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居民儲蓄增長

時間:2022-04-08 09:33:00

導語:淺析居民儲蓄增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居民儲蓄增長

摘要:目前的儲蓄高增長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和投資的增速緩慢、居民手持現金的逐步減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國經濟架構的嚴重失衡。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儲蓄增長的勢頭,并積極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

一、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高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但收入結構嚴重失衡

在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間,我國GDP平均每年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如此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一個較穩定的快速增長。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至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343.3元增加到7703元,年均名義增長22.43%,實際增長6.6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476元,年均名義增長18.53%,實際增長7.18%.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無疑為儲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后,也存在著收入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

1.城鄉居民收入的差異。有關數據顯示,到2002年末,占全國總人口39%的城鎮居民,擁有82.3%的儲蓄存款,城鎮居民人均儲蓄達到14241元;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只有1969元,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13.8%,我國儲蓄存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分布極不均衡。

2.不同地區居民收入的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國民經濟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發展態勢。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以及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收入差異非常明顯。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底,儲蓄存款最多的5個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北京)占全國儲蓄存款的40%,而儲蓄存款最少的5個省份(西藏、青海、寧夏、海南和貴州)僅占全國儲蓄存款的2%.這說明,我國儲蓄存款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分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3.不同家庭收入的差異。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斷變革,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增大。據最新調查測算,我國居民根據收入不同構成三個階層:高收入階層人口接近4500萬,占城市人口的10%左右,他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000元,恩格爾系數已降至15%以下,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等收入階層總人口在4.5億左右,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6000至7000元之間;低收入階層,總人口在7億上下,他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0元,其收入增長速度緩慢。

(二)我國居民消費傾向持續下降,消費總需求受到抑制

1990年至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由0.847下降到0.774,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由0.85下降到0.74,居民的消費支出年均增長僅為12.9%.

1.居民收入不均抑制了消費總需求。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從而消費傾向差距也在不斷加大。據統計,2001年底,我國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的消費傾向為0.695,中等收入戶的消費傾向為0.813,最低收入戶的消費傾向為0.957,中等收入比最高收入高11.8個百分點,最低收入比最高收入高26.2個百分點。“有錢的不消費,想消費的沒有錢”,這種狀況極大地抑制了居民消費總需求的持續增長。

2.居民收支預期的不確定性抑制了消費的增長。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1.28億的城市居民通過臨時工作或非正式工作謀生,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徙,這些人工作的不確定性將會更加嚴重。與此同時,中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又導致人們支出預期上升,具體來說:一是社會福利體系的改革。養老金的資金來源將從現收現付制轉向基金制,從長期來看,基金制將會強制個人儲蓄。同時,許多退休工人考慮到最壞的情況,可能儲蓄了遠遠超過其未來所必需的資金,以試圖彌補假想的退休金損失;二是醫療體制改革。以有償醫療的方式取代免費醫療的方式也增強了居民的儲蓄動機;三是教育體制改革。隨著上世紀90年代政府部分地卸掉財政教育支出,鼓勵國有中學和大學收取額外費用以補充財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學費標準已經躍升10倍有余,飛速上漲的教育費用推動了居民的教育儲蓄。由此可見,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缺乏信心以及未來包括養老、教育、醫療等福利制度改革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居民謹慎動機的增強,從而抑制了消費,促進了儲蓄迅猛增長。

3.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受阻,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7%,進入比較富裕的發展階段,農村居民則為47%,處于小康水平階段。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都處于一個變化的過程中,其消費重點從千元、萬元級向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元級的消費品過渡。高檔消費品使用時間長,價值高,其價格高出居民收入很多,需要較長時間的積蓄才能實現購買的愿望,從而導致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受到阻礙,消費需求因缺乏支付能力不能得到滿足。

4.農村消費需求不足是我國居民消費增速緩慢的重要原因。2002年,我國鄉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1%,但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37%,并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由于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滯后導致農民的收入低下,只能滿足基本生活性消費(Ca),享受性消費(Cb)極少。

(三)我國金融資產結構嚴重失衡,居民投資需求受到抑制

我國金融業近10年來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發展尤為迅速,但金融資產結構仍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據統計,2002年,國內居民擁有的金融資產儲蓄存款占68.8%、股票投資為7%、國債的投資為8.8%、基金的投資占5.4%、人壽保險占1.9%、其他投資占8.1%.金融資產結構的失衡,抑制了居民的投資需求,促進了儲蓄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儲蓄的增長又進一步抑制了投資的增長。

