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繪畫的藝術語言特點分析
時間:2022-08-17 04:39:58
導語:表現主義繪畫的藝術語言特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20世紀初,表現主義流行于西方世界,這一流派的流行給西方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的繪畫表現方式。在繪畫領域,其比較注重人主觀意識的表達,畫作中往往體現著創作者的內心,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化處理。文章通過梳理表現主義繪畫發展歷程,從而更深刻地了解這一藝術流派最具影響力的畫家愛德華•蒙克,以其在1893所創作的代表作《吶喊》為例,分析其如何將表現主義的情感推到了頂峰。
關鍵詞:表現主義繪畫;抽象;《吶喊》;愛德華•蒙克
一、表現主義產生的必然性分析
(一)環境因素。在歷史的發展中,社會的發展往往是影響美術風格流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藝術家作品靈感來源。19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興起,整個社會發展朝著城市化方向前進,對藝術領域有著極大的影響。工業生產模式下的機械化與自動化不斷威脅人類自身,在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的社會中,一批藝術家時常感到精神壓抑,內心恐慌,這也一定程度上激勵著人們思考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繪畫領域不再只是對客觀世界的描繪,更加注重人內心情感的表達。(二)文化因素。在20世紀德國興起的表現主義,在當時是極具有革命精神的藝術思潮,波及整個文藝領域,許多表現主義的社團紛紛在德國成立。追溯其繪畫的共同性,作品都帶有較強烈的北歐色彩以及德國民族特征。通過了解北歐的民族特征能更好地理解表現主義產生的深層背景,北歐民族的最主要特征是“好動”,在繪畫中體現為“表現”的形式。除此之外,北歐神話故事也影響著表現主義代表畫家蒙克的作品。北歐神話描述的世界觀與蒙克的世界觀有一定的吻合性———對于世界末日的擔心與無可奈何。蒙克在繪畫手法上,選擇用一種偏執激烈的情感將這種世界觀表現出來。
二、表現主義發展歷程
表現主義成為國際性藝術浪潮的開端是在1905年。其以萊茵河為分界點形成兩種不同的組織風格,野獸派與青騎士便是兩種代表風格。在1905年,巴黎舉辦展覽,評論家沃克塞勒批評馬蒂斯等其他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中色調太過強烈鮮明、形體不嚴謹,批評其過度隨意地對形體變形,將其稱為“一群野獸”,野獸派便得名于此。1905年,表現主義第一個社團橋社成立,社團在野獸派的影響下形成獨特的表現手法,作品反映生活的極端平淡與不安,呈現出一種病態的藝術表現———畫面由粗放、散亂的筆觸與大膽活潑的色彩組成。1911年,表現主義第二個社團青騎士社在慕尼黑成立,社團注重對于精神的表現,反而削弱了對社會苦難的表達。一戰后,表現主義以團隊的方式在德國進行了一場規模較大的文藝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更是盛行于歐美各國,隨后到30年代形成高潮,后熱度逐漸減退,并且融入到文學中去。
三、蒙克藝術語言的形成
蒙克繪畫的每一個階段,隨著環境心態的變化所表現的藝術風格是不同的。蒙克自述自己與死亡黑暗伴隨一生。回顧蒙克一生,他一直在為生命以及自身的情感尋找一個發泄口。蒙克早期的繪畫風格透露著陰暗與孤獨,這種繪畫風格與他的生活背景是離不開的。蒙克出生在北歐的挪威,他的童年生活不幸,蒙克的憂郁氣質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父親克里斯蒂安•蒙克,父親是一名隨軍醫生,帶有很強的神經質氣質,44歲的父親迎娶了22歲的母親凱瑟琳。蒙克5歲時,死亡開始降臨在這個家庭,祖父與母親先后去世,母親的死亡對蒙克造成了強烈打擊,以至于很多年后蒙克對于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這一時期是他靈感來源的主要階段,其以“死”為主題的系列畫作皆來源于這一時期,他對于死亡與地獄有著異常的執著。蒙克的《死去的母子》《死去的母親》都是以蒙克的這段經歷為創作背景。死亡并沒有隨著母親的去世而停止,在蒙克14歲時,最愛的姐姐因病去世,妹妹患有精神分裂癥,在1885-1886年所創作的油畫《病重的孩子》是對此段記憶的描繪,以家庭為主題的一些作品,畫面大多晦暗陰沉,使人感受到強烈的悲劇氛圍。中期(1889-1909年),蒙克居住于法國,他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閱歷與繪畫水平。這一階段蒙克創作了大量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如《吸血鬼》,體現了蒙克的浪漫情懷。這一時間蒙克創造出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畫作“生命組畫”,享譽世界的《吶喊》便是其中到的一幅。在晚期時,蒙克迎來了繪畫生涯的轉折點,他的作品得到了社會上的一些肯定,繪畫風格發生轉變,畫作風格更加灑脫質樸,充滿田園生活氣息,如《花園里的蘋果樹》《栗樹花盛開的街道》。蒙克一生大部分的作品是圍繞生命、愛情、死亡、困苦創作的。
四、關于《吶喊》
《吶喊》創作于1893年,是蒙克與19世紀末創作的“生命組畫”中的一幅,畫作以生命、愛情和死亡為主題創作,與1892年所作的《絕望》以及1894年所作的《憂慮》共同組成“吶喊三部曲”。《吶喊》是蒙克最負盛名的作品,蒙克在這幅畫中,把人類極端的恐懼與對世界的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吶喊》創作過程
