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評估西藏農牧業優勢推進一產上水平論文

時間:2022-04-27 03:24:00

導語:科學評估西藏農牧業優勢推進一產上水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評估西藏農牧業優勢推進一產上水平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研究意義與理論回顧農牧業始終是西藏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比較優勢測算方法選擇;西藏農牧業比較優勢的實證考察;發展西藏特色農牧業的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牧業發展在全區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動搖、這些理論在國外解釋包括農牧業在內的經濟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區位商該方法是用來反映一個部門是否是該地區專業化部門及其專業化水平的一個指標、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西藏大農業內部產業區位優勢分析、西藏農作物種植業比較優勢分析、西藏畜牧業生產比較優勢分析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作為西藏的主導產業,西藏農牧業以其特殊的資源優勢為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促進西藏農牧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合理地估計西藏農牧業的優勢,并不斷發揮優勢是我們制定有效的農牧業促進政策的關鍵,也是落實“中國特色、西藏特點”,推進一產水平”的關鍵。

[關鍵詞]西藏;農牧業;比較優勢

一、導言:研究意義與理論回顧農牧業始終是西藏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農牧業仍是其主導產業,農牧業發展在全區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動搖。但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的特殊性以及信息閉塞、歷史基礎等原因,再加上自身技術儲備、技術人才以及資金等領域的缺陷,造成過去西藏農牧業生產一直處于低水平、低層次、低效益狀態。實踐表明,科學合理地估計西藏農牧業的比較優勢是挖掘西藏農牧業發展潛力、確定西藏特色農牧業發展方向、制定有效的農牧業促進政策的關鍵,是落實“中國特色、西藏特點”和推動“一產上水平”的基礎環節。

與此同時,比較優勢理論從問世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包括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也稱為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以及基于運輸成本問題考慮的區位理論等在內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在國外解釋包括農牧業在內的經濟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些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傳入我國并被用于分析我國的農牧業優勢問題。起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研究上,定量實證分析相對較少。80年代末以來國內學者對比較優勢的測定方法和實證分析的研究越來越多。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程國強的“中國主要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研究,利用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對中國主要農產品作了成本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估計,認為中國棉花已失去比較優勢,大豆生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有利程度正逐漸下降,甘蔗、蘋果、烤煙、生豬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陳武用顯示比較優勢指數法對我國經濟比較優勢進行了實證分析。

認為在1985~1992年間,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由2.01降到1.23,從較強比較優勢變成較弱比較優勢;糧食比較優勢大幅度下降,大米、大豆分別從4.62和3.61下降到1.92和1.13,油籽類、纖維類經濟作物及茶葉、蜂蜜等農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蔬菜、食糖和部分水畜產品的比較優勢有所上升。李向紅運用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研究了我國四種糧食作物在1987~1995年間的比較優勢變化規律。除個別年份外,大米具有比較優勢,而大豆、玉米和小麥呈現出明顯的比較劣勢。潘文卿采用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法,從產業間貿易優勢和產業內貿易狀況對我國5大類19小類主要農產品進行了測算。認為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往往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數土地、資源、資金密集型的農產品在我國已不具備比較優勢,中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優勢已逐漸從土地密集型轉向勞動密集型產品。徐志剛采用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和綜合優勢指數法,測定、分析了我國各省市主要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并以種植業為重點分析對象,探討了我國種植業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相應政策。

李建平、羅其友采用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對我國主要畜產品,在盡可能區分飼養方式的條件下進行成本比較優勢的測算,同時運用比較優勢指數法,對在實際出口中所顯示出來的比較優勢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兩個結果的比較來分析我國畜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比較優勢戰略發展理論,他認為在資源稟賦結構的基礎上,在政府的指導協調下,一個地區發揮自己的優勢,成為市場中有競爭力的主體,從而提升產業、技術結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徐宗儔教授提出了區域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地方特色農業,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是建設和諧社會題中之義。上述研究表明,比較優勢理論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理論對于解釋我國農牧業的優勢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把比較優勢理論應用于區域農業問題研究的則比較有限。

