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工作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農工作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選準議題 提高調研針對性
精心謀劃、精準分析、精益求精地選好課題,是提高專題調研成效的關鍵。
廣泛走訪代表,仔細斟酌議題。2012年伊始,鎮人大以選區為單位,分5批對本屆新任的22名區、鎮人大代表逐一走訪座談。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了解新代表的工作、生活情況,做好代表履職的服務保障工作;使代表進一步明確自身職責,增強履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掌握了代表所關心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為組織代表開展專題調研做好準備。
注重“四個結合”,認真選定議題。采取與鎮黨委和政府確定的發展大局相結合、與人大年度重點監督工作相結合、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結合、與尊重代表意愿相結合的方式,在廣泛征求代表意見、全面了解政府重要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研究,把“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改善民生”和“三農工作”作為2012年調研工作的主要議題。
加強溝通協調,確保調研實效。加強與鎮政府相關分管領導的溝通,商定調研的時間、內容和具體形式,確保鎮有關職能部門重視并具體落實有關匯報準備。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督促其提供客觀翔實的數據,把好匯報材料關,確保調研工作有深度、有質量。還加強與人大代表的溝通,使其事先思考相關問題,在調研過程中踴躍互動,積極發表意見建議。
豐富形式 確保調研深入性
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調研手段,是保證專題調研質量的根本。
聽取匯報明思路。在調研中,組織參與調研的代表分別就3項議題聽取專項情況介紹和工作匯報,增進對專項工作推進情況、困難與問題等情況了解,把握調研主旨和方向。
深入群眾集民意。組織代表深入基層走訪選民,對鎮政府推進的民生工程進行實地查看,傾聽民聲,集聚民意,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比如,在對“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議題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代表深入試點區域5個村,走訪200多戶村民,發放調查問卷表,開展歷時近兩個月的基層調研,較為客觀全面地了解群眾對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工作的所思所想,為村民搬遷、安置房建設和安置辦法等方面拓寬思路,提供依據。
積極建言聚民智。在調研中既聽真話、實話和成績,更聽問題、不足和建議;既肯定政府工作成績,更著力圍繞問題癥結,督促政府制定更為科學合理、合乎民心的辦法和政策。比如,在“改善民生”專題調研中,代表們深入到政府出臺措施前征求意見所在的村(居)委會,聽取基層干部對政府出臺政策的看法,把制定政策的初衷、基層干部的感受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有效融合,有針對性地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
實踐運用 彰顯調研實效性
有質量、重創新、能操作的調研成果,是實現專題調研宗旨的保障。
形成專題調研報告。鎮人大整理形成《關于盡快推進小昆山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的調研報告》、《關注和改善民生的實踐》和《小昆山鎮“三農工作”發展現狀和幾點思考》3篇調研報告,對小昆山鎮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得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采納。
篇2
一年來,在市科技局的正確領導下,中心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緊緊圍繞全市科技經濟工作大局,中心上下齊心協力,創新思路,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在為政府服務、為企業服務、科技咨詢、培訓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中心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中心。
一、圍繞全市科技經濟工作重點,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服務。一是編輯印發《**科技參考》4期。中心結合本地區產業現狀進行專題調研,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重點就國內外科技發展動向、水平、趨勢及影響,科技成果的應用,科技發展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以及科技發展戰略、發展政策等通過《**科技參考》有針對性的進行報道,為政府、科技決策部門和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領導提供參考服務。二是為市政府化解金融危機提供決策參考服務。積極為市政府收集、整理國內發達城市所采取的應對金融危機的有關政策和措施資料,為我市政府部門科學應對金融危機提供了參考依據。
二、整合科技資源,完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為區域科技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中心通過整合科技資源,加強科技服務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市中醫藥企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等8個共性技術支撐平臺和17個基礎數據庫,打造了一個區域性公共科技網絡資源服務平臺,拓展了服務空間,為加快區域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不斷提升科技自主創新服務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務。
