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跨學科發展探討
時間:2022-12-18 10:13:06
導語:勞動與社會保障跨學科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保障助推了經濟發展、調節了社會公平、增強了社會穩定、彌補了市場缺陷,其重要意義日漸凸顯.經濟理論界也加強了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面對社會經濟實踐的要求,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國內很多高校在設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伊始,就將跨學科教育擺在了首位,將涉及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專業知識貫穿到教育中.從就業來看,基本上只有少數畢業生從事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相關的工作[1],大多數畢業生從事的工作都跟各高校跨學科教育內容有關.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也不例外,這也推動了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跨學科教育.(一)依托優勢學科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國內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建設模式,基本上都是依托學校的相關優勢學科,發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這種理念不是簡單創立二級學科,把一級學科進一步地延伸,而是要通過優勢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既體現優勢學科的屬性,又凸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獨特的跨學科特色.因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屬于公共管理學科下面的子學科,大多數高校都是圍繞公共管理的核心,只是側重點不同,有些側重經濟學,有些側重社會學.安徽大學的優勢學科是公共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依托公共管理專業發展是必然的,也充分體現了公共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兩個學科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引入其他學科彌補了公共管理專業在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上的不足,社會保障不光涉及公共管理,也涉及社區工作、保險精算、福利經濟學等社會學和經濟學知識,跨學科的教育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二)以培養跨學科人才為目的進行課程設置.很多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充分體現了跨學科教育的特色,使學生不僅具備了勞動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專業知識,還具備了社會學、法學、人力資源管理和金融保險的專業知識,這樣的跨學科人才,不僅擴大了畢業生的就業面,還滿足了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對不同專業知識人才的需求[3].安徽大學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其培養方案中,首先保證完成教育部規定的系列主干課程,如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等.但是在專業選修課程方面,體現培養跨學科人才的目的,課程設置了三個方向,一是社會保障方向,開設了社區管理社會學、社會工作概論、政治學原理、中國政治制度等側重于社會學與政治學課程;二是人力資源管理方向,開設了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人才市場建設與監管等側重于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課程;三是金融保險方向,開設了保險精算、財務管理、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金融會計、金融監管理論與實務等側重于經濟學的課程.(三)通過實踐教學促進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和運用.實踐教學更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促進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運用中相融合,形成一個學科整體的知識概念.由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涉及很多學科,相關的知識既有聯系又是各自獨立的,導致很多學生常常認為自己知識體系雜而不精,也不知道這些跨學科知識體系在實踐中怎么運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不住學習重點.實踐教學很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學生通過不同階段參與不同的實習、社會調查和研究項目,形成了不間斷的實踐學習,迅速了解了不同學科知識在具體工作中的運用,通過運用,又能反作用于學生對學科知識體系的學習,促進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運用到工作中.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別注重實踐教學,與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街道、企業等單位共同打造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建設給學生搭建了一個了解社會保障實踐工作的平臺.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學生將在小學期或者暑期實踐中,直接接觸社會保障的實務,了解政府部門對社會保障的實際運作,同時將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驗證,提高了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跨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從全國的角度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存在著教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實踐性教學被忽視、教學方法欠靈活等主要問題[4].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但是在跨學科發展上的問題是目前專業改革的重中之重.(一)跨學科課程的覆蓋面不夠.據統計,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工作涉及學科很多,目前高校很難做到全覆蓋,比如絕大多數高校專業課設置中沒有涉及基礎醫學課程,無法滿足畢業生從事醫療保障崗位的工作要求.在未來的教學改革中,為滿足社會對醫療保障方面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須要增加醫學跨專業課程.這肯定涉及不同學院、甚至不同高校的聯合辦學,會導致課程之間的銜接和管理難度加大,課程間的融合性較差,難以保證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除了醫學基礎課程沒有覆蓋外,開設的跨學科專業課程里一些課程,如保險精算、保險營銷等課程,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也有流失的風險,導致跨學科教學覆蓋面逐漸變小,即使相關理論課程勉強維系,跨學科實踐教學也根本無法深入,不利于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二)跨學科課程的設置重視不夠.國內很多高校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研究型人才或應用型人才[5],因此設置了諸多跨學科的課程.但大部分跨學科的課程都是選修課,很難進入專業必修課行列,甚至處于核心課程之外的邊緣地帶,被很多師生誤解為完成跨學科教學目的而設置的,是專業核心課程的點綴.這種局面導致學院對該專業跨學科課程設置的不太關注,更不可能大力扶植,教師也更傾向于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學生也不愿花費更多精力去選修,導致跨學科課程處于尷尬的境地,面臨停課的風險.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也不例外,在專業設立之初,就將目標定位為培養一流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研究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及其規律,從而導致該專業比其他專業涉及更多的學科,很難合理分配各學科的權重.從學校層面看,跨學科專業建設受到教學評價機制的制約,過多設置跨學科課程不被認同,往往強調核心課程教學,而功利化的學分體制也給學生錯誤的引導,使部分跨學科選修課往往因學生人數少而無法開課.(三)跨學科師資力量的整合不夠.一個成熟的跨學科專業,應該具備成型的多學科教學梯隊、成熟的跨學科課程體系以及完善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全國將近90%的高校跨學科專業在師資上都存在嚴重的問題[6].教育部設置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不到20年,各個高校辦學時間不長,博士點也比較少,造成專業人才更加匱乏.從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師資力量上看,前期培養更多傾向于專業理論學習,很少真正參與跨學科實踐,導致跨學科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等各環節上都體現出了教師力不從心的情況.雖然很多教師本科、研究生階段都有跨學科學習的經歷,能夠把不同學科知識盡量融合在一起,開設相關的跨學科課程,但是跨學科教學的內容、深度、方法都無法實現一流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跨學科的專業梯隊建設上,跨學科專業課程教學經常因人而斷鏈,許多跨學科專業課程的設置往往人走課停,師資力量的缺乏已經是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的瓶頸.
