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報道在場性傳播探討
時間:2022-02-23 10:00:22
導語:網絡文學報道在場性傳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青年作家報》報道網絡文學是傳統主流媒體介入新媒體文化現象的有益嘗試。該報記者密切聯系網絡文學作家、讀者和研究者,相關報道注重廣度、高度和深度,注重青年關注和關注青年,在調動受眾參與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能很好地通過文學敘事手法的運用增加受眾閱讀的體驗感和滿足感,有效地擴大了報道的影響力,其網絡文學的報道極具建構力。記者長期跟蹤和報道網絡文學,通過對網絡文學的全方位觀察和在場性傳播展開了建設性實踐和思考,可為其他媒體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報道;青年;網絡文學
在紙媒面臨互聯網新媒體巨大沖擊的背景下,《中國青年作家報》(以下簡稱《中青作家報》)于2018年12月25日的創刊有一種“迎難而上”的氣魄。創刊后,《中青作家報》迅速抓住網絡文學這個當下重要的文學現象,并于2019年第一季度開始推出網絡文學相關報道。對話知名網絡文學作家,追蹤網絡文學前沿動向,體現青年作者創作審美,助推網絡文學正向發展——《中青作家報》對網絡文學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截至2021年底,《中國青年報》《中青作家報》及“中青作家報”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國青年網等共計刊發了一百余篇有關網絡文學的報道。《唐家三少、何常在、夜神翼、驍騎校等知名網絡作家,熱切關注“百年百部”活動》《觀紅船學黨史話創作:青年女性網絡作家南湖之畔的“追尋”》《血紅、匪我思存、管平潮、阿菩、靜夜寄思、夜神翼、蕭鼎:網絡文學作家從這個英雄城市再出發》《網絡作家與時代“同頻共振”》《網絡作家從“紅巖精神”中汲取力量》《那些偷偷讀網文的孩子們長大了——網絡文學評論高研班采訪手記》《中國作協為何下大力氣培養青年網絡作家——專訪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何弘》《讓中國網絡文學從“表達場”到“見證地”網絡作家積極擁抱數字文明》《90后網絡文學作家的精神之源和審美追求》《19271007——跨越時空的數字密碼和精神財富》……這些發自現場的報道,內容涉及網絡文學重大事件、代表性網絡作家訪談、讀者心聲、網絡文學評論、文學網站編輯意見等,較為客觀地展現了我國網絡文學當下的整體面貌。這些報道緊跟國家重大文藝政策,重在引導網絡文學青年作者和讀者的思想成長,顯示出作為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在報道網絡新文藝的建設性實踐和探索方面有所建樹和思考。
一、網絡文學報道的建設性引導
網絡文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房間里的大象”,它擁有數以百萬的作者,用戶規模達4.67億人,在影視改編和網文出海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關注和引導網絡文學的發展已經成為主流媒體新的時代使命。近年來,網絡文學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但學術研究成果多為“陽春白雪”,面向的是學者群體,較難普及大眾。雖有不少自媒體的“網絡文學”推文,但因其重在運營流量和平臺利益等原因,對網絡文學往往存有“私心”,無法客觀地呈現網絡文學的全貌。一定程度上來說,主流媒體的品牌優勢和可信度能為網絡文學作家作品和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臺,主流媒體的報道是網絡文學發展的風向標,對引導網絡文學作家創作和學者研究有著積極影響。《中青作家報》作為中國青年報的子報、主流媒體的一員,在“對話名家”和“文學評論”專版刊登了大量網絡文學作家訪談和網絡文學評論文章,在引導網絡文學讀者和作者方面有整體規劃和側重點,重點關注青年群體,有著明顯的建設性。“建設性”概念主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指事物發展的方式及過程,即闡釋與推論;二是指事物發展的方向,即積極與改善。……其中“積極改善”是與建設性新聞傳播的積極效果相呼應,進而體現了媒體的建設性與社會發展的平衡。[1]《中青作家報》報道網絡文學呼應了這一網絡新文藝的發展過程,并重在積極改善網絡文學的“生態”環境,力圖引導網絡文學創作者思想上的健康發展和藝術上的傳承創新。