基于上述實踐和理論考慮,筆者在本文中擬使用區位商與通過討論西藏農牧業的比較優勢,并由此提出農牧業發展也應發揮比較優勢,發展西藏特色農牧業,以特色促進區域農牧業發展。

二、比較優勢測算方法選擇目前,測算比較優勢的主要方法有顯示比較優勢指數法、國內資源成本法、區位商、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等。本文擬選擇區位商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的測算方式。

(一)區位商該方法是用來反映一個部門是否是該地區專業化部門及其專業化水平的一個指標。區位商又稱區域專業化率,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該地區工業(或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工業(或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間的比值。

其計算公式表述為:qij=(eij/ei)/(Ej/E)式中:qij表示i區域j部門的區位商。eij為i區域j部門的產值,ei為i區域所有產業的產值,Ej為全國j部門的總產值,E為全國經濟總產值。

當qij>1時,則說明i區域j產業有一部分是為區外服務,表示i區域j產業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該產業在國內的競爭力較強,qij越大,則表明生產的區域化程度越高。

當qij<1時,則表明j區域i產業處于劣勢。

我們在使用這個指標的時候,區位商值是采用這樣一種計算方法:用各省各產業的產值除以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求得這些產業產出在該省GDP中的份額,以這個比重作為分子;同時,用全國這個產業的產值除以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求得這個產業產出在全國GDP中的份額,以這個比重作為分母,最后用分子除以分母求得區位商值。

(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該方法主要參考了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李秉龍教授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其方法分別計算生產效率優勢指數(EAI)、生產規模優勢指數(SAI)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AAI)。

生產效率優勢指標用一個地區一種作物(動物)的單產水平表示;生產規模優勢指標用動植物的生產規模,種植業用種植面積,畜牧業用養殖的數量,水產養殖業用養殖面積。單產水平和生產規模相互作用形成了綜合比較優勢指標。

其計算方法如下:

1、效率優勢指數。

主要是從資源內涵生產力的角度來反映作物的比較優勢,計算公式如下:EAIij=(APij/Api)/(Apj/AP)(1)式中:EAIij為i區j種農作物的效率優勢指數;Apij為i區j種作物單產;Api為i區全部農作物平均單產;Apj為全國j種作物平均單產;AP為全國全部作物平均單產。EAIij>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區j作物生產具有效率優勢;EAIij<1,表明i區j作物生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生產效率處于劣勢。EAIij值越大,生產效率優勢越明顯。

在一般情況下,往往生產規模越小,其單產水平越高,效率優勢指數也就越高。因此效率優勢指數往往并不能客觀地反映一個地區一種作物的真正比較優勢,而且也不能反映市場的需求和傳統的種植制度概況。

2、規模優勢指數。

反映一個地區某一農作物生產的規模和專業化程度,它是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種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在一定長的時期內,只要有相當的規模,就意味著有市場需求,而有市場需求就意味著有經濟效益,因此,規模優勢指數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農作物生產的比較優勢狀況。

規模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SAIij=(GSij/GSi)/(GSj/GS)(2)其中:SAIij為規模優勢指數;GSij為i區j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i為i區所有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GSj為全國j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為全國所有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

SAIij>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區j作物生產具有規模優勢;SAIij<1,表明i區j作物生產處于劣勢。SAIij值越小,劣勢越顯著。

3、綜合優勢指數。

是效率優勢指數與規模優勢指數的綜合結果,能夠更為全面地反映一個地區某種作物生產的優勢度。由于資源因素和市場區位因素在區域農業比較優勢形成中的重要性可謂旗鼓相當,缺一不可,二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極為顯著,只要其中一方面降低就會對整體水平影響很大。換句話說,如果只有單方面的比較優勢,根本不存在另一方面的比較優勢,就會導致比較優勢的消失。因此,這種綜合比較優勢只能取上述兩種比較優勢的幾何平均值,因為算術平均值擴大互補關系,不能反映區域農業比較形成中兩種因素缺一不可的相互制約關系。因此,取效率優勢指數與規模優勢指數的幾何平均數來反映區域綜合比較優勢。綜合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AAIij=EAIij*SAIij(3)AAIij>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區j作物生產具有比較優勢;AAIij<1,表明i區j作物生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無優勢可言。AAIij值越大,優勢越明顯。

