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文化教育初探
時間:2022-09-27 10:49:50
導語:農村婦女文化教育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閱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山東婦女受儒家影響至深,但是在文化教育上是落后的。20世紀初以來,山東婦女飽受軍閥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苦。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山東婦女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但婦女的閱讀并沒有很大改善,這與當時的環境息息相關。加強和改善婦女的閱讀現狀仍是今天我們黨要努力的目標。
關鍵詞:閱讀;山東婦女;文化教育;社會地位
閱讀是人類自文字發明以來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娛樂休閑和自我滿足的重要手段。《中國讀書大辭典》對閱讀的定義是指一種從書面語言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對閱讀的定義是看文字、書報并領會其表達的意義。中國古人認為“人不讀書,其猶夜行”①。對女性來說,閱讀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是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②,是女性獲得自我進步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1955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JulianSteward)首次提出“文化生態學”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眾多學者在借鑒斯圖爾德觀點的基礎上,對文化生態的內涵進行了較全面深刻的探討,文化生態的基本因素與特征可概括為:文化系統是由文化主體及其環境共同構成,是一個各部分、各因素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系統內部有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流動,在整體上又是運動、變化的。③山東農村婦女是本文論述的主體,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今天,已經走過近70年的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山東農村婦女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文化發展方面,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歷史高度。本文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山東農村婦女的文化教育做一論述,從中理清在文化發展中,閱讀的缺失對女性發展的影響及這種女性閱讀的缺失導致的文化生態的失衡。
一、新中國成立前山東農村婦女的閱讀狀況概述
閱讀的前提是識字,只有認識文字才能進一步閱讀,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山東農村婦女在儒家思想文化熏陶下,恪守封建倫理道德,教育非常有限,僅有少部分婦女才能讀書接受教育。廣大底層婦女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為鞏固社會穩定禁錮思想,統治者在這一時期也編制了一些婦女教育讀物,內容主要是針對廣大婦女的世俗生活,注重讀物的通俗易懂和趣味性,“以方便村姑民婦記誦”。④有利于統治階級的婦女民間讀物得到廣泛流傳,對于不識字的婦女來說,是口口相授,或是父母家長講給女子。20世紀初期,中國大地興起新文化運動,提倡女學,如梁啟超就指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昌而明之,推而廣之”⑤的口號,號召全中國人行動起來,開展救國救亡的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倡導了解放女子的系列活動,似一陣微風拂過山東大地,但是對廣大的山東農村婦女來說并未獲得根本改變。民國時期山東軍閥治魯,民生凋敝,戰亂不已,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大歷史背景下,短暫的新農村運動并未給底層廣大農村婦女帶來大的變化。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動廣大農村婦女展開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前山東婦女幾乎處于文盲狀態。為提高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消除文盲,中共頒布了許多促進婦女教育的文件,設立了婦女識字班、婦女分校、農救分校、冬學等。高密縣發行的民眾識字班紀要里有以下記錄:本縣為掃除文盲推進語文教育計,除按照省令設民教普及區外,本縣各村遍設民眾識字班。截至本年五月止,全縣一千零十六村,設有民眾識字班者,已達八百余村,共計學生二萬余人,其掃除文盲之效力,較之兼辦民校,增加數倍。并推行系列民眾識字班的實施辦法,如各村一律設民眾識字班,凡年在13歲以上45歲以下不識字之健全民眾均可隨意入學;各班每次上課以教授三生字為準則,但所用時間以二十分鐘以內為限;各班學生如有困難耽誤上課者,須隨時求教同學或教員補習之;等等。⑥各分校中的學員,不分文化高低,不論年齡一起上課。在村莊較大、人數較多、教師也較多的地方,實行單式教學;為解決因職業興趣不同,出現了集中領導、分散學習的形式。而其所學的教材則是以愛國、抗戰為主題,為宣傳婦女抗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⑦通過學習,山東農村婦女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提高了民族意識和政治覺悟,改變了束縛在農村婦女身上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抗戰時期受條件限制,農村婦女的教育是不徹底的,但這一時期的山東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教育下,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提高,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里,為了民族和自身的解放做出了貢獻。抗日戰爭帶給了山東廣大人民深重的災難,但是同時也在戰爭中鍛煉了廣大的農村婦女,在救亡圖存的嚴酷環境下“山東婦女在抗戰中站起來了”,⑧她們走出封閉的家門,逐漸跟社會洪流匯合,與時代共進退。識字班的舉辦隨著山東抗日戰爭勝利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據山東省婦聯報告,該省在1947年識字班的設立非常普遍,幾乎達到了“莊莊辦學,人人入校”的情況,但在1947年國民黨對山東發動重點進攻后,識字班工作因照顧不夠都垮了。⑨1946年6月至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軍隊的大肆進攻下,山東解放區的面積急劇減少。經過艱苦的戰爭,1948年9月國民黨對山東的統治才徹底結束。1949年3月成立了山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8月,山東全境獲得解放。解放戰爭勝利后,恢復和發展婦女參加識字班,成了婦救會的任務之一。當時的民歌民謠也體現了廣大農村婦女學習文化的熱情和期盼,“識字班學文化,又能寫又能算,不做那睜眼瞎。婆母娘啊,不做那睜眼瞎。”⑩面對社會上舊勢力的重重阻礙,廣大農村婦女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擺脫舊勢力的束縛,以巨大的進步詮釋著新形勢下自身的新面貌。識字班也成為山東一些地區青年婦女的代稱,充分說明了舉辦識字班的廣泛性和普及型,在促進婦女生產和發展轉變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后山東婦女權利地位的提高及教育地普遍展開
