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傳播媒體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26 01:34:00
導語:國內傳播媒體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相對于中文媒體而言,我國大陸英語媒體仍屬于“少數媒體”:目前,我國出版的中文報紙為2100種、期刊8800種、廣播電臺290多家、電視臺450家、網站29萬個和兩家通訊社;【1】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英語媒體還只有一個英語電視頻道(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CTV-9)、一個外語電臺(中國國際廣播臺,英語臺為其大臺)、約十家英文日報和周報(包括《中國日報》及其子報、《上海日報》和《深圳日報》等)、約十家英語雜志和約十大英語網站(包括中央各大媒體創辦的網站)和新華社的英語發稿等。【2】
雖然我國的英語媒體總體規模與中文媒體相比,差距較大,但從我國英語媒體的歷史發展軌跡看并考慮我國是一個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應該承認這些英語媒體的建立本身已說明我國在對外傳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當然,在肯定我國英語媒體發展的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英語媒體還存在一定問題:不僅總體規模還相對較小,其影響力也有待于提高,不太符合我國正在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
本文首先評析了我國英語媒體的總體發展現狀,在肯定我國英語媒體發展的成績的同時,也分析了英語媒體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論文最后總結并疏理了了我國英語媒體在過去20年中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
二、中國英語媒體發展現狀
從19世紀末王韜首先提出要自辦外文報紙,到20世紀30年代國人開始創辦外文廣播電臺和報紙,中國的外文媒體發展和中文媒體一樣總受到中國政治局勢的影響,使得外文媒體不能得到“積累”發展:即當中國政權實行交接時,外文媒體一般也要重起爐灶,從零開始,不能在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1949年11月29日,國民黨政府炸毀成立于1939年的國際廣播電臺便是破壞這種文化繼承性的一例。【3】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外文媒體發展在歷史上一直未能形成較大規模。雖然在短時期內也曾出現以上海為中心的外文報刊網絡,但是這些報刊主要是外國人在華創辦的,與王韜提出的國人自辦外文報紙畢竟不同。新中國成立后,外文媒體開始得到有序發展,但在“”期間,英語媒體的發展也是步履維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文媒體才逐步形成一定規模并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英語媒體的發展尤為迅速。
我國英語媒體20年來的發展按時間先后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廣播書刊時期、報紙時期、電視時期以及互聯網和三大傳統媒體“共存”時期。這四個時期的前三個時期中,我國的三大傳統英語媒體(廣播、報紙和電視)輪流走上中國對外傳播的舞臺。
首先,我國的對外傳播電子媒體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天能用43種語言播出211個小時的廣播節目,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聽眾來信突破90萬封左右,已進入世界對外廣播三強之列,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廣播電臺之一。【4】
在平面媒體方面,在“”中停刊的一些外文刊物(如《中國婦女》)陸續復刊。在“”中沒有停刊的刊物則進行大幅度改版,以適應新的形勢。此外,一批新的對外報刊開始創辦,其中包括英語日報《中國日報》、僑報《華聲報》、《瞭望·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海畫報》和《新民晚報》美國版等。
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創辦的《中國日報》。《中國日報》是我國全國性的大型綜合性英文日報,它的創辦結束了我國自1951年以來沒有英文日報的局面,成為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據估計,《中國日報》及其報系也是我國唯一能夠依靠市場實現收支平衡的英語媒體。
我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基本實現成為“世界性大通訊社”的目標,目前已成為世界六大通訊社之一。目前,新華社國外分社已達100多個。該社大量用英語、法語、俄語等外語發稿,在國際上的采用率有明顯提高。【5】
1997年9月20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國際衛星頻道(CCTV-4)和2000年9月25日開播的英語頻道CCTV-9開創了中國的英語電視時代,并迅速成為受眾主要信息源之一。由于通訊衛星的應用,中國電視終于能覆蓋全球,并正在逐步進入美國、西歐等西方主流社會,成為我國對外傳播媒體的主力之一。【6】
