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與服務政府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30 11:43:00

導語:行政改革與服務政府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改革與服務政府建設思考

【內容摘要】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總體上來說仍然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的服務政府,這是新的行政改革的必然選擇。服務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內,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建設服務政府,提高公務員素質是關鍵,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服務中心、發展電子政務是重要方式與手段,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是有效途徑。

【關鍵詞】行政改革服務政府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軌,我國先后進行了5次比較大的行政體制改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總的來說,行政體制改革的步伐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步伐,有必要進一步明確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的服務政府。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職能轉變滯后——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以精簡機構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改革建國以來從未停止過。但精簡機構僅著眼于傳統行政體制的外部特征,故歷次改革多屬于調適性改革。由于沒有也不可能觸及傳統體制的內在矛盾,調適性改革必然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軌,我國先后進行了5次比較大的行政體制改革,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前三次機構改革的重點是精簡機構、轉變職能。1998年開始的一輪機構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比較大的行政體制與政府機構改革。除國務院辦公廳外,改革后的國務院的組成部門由原來的40個精簡為29個;撤銷了專業經濟主管部門,加強了相應的行業協會建設。各部門實行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大幅度裁減部門內設機構,重新界定各部門職能。行政人員從3.2萬人減少到1.6萬人。1999年開始,省以下各級政府機構也開始相應改革。2003年的機構改革,在1998年機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目標,圍繞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積極探索,逐步完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著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近年來共取消和調整了3001項行政審批項目。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明顯提高,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能力明顯增強。但總的來看,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仍比較弱,還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就社會管理而言,我國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是政府與社會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它導致社會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最終影響到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同時,這種管理模式還使政府部門機構臃腫、層次重疊、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

就公共服務而言,一是政府仍然承擔了過多的公共服務職能,政府控制公共服務的范圍仍然過寬,難以滿足社會投資多元化與消費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政府側重服務的投入而輕視服務的結果,為公眾服務的觀念還未完全確立;三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存在著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等問題。

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行政改革的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服務政府——行政改革的必然選擇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增進人民的幸福與安寧應當是政府的職責。服務政府的根本任務就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社會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是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仍然較為嚴重,舊體制下最困難的問題被積淀下來,轉型時期的特殊問題也已凸現。政府直接管理經濟、地方保護主義、部門與行業壟斷、假冒偽劣等問題仍然存在,這些既不符合WTO規則,也嚴重影響了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規范發展。服務政府,正是改變過去政府管理中不規范、不完善的地方,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強與改善宏觀經濟調控,規范市場、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務政府為其主要目標。

所謂服務政府,是相對于管理型、權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內,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其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服務政府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在我國,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就是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競爭力是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相一致的,是我們構筑國家“軟實力”的基本要素。一個服務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張揚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實現了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的“制度化形態”,并在社會實踐和改革過程中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離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憲法原則和我們黨的執政理念談服務政府,這個服務政府就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第二,服務政府是一個民主和負責的政府。就是說,是一個人民民主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質,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國憲法所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特別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憲法規定的這“四個民主”權利,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在現實的制度安排中一個都不能少。公民通過正常程序和渠道參與國家治理,表達自己的愿望,是服務政府的本質特征,惟其如此,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服務政府。

第三,服務政府是一個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現代政府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前提。我國政府就其本質來說,是依據憲法原則建立并按照憲法原則運作,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憲法并按照憲法原則辦事,才能在全社會樹立政府的權威,確立政府的社會公信力。一個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個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認真的落實。建立服務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須尊重憲法精神,按憲法原則辦事,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相信政府,政府服務才能為群眾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關鍵環節。

第四,服務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核心是在公共財政和預算以及財政轉移支付的導向上,要真正關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錢真正用到惠及千百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生活幸福的事業上來。要真正關心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必須下決心把錢投到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乎千家萬戶生活命脈的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勞動力失業和培訓、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安全和秩序等方面來。這些都是一個服務政府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是關乎國家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國家戰略產業,搞得好與不好,直接決定著我們黨和政府執政的物質基礎,決定著人心向背,決定著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要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建立服務政府,就是要把這些方面作為公共財政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實通過預算硬約束保證公共財政的正確使用。

第五,服務政府是一個實現了合理分權的政府。合理分權是完善政府治理、優化政府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服務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分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分權;上下級之間的權力下放;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之間的權限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限劃分等。合理分權是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合理分權是我們建立服務政府所遇到的一個最復雜的結構性難題,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社會失序和國家混亂,這是我們在分權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但分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合理的分權至少可以帶來以下幾點好處:第一,最大好處是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為管理幅度過大而造成管理失誤;第三,可以減輕中央的財政負擔;第四,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利益;

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處是有利于建立問責制政府,轉移政府責任,明確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績效評估。實現合理分權,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建立服務政府的基本前提。