三、發揮優勢,開展特色科技服務。一是依托公共服務平臺,大力開展信息服務。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優勢,通過中心網站、中藥科技創新服務、技術轉移網等公共服務平臺各種信息23972條,為政府、企業、社會等提供信息服務;二是發揮中心科技人員智力優勢,開展咨詢服務。利用中心科技人員智力優勢,開展咨詢和技術服務,減少企業的創新市場風險,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經濟發展。先后為**生化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化學工業**工程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業及個人提供了咨詢和技術服務。其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32項、管理咨詢18項、申報項目咨詢20項、解決技術難題、科技成果登記及獎勵咨詢和科技項目查新服務80余項。取得了良好成績;三是組織“三農”專家服務團,開展科技服務三農工作。為加強科技服務三農服務工作,中心對科技服務“三農”專家庫進行了更新和充實,擴大了“三農”專家服務團專家隊伍,拓展了服務領域,三農專家由原來的由60多人擴大到100人。先后組織三農專家深入**、**、**、**等縣(區)村屯田間地頭,針對***病防治、**優質高產栽培、**修剪、**病蟲害防治、**改造技術等開展技術指導、咨詢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全年共組織專家開展三農服務工作15次,發放技術資料1600多份,接受技術咨詢250余人次。與此同時,為破解制約產業發展難題,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中心積極組織“三農”專家服務團專家對***穿孔并**病進行課題攻關,其中由市科技局立項支持的**穿孔病防治試驗,已通過專家驗收,目前,正組織專家在**主產地**進行**病防治試驗;四是積極開展培訓服務,提高科技素質。中心圍繞提高中小企業管理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以及農民的科學素質等關鍵問題,積極開展科技培訓服務。先后舉辦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申報、監理培訓班、組織企業參加“企業轉型與升級管理研討會”、“制造業設計仿真一體化解決方案”研討會以及三農科技培訓等共20多期,培訓各類人員1000多人次。
四、認真組織企業參加“兩會一周”活動。
中心利用“**科博會”、“**高交會”和“**科技活動周”平臺,組織企業參加展覽和項目對接洽談,為企業技術需求項目牽線搭橋,使企業通過“兩會一周”這一平臺,既宣傳了企業,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力,又實現了企業與名牌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業集團技術項目洽談對接,為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今年共組織4家企業的4個項目參加**科博會,并成功與**有色金屬總院、**大學、**科技大學以及**中國公司和中國**工業集團、中國**總公司等進行了對接洽談;組織22個企業的22個項目,參加深圳高交會;在市科技局的領導下,成功籌備了**屆**科技活動周,組織了300多人、80多家企業的新技術、新成果參加了展示展覽及項目簽約洽談,高標準完成了市科技局委托我中心承辦的“新技術新產品交流交易會”任務,在全*評比中**市獲得最佳組織獎,我中心獲得地市組織一等獎。
五、大力加強廣西科技文獻共享與服務平臺推廣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為加強廣西科技文獻服務平臺的推廣應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大對平臺的推廣宣傳力度,與縣科技局聯合將平臺的推廣應用向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延伸輻射,為縣級政府部門制定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政策法規,以及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有力的促進了縣域科技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對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起到積極作用。今年舉辦平臺推廣應用培訓班2期,其中6月份在**縣舉辦的培訓班由縣政府主辦。共培訓人員100多人次。全年接待用戶300多個、讀者1000多人次。先后到**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了科技文獻服務,發放了廣西科技文獻共享與服務平臺用戶卡150多張。發展20多個會員單位。
六、加強科技項目工作,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
中心為9家企業編制了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申報材料,為企業策劃包裝自治區、市科技計劃項目、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共15項。對***儀器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7家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的企業進行了監理工作,指導3家企業開展項目驗收工作。
篇3
關鍵詞:新農村;信息;網絡延伸
Thinking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about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ANG YI-JIAN(Nantong Party Institute, Nantong 226007,China)
Abstract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breach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s key lies in doing the r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well to extend, solve " the last kilometer " problem for the farmer. How to solv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o enter the village and the family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nstruction subject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extension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extension. We must promote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rough various forms and many kinds of means.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information; the network extension