網絡文學的發展不僅需要網絡文學作家的辛勤耕耘和網絡文學研究者的深入研究,還需要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引導。鑒于此,《中青作家報》的網絡文學報道的指導思想,不僅需要有利于調動網絡作家的創作激情,還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為國家文藝政策的落實和推進保駕護航,引領創作傾向、讀者趣味和研究熱點,其建設性作用不言而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何弘高度評價說:“《中國青年作家報》創刊不久,即敏銳地抓住(網絡文學)這個重要的問題,連續推出網絡文學評論專版,對促進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
二、網絡文學報道的主動性介入
《中青作家報》編輯部秉承中國青年報“服務青年成長”的主旨,主動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引領凝聚全國各地的青年寫作者,目的是“和新時代的文學青年一起長大”。青年群體是記者在網絡文學報道中重點關注和服務的對象。數據顯示,網絡文學占比最大的讀者集中在15—35歲,根據中國作協2021年5月發布的《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95后正在成為創作主力。網絡文學的發展紛繁蕪雜,關涉海量信息點,《中青作家報》始終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通過網絡文學青年作家實現與青年讀者、青年研究者的三方連接,努力打造該報的品牌效應。通過對《中青作家報》這三年網絡文學報道的梳理可以發現,“青年”“90后”是報道中的高頻詞,這些“青年”既包括作家、讀者、研究者,也包括網絡文學網站編輯等。青年讀者很容易從該報的報道中找到契合自身的閱讀體驗和情感共鳴,久而久之,這種感性的閱讀體驗就能上升為一種品牌的象征效應,使讀者從眾多報道中識別《中青作家報》對青年的持久關注,進而有利于該報獨特品牌價值的實現。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第一代,90后是與網絡文學一同成長的。《中青作家報》網絡文學報道的主動性介入,首先是立足于把90后作為獨立觀察者,以90后的聲音作為傳播的主體。記者在2021年7月參加中國作協在北京舉辦的“網絡文學評論高研班”后,立即組織與會的90后青年學者(含在校學生)撰寫了一組《網絡文學評論——90后的聲音》(刊發于《中國青年報》2021年9月13日第7版),編者按中這樣寫道:“在他們的筆下,我們能感受到文學傳統對于新青年寫作者的滋養,更可喜的是他們的網絡文學批評語調與風采:純凈天然,有趣真誠,有筋骨、有溫度,有‘批評精神’,有朝氣、有銳氣。線上線下,在新的文學批評場域,更多年輕一代敢于表達觀點,勇于發出強音——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新時代網絡文藝評論。”這組評論與2021年8月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一致,敢于直面問題,有建設性觀點,文風清新鮮活,引發了網絡文學業界的關注和熱烈反響,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報道的著重點和中青傳統,可謂新聞建設性的有效實踐。其次,在內容選取方面,《中青作家報》對網絡文學進行全方位觀察,包括國家宣傳文化領導部門對網絡文學作家的培養和引導、網絡文學精品化、現實題材、文學傳統、紅巖精神、網絡文學與讀者成長等。這些內容有全局視野,立意高遠,既緊跟國家網絡文藝相關的重大政策,又符合網絡文學特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內容選取的本身就是挑選、接受、評價和引導的過程。第三,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受眾對高質量的內容需求日益增加。記者憑借多年的新聞實踐經驗,精心撰寫優質內容,善于抓住讀者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可讀性強。網絡文學作品體量巨大,數量多、篇幅長,作為記者不可能全讀,但又不可以不讀。記者在案頭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融合性采訪和觀察的創新實踐。通過與網絡作家廣交朋友,與采訪對象建立感情聯絡,通過閱讀網絡文學作品、了解作家人生經歷,深度挖掘作家的精神氣質,引導青年創作群體,以利于報道更加貼近網文發生現場,也有利于網文愛好者全方位了解自己喜愛的網絡文學作家和網文行業。“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青作家報》主動介入網絡文學報道的積極實踐,同樣需要“生活場”的強力支撐,進入人物的內心和網絡文學的內部是關鍵一環。從70后至00后“四代同屏”的網絡文學作家隊伍彰顯出的旺盛的創造、大膽的想象、強烈的互動、勤奮的勞作,都為記者主動性介入網絡文學報道提供了切口,有利于記者以多視角的報道鼓舞和提示青年作家,也為主動性介入報道的不斷探索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
