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

時間:2022-01-06 11:01:16

導語:淺析中國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中國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

摘要: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新時代中國文化領域發展現狀,推進傳統文化普及化、外來文化本土化,將高雅藝術融入人民群眾生活,實現通俗化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該文主要以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為對象,在簡述中國高雅文化通俗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多角度分析新時代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的原因,并就下一步發展路徑進行創新探索,提出發展意見。

關鍵詞:新時代;高雅藝術;通俗化;文化類節目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從簡簡單單的“觀看”逐步過渡到“欣賞”,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從娛樂生活轉向豐富自我。面對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層次更高標準的需求,文化行業應逐步拓寬自身領域,結合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在高雅藝術現有的群眾基礎上推進通俗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藝術文化的需求,開拓更廣闊的發展路徑。

1中國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趨勢概述

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全媒體時代,高雅藝術越來越低影響和介入人們的生活,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利用文化類節目利用新時展機遇推動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進程,首先要對進行通俗化的高雅藝術進行概念界定,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概括出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趨勢的特征。1.1高雅藝術的概念界定。迪吉馬奧認為,在19世紀,美國上層階級通過支配和控制某些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展出,向下層階級索取高額門票,限制他們接觸這些文化背景,有意制造了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之間的區分。高雅藝術從此也成為與大眾藝術相對立的一類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發展,高雅藝術的階級邊界逐漸模糊,但由此帶來的傳播界限仍然存在。在這一理解的基礎上,張琦提出現代社會對高雅藝術認識逐漸轉變為因其自身形式、傳播途徑或其他原因,現階段還不為廣大群眾所熟知的,可以通過現代大眾傳媒為人民群眾所了解欣賞的藝術文化。以“高雅藝術”指代并不具有任何褒貶含義,如同“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其與通俗藝術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存在,而是共生共存,共同組成人民群眾所需的精神文化體系。1.2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現狀。自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多類型、高品質、滋養性的發展趨勢,相應的也引起了文化藝術形式的轉變。以文化類節目為例,高雅藝術以多種形式逐漸滲透進群眾生活,在總體趨勢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2.1內涵。重定義將高雅藝術以節目形式進行通俗化傳播,核心就是其文化內涵。目前文化類節目的普遍都采取對節目所傳播的高雅藝術的內涵重新定義的方式,進行通俗化解釋。將文化內涵重新定義,就是打破一切限制其發展的藩籬,確立觀眾普遍可接受的,將綜藝娛樂性與藝術欣賞性結合的新的內涵。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以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范式火熱熒屏,成為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出的《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成為傳播“爆款”,打破詩詞文化以往鉛字形象的刻板印象,以受眾視角進行通俗化的解釋,重塑“傳統可學習性、文化可娛樂性”的內涵。這種方式不是讓高雅藝術走下神壇,而是從多個方面搭建起觀眾通往藝術殿堂的橋梁。1.2.2形式原創化。文化類節目不同于綜藝性節目,它以文化傳播為根本目的,在短時間內讓觀眾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故形式較為單一。目前文化類節目主要分為競賽、專題、知識講座、鑒寶、訪談以及綜藝等幾種類型。目前以取得成功的文化類節目堅持原創原生,避免走“外來引進”的老路,在制作、編審、內容、推廣等方面以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體現新時代中國文化類節目本土性特征,實現節目形式的原創化。原創新形態聲樂節目《聲入人心》,發掘音樂劇藝術與其產業化發展所綜合構建的動態傳導形式,由音樂劇歌曲入手,以充滿美感的舞臺表演、疊加選手故事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向觀眾推廣了音樂劇,縮短觀眾與高雅音樂間的距離,勾起人們對歌曲所涉及劇目的好奇心。原創的節目形式實現了口碑與收視率雙豐收,也推進音樂劇在中國的推廣和產業化發展的進程。同時,因其原創的節目形式和深刻的藝術內涵走出國門,得到世界的認可。基于高雅文化自身特質進行原創化探索,不僅能找到最適用的方式對高雅文化進行通俗化推廣,而且可以避免高雅與通俗之間的沖突,保證節目口碑與影響力。