“十一五”期間,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只有實現信息進村入戶,推動建立和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才能使農業信息化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捷徑之一。
一、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特點和難點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建設資金短缺、機構設置困難、信息人才匱乏等難題,但大家公認的難點卻是“農業網絡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雖然網絡的鋪設已從農業部連向各省、市、縣、鄉,但是鄉鎮以下基礎條件差,市場信息意識不高,特別是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與縣級農業局的聯系,沒有過去緊密,網絡信息入村、到戶的任務艱巨,還有一定的困難。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已成為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工作的難點。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在于搞好農村信息網絡延伸,解決為農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業的特點,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特點和縣域經濟的特點,決定了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特點。
1、信息內容的廣泛性。農村經濟行業門類眾多,有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鄉鎮企業、工商貿易、加工運輸等。因此,延伸對象的行業分布十分廣泛,各個行業的特點不同,信息內容的需求差別很大。
2、用戶成分的復雜性。從目前情況看,農業信息網絡的用戶既包括重點鄉鎮、村,又包括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種養大戶等經營實體,也包括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等營銷中介。由于他們在農村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不同,對于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的需求各具特點。
3、服務功能的層次性。農業信息網絡延伸涉及到縣、鄉、村等層次,各層次的服務功能有所側重。除了信息采集、、服務外,縣級還承擔大量的組織管理、人員培訓工作,具備信息服務平臺的功能;鄉鎮級重點是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因地制宜地傳播信息,發展農村信息員,組織農村信息員開展服務;村級重點是做好“面對面”的信息服務和信息應用的示范與輔導。
4、延伸要素的綜合性。農業信息網絡延伸包含機構、人員、信息資源、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運行機制等要素,這些要素缺一不可,但不能簡單地組合在一起,更不能“單兵獨進”,而是要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綜合考慮組織網絡和物理網絡的建設,整體推進。
5、傳播形式的多樣性。目前農村在信息傳播形式上,除了傳統媒體傳播形式外,還有利用互聯網絡或將互聯網絡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傳播信息的形式。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農村的逐步應用,為農村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化創造了條件。
二、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重點和建設主體
1、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重點。網絡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閱,互動性強等諸多特點,是現有許多媒體所不及的。通過網絡,廣大農民朋友可以變過去被動地接受信息為現在主動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網上和專家直接交流,還可以通過網上招商獲得大量地客戶資源等等,如何解決網絡信息的進村入戶是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重點。首先,就農村的信息客戶群體而言,他們需要的網絡信息以市場信息和專家信息為主,并且這些信息必須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真實性。其次,網絡信息采取什么途徑進村入戶?我們需要在對客戶群體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加以探討。網絡信息客戶群體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發達村和種養大戶、農業企業、行業協會、農貿市場、經紀人等信息重點用戶;另一類是經濟水平一般或欠發達的村以及大量的普通農戶。對不同用戶可采取不同的辦法。對第一類重點信息用戶,我們倡導網絡向下延伸,讓他們直接上網,同時基層信息服務站給予一定的信息業務指導和輔的信息服務。對第二類普通信息用戶,可采用“蠶莊模式”。該模式的具體運作辦法是,投資購買數字電視并同互聯網的農業數字信息相聯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礎上,通過閉路電視下傳到千家萬戶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市場供求信息等,則通過家中的電話聯系鄉鎮信息服務站,由服務站上傳國際互聯網或反饋給老百姓。