隨著互聯網日益流行并成為第四媒體,網絡媒體也很快被應用到我國的對外傳播中來。目前,我國網絡媒體的對外傳播已形成6+3新聞網站的局面:即六大中央級網站和三大地區性網站。六大中央級網站包括人民日報網絡版、新華網、中國日報網站(英文)、中國國際廣播臺網站、中央電視臺的英語網站和中國網,他們基本都依托原有傳統媒體;三大地區性網站分別為北京的千龍網、上海的東方網和廣東的南方網,也都得到了北京、上海和廣州地方媒體的大力支持。
網絡媒體在逐步成為我國的對外傳播的媒體之后,與各大傳統媒體間的競爭沒有想象那樣激烈,相反出現了一種多種英語媒體并重的發展趨勢,并且在功能地位、經營管理和傳播效果上實現互補,并逐步形成了一個多門類、多渠道、多層次的英語媒體對外傳播格局。
三、我國英語媒體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近二十多年來中國英語媒體得到很大發展,但是英語媒體的發展確實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從這次我們對上海的英語媒體生存發展情況來看,影響其發展的問題說到底主要還是人才、資金以及體制上的問題。
人才危機是英文媒體面對的共同的問題。從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英語媒體人才危機主要表現在這兩方面:一是人才不穩定。新聞單位培養好的或有工作經驗的人才跳槽現象突出。據調查,相對低廉的待遇是他們不斷跳槽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因如此,英語媒體的編輯和記者都相對較年輕,平均年齡都在30歲以下。【7】二是新聞單位缺乏專業化復合人才。僅僅懂英語或新聞的記者還不能成為我國英語媒體的合格記者,而必須做到既精通英語又通曉英語新聞業務和專業知識,如經濟和金融等。《上海英文星報》副總編陳衛華告訴筆者,報社的記者大多20來歲,剛剛從大學畢業,工作經驗不足,專業水平不高,要寫經濟報道或是金融報道就極為困難,報社即便要寫這方面的報道也只能做些簡介性的或是描述性的報道,有厚度的深度報道是不可能的。【8】
資金問題也是困擾英語媒體發展的又一個因素。由于政府現在大量減少對媒體的財政撥款,要求媒體自負盈虧,這對英語媒體極為不利。據上海衛視英語新聞部的負責人介紹說,由于專門針對老外的節目,政府的投資有限,因此在新聞節目制作上往往有很大一部分要采用中文稿進行編譯,無法派記者外出采訪制作第一手的新聞節目。據了解,《上海日報》聘請外國專家的成本是非常之高,但高的成本與相對低的廣告和發行收必然會影響到報紙的擴版,影響到報紙的進一步發展。英語媒體的盈利能力不強,加上目前受政策限制,媒體融資渠道缺乏,資金問題無疑成為英語媒體發展的又一個絆腳石。
此外,體制問題也是束縛我國英語媒體的發展一個因素。筆者走訪多家英語媒體后發現這些英語媒體的負責人都提到體制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政府干預程度還較高,市場化程度較低,媒體的生存手段較單一,大多數英語媒體只能依賴廣告收入,使得英語媒體競爭意識相對較差。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這將會影響到英語媒體的生存狀況。
因此,總的說來,我國英語媒體當前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我國英語媒體生存和效果之間的矛盾,一般來說,一家媒體的生存境況越好,它也就越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我國英語媒體在目前經濟效益不理想的情況下還要加強對外傳播效果,不淡化外宣使命,這將是個突出的問題。
[page_break]
第二是計劃經濟思維管理與市場經濟意識經營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媒體要做到自負盈虧顯然也必須以現代的市場意識去經營。在媒體競相改革的今天,包括英語媒體在內的大多數媒體都在嘗試著用市場化的手段去求生存圖發展,但是在媒體的管理上卻相對落后,尤其是外部管理更加滯后。政府對英語媒體的管理用的還是計劃經濟下的老一套,這種管理和經營的相對背離的局面已經給英語媒體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困難。管理創新將一個不能再回避的新課題。
第三是我國英語媒體新聞產品與外國受者消費之間的矛盾。如果從產品的角度來說,這就類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矛盾。這里的問題是改變我國英語媒體一切以我為主的局面、如何提高我國英語媒體的有效傳播問題。
總之,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的英語媒體要更大的發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政府應該加強對英語媒體的宏觀管理,有必要對它們進行規劃,并提出一定的發展戰略。另外由于政府不可能對所有的英語媒體進行投資,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英語媒體都承擔對外傳播的使命,因此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分類,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體用不同的發展模式。通過進行規劃管理,給英語媒體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
四、中國英語媒體發展趨勢
