,它不僅要求學生在揣摩品味中改編文學語言,還要求學生大膽想象,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將它表現出來。表演不僅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讓他們直觀感受語言的表現力,最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多方面的審美情趣。
在教學中,我曾讓學生改編表演過《雷雨》、《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燭之武退秦師》等,自創情景劇表演過選修《語言文字應用》中的《語言表達的十八般武藝――修辭手法》,每一次表演課學生都是那樣認真投入,而課堂上總少不了開心的笑聲,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在表演課上得到充分體現。
(九)作文教學課
新教材的每冊書里,都有表達交流單元,為落實寫作教學任務,我開始探索形式多樣的作文教學課。
傳統的作文課以學生寫教師講為主,但這種方法顯然已不適應新的作文教學要求,作文教學應該增加新的內涵。
篇5
一、加強閱讀,增強語言文字的積累。
1.落實好閱讀的量
語言的積累總是與一定的讀書量相統一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據資料統計,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整個小學階段可讀的文章,總量不足50萬字,這樣的閱讀量何以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因此要“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多讀書”,不斷拓寬學生讀書的渠道,循序漸進、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學生課外閱讀的量。讓學生真正在大量閱讀中豐富知識,增強語言積累,便于對學生的讀寫奠定堅實的基礎。
2.把握準閱讀的質
語言的積累離不開文質兼備的書籍。好的書是一種精神食糧,可以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如何引導孩子們讀好書,尤為關鍵。那些藝術品位高、故事性強的書籍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①適合兒童讀的中外文學名著以及詩歌散文等等,借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②鼓勵學生多接觸優秀的作文選以及與語文課本相配套的《閱讀文選》、《自讀課本》,從閱讀中培養興趣。③指導學生勤翻閱科普類的工具書,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3.指導閱讀的方法
語言文字的積累得益于科學的讀書方法,好的讀書方法學生會受益終生。
(1)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學中積極引導將課內學到的積累語言的方法及時遷移到課外閱讀中來。如閱讀課中對語言的感悟理解、品評體味;對詞語的比較推敲、玩味斟酌;對情感的體驗解悟。
(2)精讀與瀏覽相結合。精讀的作品多數是與語文教材有關的文章。如《名家作品精選》、《小學生閱讀文選》、《自讀課本》中所選的文章,也包括篇幅不長的素有定評的作品。瀏覽是對一般讀物較快地閱讀,以便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因此,這些讀物內容應該廣泛些,不管是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歷史、科普,還是報紙、雜志,也不管是國內、國外的都可以讓學生閱讀瀏覽。
(3)強化背誦。背誦是積累語言最重要的手段。縱觀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哪一位不在兒時就積累大量的詩文,為自己打下了扎實的語言根基。多年來,語文教學采用的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為了理解得透徹,教師不厭其煩地講,殊不知越講教學效率越低,其主要癥結在于違反了“背誦”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現代語文教學模式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為手段”。為了強化這一手段可以采取以下3個措施:
1)閱讀教學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語文教學時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工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工夫。一本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教師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2)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
3)每學期補充8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4)建“源”為“庫”,學會搜集整理資料。①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如主要內容的概括,人物個性的總結。或提煉深刻的道理,或摘錄警言格句、精彩片斷。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心得體會,為寫作做好儲蓄。②學做文摘卡片。課外閱讀時,根據內容,擇需摘錄,并分門別類整理成卡片:如語文知識、人物小傳、成語出處、科普常識等等。作為資料儲備起來,以便寫作時選用。③學會剪貼。學生平時瀏覽報刊雜志,能汲取大量的語文知識,其中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教會學生按目標剪輯,歸類整理,剪貼成冊,形成系列。這樣既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又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資料。
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語言的積累。
小學生作文常常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其原因是缺少生活的體驗,缺乏生活語言的積累。生活處處皆學問,實踐活動中老師應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因地制宜地開展多樣化的課余生活,也包括充實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學生看得多,聽得多,就會想得多,記得多。這樣就會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材料。
1.訪中厚積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講出了多讀書、多體驗生活的道理。其中“行”就是要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知識,學習語言。實踐活動中,老師有目的、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游覽,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語言。
2.仿中學積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語言總是在積累中模仿,在模仿中借鑒創新。生活中孩子處處在模仿,如模仿電影、電視中的人物,模仿老師,模仿父母。因此,多開展一些模仿性的表演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
(1)仿秀表演。讓學生模仿自己喜歡的明星、笑星其幽默的對話、詼諧的語言。學生在仿中練習了表達,在仿中積累了語言。
(2)仿家庭生活表演。家庭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最好場所。因此,經常組織學生演家庭生活劇:如何招待客人、怎樣做客訪友、怎樣處理鄰里關系等等。在“對話”中練習說話得體,在“對話”中豐富自己的語言。另外,活動課中積極組織學生舉行辯論會、智力競賽、即興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辯中學機智,賽中長知識,講中練口才,為積累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
3.觀察善積
觀察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式,不會觀察,就不會積累,也就不能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怎樣引導學生觀察呢?
