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傳統地域文化傳承下美術創作研究
時間:2022-04-13 11:25:41
導語:河套傳統地域文化傳承下美術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養我們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意識;另一方面,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有利于增強公眾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增強區域凝聚力,為社會發展注入動能從而提高地區城市的質量和活力。當代河套美術創作由地域因素、時代因素、民族因素、精神因素等構成其完整的審美價值體系,藝術家們在作品創作中融合巖刻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極具特色的民俗民間符號等元素進行了精神審視的現代探索。有鑒于此,全文由以下幾部分內容構成:總論、河套地區民族風情的審美發展、河套地區跨越歷史的巖畫新寫意發展、河套地區傳統地域文化的審美回歸。
關鍵詞:地方特色文化;河套元素;美術創作;審美發展;精神探究
一、引言
“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學者們對這個概念的解釋也不同,可以說,由于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看法也不同,但總的來說只有兩種范疇,一種是廣義的文化,另一種是狹義的文化。正如張岱年教授的研究結論所認為,“文化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文化是指文學藝術。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一切,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結果。”地理對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是文化生成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國疆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各地地勢、氣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東西南北中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社會風俗等各不相同,于是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極具鮮明特色的地緣文化,它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體多元”文化結構的重要支撐。一般而言,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對一定區域的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動,包括生產生活、風景名勝、文化風情和民俗民間藝術等歷史遺跡。區域特色文化的傳播,對于現代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人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伴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地方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巴彥淖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區域地理優勢,文化脈絡清晰、底蘊深厚,這里不僅有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延續下來的陰山巖刻,還有世代相傳的古老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它們融合孕育了豐美的河套人文,它們共同承載著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脈絡。在新時期,河套地區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孕育、成長了一大批以河套元素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他們從不同視角對河套傳統地域文化元素、質樸民風、民俗風情和民族習俗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反思,作品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贊美與追求,勾勒出新時期多元文化并存發展背景下藝術家的精神特質與審美情懷。
二、河套地區民族風情的審美發展
進入新時期本土藝術家以河套基本元素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中,創作出一大批具有獨特審美情感和風格的作品,這種尋求自身繪畫語言與方式的探索也成為本土畫家的一種普遍意識。以張建國、李貴祥、孟保和、張志堅、瞿彥軍、烏蘭等本土畫家為主要代表。他們的作品大多從本地的傳統文化元素、民俗風情及各民族質樸的人物形象中尋求探索創作原型和生命意識。他們對于民族、民俗、民風的關注與描繪成為這一時期本土美術創作的主流和審美追求。張建國教授作為河套地區新寫實主義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不僅反映了當地的民族、民風,并且對當代社會問題保持了一種藝術家的敏銳認識和深刻理解,在精研繪畫技法精髓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內心完全融入藝術的表現中,他筆下的畫面具有一種寧靜典雅的美感。正如邵大箴先生為張建國的油畫作品集——感恩生活所寫的序中提到的“牧區茫茫草原給他以無窮的創作靈感,也賦予他的寫實藝術以浪漫情愫,這既表現于題材內容的含蓄,主題點到為止,予人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也表現于光線、色彩、構圖等繪畫語言中更多激越的感情色彩。”畫家在繪畫中一直秉持忠于現實,忠于內心的態度,其作品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詩意情懷。畫家在作品中贊美和歌頌了當地各族人民性格中的熱情、奔放和激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張建國教授的作品將形式與造型、形式與色彩相結合,以嚴謹的藝術態度和深入的技藝水平將本土的寫實油畫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他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是一個永不停止的學習者、探索者。他的油畫描繪了河套地區普通人民的普通生活,贊美了新時期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弘揚了社會主旋律及主流價值,彰顯了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孟保和教授在重大民族、歷史題材的大型藝術創作實踐中,表現出對繪畫價值和繪畫精神的思考和認識以及對地方傳統文化的探索與挖掘。他的作品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繪畫語言與色彩語言,強調形象的敘事性和藝術真實,十分注重色彩與布局結構的關系,畫面構圖富有張力,這無不體現了藝術家對創作主題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思考。其作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于作者以再現歷史事件為新的出發點,挖掘特定地區和特定民族的歷史文化脈絡,從藝術家的內心感知出發,以獨特的視角揭示藝術表現,搭建了一條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紐帶,揭示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濃縮和升華了對民族藝術價值的表達。
