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9:26:00

導語: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凸現,我們必須在全球視野中認識和闡釋現代農業,要借鑒國際經驗,實施國際化戰略,以尋求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之途徑。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現代農業國際經驗國際化戰略

我國農業是世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產品貿易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建設現代農業對于世界農業具有重要意義。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凸現,我們必須在全球視野中認識和闡釋現代農業。我國建設現代農業,要借鑒國際經驗,實施國際化戰略,使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相融合,以促進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和諧發展。

一、在全球視野中認識“現代農業”

1.“現代農業”是一個歷史范疇

現代農業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相對于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而言的,是農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的又一個階段性狀態。

傳統農業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主要是鐵木制生產工具,以人力、畜力為動力,生產者以世代傳承的經驗和技能,以手工勞動形式進行生產活動,只能維持自給自足的發展水平。傳統農業是一種特別的經濟均衡狀態,其表現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農業技術狀況長期不變,二是人力資本相對稀缺,三是持有并獲得收入來源的動機和偏好基本未變。

從我國農業和世界農業歷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形成了傳統農業的基本體系,兩千多年的進程中,小農家庭經營制度與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征的農作技術有機結合,使我國傳統農業獲得了巨大成功,相對于全球農業,一直處于領先水平。

可是,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飛躍中,我國卻落后了,究其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從經濟分析方法中,我們可以認為,替代成本大或者說替代效應差是直接原因。比如,大型機械意味著巨大的資本投入,相對于廉價的勞動力,替代成本是大的。而這種替代如果發生在精耕細作的效益水平已經很高的基礎上,那么,即使使用大型機械也難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益水平,因此喪失了現代農業的動力。

現代農業的建設,就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就我國而言,一般認為,建國后即開始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可是進入21世紀,我國與現代農業仍有著較大差距。

現代農業仍在不斷發展。我們如果堅持常規推進,只能總是步人后塵,即使“現代”了,也還是落伍的,永遠處在相對落后狀態。現代農業,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國家比較,處于先進水平的農業形態,我們要想超越其他國家,就必須打破常規。我們可以超前構思農業發展的未來狀態,或者可以稱之為“后現代農業”,以歷史發展規律,“后現代農業”必將替代現代農業,而在這一替代過程中,我國可以占有替代成本小或替代效益大的優勢。當然,著眼于“后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

2.現代農業的特征

現代農業是一個相對概念,主要以發達國家既有現代化成果為參照,處于先進水平的農業,不同社會階段有不同的內涵,對現代農業的一般性界定也因時而變。在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以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肥化來概括現代農業的特征。后來有所變化,也基本上是這“四化”的延伸。1979年以來,對現代農業又有新表述,比如,以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和社會化代替后來的“四化”,又如,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管理、現代農民來界定現代農業,等等。

從全球視野看,世界各國農業現代化有著同共的特征,那就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工業部門的介入、現代要索的投入、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服務體系的建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使農業在形態上成為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的農業。

同時,我們也不應當忽視,不同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是由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決定的。如果忽視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將現代農業的建設簡單地看作是一些數據的變化,簡單地認同和重復發達國家的模式和過程,忽視本國農業的特色,這必然有礙于現代農業的建設。

進入新世紀,現代農業又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標準化農業,運用“統一、簡化、協調、優選”的原則,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制定實施標準,推廣科學生產操作規范,促使農業向專業化大生產發展,幾乎每個生產、加工、銷售的環節都實現了標準化,又如,工廠化農業,是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全天候、反季節、周年性的企業化規模生產,再比如信息化農業、多功能農業等。

對我國而言,尤其需要認真對待的是,建設現代農業,不僅表現為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更主要的是使農業成為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通過調整工農關系,使農民成為一個享有平等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的集團。這要求不僅要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而且還要實現農業經營制度的現代化,甚至可以認為,制度變遷是建設現代農業之關鍵所在。

不論從生產方面講,還是從制度方面講,我們所建設的現代農業,必須具有現代農業的一般特征,同時,雙要構筑趨勢性特征,立足于國情,著眼于未來,善于突出特色,勇于超前設計,才能使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強基固本、超凡脫俗。

二、現代農業的國際經驗

發達國家在建設現代農業的實踐中,已經嘗試了各種模式,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對農業必須有足夠的保護力度

美、日、歐盟各國對農業的保護力度相當大,利用各種支持性政策、優惠性政策、補貼性措施保護農業和農民的利益,可謂名目繁多。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農業支持政策,如對主要農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和休耕補貼等。進入新世紀,美國又通過了《2002年農業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的投資力度。歐盟也非常重視利用共同農業政策,加強對農業的補貼和保護,1962年制定的共同農業政策對改變歐洲農業落后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歐盟國家的政府支持和補貼達到農民總收入的60%以上,這個比例在美國和加拿大分別達30%和40%左右,據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估計,日本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來自政府的優惠政策,而在我國,我們的農民在其收入中,來自政府的支持性收入能占多大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從這一視角作分析判斷,可見我國對農業和農民保護的力度遠遠不夠!