2、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建設主體。農村信息服務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信息網絡延伸是搞好農村信息服務的基本保障。因此,信息網絡延伸的主要建設主體應當是政府。此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和種養大戶也是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重要建設主體。(1)政府作為主要建設主體,在農業信息網絡延伸中發揮主導作用。第一,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制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總體規劃。第二,加大投資力度,發揮政府在信息服務網絡延伸中的主導、引導作用。第三,制定優惠政策,創造促進網絡延伸的良好環境。第四,加強制度建設,制定網絡延伸標準,規范延伸行為。(2)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和種養大戶作為重要建設主體,在農業信息網絡延伸中發揮積極作用。龍頭企業主要通過推進企業信息化,建立“企業+協會+農戶”的信息傳遞關系;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通過發揮價格形成、信息引導的功能,建立“市場+農戶”的信息傳遞關系;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主要通過專業性的咨詢服務和物流組織,建立“中介組織(經紀人)+農戶”的信息傳遞關系;種養大戶主要通過示范帶動,建立“大戶+農戶”的信息傳遞關系,發揮在信息網絡延伸中的積極作用。
三、農業信息網絡延伸的要點
1、大力推進基層信息網絡的延伸和信息服務工作。要進一步落實縣級“三農”信息服務節點、鄉鎮農村信息服務站和重點示范村(戶)的建設任務,促進網絡延伸。在進一步完善區、市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建設縣級“三農”信息服務節點和鄉(鎮)農村信息服務站,使服務節點、服務站成為信息傳輸、技術培訓、服務實施的重點環節。在信息網絡建設上,各級農業部門都要建立局域網和WEB網站,基層網絡重點向經濟勢力較強、帶動力強、服務能力強的專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市場、龍頭企業、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和種養大戶延伸。在服務方式上要大力推廣“三電合一”模式,利用電視、電話、電腦三種信息載體,實現傳統媒體和現代網絡的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個信息載體的優勢,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個性化需求。落后地區信息化的接入手段采用網絡電話、電視、廣播等能夠適合農業和農村需求特點的“低成本、廣覆蓋、低功耗、易維護”信息技術和網絡設備形式。
2、加快推進“金農工程”和農業信息服務“三電合一”工程。“金農”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構建三個應用系統,開發兩類信息資源,強化一個服務網絡。即建設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開發整合國內、國際農業信息資源;提升中國農業信息網的支撐能力,建設延伸到縣鄉的全國農村信息服務網絡。“三電合一”工程是基層農業信息服務工作者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來的打通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服務模式。這一模式是通過建設“三電合一”平臺,綜合利用電視、電話、電腦等信息載體開展服務。
3、以農村信息員培訓為重點,強化信息網絡延伸。在新建與完善鄉鎮信息服務站的基礎上,應把網絡延伸的重點放在加工、購銷、種養等大戶上。這類大戶是市場的主體,背后連著千家萬戶,是今后一個時期網絡延伸的重點對象,在它們中間發展建設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相應農村信息員的選拔和培訓,也主要在這類大戶中進行。通過對農村信息員的培訓使其達到會收集、會分析、會傳播信息的“三會”要求,更好地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各地要想方設法,確實加強基層信息服務站建設,將網絡延伸到這類大戶,并結合各類農業培訓抓好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工作。
4、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隊伍體系。我國政府的農業信息網絡大多已延伸到縣級,少數地區已延伸到鄉級,但是在縣或鄉與農戶之間卻出現“斷層”,因而建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重點應是采用鄉級建立信息服務點、村級培養信息員的方法,健全鄉(鎮)、村兩級信息傳播網絡。要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積極作用,使之把農業信息服務作為自身的重點服務內容,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農業信息網絡的信息傳播優勢,并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廣校、村干 部、農村信息員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務于一體的農村信息隊伍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農村信息網絡向縣(市)和鄉(鎮)延伸的同時,要重點抓好基層組織網絡的延伸。充分發揮縣、鄉(鎮)農經站、農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的作用,聯合其他涉農部門,依靠村組干部、農民經紀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等,形成“落地入戶”的農村信息服務“基層隊伍”,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5、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種手段送信息進村入戶。信息的進村入戶要視各地信息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適當的信息傳播手段,絕不能不顧鄉村、農戶的現實條件一味地要求農民上網。應從農村的現實出發,采用高科技信息技術結合農村、農民的需求和習慣,逐漸探索一個便捷、廉價、實用的送信息進村入戶的途徑。如電波入戶、熱線電話、手機短信、農技“110”和電話上網等方式在河北省已得到充分應用。山西省擬在全省推廣鄉村網絡文化站,使網絡文化站成為農村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農業技術的培訓中基地。