三、網絡文學報道的在場性傳播
受眾是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已由早期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新媒體服務和產品的最終客戶(消費者)。受眾不僅接收、消費信息,甚至參與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主動詮釋信息,從而具備了信息的接收者、消費者、生產者、傳播者四重角色。[3]作為主流媒體,《中青作家報》積極探索面向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推廣策略,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國青年網等平臺快捷的特點,借助新技術的力量,探索強化網報的融合,通過音頻、視頻和公眾號,讓讀者找到了“掃一掃,更精彩”的體驗感和可視化,以適應新時代受眾的特點。此外,強調多方受眾的在場性,是擴大報道影響面的有力舉措。自報道網絡文學伊始,《中青作家報》不僅報道了唐家三少、管平潮、蔣勝男、辛夷塢、愛潛水的烏賊、我本純潔、陳釀、麥蘇等知名網絡文學作家,還專訪了網絡文學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開設了“網絡文學百字談”專欄,邀請山東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等青年讀者對網絡文學發表意見,其中不乏閃光的金句與犀利的批判。另外,在網絡作家專題培訓班、“紅巖精神”“紅船精神”等相關報道中凸顯了網絡作家的精神傳承。在這些報道中,網絡文學報道相關的主體都是“在場”的。在所有的報道中,《中青作家報》都強調記者和編輯要著眼社會,走入網絡文學現場,積極參與到報道中去。這樣一來,報道對象在參與報道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考慮自己發聲的有效性和建設性,調整發聲內容,以契合《中青作家報》的辦報理念和對網絡文學的引導。網絡文學管理部門重要領導的在場,可及時傳達國家重要的網絡文藝大政方針,為網絡文學作家領航、把脈,給網絡文學作家提供創作方向的指引;網絡文學作家的在場使記者能近距離接觸網絡文學創作者,有利于深入挖掘青年網絡文學作家的創作理念、創作心態和創作技巧,并將他們的創作經驗傳達給其他青年文學創作者;青年學者的在場可以有效實現評論與創作的對接,有利于讓網絡文學作者和讀者了解當前的批評動向,提高青年創作者的理論高度和思想深度;網絡文學網站編輯的在場則對網絡文學作家了解文學網站的指導思想、選稿傾向,以便在創作時“避坑”,創作出既符合網站篩選標準又具有較高品質的作品,對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愛有積極作用;在所有的報道中,記者和編輯作為稿件的采編者和把關者的在場也至關重要。記者在報道內容上深耕細作,巧妙使用文學敘事的手法,讓報道有血有肉,常常能激發出讀者的情感共鳴。例如,在報道《19271007——跨越時空的數字密碼和精神財富》(《中國青年作家報》2021年10月26日第1版)中,標題和開頭巧妙地利用數字“19271007”制造懸念,使用了小說的敘事技巧,引導讀者沉浸于閱讀,喚起讀者的想象力。在文章的結尾部分,通過引用90后青年作家涂燕娜的日記內容,來表現青年作家在井岡山參加專題培訓班的心得體會,是較為感性的、富有情感的報道方式,極易打動讀者的內心。記者在文學敘事手法的運用中實現了“不在場的在場”,也使得網絡文學報道與報道對象網絡文學有呼應,這就容易得到網絡作家的認可,吸引讀者的閱讀。《中青作家報》多篇網絡文學報道都被中國作家協會官網和主要網站轉發,這既是對記者報道的認可,也有利于擴大報道的傳播面。
四、網絡文學報道的有效性思考
