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時間:2022-02-23 10:03:36

導語:三農問題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逐漸發展,中國經濟水平正穩步提升,相關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初步建立,受諸多方面影響,財政社會保障體系存在保障理念落后、支出結構失衡、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基于此,文章詳細分析國家財政社會保障工作現狀,闡述在未來實現創新財政社保工作的相關內容,由此進一步分解國家財政社保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從而促進國家財政社保工作不斷進步,全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關鍵詞:財政;社保工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三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民收入增長較慢,城鄉貧富差距、地區收入差別依然較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不斷變化。以2002年為例,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倍,高于大多數國家的1.5倍水平;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接近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兩倍,扣除物價因素,1990—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0%,而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增長2%左右。自2002年以后,我國城鄉收入比一直在三倍以上,峰值是2007年的3.33倍,以后逐年下降。城鄉收入絕對差額總體仍在增大。1980—2008年,收入差距由286元上升到10000元以上;2008—2020年,收入差距由10000元上升到26703元。不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雖比較明顯,但呈縮小趨勢,2011—2020年,收入最高的省份與最低的省份間差距由4.62倍降低到3.55倍。2020年,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之比分別是1.62、1.07和1.11,分別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相對不足隨著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不斷實施,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普及率大幅提高,但交通、自然地理條件等的不同,造成農村與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尤其在天然氣管網、供熱管網、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公交、學校、醫院、圖書室、電影院、養老院、休閑娛樂場所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有明顯差距。全國農村地區天然氣管網、供熱管網和污水處理管網覆蓋率低于10%,行政村級公交車通車率不超過30%,農村地區上學、看病、養老服務等距離遠、條件簡陋,農民業余時間文化娛樂活動少,這些與城市相比相去甚遠,要達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對農民共同富裕缺乏有效支撐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多數地區集體經濟不強,對共同富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明顯不足。以2016年為例,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256.8億元,僅占第一產業比重的6.6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57%。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對集體經濟的經營性資產缺乏科學管理和經營,造成資產不能充分發揮有效作用。二是由于可以盤活的固定資產少、村集體負債較多、缺乏信用抵押等,造成集體融資困難,發展集體經濟舉步維艱。三是農村多數集體企業原始積累底子薄,依靠出租集體土地、林場等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渠道較窄。四是集體經濟層次較低,市場競爭力差,還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等。農村科技人才短缺,農民文化素養相對不高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地區各類人才都在向城市流動,老人、婦女和孩子成了留守人員,農村地區嚴重缺乏有文化、有技術、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同時,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多數沒受過高等教育,思想觀念保守,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小富即安”的心理占優勢,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接受和認識能力。人才的嚴重短缺,造成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活力不夠。

以“三農”為抓手全面推進共同富裕

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機制。可采取資產租賃型、生產服務型、企業股份型、聯合發展型、農業開發型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新型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農村集體經濟的土地、林草地、果園、水域和廠房設備等龐大的經營性資產,將之量化為股份權利入股專業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或進入市場交易,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特色農業,建設文化旅游小鎮、農產品開發小鎮等,提高農民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加強農村“雙基”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縮小城鄉差別目前,我國多數農村正在編制鄉村規劃,首先應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根據農村的交通、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情況等,科學合理制定規劃策略和關于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控制性、約束性指標,并納入縣鄉村領導考核目標予以管理。基于農村的“山水田園、歷史文化、鄉村宜居”的三大基本特質,堅持基礎保障、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堅持以村民為主體的發展訴求,總結規劃需要重點解決的主要問題。最終以規劃為引領,以創新發展為動力,打造美麗鄉村,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村戶籍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我國長時間實行的農村戶籍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雖然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但戶籍制度改革一直進展緩慢。打破利益壟斷,改革戶籍制度,解除束縛農民的枷鎖,建立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統一居民戶口登記制度以及與教育、衛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等配套的利益共享制度勢在必行。“十三五”期間,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幅度較小,可實行改革試點,通過宅基地流轉、入市、出租等辦法,把多余的宅基地在內部依法轉讓等,以多種形式來盤活資源,提高農民資產收益,提升農村經濟活力和動力。建立科技人才下鄉服務制度,培養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村要發展,產業要振興,都離不開科技人才的支撐,建立科技人才下鄉制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對推動農村全面發展意義重大。一是利用省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建立定時定向服務“三農”的制度,并與干部考核、職務晉級、職稱評定等進行掛鉤;二是建立農業科技人員包村包鄉制度,推行科技人員掛牌制度,實行鄉級、村級首席科學家制度等,與駐村第一書記相互配合,提高農村治理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和文化培訓,建立指導老師制度,培養實用型人才,提高農村的科技文化氛圍。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共同富裕的美麗家園目前,全國部分省市已經發布《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把更多資源向“三農”傾斜,讓更多發展要素向鄉村集聚。首先,應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指導,以國家和省市鄉村振興頂層設計為遵循,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政策改革;其次,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加快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建設共同富裕的美麗家園。

作者:王躍峰 單位: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