三、促進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跨學科發展的對策
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建設經驗,可以看出,跨學科發展是未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科建設的主旋律,各個高校可能在跨學科的選擇上,側重的學科不一樣,形成特色不一樣,但推動學科交叉發展是專業建設共同努力的方向.(一)依據社會需求定位學科的交叉.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人才需求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即使同樣從事社會保障工作,不同崗位對社會保障知識結構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如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需要的專業人才知識就各有側重,醫療保險還需要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醫學背景知識.因此,要及時了解社會需求,不能讓專業理論教學落后于社會保障改革實踐.社會需求應該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改革的指揮棒,不能光著眼于與校內優勢學科交叉,來營造強大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將專業做大做強;而是更需要依據社會需求,來引導我們尋找相應的學科進行交叉,并不斷系統化,使得培養的學生學科背景更加符合當前的工作實際需求,避免在工作中需要二次學習.當然,在學科交叉過程中,要重點考慮社會需求專業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合適的結合點,先進行調研,再進一步提出學科交叉的方案,使得兩個學科的知識能夠很好地融會貫通,要注意不能隨意將一些學科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進行組合,甚至兩個學科任意拼接,這樣會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很難系統化,與社會對跨學科人才需求也是相違背的.(二)依據跨學科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置.目前,很多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建設都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但不能簡單發展成為衍生專業或者子專業,應立足于培養既具有本專業背景,也具有跨學科特點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在課程體系中,既要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也要有與本專業領域密切相關的跨學科課程設置.很多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了專業選修課程的比例,將與勞動社會保障專業密切相關的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專業的課程,如社區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辦公室管理、行政管理、保險精算、財務管理、金融風險管理,這些課程均體現了基層社會保障工作特點和要求,受到畢業生的肯定.安徽大學根據基層社會保障工作很大一部分涉及醫療保險,在課程設置方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未來將探索開設基礎醫學知識的可能,由于安徽大學沒有醫學專業,就需要跨學校的專業建設合作.目前,安徽醫科大學也設立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醫療保障是他們的優勢學科,跨校間的專業合作建設將是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未來努力目標,這種合作也有利于兩個學校共同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跨學科人才.(三)依據多學科背景來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并且與之相關的社會保障事業又是不斷發展的,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特點;復雜的知識要求,需要建設跨學科的師資隊伍.但是,現有老師大多數是從原來優勢學科轉過來的,如安徽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師資隊伍大多數來自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結構偏向于公共管理.其實,這也是大部分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共同特點,也是發展的難題.加強跨學科教師引進和培訓是破解專業發展難題的關鍵.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應避免單一引進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不要使教學與科研偏向單一化,否則,培養的人才并不符合社會實際需要.要跨學科引進師資人才,覆蓋實際工作中需要的不同知識背景,并推動不同知識背景老師進行跨專業交流、碰撞,形成一系列圍繞社會保障的跨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其次,要加強其他院系老師到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進行兼職教學,形成一個強大的兼職教師隊伍,以彌補不同學科教師隊伍的不足.此外,因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需要教師隊伍加強實踐培訓,一方面要邀請政府從事社會保障工作實務人員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另一方面也要大學老師定期走進政府部門,參與一段時間工作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來反思教學內容,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使專業發展能契合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黃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基于本專業就業現狀的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17):94.
[2]王玉玫,李晨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和優勢學科交叉發展的問題研究:基于中央財經大學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84.
[3]王錦錦.論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J].人力資源管理,2014(9):140.
[4]林杉杉.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應用型導向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4(4):170.
[5]李長遠.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比分析:基于對六所高校的調研[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12):60.
[6]王立峰.高校跨學科專業存在的問題及一般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3):32.
作者:趙曉春 孫群 單位:安徽大學
- 上一篇:核電項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探討
- 下一篇:油企物資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