當然比較優勢理論是我們分析西藏農牧業優勢的主要方法,但絕非全部,筆者認為對于西藏農牧業比較優勢的理論分析方法應該是一個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凡是對發展西藏農業有利的方法,我們都應該適當采用。如:西藏晝夜溫差大,水資源儲量豐富,光熱資源充足,為農產品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生產環境;西藏農業產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青稞面、牦牛肉、藏雞蛋等都是其他地方少有的,市場上外部競爭力比較小;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農牧產品結構是西藏農牧業發展的絕對優勢,符合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西藏農產品營養價值高、綠色無污染等特點則使西藏農牧業產品符合競爭優勢理論等。

三、西藏農牧業比較優勢的實證考察基于以上方法介紹,筆者將從西藏大農業內部產業區位優勢、西藏農作物種植業比較優勢、西藏畜牧業生產比較優勢等三個方面估計西藏農牧業的優勢。

(一)西藏大農業內部產業區位優勢分析為了考察西藏大農業內部產業的區位優勢,筆者利用2007年全國和西藏的農林牧漁業各項產值(見表1),使用區位商來分析西藏大農業內部區位優勢。

通過計算:西藏農業的區位商值為0.89,林業的區位商值為2.07,牧業的區位商值為1.32,漁業的區位商值為0.01。顯然在西藏發展林業和牧業具有區位比較優勢。農業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漁業最沒有區位優勢。

以此結果可以看出,西藏林業、牧業發展大有潛力,大有可為,可重點發展。西藏農業因其特殊品種資源優勢又有可為,加以耕作技術和生產條件變化將大有作為。西藏漁業沒有產業發展優勢,可作社會生活的必要補充。

(二)西藏農作物種植業比較優勢分析

1、數據來源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主要選取西藏主要農產品作為研究對象。

同時,由于種植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故本文選擇了3年(2005~2007年)的數據(見表2),以減少計算結果的誤差,盡可能保證數據體現客觀現實。

而本文列出的作物播種面積、農產品總產量等統計數據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8)》和《西藏統計年鑒(2008)》。

2、計算結果及其分析根據上述資料和前文所述方法測算西藏畜牧業綜合比較優勢指數(見表3)。

(1)西藏農作物中的小麥、薯類、豆類等的生產具有效率比較優勢。其中,豆類、薯類,效率優勢相當明顯,而小麥效率優勢則不很明顯(見表3)。

(2)西藏農作物中的小麥、油菜籽等的種植具有規模比較優勢。其中油菜籽具有很強的規模比較優勢,小麥也具有明顯的規模比較優勢。

(3)總體來看,小麥、油菜籽等的種植生產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其中,油菜籽綜合比較優勢比較明顯。

(4)由于青稞只有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才能種植,所以對于全國來說它具有絕對優勢。

(三)西藏畜牧業生產比較優勢分析1、數據來源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選擇了西藏畜牧產品3年(2005~2007年)的數據,以減少計算結果的誤差,盡可能保證數據體現客觀現實。而本文列出的牲畜年底頭數、牲畜肉產量等統計數據(見表4)分別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8)》和《西藏統計年鑒(2008)》。

2、計算結果及其分析

根據上述資料和前文所述方法測算西藏畜牧業綜合比較優勢指數(見表5)。

從生產效率優勢和規模優勢來看,西藏的牛、羊和豬都具有比較優勢。而且牛和羊還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只有豬沒有綜合比較優勢。