(1)學會定向觀察。語文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對熟悉的人、物進行多方位、較全面、有系統地觀察,如觀察學校的花草樹木,四季變化;觀察家庭中小動物生活習性、植物生長規律。并及時把觀察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口述出來或記錄下來,為寫作積聚豐厚的素材。
(2)堅持隨機觀察。積極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生活空間,要求學生凡遇到新奇的、有趣的、感觸深的事物及時記錄下來,并且長期不斷地堅持,這樣學生發現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大大加強,頭腦中積累的語言也會更加豐富。
三、增加作文密度,從寫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文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地積累語言。要使大腦的語文信息系統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勤練筆,使其像教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作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是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動機。著眼點有三方面:
1.練在知能轉換處
如教《月光曲》,為了讓學生理解聯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發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練習。又如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都是屬于知能轉換的訓練。
2.練在思維的發散點
如教《凡卡》最后一段后,為了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提出假設:“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將會怎樣呢?請以《爺爺收到信后》為題目寫一段話。”這樣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3.練在情節的空白處
篇6
語文專題教學的概念,我糾結了很久。到底什么是專題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才是專題教學?專題教學能產生什么樣的教學效果?為了解決這些疑問,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看了很多教師的專題教學案例,體會專題教學的思想和方式。但我還是迷茫,因為專題教學是一種語文閱讀教學的新嘗試,不同的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各不相同,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尋,只能自己探索。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選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揚州慢》,我要以姜夔作為“關聯點”,把多篇文本整合為《走進姜夔》專題。之所以選擇姜夔做專題,出于兩點考慮:一方面,宋詞是一座文學高峰,學生真的應該好好讀讀宋詞。可惜的是,大部分學生只知道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多一個也沒有了,難道宋朝的詞人隊伍這么單薄嗎?所以,我選擇“一代詞宗”姜夔做專題,希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學生對姜夔一無所知,他們對新奇的事物容易產生獵奇心理,這一專題比較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揚州慢》打動了,每每朗讀,都激動得落淚,我希望把這種感受帶給學生。我相信,用心細讀,自出佳境。
一、古典詩詞專題教學不在云端
第一次備課,我把教學目標定在“姜夔的詞風是什么,詞風是如何形成的”。我選擇了《揚州慢》、兩首愛情詞、兩首傷己詞。設置了兩個問題:①有人評價說,姜夔營造了幽冷意境,你認同嗎?②都說詞如其人,姜夔刻意營造一種冷的意境,是否因為他是個無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騷雅”的定義,提問③姜夔的詞風繼承了前人,你認為姜夔的“清空”與“騷雅”分別與哪兩位詞人的風格相似?學生閱讀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的詞各一首。這節課上完,效果不理想,課堂氣氛沉悶,我反思問題的癥結:
1.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的實際
一節課閱讀九首詞,對于學生來說閱讀量太大、難度太大。我只想著用大量的文本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的基礎,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閱讀能力,結果學生無法完成鑒賞,甚至連讀都讀不完。
2.問題設置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以往活躍的課堂氣氛哪去了?問題設置得空而大,造成學生理解困難,沒有充分的時間吃透文本,學生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不能完成與文本的對話,無從明白文本的內涵,也不明白老師的意圖。
3.結論先行,剝奪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我在教學開始時,就把“姜夔詞的意境幽冷”這個結論灌輸給學生,無形中暗示學生拿這個結論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騷雅”的含義是我提供的,學生沒有直觀感受,這剝奪了學生閱讀作品的權力。
歸根到底,第一次備課的失敗在于:我沒有準確定位語文專題教學的教學目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學生沒了熱情、沒了信心,拔到教學內容模糊的云端。這次失敗讓我明白:中學語文專題教學不是大學的學術討論課,拿一個理論去驗證作品,討論之后也無定論;不能讓學生機械地用概念,而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原來,古典詩詞專題教學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詩詞專題教學貴在“專”
第二次備課,我把教學目標定在“通過姜夔的詞風看詞人”。選擇了《揚州慢》《鷓鴣天》《暗香》《疏影》四首詞。《揚州慢》的教學以“黍離之悲”領起,問①從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國之悲?學生賞析。勾連上一節課的內容,問②同處于南宋,姜夔在《揚州慢》里表達的黍離之悲與辛棄疾一樣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回答。圍繞《鷓鴣天》設置了兩個問題:③作者為什么會在正月十五有所夢?④你從詞中感受到姜夔對這個女子有怎樣的情感?學生賞析。《暗香》和《疏影》設置⑤你從《暗香》和《疏影》中讀出梅花了嗎?⑥比較辛棄疾的詠梅詞《瑞鶴仙?賦梅》,二者有什么異同?最后總結作品與人生經歷的關系。
這節課的效果好于上一節,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能夠結合作品賞析,但是浮在表面。本來是姜夔的專題,學生卻對辛棄疾印象深刻,并認為姜夔的詞不如辛棄疾的詞。我再次反思問題癥結:
1.五首詞的閱讀量略多,造成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閱讀。學生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因此,詩詞表面的內容無須多講,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但是缺乏文本細讀的能力,我應該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