網絡文化站是一個多功能文化站,設網絡文化室、圖書室和多功能娛樂室等,可為農民提供致富信息,進行農業技術和信息技術培訓;開展科普教育;配合村級組織建設,開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通過現代遠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共享,極大地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建設農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統以及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工程,能夠極大地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6、加快制定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鑒于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收入相對較低,應對農村信息網絡通道利用和農民上網費給予適當減免,帶動農村網絡用戶的擴張;對農業信息的傳播與,各宣傳媒體應無償支持,特別是廣播、電視和地方政府辦的報刊要確保播發時段和版面;對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延伸項目在推廣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針對廣大農村難以收看到中央電視臺7頻道農業節目的問題,鼓勵或要求各農業縣(區)無線轉播農業節目。
7、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按照“集中、統一、規范、效能”的原則,集中建設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適用的網絡中樞平臺,形成統一、規范、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注意建設完善區、鄉兩個網絡平臺,完善配套相應的網絡和計算機硬件設備,依托國家公共通訊設施,建設高效暢通的農業信息傳輸通道,形成高效、通暢、安全的政府信息服務網絡。積極鼓勵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軟件供應商、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務商參與平臺建設。通過提供技術支撐、咨詢、培訓等公共服務,提升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引導各類網站、短信服務商等增值電信企業加強各方協作,整合可用信息源,建立起一批專門網站和短信業務,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向廣大農民提供經濟實用的信息服務。在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費用上,可以考慮用“幾個一點”的辦法來解決,即省市縣鄉各級政府出一點,電信運營商和軟件提供商、設備制造商、信息服務提供商出一點,再爭取中央財政支持一點。
參考文獻:
[1]河北農業信息網---加快網絡延伸完善服務功能,《農產品市場周刊》[J],2005,34.
篇4
關鍵詞:西部;農村經濟;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驕人的經濟成就。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從經濟發展的成就中獲益,尤其生活在我國西部農村貧困山區的人民。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西部農村貧困的主要特點。按照新階段(2004)貧困(人均收入低于650元)和低收入(651~950元)標準,截至2004年初,僅西部11個省市區(不含)共有國家級貧困縣375個(比1994年增加14個),低收入人口4,269.09萬人,占全國低收入人口的70%以上,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867.98萬人,占全國絕對低收入人口的70%以上。
一、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西部農村經濟通過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中央扶持,農業快速綜合發展,農業結構得到初步調整,產業結構變化顯著。截至1999年,種植業雖占第一位但比重明顯下降,由80%降到57.5%;林業變化不大;牧業、漁業比重上升,分別由15.5%上升到28.6%,1.6%上升到10.3%。(表1)
農村社會保障有序推進,初步形成“國家扶持―地方補貼―農民補缺”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榆林市神木縣已實行全民全額醫保),新農村建設卓有成效。西北地區利用其后地理優勢,找準市場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使昔日的“洋芋蛋”成了農民增收的“金豆豆”;西南地區發展水產優勢,農民穩步增收。
二、制約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西部地區存在很多生態環境問題,最主要的是水資源短缺。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80%的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在西部地區。盡管如此,部分地方政府迫于財政窘境,以犧牲環境主動引進沿海高污染企業。總體說來,西部地區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資源短缺三個方面。
1、水土流失嚴重。據調查顯示,中國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入海泥沙約20億噸,占世界入海泥沙量的1/12。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現為西北的風蝕和西南的水蝕,以及青藏高原的冰蝕。同時,中國有7個省區水力侵蝕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西部地區占了6個,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有機土壤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無法正常進行農業生產,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2、土地荒漠化繼續蔓延。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西部地區40年來氣溫波動性上升,暖冬連年出現加劇了西北干旱化趨勢;長期草場過牧、毀林、開荒等人類不合理的開發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區沙化土地面積16,255.6萬公頃,占中國沙化土地面積的90%以上,西北地區有近60萬平方公里的戈壁,內蒙古沙漠化土地80,560平方公里,陜北沙化面積21,686平方公里,甘肅沙化面積10,736平方公里,寧夏沙化面積10,215平方公里,青海沙化面積4,400平方公里。而沙漠化的嚴重后果是:使草場退化,破壞植被、濕地,減少河流,縮小湖泊,從而進一步加劇沙漠化進程。