綜上所述,西藏農牧業在其發展中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品種優勢,如種植業中的薯類、豆類作物以馬鈴薯、豌豆為代表,效率優勢相當明顯;油菜籽具有很強的規模比較優勢及比較明顯的綜合比較優勢;青稞只有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才能種植,所以對于全國來說它具有絕對優勢。而畜牧業方面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藏民族辛勤培育和馴養的藏牦牛、藏綿羊、藏山羊則有獨特的規模優勢和綜合比較優勢。所以說在西藏特色農牧業發展有其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和規模發展優勢。

四、發展西藏特色農牧業的對策建議基于上文分析,西藏應立足本地實際,以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為依托,突出區域特色,把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筆者認為西藏農牧業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1、合理調整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升特色產業水平積極推進種植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調整全區糧經飼作物的種植比例。堅持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補,既保證西藏有充足的糧食供應,也要適當增加優質、高效的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大力發展油菜籽、青稞等具有比較優勢大的農產品生產。

2、大力推廣糧草輪作,加強農牧結合在水熱資源較好、生產潛力較大的一江兩河地區、林芝地區等地,推廣糧草輪作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復種指數,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水熱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解決西藏畜牧業草畜矛盾大、自然草場超載退化的問題。

3、調整農牧業結構,形成比較優勢,提高經濟效益首先,要扎實推進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結構調整,加速城郊、農牧區畜牧業的發展,通過發展畜牧業,促進種植業產品優勢轉化為畜牧業經濟優勢。

其次要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高度重視農牧業品種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再次是要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優化農牧業區域布局,選準主導產品,扶持龍頭企業,將農畜產品加工、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農畜產品流通等作為發展的重點,提高農牧業綜合效益,促進農牧業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

(二)加大投資力度,促進農牧業科技進步和農牧民素質提高一方面,西藏各級政府要加大農牧區和農牧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農牧民受教育程度低,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農牧民素質。

(三)著力打造名優品牌,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推進特色農牧業發展1、著力打造西藏綠色農牧產品的名優品牌。

首先,要依托特色資源優勢,著力開發包括青稞、蠶豆等農產品和藏藥類產品等在內的名優產品。鼓勵支持建立農牧區生產基地,扶持特色產品加工企業。

其次,要著力開發以蟲草、靈芝等珍貴的特色產品為原料加工的藥酒飲料、用西藏特產的中草藥加工制作具有特效的新品牌藏藥、以高原牦牛肉為原料加工制作的肉干制品等在內的特色產品。

再次,政府部門應建立綠色食品生產專職機構,其任務是構建農牧民與上級管理部門、農牧民與科研技術機構、農牧民與龍頭企業之間的紐帶,為綠色食品開發進行全方位服務。依托龍頭加工企業的運作機制、規范和管理方式、廣泛的市場信息,帶動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2、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發展。

針對西藏特色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不高,企業小、散、弱、差的問題。努力增加農牧業產業化資金、人力、物力投入,重點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把龍頭企業作為結構調整的拉動力量。

第一,切實落實好龍頭企業的土地、財稅、金融、經貿和人才優惠政策。

第二,妥善處理企業與農牧戶的關系,鞏固“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第三,可以與國內外資金雄厚、科技水平較高、管理先進的企業聯合起來,組建農牧產品企業集團,在國內外市場上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第四,實施龍頭帶動產業戰略,將科研成果轉化、農牧產品市場開拓、原材料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提高西藏農牧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加快市場培育,完善農牧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首先,要積極培養牧民的市場意識,樹立“效益第一”的觀念,一切經營活動要以效益為中心,縮短牲畜的飼養周期,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其次,必須立足于西藏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把握市場需求和變化動態,扶持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林毅夫·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隋吉勝·西藏農牧業經濟系統分析及農牧業經濟的模糊區劃[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4·

[4]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經濟藍皮書·中國西藏發展報告(2006)[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白濤·西藏農牧區的改革[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37·

[6]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7]孫自?!の鞑剞r業生產結構分析及調整措施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