2.政府充當農業投資的主體

相對于其他產業,農業自我積累的能力較弱,所以更需要外部投資。西方國家政府對農業投資的力度都很大,充當了農業投資的主體。有資料表明,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農產品信貸公司和農作物保險公司進行農業投資占農業總投資的40%以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資,可超過農業總投資的一半。這樣,就充分保障了農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3.重視對農業的科技支持

美、日、歐盟的科技創新體制各不相同,但是都支撐了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了科技進步。并且,科技進步致力于支持農業發展,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相當高。日、韓等國曾提出“科技立國”、“知識產權立國”等口號,對農業的科技支持力度相當大。另外,這些國家完善的農業推廣體系有效地擴散了農業技術,促使農業成為了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可現代農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特征,一是以生物工程為主的科技化,如全球知名的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技術、驅蟲祛病工程等;二是以衛星定位遙感技術為主的信息化,單靠農業自身是實現不了的,必須有工業、科技、金融等產業的全力支持和合作。4.尋求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表明,農業現代化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個國家通過什么途徑、采取什么方式走向現代農業,是由其國情決定的,如資源條件、社會背景等因素。一般來說,土地資源豐富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往往從技術改革起步,走資金集約或技術集約的道路,如美國等。人多地少的國家則從勞動力集約起步,利用生物技術,發展精細農業,如荷蘭等,注重發展設施農業,搞“溫室”革命,走向現代農業。我們也應從國情出發,尋求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

三、現代農業的國際化戰略

我國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以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主體地位建設現代農業的,我國農業不可能也不可以游離于世界農業之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實施國際化戰略。

1.加快農業投資立法,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資保障機制

政府要切實轉變觀念,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不斷加大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支持力度,并尋求建立一種穩定機制。繼續實行農業的各種直接補貼,適當擴大補貼范圍。例如對種植業,除小麥、水稻外,還應對棉花、雜糧、油料等進行補貼;對畜牧業也應適當補貼,也可以對生產資料進行補貼,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積極尋求改革,完善補貼方式,強化補貼作用。完善財政支農管理方式,整合支農投資,提高投資效率。繼續深化改革,拓寬農業投資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

2.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強化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支撐

政府要加大對農業基礎科研的投資,完善農業基礎科研設施建設,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供應。同時,重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調動社會力量,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長效機制。

對于農業技術的選擇,應結合國情,有所側重。國外學者確立的“誘導技術變遷模型”理論認為,現代農業技術分為替代勞動的機械技術和替代土地的生物化學技術兩類。我國,相對于富裕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的稀缺是顯然的。所以,在技術選擇上,應借鑒日本、荷蘭、以色列等國的經驗,盲目機械化是不可取的。

3.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我們一直強調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什么標準為依據?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置我國農業于全球農業體系之中,從全球農業分工出發,確定我國農業的相對優勢,從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兩個層面作出選擇,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樣才能培養出我國農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國際市場。

4.健全農業品市場體系

現代農業是市場化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政策引導,建立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改善農產品流通的條件和設施,是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的重要條件。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農產品的質量檢測和市場服務,是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基礎工作。扶持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開展市場營銷、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資購銷、農產品儲運等活動,是農產品運輸體系服務于現代農業的功能所在。

5.農業企業化制度設計是當務之急

以建設現代農業的動力機制看,農業企業化制度設計甚至可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引擎。現代農業是在農業商業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農業組織的企業化是這一過程的必然結果。所謂農業組織企業化,就是農業生產經營單位與工商企業的趨同。建立現代農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農業制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新華網()2007年1月29日

[2]山東省人民政府調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東省政府系統優秀調研成果選偏.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潘偉光郭善民:又快雙好發展現代農業,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載中國農村經濟,2008年第1期

[4]陸世宏: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5]鐘甫寧朱晶:結構調整在我國農業增長的作用.載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第7期

[6]洪民榮:市場結構與農業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