縱觀我國英語媒體近20多年來的發展,大致呈現出以下三種趨勢,而且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保持這樣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功能多樣化、品種結構齊全、傳統媒體仍占主導
我國英語媒體在創辦之初大多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目的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最終改善中國的投融資環境,其作用略顯單一,但目的非常明確。
隨著社會環境和經濟狀況的變化,英語媒體的作用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由于生存問題越來越迫切地擺在面前,我國英語媒體開始更多從受眾需求角度來考慮對媒體的報道方針,并逐步突出其服務性與娛樂性的等多樣化的功能。
這樣功能多樣化還體現為英語媒體的品種結構比較齊全。除了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外,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英語媒體也逐步得到發展。從英語媒體的品種結構發展趨勢來看,多種媒體種類并存的格局已經形成,但仍以平面媒體將占主角,廣播電子媒體不景氣是趨勢,其生存將是岌岌可危。網絡媒體雖然作用日漸突出,但是其前景還是難以預料。傳統媒體在相互競爭中,報紙和電視的影響力和作用還會繼續,尤其是電視英語發展空間仍然非常廣闊。
趨勢二、地方性英語媒體崛起
我國的英語媒體一直是以中央級的英語媒體為主導,例如中國國際廣播臺、《中國日報》、央視英語頻道、新華社,還有對外綜合性月刊《今日中國》(CHIINATODAY)等,地方性英語媒體相對較少,甚至沒有。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性英語媒體的發展是我國英語媒體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明顯的趨勢。80年代中期以來,出于對外宣傳的考慮,許多大中城市開始創辦自己的英語媒體,諸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以及國內其他一些城市先后開辦了廣播電視英語新聞,甚至開始辦起了英文日報。例如創辦于1999年10月1日的《上海日報》,這是全國第一家地方性英文日報。深圳和廣州則早在1997年就創辦了《深圳日報》和《廣州英文晨報》。長遠來看,盡管地方性英語媒體的生存和發展確實還面臨著不少問題,但它們還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因此,地方性英語媒體將今后的一段時期內在更多大中城市出現。筆者認為,隨著我國英語媒體的發展,我國英語媒體體系將形成了以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和《中國日報》等中央媒體為主導的,并以地方性英語媒體為輔的多層次的格局。
趨勢三、英語媒體地位得到提高,但影響力仍有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媒體得到了較快發展,它們的總體地位逐漸得到提升。在英語媒體密集的北京,英語媒體已經成為傳媒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媒體(如《中國日報》和央視英語頻道CCTV-9)逐步成為外國受眾(尤其是在中國的外國人)的消息源,頻頻在國外媒體中被轉載。這一點在上海的英語媒體的發展狀況就能看出這種趨勢。據《上海日報》王寧軍介紹2001年上海媒體被外報外刊轉載的新聞數量總共約1000多篇,其中《上海日報》就有600多篇,占60%強。[4]而據上海衛視外語部的戴驊主任介紹說,CNN每周平均采用衛視英語新聞3—4條。[5]2002年3月份《上海英文星報》有關9•11恐怖襲擊事件的頭版設計被美國新聞博物館收藏,而且這份報紙的評論版較有特色,在讀者中有一定的影響。
但是就整體而言,我國的英語媒體在國際和國內的影響力還偏弱,傳播效果尚且佳。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英語媒體的影響力基本上還是局限在地方范圍內,有的還沒有開設評論版,這將直接削弱報紙的影響力。根據筆者近年來對《中國日報》網站、央視英語頻道和《上海日報》的網上和實地調查情況看,外國受眾接觸英語媒體頻率還偏低,很多讀者只是偶爾看看。因此,英語媒體傳播效果往往也不很理想。這當然有客觀因素,如外國人對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媒體存有歧視和偏見,但也有主觀原因,如我們英語媒體的報道方式還不夠活潑,消息來源單一,信息質量不高,數量有限等等。
注釋:
【1】趙啟正:“中國傳媒: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新聞記者》,2003年1期,第10頁.
【2】郭可:英語媒體語言風格,2001年,未出版論文。
【3】劉繼南:1999年12月,大眾傳播和國際關系,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44頁。
【4】夏吉宣:Email采訪,2002年5月14日
【5】甘險峰:2000年,中國對外新聞傳播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未出版博士論文,61頁、71頁。
【6】江和平:個人采訪,北京,2000年4月14日。
【7】郭可:英語媒體語言風格,2001年,未出版論文。
【8】陳衛華:個人采采,上海,2002年7月23日。
- 上一篇:文化交流逆差管理論文
- 下一篇: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