1.股市低迷,抑制了居民的間接投資。2002年我國股票市場繼續延續了2001年的下跌態勢,全年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通過發行、配售股票籌集資金僅為962億元,比上年減少290億元,年末境內上市公司(A、B股)市價總值38329億元,比上年末下降11.9%.股票市場不景氣是造成居民儲蓄存款快速攀升的重要原因。2002年初以來,股市中轉入儲蓄的資金就達1萬多億。

2.金融工具較少,限制了居民的間接投資。在我國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匹配較好的投資產品明顯不足,不少投資渠道不僅收益低,而且風險高;國債由于近兩年發行利率波動較大,整體呈現逐步下滑趨勢;保險、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品種不豐富,居民找不到相對穩健和具有投資價值的金融產品,只好把錢存人銀行。

3.投融資制度不完善,限制了直接投資的規模。一是在投資領域行政性壟斷依然非常嚴重,許多項目都要經過政府機構的層層審批,不僅降低了效率,還限制了市場化的投融資方式;二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融資活動依然高度依賴于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三是金融市場體系不夠健全,特別是債券和貨幣市場的發育嚴重滯后,從國際上來看,美國債券市值相當于GDP的143%,日本為136%,歐盟15國為92%,而我國債券市值大約只有GDP的29%.這就造成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路徑過窄,儲蓄難以向投資轉化。

4.財政擠出效應明顯,民間投資難以進入。我國連續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于維系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擠出效應又無情地侵蝕著宏觀政策的整體作用。國家靠借錢投資,民間投資卻啟而不動,政策性的不明朗嚴重制約了民間資本的投入。目前,民間投資在將近30個產業領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準人限制,尤其在基礎設施、大型制造業、金融保險通訊、科教衛生、旅游等社會服務業以及國有產權交易領域的準人限制較多,使民間投資者躊躇,不敢貿然跟進。與此同時,2002年中國引進吸收外商實際投資達527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一,外資在中國圈地設廠,我們的很多領域對民間投資卻有頗多限制,這種對民營資本的非國民待遇大大抑制了民間投資的熱情,從而限制了直接投資的規模。

(四)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居民手持現金減少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革命發展迅猛,我國銀行業努力建設以金融電子化為依托的金融創新體系,逐步實現服務渠道電子化和經營運作網絡化,改變了全社會的結算方式和支付手段,減少了居民手持現金。

1.國內商業銀行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改變了居民的支付習慣。我國人世以來,商業銀行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紛紛致力于金融創新。從近期商業銀行推出的新產品來看,逐步呈現出系列化的銀行金融新產品(指“三通”,即“一卡通”、“一網通”、“一機通”)、整合化的金融綜合業務產品(指“金融超市”)和外延化的銀行創新服務產品(指網上銀行、手機移動銀行、家居銀行等)三大發展趨勢。這些新產品依靠的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的快速發展,能更方便快捷而低成本地到達客戶身邊,從而改變了居民的支付方式,減少了居民手持現金。

2.通貨緊縮導致實際利率偏高,居民手持現金減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逐月下降,1998年4月進入負增長區間,直至1999年4月降到最低水平。隨著擴大內需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于2000年5月轉入正增長,但到2001年底,物價繼續下滑,再次進入負增長區間。雖然我國經過八次降息,名義利率已經很低,但實際利率由于物價偏低仍然較高,居民手持現金的意愿減低,從而推動了儲蓄的持續增長。

二、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目前的儲蓄高增長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和投資的增速緩慢、居民手持現金的逐步減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國經濟架構的嚴重失衡,將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隱患;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儲蓄增長的勢頭,并積極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

(一)不要“逼”老百姓花錢,而要針對不同收入階層,采取不同對策,引導居民消費

首先,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個人相對收入,在分配政策上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進行微觀層面的改革和合適的福利體系改革,大力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控制教育和醫療費用,降低人們的支出預期,減少公眾的焦慮;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尤其是助學貸款,減少人們為教育而儲蓄的需要,讓其“有錢花”。

其次,引導高收入居民向更高層次的消費過渡,努力提高其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供給,讓其“有地方花錢”,從而抑制儲蓄傾向的進一步提高。

(二)不要“逼”老百姓投資,而要不斷增加金融創新,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刺激居民投資

第一,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引導居民儲蓄資金的合理分流。

第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股票市場,規范上市公司的市場行為,逐步建立完善的、公開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居民的投資信心。

第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尤其是企業債券市場,充分發揮債券融資的優勢,加大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比重。

第四,積極引導民間投資,用新型的融資方式拓寬民間投融資的渠道。穩定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建立民間投資退出機制;加強民間投資的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