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的傳承
時間:2022-04-13 11:22:28
導語: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便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色彩,傳統文化的體現一方面是農民日常生活勞作中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時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水平和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因此優秀的傳統文化涵蓋了一定的農民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準則以及時代創新的精神,所以要大力發掘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究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們整體的國民文化素質水平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意義。
一、引言
傳統文化的定義主要是悠久的文明歷程演變成為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或名族特點的文化信息,是傳統文化演變過程中人文思想和思想觀念相互結合體現,傳統文化的體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世界各個國家乃至我國的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主要蘊含人文思想、文字形式、地方性語言、名俗活動等多方面,這些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更需要大力宣揚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促使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得到傳承。
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黨的正確領導方針下,我們國家始終秉承物質文明與人文精神共同發展的策略,進一步強調加速建設并完善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并且在完善傳統文化的同時指出要從多個方面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普及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意義和文化底蘊,從根本意義上落實人民群眾對物質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建設需求,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奠定一定的基礎。
三、從科學的視角下看待傳統文化,既要采納其中的精華又要揚長避短,全方位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一般來說傳統文化是根據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積累所傳承下來的,較完整地保留下了具有一定民族意義的歷史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華夏民族為主要源頭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相互融合與演變發展,具有一定的穩定形態的表現形式,主要通過思想理念、思維形式、人文價值、道德情操、生活生產的方式方法、禮儀的規章制度、風俗人情、宗教信仰、文學作品、藝術體現、教育教學、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等多個方式進行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內容。當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文化內容逐漸脫離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呈現出腐蝕、落后的表現形式,很難與現在時代快速發展的速度相互結合,因此逐漸會被新鮮的事物所替代,所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要更加富有現代化,從而走向世界更要托起未來的新時代,需要時刻秉承汲取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精華,與西方文化相互結合,懂得取舍有度,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廣為流傳的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文化信息需要我們去大力宣揚這種精神,在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更要注重與社會發展相滲透,總結實踐經驗加以創新,在西方文化中主要涵蓋科學科技的精神體現、民主的思想、法制法規的建立等等文化成果,我們雖然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是我們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吸收和消化,轉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促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更加完善。
四、結合實際情況通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改革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從根本上落實維護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承載體。傳統文化往往會用不同的載體呈現,而且一般會選用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事物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例如最常見的村落整體面貌、寺廟的建筑結構、石碑雕刻文字、古城遺址等規模比較大的建筑體,同樣也有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物質載體,例如少數民族的服飾、各種用途的器皿、農用工具、園林建造、雕刻雕塑等美術工藝品,都需要專業人員加大力度的維護和監督。想要讓傳統文化真正地走進人們的內心深處,還是需要我們大家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多途徑、多渠道、多方位的進行傳播和宣傳。在弘揚優秀文化的載體上加大宣傳力度,根據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興趣喜好,選擇合適舒適的宣傳方式闡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要讓社會教育和學校開展的教育活動相互結合,通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將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底蘊滲透到當下發展的社會中去。例如我們國家的國粹——京劇,有計劃有目地的培養青少年對京劇的學習興趣,從真正的意義上落實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到方方面面,為今后傳統藝術京劇的傳承奠定一定的基礎,通過培養并發掘出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水112文化傳播與審美第4卷第07期平、有天賦的青少年,同時邀請專業表演京劇人員與學生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從根本意義上做到從小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二)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入手,融入傳統文化的色彩元素。