2推進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2.1外部環境鼓勵通俗化方向。2.1.1新時代文化政策推進黨的報告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為此,“一方面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培養高水平創作人才”。在這樣的文化政策背景下,高雅藝術有著更為廣闊發展空間。首先,開放的文化環境給予高雅藝術更為活躍的發展空間,允許通過娛樂化、綜藝化、游戲化等方式與其結合,無論是制作形式、創作方式,還是受眾等方面都更加傾向趨向年輕化、自由化。其次,對高水平創作人才的培養,為保障高雅藝術質量提供人才支持。年輕一代創作人也為高雅藝術注入新鮮血液,以相對年輕的思維對高雅藝術進行適度創新,拉近相對古老的高雅藝術與年輕一代的距離。2.1.2外來文化類節目競爭壓力長期以來,海外文化市場依賴其相對自由的文化環境和創新的技術和節目安排贏得國內觀眾關注,與國內同類節目形成競爭。同時,部分正在進行通俗化發展的高雅藝術起源于國外,海外制作方對高雅文化擁有更為深刻認識,制作上更能凸顯藝術特質,在內容表現與效果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國內同類型主推高雅藝術的文化類節目在海外節目強競爭力壓力下,進行節目創新,積極推進通俗化進程擴大受眾市場,保證中國高雅藝術類節目市場占有率,擴大影響力。2.2內部因素趨向通俗化發展。2.2.1人民群眾對高雅藝術的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節目的需求已經不僅是將其作為茶余飯后的娛樂談資,而是迫切需要一種文化藝術的流行和洗禮,這也為高雅藝術的通俗化發展做了最好的鋪墊。同時,人際交流中對高雅藝術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一方面,以高雅藝術作為話題可以展現自身品位素養,另一方面,社會國家對國內外具有品鑒性的文學藝術的推崇,也使得高雅藝術文化在國際關注度提升,國外學者游客來華也尤為關注中國傳統的高雅藝術。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深內涵文學藝術的要求,從需求方(即觀眾)推動了現代高雅藝術向通俗化方向發展。2.2.2制作方對良好社會影響的追求在娛樂產業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新技術引發媒體快速更新,電視、網站、客戶端、微博等矩陣傳播成為綜藝節目發展的新選擇,新興媒體相對自由的環境給傳統電視媒體造成競爭。電視媒體主推的傳統綜藝類節目帶來可觀收視率的同時也會受到社會大眾“缺乏內涵”的批判。在文化高度活躍發展的時代,主流電視臺節目制作方,在關注節目收視率的同時更希望得到社會良好的評價,塑造自身口碑品質。這種追求的驅使下,較少出現在電視節目中的高雅藝術成為制作方關注的重點。以傳播高雅藝術為起點,通過通俗化的傳播方式,基于自身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贏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同樣的制作周期、成本投入,卻會帶來社會“原創”“良心節目”“文化內涵”“審美體驗”等諸多褒獎。對于想實現收視與口碑雙豐收的主流電視節目制作方來說,高雅藝術通俗化類節目是其不二選擇。

3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3.1“泛娛樂化”的爭議?!胺簥蕵坊敝傅氖且还梢韵M、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為主要載體,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松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文化現象。在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完全避免“泛娛樂化”的傾向。無論任何一種文化形式,一旦呈現“泛娛樂化”的趨勢或是因為公眾因理解不清而被扣上“泛娛樂化”的帽子,都不是成功的文化產出形式。使高雅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采取新興娛樂形式的同時更要把握好適度原則,避免陷入“泛娛樂化”的爭議,而失去對高雅藝術進行通俗化轉型本身的理念價值。3.2前景無法預料。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高雅藝術形式的發展始終占據重要位置。在新文化、網絡科技以及多種傳播形式活躍的背景下,高雅藝術的通俗化轉型屬于一種創新嘗試,在形式、內容、文化滲入點等各方面都沒有前例可依,需要依靠僅有的藝術形式進行二次創新。而人民大眾對此種創新的期待值及喜愛度也都處于一個未知的領域,整體上高雅藝術的通俗化發展的前景無法預料,市場無法判斷,一切都在探索之中。這對于部分相關文藝作品的制作方來說并不具有足夠理由說服他們去進行這一類型嘗試,這也是長期以來對高雅藝術進行通俗化轉型相關文化作品較少的原因。3.3利益與口碑的沖突。對于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化作品來說,利益與口碑都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這兩個標準分別從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兩個方面出發對文化作品進行評價,同時利益與口碑也是高雅藝術通俗化轉型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诒亲髌返谋憩F力,利益更多的與作品的受歡迎程度掛鉤。在高雅藝術通俗化的過程中,想要做出口碑除了采取恰當合理的表現形式,還取決于觀眾對該種表現形式的滿意度,這其實是難以估計的。利益是任何一類文化作品長期存在的基礎,高雅藝術通俗化過程中無論采取哪一種形式都必須保證一定的利益,否則將難以長久存在。這就使得高雅藝術通俗化過程中,在利益與口碑之間產生了沖突。比如,當節目形式選擇合理,表現力突出而收視率較低,這就是利益與口碑的沖突,難以同時實現兩種價值。若邀請“流量明星”吸引觀眾又可能陷入“文化價值丟失”的批判聲中。總之,對于高雅藝術通俗化來說,利益與口碑都是不可放棄的目標,但在二者間如何協調如何安排如何取舍成為現階段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的一大困境。