2.學生已經學習過《走進辛棄疾》專題,本想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對比閱讀,增強對姜夔詞的感受。可是,教學的切入點沒有找好:對比了辛棄疾和姜夔的人生經歷,一個是將軍,一個是布衣;同是詠梅,一個激越,一個含蓄。兩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學生更加欣賞辛棄疾,姜夔卻成了陪襯。由此看來,我沒有引導學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貴之處。
原來,古典詩詞專題教學貴在“專”,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專題課
第三次備課。一定要高度聚焦“關聯點”――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謂“人如其詞”,詞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會體現在作品中;“詞如其人”,作品的風格必然與詞人的人格特點相似,必然會反映詞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見,“人”和“詞”是相互映照的關系:由“人”可以觀“詞”;由“詞”可以反觀“人”。因此,我將教學內容集中在兩個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詞風,二者相互勾連。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飛):在南宋詞人當中,姜夔是一個以清客身份而蹈隱士行徑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飄逸灑落;一生困頓;不曾為官,以布衣終老江湖;多才多藝,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詞風(清空騷雅):姜夔詞清新峻拔、立意幽遠、煉字琢句、倚聲協律、追求高雅,張炎在《詞源》中將其詞風冠以“清空騷雅”。姜夔是南宋詞壇“婉約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詞風自成一派,對后世影響較大。姜夔詞的主題主要有三類――家國、愛情、詠物,以此精選三首詞作為課上精讀內容。
我以“野云孤飛,清空騷雅”為主題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詞《揚州慢》(重點)、《暗香》(次之)、《鷓鴣天》(再次之)。《揚州慢》作為教學的起點和重點,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緣景明情”“品字賞詞”等讀詩方法,讓學生充分體會詞人的“黍離之悲”,感受“清空騷雅”詞風。這首詞的教學旨在為學生創設情境,給學生一個遷移知識的“抓手”,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詠梅詞。名義上詠梅,卻別有寄托,詞人把家國之悲、情愛之恨、身世之苦都點染在詞中。這首詞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義性和主觀性,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人豐富的情感,進一步感受“清空騷雅”的詞風,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不同見解。學生對這首詞的探究過程,便是遷移知識、強化感受、生發興趣、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
《鷓鴣天》是一首愛情詞,懷念年輕時遺憾的愛情。從表達上看,這首詞比前兩首顯豁一些,作為擴展內容以補充和強化《暗香》中情愛之恨的感受。
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課上集中閱讀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內蘊和詞風特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了解姜夔其人及時代背景。
2.學會綜合運用“知人論世”“緣景明情”等詩詞鑒賞的方法。
3.體會姜夔“清空騷雅”的詞風。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發的家國之悲、情愛之恨、身世之苦等豐富情感。
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結合多篇作品,通過分析意象、意境、用詞,深入體會姜夔“清空騷雅”的詞風。而教學的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出每篇文本的個性,領會豐富的情感內蘊,感受作者獨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圍繞《揚州慢》設置問題:《揚州慢》的小序中說,這首詞有“黍離之悲”,什么是“黍離之悲”?②你從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離之悲”?學生賞析。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追問:現在的揚州城是“青青”的顏色,請結合“過春風十里”一句,想象一下,過往的揚州城是什么樣的顏色?從“漸”字,你讀出了怎樣的深意?基本上學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學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緊緊圍繞姜夔詞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詞清雅的特點設問。
圍繞《暗香》設置問題:①《暗香》是姜夔自創的詞牌,“暗香”二字帶給你怎樣的感受?②從這首詞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學生賞析。引導學生體會身世之苦、家國之悲、情愛之恨的豐富內涵,鼓勵個性解讀。當學生感受出思念過往美好愛情時,補充《鷓鴣天》,設置問題:①你讀出了怎樣的深情?
學生精讀三首詞,充分體會姜夔詞“清空騷雅”的詞風,充分感受“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之美。課堂氣氛活躍、和諧圓融,學生爭先發言,很多學生在發言時很激動,發表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令我十分驚訝。我以這樣的總結結束了《走進姜夔》的專題教學:人,終究是時代背景下的人。身處南宋亂世,姜夔只是一介懷才不遇的布衣,凄涼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現在作品里。但,就是這個“小人物”在“大時代”中抒發的復雜情感,讓我們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實情感。從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們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詞壇的別樣風貌。
學生真的在閱讀、思考、參與,這是屬于他們的古詩詞,是他們真切的感受:一個有血有肉的姜夔;一個宛在眼前、真實動人的姜夔;一個南宋詞壇獨特的“這一個”。這節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常常拿《揚州慢》與別的詩詞類比,“這句就像‘盡薺麥青青’一樣”,“重簾這個意象就像‘卷上珠簾總不如’的珠簾一樣”……我發現,學生好像學會了我一直希望卻不能奢望的事――知識遷移。
原來,古典詩詞專題教學必須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高。專題教學的主題要能給學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領;厚,專題教學要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起步、感受、體驗、生成乃至獲得,要常常追問一個“為什么”,引導學生充分浸潤在語言文字里。廣,語文是每一個學生的語文,要讓大多數學生習得、獲得、悟得。
- 上一篇:十四五學科發展規劃
- 下一篇:人工智能醫療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