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對文學生產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15 03:46:00

導語:新媒介對文學生產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介對文學生產的影響論文

[摘要]當今社會,以電視、電影、網絡等為代表的新傳播媒介對文學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新媒介以其自身的圖象化、迅捷化、商業(yè)化的特性沖擊甚至消解了經典文學,但是同時也為文學生產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生長點。

[關鍵詞]新媒介文學生產經典文學

媒介是文學生產、傳播、交流、消費的紐帶,是整個文學生產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載體。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學生產的思維方式、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回首歷史,人類社會已走過了口說文化、文字文化階段,現(xiàn)正跨入媒介文化時代。從媒介傳播的角度看,口說文化時代,人們以口耳相傳的語詞為主要交往媒介;文字文化時代以各種紙質印刷品作為傳媒的主要載體。當今的媒介文化則是后文字時代,一切都在發(fā)生視覺化、形象化的轉型。這里所說的新媒介,指的是隨著近代數字語言和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影視、網絡等媒介。當今時代,電子媒介和網絡的興盛,使人們接觸到的文學傳播媒介變了,文學欣賞方式和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對文學自身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新媒介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首先,是圖象化特征突出。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1911-1980)把電視的“馬賽克”圖像看成是“印刷時代”的對立面。他在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認為,人體的延伸是指“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憑借各種媒介而得以延伸”,同時,他更強調這種延伸對人、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任何一種感覺的延伸都改變著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方式,即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其次,新媒介傳遞信息快捷且容量大。麥克盧漢還曾斷言,電子媒介使大家更加相互依賴,重新塑造成一個“地球村”。尼古拉•尼葛洛龐帝(NicholasNe-groponte)在《數字化生存》中也對正在興起的媒介革命對文學藝術生產的影響,給予高度積極的評價。

與此同時,新媒介產生的文化社會背景也決定了其商業(yè)化和市場化特征。現(xiàn)代傳媒的勃興,是時展的產物,是社會變革的必然。法蘭克福學派對后現(xiàn)代社會多的大眾文化提出了“文化產業(yè)”的概念,其意義在于指出這種文化的創(chuàng)造目的和創(chuàng)造手段與工業(yè)生產方式相似,是一種標準化、復制性、大批量的生產,為的是創(chuàng)造消費使用價值,經濟效益是其運作杠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文化的表現(xiàn)方式往往是與工業(yè)形態(tài)的生產運作模式及商業(yè)原則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新媒介的圖象化、迅捷化、市場化的特點,動搖了傳統(tǒng)經典文學的地位。當代著名文論家希利斯•米勒說:“其他文藝形式會取代文學的位置,甚至可以說目前就正在逐步取代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在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文學已經明顯今不如昔。”他甚至直言不諱地宣稱:“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ConComitans)而把它引向終結。”米勒的“文學總結論”曾經在國內學術界引起過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國內學者童慶炳、金惠敏、賴大仁等人曾有不同的觀點。客觀來看,新媒介的產生和廣泛應用對文學乃至文藝的生產有一定的解構性。首先,新媒介視覺的沖擊甚至消解了傳統(tǒng)文學的想象力。視覺文化是“看”的文化,它追求的是視覺的沖擊,而不是隱含意義的解讀。文學名著的電影、電視、攝影的改編,圖文圖書的暢銷,不少文學刊物所發(fā)作品的感性化、視像化、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等等,尤其是一些通俗文學刊物所發(fā)作品的視覺化、動漫化等現(xiàn)象,使得文學生產變得追求外在實像化。這樣就大大地限制和阻礙了作家、讀者本身的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其最終結果就是文學生產的萎縮。

其次,新媒介任意復制消解了傳統(tǒng)文學的經典性。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為大眾文化的廣泛、快速傳播提供了極為快捷的工具和載體,與此同時也使大眾文化產品大批量、產業(yè)化、規(guī)模化的復制、拷貝與流通成為可能。我們知道,經典文學之所以具有經典性就在于其很強的個性和先鋒風格,在于其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作過程和結果,但是電子媒介的主要特征——可任意復制性卻導致這一特性的土崩瓦解。凝聚原創(chuàng)者心智活動的文化產品變成了可供多次重復的消費品,個性化的生產變成了大量復制化生產,文化贗品充斥市場,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瀕于毀滅。

最后,新媒介的商業(yè)化操作使文學生產庸俗化。影像、電子媒介從它誕生起,就扎根在市場的土壤上。商業(yè)操作的結果,固然給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活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略的負效應,它擠占著文學的生存空間,文學的超功利性被純粹功利性所代替,提升精神品位被迎合受眾所取代,追求審美愉悅被追求物質利益所置換。

數字化生存與大眾傳媒時代為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但是同時米勒的“文學終結論”也有待商榷,我們還應該看到,新媒體同時也為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的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新媒介的開放性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文學生產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網絡媒體的普及運用,引起世界傳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以光電的速度、海的儲量,將文本、數碼圖像與視頻結合在一起。它以其直接性、平等性、開放性、及時性為各民族作家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與對話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最佳平臺。“到了網絡傳播時代,網絡技術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學傳播在臺前幕后的絕對權威,使文學傳播成了一種物質層面的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渠道,傳播者很難因為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而對文學活動進行過濾,文學活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此時,作家與讀者互為主體成為現(xiàn)實。網絡小說與手機短信書寫的便利性與無限制性使得文學日益大眾化,并且相當一部分這樣的作品還得以出版、發(fā)行、流通。“文壇”不再是“精英論壇”,它恍然變成了向任何普通“寫家”都可以開放的“休閑空間”,文學已經從精英寫作變?yōu)榇蟊妼懽鳌?/p>

參考文獻:

[1][美]羅杰•菲德勒,明安香譯.媒介形態(tài)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美]希利斯•米勒.論文學的權威性[A].文化研究第4輯[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4]盛英.國內網絡與文學研究綜述[J].當代文壇,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