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因素分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8 06:24:00
導語:產后出血因素分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產后出血相關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產婦5166例作為觀察對象,將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500ml定為產后出血。觀察產婦一般情況、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產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積法+稱重法測量產后出血量,運用PEMS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結果:5166例產婦中發生產后出血154例,發生率2.98%,發生產后出血的病例經產婦高于初產婦(P<0.01);剖宮產高于陰道分娩(P<0.01);多胎妊娠高于單胎妊娠(P<0.01);有產前高危因素的占產后出血的83.17%。產后出血原因排位為:宮縮乏力占66.23%,胎盤因素占24.03%,軟產道損傷占9.74%。結論:病理產科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強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提高醫務人員助產技術是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發生的重要措施。
產后出血是產科分娩期嚴重并發癥,位于引起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2%~3%。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資料,還是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均顯示產后出血是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臨床稍微忽略或處理不當,救治不力,往往造成產婦死亡。因此,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是產科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對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產婦產后出血病例進行分析,以闡述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制訂防治措施,降低孕產婦病死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分娩產婦5166例,發生產后出血154例,產后出血發生率2.98%。發生產后出血的病例經積極治療無1例死亡。
1.2方法
1.2.1觀察內容產婦的一般情況,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產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1.2.2診斷標準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達到或超過500ml為產后出血。
1.2.3產后出血測量方法①陰道分娩的產婦在胎兒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盤娩出、會陰傷口處理完畢后產婦用面積法計算血紗布及血染產單上的血量。會陰墊用稱重法計算出血量。②剖宮產分娩切開子宮壁后先吸盡羊水棄之,然后用負壓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測量方法與陰道分娩相似。
1.3統計學方法
運用PEMS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及出血量
154例產后出血產婦中最小年齡18歲,最大39歲。初產婦73例,經產婦81例;孕周29+4~44+2周。出血量≥500~1000ml105例,>1000~2000ml36例,>2000~3000ml10例,>3000ml3例。
2.2初產婦與經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情況
3年間住院初產婦3279例,發生產后出血81例,發生率2.47%;經產婦1887例,發生產后出血73例,發生率3.87%。兩者比較P<0.01。
2.3產后出血與分娩方式關系
陰道分娩3923例,發生產后出血98例,發生率2.49%;剖宮產1243例,發生產后出血56例,發生率4.5%(X212.4634,P<0.01)。
2.4單胎妊娠與多胎妊娠發生產后出血情況
單胎妊娠5057例,發生產后出血146例,發生率2.87%;多胎妊娠89例,發生產后出血8例,發生率8.99%(x2=9.2867,P<0.01)。
2.5發生產后出血時間
本組資料中發生在產后2h的106例,占68.83%,2~24h內48例,占31.17%。
2.6產前因素
本組資料中有128例產后出血的產婦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占出血人數的83.17%。其中有流產、引產史48例(37.5%),巨大兒19例(14.85%),妊娠高血壓18例(14.06%),過期妊娠16例(12.5%),前置胎盤12例(9.38%),雙胎5例(3.90%),羊水過多4例(3.12%),胎位異常6例(4.69%)。
2.7產后出血的原因
2.7.1產后宮縮乏力102例,占66.23%。其中巨大兒19例,妊娠高血壓疾病18例,羊水過多4例,產程延長23例,雙胎妊娠5例,胎盤早剝2例,其它因素31例(包括精神因素等)。
2.7.2胎盤因素37例,占24.03%。其中胎盤粘連、滯留24例,前置胎盤12例,胎盤植入1例;有2次以上妊娠史的34例,占胎盤因素出血人數的91.89%。
2.7.3軟產道損傷15例,占9.74%。其中宮頸裂傷11例,陰道壁及穹窿裂傷4例。
2.7.4本組資料無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的產后出血。
3討論
3.1產后出血的發病率:本組資料顯示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98%,與相關資料的發生率相符。
3.2經產婦、有流產史者產后出血比初產婦為高。胎次越多,流產次數越多,都可能損傷子宮內膜及繼發感染,再次妊娠時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殘留的發生率相應上升,發生產后出血機率增加。應認真做好計劃生育知識宣傳,避免計劃外妊娠,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3.3本組資料中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分娩,與林建華、顧偉等報道相符。因此在工作中應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提高陰道助產技術、降低剖宮產率,從而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3.4產后出血多發生于產后2h內,助產人員應加強產后2h內的觀察,發現有可能出血傾向者及時處理.對防治產后出血具有重要的意義。
3.5產前高危因素可引起產后出血的發生。病理妊娠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所以應重視產科病理因素及異常分娩,加強宣教及做好圍產期保健,早期發現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預防產后出血。
3.6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為首位原因,而宮縮乏力的影響因素是多樣化的,胎產次、多胎、巨大兒、產程延長、各種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及產婦心理因素等會影響子宮收縮。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由于全身小動脈痙攣、血液濃縮,導致組織缺氧、水腫、微血管病變及血管脆性增加,易發生產后出血。做好孕期健康教育、定期產前檢查、做好高危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可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胎盤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占第二位。前置胎盤、胎盤粘連、滯留、胎盤植入等發生產后出血的機率增加。所以應加強婚前健康教育,做好避孕指導,減少人流、引產次數,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對前置胎盤的產婦.產前明確胎盤位置,選擇合適切口,同時應做好產后出血搶救的各項工作,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
3.7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較多,要求從婚前教育、孕期保健、產時保健及產后24h內的觀察和處理,每個環節都要認真、及時,采取綜合的干預措施,提高產科質量,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
- 上一篇:后牙殘冠修復治療分析論文
- 下一篇:法院辦公室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