《吶喊》作為蒙克的代表作品,并不是只有一個版本。蒙克曾在1893年創作最早的蛋彩畫版,在這之前,“生命組畫”中《絕望》一畫與其構圖相似。蒙克在這一基礎上又創作了其他版本,用德文將作品的名稱寫在畫作的下面。之后的兩年,蒙克的繪畫方式以作品的重復創作為主,他一向喜歡將幾年前或者更早的作品拿出來重新創作一番,運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翻新某一幅作品。在構圖不變的情況下,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的心態以及繪畫手法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相同的一幅畫傳達出來的氣韻、風格將會大不相同。
六、《吶喊》的藝術語言
(一)構圖的表現。“吶喊”在挪威語中意為“尖叫”,也有“吶喊”這一意思。在賞析這幅畫時最具沖擊力的主角能讓觀賞者直觀地感受到毛骨悚然的感官刺激,甚至不能確切地稱主角為人,其更像是骷髏與幽靈,可以謹慎地稱之為形象。我們可以將這一形象看作是蒙克本人。這一形象并沒有明確的形體特征,基本沒有外貌,也并不符合于人體結構與比例,更是無法判斷他的性格。他用一種詭異的、彎曲的姿勢面向前方。在畫面的最左邊,有兩人與主角逐漸分開,暗示著他好像是從兩人身邊剛剛經過,向著欄桿的方向前進,他雙手捂著耳朵,故意遮著周圍的聲音,遠方行人、兩只小船、教堂的尖塔與主體物形成對比,讓觀賞者感受到孤獨感緊緊地圍繞他。蒙克在創作時將這一形象高度夸張,整個人物都是漫畫式的,故意扭曲的面孔、圓睜的雙眼與深深凹陷的臉頰,這個形象可以說接近一個尖叫的鬼魂。在構圖上,除了主角外,另一物體就是在主體物的后面,一條斜插進畫面的欄桿,與道路形成強烈的透視感,給觀賞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二)色彩的表現。西方傳統繪畫在色彩上十分注重現實性,追求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因此畫面要反映客觀實際,體現色彩光影。表現主義與此相反,就是要打破這種傳統,用一種大膽的色彩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吶喊》這幅畫采用夸張的紅、藍、黃構成基本色調,整個畫面呈現板塊化,蒙克在大致接近真實性的基礎上,將現實生活中黃色的地、藍色的水、橙紅色的天空都進行了夸張的處理。這幾種色彩放在一起呈現的畫面效果是沉悶的。紅色的天空代表著激情,寓意著血色、危險與死亡;黃色的大地體現著人物對世界的憂慮不安與彷徨并且含有暴力的意味;藍色代表著憂郁,這種顏色還出現在人物衣物上。用藍紫色點綴亮部,黃色和藍色為主色調的補色在畫面相互矛盾與對立,這種補色在畫面中多次出現。(三)線條的表現。從蒙克的畫作中總是能看到許多扭曲的線條,大量扭曲而綿延的曲線讓畫面呈現一種動蕩不安的律動感。《吶喊》中人物、天空以及河流被融合的線條分隔開,線條服務于整個畫面,畫面因線條而呈現一種旋轉、粗獷、強烈的節奏。《吶喊》中用蒙克用視覺的特征來代替聽覺的感受,將聲波進行圖像化的表現,把尖叫這一聽感變成一種可觸到的視覺感受。《吶喊》中所有的表現形式都服務于那一聲尖叫刺耳的聲音,將抽象意象表達到了極致,如此,作者將畫面中的孤獨與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七、《吶喊》的再創造
《吶喊》中的人物可以說是代替人類對整個世界發出吶喊。作品原本的名字為《自然的吶喊》,這幅作品不是對于某個特定時空的某一聲吶喊,而是蒙克在代替世界中的每一個深處憂慮中的人類吶喊,正是這一用意使得《吶喊》這一作品享譽世界。在21世紀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依然用著“吶喊”的表情包,由栗田穣崇(日本)所創造的emoji、蘋果公司的iOS系統讓這系列表情包席卷全球。《吶喊》逐漸超越了繪畫藝術范疇,成為整個藝術文化的寶藏,對于現在視覺藝術以及流行文化都有著一定的影響。
八、結語
回顧蒙克的藝術生涯,創作的主題似乎都與死亡、痛苦與憂慮相聯系。他所處的社會處于世紀之交,工業革命帶給人們更廣的探索空間,蒙克也是深受其影響。從蒙克多幅自畫像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的態度是積極的,通過研究蒙克《吶喊》繪畫語言,更加深刻地了解蒙克可知,正是他所處的時代環境而成就了他。同時,蒙克的繪畫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在生活中汲取靈感,用自己堅強的意志在藝術的道路上走下去。
參考文獻:
[1]宋玉成.外國美術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2]愛格尤姆.蒙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3]巴爾.表現主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4]盛百卉.表現主義藝術溯源及精神內涵[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8).
[5]文靜.愛德華•蒙克:在《尖叫》的背后[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2).
作者:王明惠 韓笑 薛夢萍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 上一篇:油畫藝術語言在動畫技術的研究
- 下一篇:文獻計量動態交通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