新聞報道的生命是真實。但在真實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文學敘事手法,有利于增加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視化,調動受眾的參與感,拉近報道與受眾的距離。在媒體融合時代,讀者每天都在面臨碎片化知識的轟炸,能讓讀者有印象的內容往往是能夠喚起讀者良好的閱讀體驗、在情感上與讀者有連接的內容。在很多報道中,記者都采用了直接引語的方式來呈現報道對象的性格和真實心理,使報道更有人情味。另外,像“蒙太奇”手法、散文筆法的運用,都能很好地調動讀者閱讀的參與感,使讀者獲得精神上的感動和滿足。《中青作家報》記者近三年對網絡文學的全方位觀察和參與性敘事的思考與啟示、方法和意義,主要體現在:1.審美和引導記者在綜合運用有效敘事手段的基礎上,注重報道的審美性和引導性原則,注重現場感和傳播效應。創作個性強烈的90后網絡文學作家,有著這一代人獨立的審美追求和精神之源,這決定了他們的格局、境界和志向,也為新時代文學開辟出更多的可能性。面對海量和內容多樣的作品,面對由網絡文學生成的影視、游戲和動漫,媒體記者首先要增強定力,提升能力和素養,盡可能多閱讀網絡文學作品,與作家的交流既要坦誠,也要有獨立的思考。《中青作家報》第一時間把這種思考、把新的思想傳遞給受眾,從而達到激勵作家創作,引導青年讀者的目的。2.體驗和效果腳下有多少泥土,內心和筆下就有多少真情。僅2021年,記者就先后到杭州、嘉興、武漢、重慶、深圳、烏鎮、溫州、井岡山等多地網絡文學活動現場采訪,特別是10月中旬在井岡山進行了一周的實地采訪,記者與新興領域青年大學習暨全國青年網絡作家“青社學堂”專題培訓班的青年學員在一起,頂風冒雨,一堂課都沒有缺席,體驗“紅軍的一天”情境教學,“學編紅軍草鞋”,重走“挑糧小道”……記者把這些符合青年特點、帶有“體驗+沉浸+互動”特色的主題教學,以“19271007”一組數字+視頻把它們“并聯”起來,把井岡山上沉淀的歷史故事和革命精神,把青年網絡作家和編輯從跨越時空的數字密碼背后的發現和探尋,轉化為全媒體獨家報道:《19271007——跨越時空的數字密碼和精神財富》。該報道有深情和柔情,有思想和活力,文字耐人尋味,視頻精彩感人,達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這再一次表明,來自現場的發現和踐行“四力”,決定了報道的視野、境界和傳播的效果。3.差異和互補記者在報道網絡文學的同時,還參加了大量“傳統文學”相關活動并進行報道,也采訪和編發了許多當代“傳統文學”名家作品的文學評論。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明顯,但正是這些差異使二者有了對話的可能。在報道網絡文學的過程中,記者系統地思考了報道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差異和互補問題,也有意識地在報道中呈現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互補性。記者同時深入“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現場,有利于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中把握對網絡文學的報道,對尚在形成中的網絡文學報道方法、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網絡文學批評理論的建構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五、結語
毋庸置疑,在資本的驅動下,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規范和引導網絡文學作家創作精品化,對青少年讀者群體和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尤為必要。網絡文學作為新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尚處在不斷變動發展的過程中,對這一社會熱點和文學熱點的跟蹤報道,應該在貼近現場的全方位觀察中著眼后續發展,關注持續性的過程并助益問題的解決,突出報道的敘事性引導和傳播效用。主流媒體是網絡文學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通過全方位觀察和參與性敘事對網絡文學進行報道未有窮期。從這一層面來說,《中青作家報》的創刊和集中報道網絡文學是極有遠見和膽識的,其網絡文學報道的全方位觀察和在場性傳播的實踐希望能為主流媒體關注新媒體文化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殷樂.建設性新聞:要素、關系與實踐模式[J].當代傳播.2020(2):45.
[2]何弘.網絡文學評論青年有話說[N].中國青年作家報.2019-04-16(01).
[3]宮承波,田園.新媒體時代受眾生態的變遷[J].青年記者.2014(03):9.
作者:只恒文
-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 下一篇:三農問題如何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