當下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飲食上由原本的五谷雜糧蔬菜水果被洋快餐的垃圾食品所取代,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們國家孩子們的體質越來越差,在風俗習慣上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人們越來越喜歡過國外的圣誕節、感恩節等節日,人們越來越喜歡過洋節,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風俗節日在不斷演變中失去了原本的節日風俗氣息,所有節日統統變成了飲食節日,例如我國的端午節成為了粽子節,中秋節成為了月餅節,把原本走親訪友、互送禮品、掃墓祭祀、風俗節日會演的傳統文化全部進行簡化,逐漸人們對風俗節日的了解越來越少,節日風俗氣息越來越淡化,身處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慢慢遺忘了過節的真實意義,所以更應該在大家的衣食住行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本質,例如在改變周圍環境的傳統文化氛圍,穿著具有代表性的唐裝、漢服、旗袍或中山裝,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品鑒中國的茶文化和酒文化,只要把傳統文化加以創新和改革,就能夠讓傳統文化再次綻放新的色彩。(三)通過多種途徑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電視頻道和多媒體網絡能夠大范圍的弘揚傳統文化內容,例如在電視頻道中開設以文化素養為主的欄目,大家在觀看詩詞大會、經典永流傳等節目的火熱播放下,帶動大家長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鼓勵大家創新思維動手創作詩詞內容,這足以說明只有將傳統文化內容與多樣的傳播手段相互結合,就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賦予一定的時代內涵和生活氣息,通過改變表現手法更好的當下時代更好的緊密結合,充分散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四)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相互滲透、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互結合,加強傳承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要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互結合,以此為根基努力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出去,促使更多的人群認真了解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傳統文化和自己主人翁關系的意識,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信念,從根本意義上讓人民群眾認識到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傳統文化背后存在重要價值和意義。
五、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密切聯系
群眾文化的發展是動態的,然而傳統文化的演變歷程也是動態的,由此可見兩者從性質上來說有一定的共同之處,群眾的文化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有緊密聯系,那是因為在長遠歷史演變中群眾文化的發展源自于傳統文化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由群眾通過繼承和弘揚推動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在群眾中進行開展,所以,久而久之傳統文化逐步成為了群眾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群眾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完善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種情況的發生往往會對已經穩定的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文化會逐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會給予傳統文化一定的動力和活力,促使傳統文化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樣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更加完善,同時也能夠適應群眾對傳統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力。
六、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群眾的需求中不斷地尋求創新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推動下,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原本的位置上,隨著社會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傳統文化在群眾中傳承也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主要是以圍繞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為核心,創新是當下社會發展中必須要突破的地方,各行各業都不要不斷的突破創新和改革,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和所有文化建設是一樣的,需要將已有的歷史中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互結合,掌握發展中的形式變化,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最為璀璨的瑰寶,需要在群眾中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內涵,始終要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傳統文化其中的作用價值,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直接傳播或藝術變現方式呈獻給廣大群眾,通過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的服務和教育廣大群眾,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提高群眾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質以及文化內涵,在傳承優秀文化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掘并探究群眾中非物質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將更多地傳統文化走進群眾的實際生活中以及群眾的視野中去,促使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中,讓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承。
七、結語
總而言之,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需要結合人文精神以及物質條件的共同推動進行,同時更要盡量保留原有傳統文化的本質和內在含義,最大限度的展現傳統文化蘊含的無限魅力,在優秀傳統文化興起的時期,讓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不斷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芮瓊,曹俊嶺,王海.皖北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研析[J].宿州學院學報,2017,32(12):72-75.
[2]李庚.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農村非物質文化保護研究[J].人文天下,2017(1):74-77.
[3]林惠貞,林玉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基于漳州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分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39(2):51-54.
[4]彭藹瑩.淺談文化館數字化建設與應用——以東莞市數字文化館為例[J].參花(下),2018(01).
[5]宋金江.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活動新模式初探——淺談邊疆“基層文化帶頭人”數字化管理的措施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4(46).
[6]張金亮.互聯網思維助力文化館數字化建設與服務[J].大眾文藝,2021(01).
[7]周美彥.文化館如何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J].智庫時代,2020(01).
作者:許會鋒 單位:許昌市群眾藝術館
- 上一篇:基于區域文化的景觀設計運用探究
- 下一篇:河套傳統地域文化傳承下美術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