三、服務政府建設之路

(一)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是建設服務政府的關鍵

建設服務政府,首先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所謂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不僅是指公務員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更是指公務員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強烈的服務意識。培養公務員的服務意識,必須強化公務員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敬業精神,提高公務員的業務能力、服務本領。具體而言,要著重強調以下三點:一是主動性。國家公務員要有主動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熱情,善于發現問題、了解問題,會做調查研究,能夠以敏捷的反應能力去體察、了解社會客觀事物,并積極預防和解決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國家公務員能夠積極回應民眾的需求,為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達到行政目標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尋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經濟的途徑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機關的活動以及相關的制度對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因而國家公務員在理念上,要承認社會公民具有平等的權利。政府所提供的機會和福利盡可能地在社會成員之間公平分配。在具體的施政行為中,要有一種“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親而優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視。消除個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維護社會公正與正義。

(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服務政府的重要舉措

根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個原則。一是合法原則。即設立和實施行政審批必須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依據的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必須公開。沒有規范性文件依據,而依部門內文件設立的審批事項一律取消;二是合理原則。指設立和實施行政審批必須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政府實施有效管理;三是效能原則。要求簡化程序,減少環節,方便群眾,強化服務,縮短時限,避免多頭、重復審批,提高效率,以較小的行政資源的投入,實現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標;四是責任原則。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有行政審批權,就要對審批的事項負相應責任。行政審批機關不履行、不正確履行對許可對象的管理職責或者違法審批要追究責任,依照有關規定,給予有關責任人相應的紀律處分;五是監督原則。即對行政審批機關行使審批權進行監督制約,保證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審批權,維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相對人對審批提出異議,要做出書面答復,并告知有申請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審批機關要及時處理舉報、投訴,將處理結果通過適當方式回復舉報人、投訴人。“合法、合理、效能、責任、監督”五項原則是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在實際運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強調其中一項或幾項。特別是要把握合法原則和合理原則的有機統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則的審批事項,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則,該項審批也應通過立法程序予以取消;雖然符合合理原則,但不符合合法原則,則應通過相應的立法程序,制定規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確定。

(三)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是實現服務政府目標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務中心就是將原政府職能部門的各項職能集中到一個大廳,面向服務對象統一提供對口服務。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別找各部門科室,就在大廳內一次性解決問題,由跑多門變為進一門。與行政服務中心相配套的制度還有首問責任制和公開承諾制。首問責任制要求第一個受到咨詢的公務人員負首要責任。如所詢問事務屬于本窗口職責范圍則必須負責接待并為之辦理所有事務,若不屬于本窗口服務內容,則負責指點或幫助聯系相關部門人員接待,不得推諉搪塞。公開承諾制度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政務公開。行政服務中心的一切服務項目、辦事程序、服務時限及管理規章一律公布于眾,對服務質量和提供速度進行公開承諾并接受群眾監督。“一站式服務”、首問責任制與公開承諾制構成了行政服務中心的核心運轉機制,是行政服務中心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是對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和揚棄,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創新。行政服務中心通過將審批、審核事項集中辦理,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通過“陽光下作業、規范化管理”的形式,公開所有辦事過程,使行政活動過程和行政權力的運用公開化、透明化,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服務政府打下良好基礎。

(四)發展電子政務是實現服務政府的重要手段

電子政務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起以為公眾服務為導向的政府。發展電子政務屬于政治體制改革范疇,電子政務的實施過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提高服務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廣泛地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的過程。公眾由此可以獲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資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體、更個性化的服務。電子政務的公開性決定了上網的政府必須實行政務公開。首先是要求政府行為公開,無論是政府決策還是政府審批都不能實行暗箱操作,必須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接受人民的監督。再就是要求政務信息公開,凡是法律規定需要向公眾公布的政務信息都必須上網,向公眾公開。

(五)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是實現服務政府目標的有效途徑

公共服務社會化主要是指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大量地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即從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完全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提供轉變為政府利用社會的力量由社會自治或半自治組織以及私營企業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一些私營部門、獨立機構,社會自治、半自治組織等社會組織都將成為公共物品及服務的提供者,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務展開競爭。政府通過對社會力量的組織、利用和管理,實現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規模和開支的情況下改善公共服務,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務社會化可以使許多非政府機構加入到公共服務和產品的提供隊伍中來,這樣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職能轉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基礎設施的建設,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劃槳”,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這也是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前提要實現公共服務社會化,政府必須廣泛采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將社會服務與管理的權限通過參與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給社會中的一些組織,授權并運用政策鼓勵社會中介組織、社區或私營機構承擔一些公共服務事業和產品。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會的成長,大力培育、發展和規范社會中介組織,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建立社會自我管理機制,將成為政府社會管理模式改革的實踐取向之一,亦是建設服務政府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