4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創新探索

4.1展示性與知識性結合。無論是戲曲、音樂劇還是舞蹈、繪畫等一些高雅藝術形式,長期以來難以得到大眾普遍欣賞更多是因為缺乏對此類藝術形式專業知識的了解。而此類藝術形式在生活中普遍是以“展示性”的方式存在,如大型晚會上的舞蹈表演,并沒有顧及觀眾欣賞力是否可理解作品內涵。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的應注意將“展示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節目要將相關專業知識合理傳遞給觀眾。以《中國詩詞大會》《舞蹈風暴》兩檔節目為例,通過邀請專業導師,對作品進行點評解讀,啟發觀眾思維引導觀眾欣賞,潛移默化的提升觀眾對此類藝術形式的理解度。這就是所謂的展示性與知識性相結合,這種方式不僅適用于高雅藝術通俗化,還普遍適用于各種文化類節目。4.2致力人才營銷。精美的舞臺設計、創意的節目形式、高人氣的明星嘉賓,這些元素已經成為節目制作的必要條件。此種以節目營銷為核心的節目制作方式,弱化甚至忽略人才個性與能力的展示,并不適用于高雅藝術通俗化類型節目制作。高雅藝術通俗化類節目,應當用舞臺、燈光、節目設計來烘托藝術本身,展示其才華與特點,進行人才營銷,打造藝術性“流量明星”,以此來吸引觀眾,而不是簡單地靠多種元素的堆砌或是夸張的宣傳來博得眼球。這種人才營銷的方式更大的程度地展示了藝術本身,展示了藝術與人的融合,對于打造節目口碑,傳播文化藝術來說都是一種最合適的方式。4.3確定單一化的宣傳點。高雅藝術通俗化類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應確定單一的宣傳點———藝術本身,并始終以此為中心推進,弱化一切可能對節目中心思想產生影響東西,即在節目宣傳上“做減法”。這意味著一定程度上要拋棄以往已經成體系的疊加式宣傳模式,使得節目周期內前期宣傳、制作剪輯、網絡推發等都有一致且具有核心與特色的關注點,避免了前期造勢過大后期水平不足出現“高開低走”的現象。單一宣傳點將更加集中的展現藝術本身,形成對觀眾關注點的引導,最直接的將節目要點傳達給觀眾對此類節目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5結語

高雅藝術的通俗化轉型已經成為當今文化發展的一大趨勢,并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升不斷發展。但高雅藝術通俗化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認識到其過程的長期性、艱難性與多變性,隨著社會發展趨勢及人民群眾的需求導向對其進行創新探索,這樣才能永葆生命力,使高雅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張琦.高雅表演藝術與都市文化認同[J].當代文壇,2018(4):164-169.

[2]李凱.文化類節目的融合傳播策略分析[J].傳媒評論,2019(8):92-94.

[3]楊牧一.新形勢下文化類節目的編導與制作問題探究[J].科技傳播,2019,11(18):65-66.

[4]張小群.中國音樂劇的宣傳推廣與產業化探索———以《聲入人心》為借鑒[J].藝術評論,2019(6):92-97.

[5].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郭恒.移形換位不忘初心———從《聲入人心》談電視如何傳播高雅藝術[J].藝海,2020(7):76-78.

作者:王懿 單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