3、水資源短缺再創新高。西北地區是中國最干燥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僅235毫米,蒸發量達1,000~2,600毫米,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西部地區近幾十年來干旱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縮小、甚至干涸,河流斷流,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已縮短300公里,有“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過去有湖泊4,077個,而今銳減到300多個,地下水位不斷下降造成綠洲植被枯死、生態功能下降、土地退化。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生長、工農業用水消耗量極大,依靠地下水維持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旦地下水位下降到危機植被生長境地的時候,西部地區將迎來滅頂之災。
(二)西部城鄉發展失衡嚴重
1、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有力無處使。在西部大開發政策扶植下,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速度明顯改善。西部開發投資的重點在基礎實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而對特色產業和加工制造業投入太少。說明工業制造業進一步集中在東部。在產業組織結構方面,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配套條件不完善,政府服務不健全,鄉鎮企業發展滯后,區域經濟增長緩慢。西部工業以資源能源產業為主導,對勞動力素質要求高,無法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為求生計只能外出務工。
2、西部農村工業體系落后,難以帶動農村積極發展。西部農村工業依附于農村經濟并以農民為主體,有其天然的劣勢:布局分散,資源共享低,效益不高;家族式管理,規模小,缺乏競爭力;資金不足,無法及時更新技術、品種,效率低,質量差,資源浪費嚴重。因此,這樣的農村工業化并不具備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農民不能獲得比農業勞動輕松的非農勞動工作,也不能享受像城鎮那樣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品供應以及人的素質的提高,介于農村勞動力素質,他們進入工廠打工也無非做一些體力活而已。這樣,農村工業化帶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是有困難的。
3、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二元結構突出是西部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進程的表現之一。西部12省區在西部大開發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規劃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而西部地區城鎮化增長率遠低于工業增長率,相差16.2個百分點,這會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全國二元指數為0.43,西部8個省區二元結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為0.85,貴州為0.75,內蒙古為0.59,新疆為0.55,寧夏為0.52,青海為0.44。這樣不平衡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劇城鄉差距,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勞動就業差距擴大,城鄉產業發展公共產品差距擴大,城鄉規劃建設差距擴大,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三)西部農村教育貧乏,導致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環境差。雖然各級政府都把發展教育提上日程,但西部農村教育問題依舊亟待解決。西部農村地區教育基礎薄弱,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落后,甚至迷信思想盛行。據2004年調查統計顯示,全國文盲率為8.25%,西南片區普遍較高,其中貴州為16.2%,重慶為8.25%,四川為8.96%,云南為13.05%,廣西為4.2%。由于經濟落后,人民的思想觀念也落后,學齡兒童入學率還算可以,但從小學畢業到高中畢業的人數很少。部分農民因貧困使孩子從小就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沒有教育就沒有科技,沒有科技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沒有進步西部農村將永遠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當中。
農民職業教育更是“囊中羞澀”。大部分農民文化基礎較差,無法接受培訓;農民對技術的有用性理解少;還有部分農民缺乏上進心,不愿意投入到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由于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導致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極度匱乏。
三、改善西部農村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盡管西部生態環境形勢嚴峻,但扭轉的契機依然存在