在中國共產黨地領導下,解放后的山東婦女獲得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大翻身。解放后山東90%以上的市縣建立了婦女組織,這些婦女組織的中心內容之一就是發動和組織婦女進行生產。農村婦女已經成為農村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為了掃除文盲,加強文化建設和鞏固新政權的統治,我黨繼續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如各地農村利用冬季農閑的時候繼續組織進行冬學,山東省人民政府文教廳關于開展1950年冬學運動的實施計劃中就包括:進行保家衛國的政治宣傳,冬學的人數,時間以及教材、師資,建立農民業余教育委員會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未出臺以前,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一章“總綱”第6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和生活各方面,均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中國女性取得了全新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再次重申了婦女的權利。在文化教育事業中,黨把教育視為個體生存的基本權利,賦予了女性與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權,特別關注女性教育,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女性的教育權,女性教育上升為國家行為。1949年到195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年里,黨領導山東人民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生產,實行了系列文化教育方針政策。加強了宣傳文教等方面的工作,為了貫徹黨的政治領導及各項方針政策,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召開的宣傳教育會議上,當時的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副書記傅秋濤就指出“干部的文化教育和理論教育是今后最嚴重的任務,必須提高文化水平和理論水平”。新中國的成立使山東婦女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解放,第一次在國家政策下實現了男女平等。在此背景下,山東廣大農村婦女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的精神,促進了山東經濟的發展。據統計,1950年上半年,山東在老區參加農業生產的婦女已達婦女勞動力總數的50%~70%。1951年—1952年間,全省參加農業生產的婦女人數又有顯著增加,成為了農業勞動中的主力軍。各級婦聯配合相關部門大力開展婦女文化教育,在全省城鄉普遍辦起了婦女業余學校和婦女識字班。1951年全省農村有79萬婦女參加常年民校的學習,占整個民校學員的1/2。1952年根據省政府的指示,大力開展冬學運動,以試辦速成識字班進行掃盲為重點,收到了顯著成效。推廣速成識字法,婦女嘗到了甜頭,高興地編出順口溜:“速成識字方法真是好,兩千生字跑不了,速成識字方法搬上臺,文盲帽子摘下來,提高文化用途大,建設祖國有辦法。”廣大婦女真正成為了一支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不可缺少的力量。
三、閱讀的重要性及在新中國成立后山東農村婦女閱讀的缺失
閱讀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文化活動過程,關于閱讀的論述和意義有關學者已經做了較多論述,首先閱讀的定義大體上是“閱讀是建立在一定技術形態和物質形態基礎上,受社會意識和環境制約而形成的閱讀價值觀念和閱讀文化活動”。閱讀是一項個體主動的活動,同時受客觀條件制約。人類有了文字的歷史,就伴隨著閱讀地進行,在古代就非常重視閱讀,不論是學而優則仕,還是避退朝野修身養性,閱讀都是個人極其重要的生活體驗。新中國的成立,為婦女廣泛開展閱讀活動提供了可能的外部大環境,但閱讀的主體是個人,或者是讀者,讀者是閱讀活動文化意義的承載者和體現者。閱讀起步落后的山東婦女在新的環境和政治形勢下,阻礙其閱讀的因素眾多,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閱讀習慣,比如即使在近代歐洲舊制度下,閱讀經常是一個集體和公開的活動。而閱讀在中國,歷來是男人和社會知識分子及其精英的事,婦女是附屬,關于普通婦女閱讀的記載匱乏,即使到了近現代仍未徹底改變這種狀態。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讀書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活動,只有重視讀書,國家的民族素質才能得到提升、才有較好的民族精神境界。閱讀在個人和民族層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相對于女性閱讀來說,意義更加明顯。就像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說的:“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控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從這方面來說,女性閱讀更要引起社會重視。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中,加強全社會閱讀是必須和可行的。18世紀末的德國就曾經掀起了一場“閱讀革命”,其影響可比肩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經過這場閱讀革命的洗禮,讀書成為德國新興中產階級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廣泛地接觸圖書、閱讀圖書,舉辦文學沙龍,創辦圖書館,促進了文化學習。提高了德國中產階級的文化涵養,更拉開了整個社會熱衷讀書的大幕,孕育了德國人厚實的閱讀根基。閱讀不論從個人自身成長來說,還是社會整體發展看,都具有重要作用。山東農村婦女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在我黨的領導下開展的識字教育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受經濟發展落后和鞏固政權的政治需求的影響,新中國實行的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使我國順利地完成了經濟上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村的經濟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政治上,鞏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粉碎了反革命對新政權的破壞。作為農村婦女,她們在經濟政治上也獲得了徹底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受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她們在識字率和閱讀等文化方面受到極大限制。盡管在黨領導的新政權下,文化政策在女性教育上做了極大的改善,但遠沒有達到普及農村婦女教育和擴大其閱讀量的基本需求。因而在她們個人發展中,受到不平等的限制尤其明顯。回顧這一時期的歷史,在國家層面上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經濟政治地位,這是極大的進步。作為獨立的個體,婦女個人發展的結構和前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閱讀方面當時整個國家都處在極低的水平中,為了更好更快地全面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必須加強農村婦女的教育,提高她們的文化素質,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的普及。直至今天,提高農村婦女閱讀量,促進文化發展仍然是我黨面臨的問題。
作者:胡海香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
- 上一篇:中醫藥文化教育問題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路徑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