三、河套地區跨越歷史的巖畫新寫意發展
陰山,就像一道屏障,造就了巴彥淖爾“南北兩原、中間一山”的獨特地貌,也成為北坡游牧文明和南坡農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線。有著“千里畫廊”美譽的陰山巖刻,則完整展示了河套地區祖先的生產過程、生活風俗、宗教信仰及崇拜,是河套祖先留給后世子孫的一部記述專著。從陰山巖刻的大量發現到申遺,其文化價值也在逐步凸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以陰山巖刻為基本素材進行藝術創作。這其中的本土畫家以張志堅、瞿彥軍、烏蘭等為代表。他們的作品中融合了陰山巖刻的美學元素,開啟了現代人在藝術創作中對精神審視的探索與追求。他們的作品不僅是當代鄉土藝術所關注的形象中最生動的表現,也是河套各族人民的精神圖像通過繪畫的形式語言所達到的最具視覺感知的物質載體,而對作品中狀物的寫意性探索、寫心的精神性延續也成為這些本土畫家的審美訴求。張志堅畫中的巖畫形象打破了傳統的象征性符號語言的表現方式,把西方繪畫元素與中國畫傳統水墨的表現技法相融合,將“點”的表現恰當地運用到畫面中,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覺,創造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表現手法。絢爛生動的筆墨下,涌動著原始而深沉的狂野色彩,表明了作者在創作中對精神延續和審美追求等方面的潛在轉向。這是繪畫形式語言和作品精神內涵在傳統與現代中的碰撞,是一種學理性的研究。當代中國畫的審美傾向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審美趣味,而是與傳統繪畫美學和當代廣闊的文化視野相融合。瞿彥軍教授借助于在西方繪畫研習中良好的色彩修養,以獨特的美學視野發現自然之美,反思中國傳統哲學的繪畫理論淵源,以筆墨為主要語言,堅持中國畫的精髓,在創作中減弱了色彩對比,將色彩與水墨相結合,并以不同技法和材料的綜合運用,豐富拓展了其作品本身的精神內涵,體現了藝術家在傳統的基礎上進入審美實踐的現代意識和對當代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的人文記錄的新探索。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對自然、社會、生活的審美認知,是藝術家內心穿越心靈的產物,是藝術家內心感受及情緒的真實體現。畫家在創作中把這種主觀感受轉化為一定的藝術語言,才能創作出既具體生動,又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烏蘭教授是河套地區較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女油畫家,古老的烏拉特草原游牧文化滋養著她的藝術靈魂,從她近年來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族意識的渾厚積淀,祈福和游牧標記是她探索民族情感的藝術表現方式。她作品中的形象是她內心對視覺藝術中形式美感的一種思考,是她尋求靈感的精神寄托。
四、河套地區傳統地域文化的審美回歸
河套平原是由黃河及其支流沖積形成的,地域遼闊,這里有伴隨河套平原發展的農耕文化,而對這塊土地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的關注,也成為許多本土畫家在創作中轉化地方文化元素的首選。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形式和藝術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如何在這種改變中保護、傳承、發展本土文化也成為當代本土畫家當下面臨的思考。在這樣的時代和學術背景下李桂祥創作完成了一大批反映河套地域民俗風情的作品。畫家在作品創作中摒棄了一般意義上的敘事情節,將視覺感知中的物象形式轉化為意境中的繪畫形式語言,用象征意味傳遞畫面中真實的內涵,緊扣時代主題,作品色彩艷麗與典雅并存,粗獷與精巧共生。這種運用與表現是油畫中國本土化的一個發展方向,這些作品所表現出的中國色彩彰顯了最真實的中國油畫的魅力。王春霞教授的作品基本運用的是寫實的表現手法,用獨特的視角從社會底層去挖掘創作素材,借助嫻熟的表現技法,再現平凡的生活細節,她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生活狀態及淳樸的審美品質。正如我國著名的繪畫理論家、學者梁江在其論著中所言:“藝術的力量,源自本體的精神內核。無論油畫、版畫、雕塑、中國畫抑或綜合材料的當代藝術,都不能缺少一種至關重要的精神特質,這就是其中蘊涵的人文情操和現實關懷精神。隨著現代觀念、審美價值取向和精神領域的變化,藝術家的藝術表現也變得更加個性化,隨著西方現代和后現代藝術思潮的涌入,他們的思想領域也在悄然發生著變革。這說明藝術家在創作中不僅關注現實語境的運用,也以全新的主題和內容作為社會文化變遷的“形象記錄”。
五、結語
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引領下,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巴彥淖爾市也在傾力打造具有新時代文化特色的河套地域文化。以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巖刻文化為主線的多學科文化建設體系逐步形成,為河套人文精神的傳承與發展,為加快建設河套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河套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美術創作中也需要傳承、發展,這是時代賦予當代本土畫家的使命,正所謂藝術當隨時代的發展脈絡而發展,然而,河套繪畫主題最本質的要素河套傳統地域文化的精神延續與美學思想不會改變。只有站在時展的大背景下,用時代精神重新審視河套傳統的地域文化,通過對典型形象的藝術再塑造從而去深入挖掘河套地域文化的內涵,在藝術的當代性中提取民族意識和現實精神,才能適應新時代藝術創作的主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姜廣輝.中國傳統文化簡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感恩生活——張建國油畫作品集[M].人民美術出版社,第3頁邵大箴所寫序,2010.
[3]梁江.穿越瞬間真實,現實與超越——2010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油畫)論文集[C].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0(11):136.
[4]王蕾.從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探討青年藝術的新趨勢[J].美術,2018(08).
[5]杜正華.互聯網傳播地方特色文化策略研究——以湖北鄂南地方特色文化傳播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3(05).
[6]廖禮平.中國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J].哲學視界,2010(12).
[7]于洋.圖像敘事與藝術真實[J].美術,2018(08).
[8]張曉凌著.中國原始藝術精神[M].重慶出版社,2004.
[9]老海,關宏臣.陰山古歌[J].美術,2018(11).
[10]王蕾.立足本土文化與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3).
[11]王玉瓊,練紅宇,袁小鳳.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與本土文化回歸[J].中華文化論壇,2015(6).
[12]王偉,王聲躍.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19(11).
[13]王志偉.當代河套題材美術創作的審美價值探究[J].戲劇之家,2019(9).
作者:馬奕蘭 石鑫 單位:河套學院
- 上一篇: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的傳承
- 下一篇:鄉村紅色文化創客驛站建設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