1、進一步加強社會和政府對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為保護改善西部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國務院于2000年1月成立西部地區開發小組,指出:西部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在保護的同時探索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顯示出中央對西部生態環境的重視;近十年,政府加大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對保護工程投入數千億元;“十一五”期間西部地區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以資源開發為基礎新建資源優勢特色產業;中央政府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給予西部政策優惠和人為政策階梯,為西部地區資源深度開發創造機會,引進外資低污染的產業。雖然社會和中央對西部環境有所投入,但西部環境仍在惡化并有擴大的態勢,所以在加強西部生態環境自身保護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社會的投入。
2、進一步健全西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制體系。1979年中國頒布第一部《環境保護法》是環境立法的里程碑。1990年以來,云南、寧夏、貴州、等一系列地方性保護條例相繼出臺。同時,規定西部規劃也必須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所有項目都必須嚴格參照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監測評估,完善地面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相結合,加強氣候系統的動態監測,逐步完善生態監測體系,定期對工程建設考核評估。西部地區堅持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措施,注重推廣治理技術,從源頭上治理生態環境。
3、保護恢復植被,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緩解用水緊張。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和人口因素,使得西部地區植被覆蓋率快速下降,代之而來的是土地荒漠化、降水減少、蒸發量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加大荒山綠化、石山穿衣工程建設;控制墾荒面積,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發展綠色農業,緩解地下水礦化等,這些措施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保護和恢復植被,這樣才能增加空氣濕度,從而增加降水,緩解西部生態環境。
(二)改善城鄉關系新對策
1、進一步減小工業和農業產品“剪刀差”。就全世界而言,大部分以不平等的交換體制為基礎,通過“剪刀差”占取農業剩余,以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就全國而言,1990年以來,每年國家以“剪刀差”形式向農民索取1,000億元,總體上是農村支持城市,如果這種結構不改善,其結果必然是城鄉差距更大,社會矛盾更加突出。
2、改善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城鄉分割體制和就業機會權利的不平等已嚴重影響西部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農業戶口人員占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為46.5%,第二產業中農業戶口從業者占57.6%,建筑業占到80%。所以,應放寬農民工就業限制條件,切實實施好1994年勞動部頒布的《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暫行規定》中的就業管理辦法;進一步搞好證卡服務體系,嚴格監督證卡亂收費現象。破除教育體制城鄉分割,提高流動兒童入學率,加強農民工保障制度建設。
3、發展特色產業,吸引外出農民工回家,夯實西部農村勞動力基礎。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嚴重,普遍出現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農村中的土地、養殖、鄉鎮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在農產品價格一片大好的形勢下,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科技興農和現代農業,提高在鄉農民收入水平,吸引外出農民工流回本地,是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保障。
(三)改善教育過度和知識失業。教育過度和知識失業是由于不合理的教育結構引起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難免有趕超戰略的實行,這是很正常的,但國民發展部門提供就業的機會和區域是不同的,就如同北京的北大清華分數線是何其的低,而西部農村高中畢業率更低一樣。解決西部農村教育需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增加對西部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教育落后狀況。對西部教育的財政援助遠比那些捐贈的課本、文具實在。改造教學設施,建成寬敞明亮的校舍,才能為提高西部農村教育提供硬件依托,對農民的教育也是重要的,應同時加強師資,開展培訓,提高技能。
2、切實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不僅要提高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更重要的是鞏固入學率,提高畢業率,大力改善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水平。
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于確實不能實施繼續教育的西部農村學生,吸納為職業教育學生,教他們一技之長,盡早地投入到西部農村經濟建設當中。
4、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學生貧困補助和教師培訓補助體系。各級政府要承認西部農村經濟薄弱的事實,學校只能照顧小部分貧困學生,大部分學生只能依靠國家和社會的救助;同時,在加強師資培訓方面也是一樣。只有這樣,才能改善西部農村教育的極度匱乏,從而讓科技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反哺農村經濟發展,早日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和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聶華林.中國西部三農問題調研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