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時間:2022-01-07 11:18:16

導語: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摘要:通過對河北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況進行調研,了解中小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找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從制度、師資、家庭、環境等方面探討中小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制約因素,并從教學體系的制定、師資的培養以及課外文化活動方面提出對策,以提升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化傳承

黨的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40-41“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42。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加強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論、實踐研究、傳承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全國高度重視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加大了經費投入。那么,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怎樣、成效如何?學校如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和認知程度如何?是否有專職教師進行教學?帶著這些問題,課題組通過網上問卷形式,對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廊坊、邯鄲、承德、張家口6市及下轄縣的中小學發放了調查問卷。課題組除了采取問卷調查外,還采用座談會、個案訪談、實地參觀等方式,對部分學校(如保定市河北小學、保定市第三中學、淶水縣求成中學、正定縣第六中學、正定縣弘文中學、邢臺巨鹿中學、邯鄲市實驗小學、邯鄲市第二十三中學、張家口市宣化第二中學、承德第一中學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度調研。

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中小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現狀。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小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旨在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了解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開展情況,課題組從以下三方面作了調查。1.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較為了解的占22.45%,十分了解的占5.27%,若將兩項合并,則數據僅僅占27.72%。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一點的占66.83%,對優秀傳統文化不了解的占5.45%。由此可見,中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并不理想,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生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情況調研結果顯示,與傳統文化關聯密切的前五位分別是:傳統節日,傳統書畫、手工藝,傳統民俗、歷法,傳統飲食、服飾、建筑,傳統文學,分別占81.40%、70.32、68.53%、57.95%、55.70%。由此可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3.學生對經典書籍的閱讀情況國學典籍集中承載和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經典書籍的閱讀和學習,如《詩經》《論語》《道德經》《史記》《三字經》《弟子規》、“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最能直接把握文化的命脈以及精髓。調研結果顯示,學生每年對經典書目閱讀量基本為零的占15.85%,“一至兩本”的占59.73%,“三至四本”的占19.29%,“五本以上”占5.13%。可見,學生對經典書目閱讀的數量并不多。經典國學著作博大精深,其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具有典范性、經久性,是中華優秀文化和精神成果的典范之作,閱讀經典著作可謂是中小學生的人生必修課,必須加強。(二)中小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關于中小學生主要從哪些途徑學習傳統文化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通過書籍報刊的占74.21%;通過校園活動的占66.83%;通過電視廣播的占46.50%;通過網絡的占42.01%;通過課堂講座、社會實踐、親朋好友等其他途徑的分別占35.23%、37.84%、35.41%。可見,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主要是靠書籍報刊、校園文化活動以及電視網絡媒體等。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如果學校開展系統、專業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生就能更好地學習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此,我們對學校開設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沒有開設相關課程的學校所占比例最高,約35.51%,說明有很大一部分學校并沒有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造成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其他學校每學期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1~2次的占26.81%,每月開設1~2次的占14.49%,僅有23.19%的學校把課程設定在一周1~2次,課時量遠遠達不到相關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保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三)中小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因素。首先,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何,直接關系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對此,課題組對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程度作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的占29.45%,“較為感興趣”的占61.20%,二者共占90.65%,“不太感興趣”和“沒興趣”的各占8.20%和1.15%。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程度可見一斑,這就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動力所在。其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所占課程的比重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授課過程中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所占比重較大的占40.13%,比重較小的占49.84%。再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是否重視孩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在其生活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學生生活中最主要的場所,“家庭這個自然形成的生活環境,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影響,往往比在任何人為形成的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要深刻得多,形成的習慣也穩固得多”[2]。調研結果顯示,54.28%的家長提到過讓孩子多學習一些傳統文化知識,38.34%的家長多次強調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關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比較重視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有助于培養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意識,使孩子對傳統文化抱有積極主動的心態,有利于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二、影響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因素

通過課題組近兩年的走訪調查,發現影響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因素分四個方面。(一)制度因素。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動準則,是管理相關事務并使之順利運行的有效保障。調研過程中發現各學校普遍缺乏制度規范的指導。雖然教育部在2014年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但由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未對此進行指導、考核,所以有些學校并未很好地落實。從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調研結果來看,各學校課程內容、設置課時不統一,說明在這方面缺乏相關制度設計。只有建立健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制度,中小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才有可靠保證和支撐。上級部門應通過制訂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制度,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原則、目標、內容、途徑、時間、考評和組織指導作出明確的規定,做到制度管理、有章可循。(二)師資因素。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其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培養的質量。在實地走訪調查各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況的過程中,發現各學校普遍存在專業教師缺乏的現象,有的學校臨時委派其他學科教師替補授課。尤其是農村小學,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開足開全課程實難滿足,教師被迫“一專全能”,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單是有關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也需要各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引入和運用,為此專業教師配備和非專業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成為關鍵因素。在這方面,各學校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師資的培養,加大培訓力度。與此同時,對其他學科教師的傳統文化培養和培訓也十分必要,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每門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多方面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三)家庭因素。家庭和學校是一個有機的互動體系,家長的傳統文化素養和重視程度也是影響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對傳統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就越深入,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用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此外,家長只有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夠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典故來教育孩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一些家長只關注孩子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的學習,認為將來考上理想的大學是重中之重,從根本上不是很重視孩子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道德觀念較為淡漠,這些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品行。還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處處以孩子為中心,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規矩意識,形成自私、狹隘、唯我獨尊的個性。這些均影響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開展。(四)環境因素。環境對于學生發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容忽視。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校園環境建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是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內容豐富,既包含學風、教風、校風等隱性建設,也涵蓋傳統文化展覽和文化景觀等顯性建設。社會環境雖然在學生的發展中起到次要作用,但諸如大眾傳媒、人際交往等社會環境中內含的人文情懷和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等對于學生是否能夠正確學習體會優秀傳統文化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對“明星”過度關注、媒體過度追捧現象會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網絡的發達和網絡語言大量涌現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如成語的諧音錯誤使用或者對于傳統文化的錯誤宣傳,都不利于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提升中小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對策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教學體系。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學校還未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正式納入課堂,這使學生無法接受到系統、全面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此,應推行相關政策,號召當地中小學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并提供相應財力、物力上的支持。學校應做好相關課程的設置,按年級的劃分,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設置課程內容,保證課程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學校應招收培養教授優秀傳統文化的專職教師。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與結果。強調專職教師就是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受過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優秀傳統文化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有它自身的學科特點,教師的言談舉止應該也納入到學生的學習內容中,尤其是禮節、禮儀上的內容。對此,對優秀傳統文化專職教師在品德修養方面的要求就會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師更高一些。對于農村中小學校教師不足、無法安排專職教師的問題,可由學區統一協調。比如視所轄學校數量,安排1~2名專職教師,對學區內學校進行“走教”,既可節約教師資源,減輕各個學校師資壓力,又可保證教學質量。設立考核機制。現在中小學教育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哪個學科如果期末不考試,不納入升學考試范圍內,哪個學科就得不到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重視,甚至這些學科的課時還面臨著被語數外等學科代替的局面。對此,為了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和繼承,學校應制訂相應的考核機制作為激勵學生、教師、家長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把優秀傳統文化學科納入到學生期末成績的評定當中,這在一定意義上能夠保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施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理應流淌于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中悟到智慧、德操、品格,注重個人修養,追求人格完善。學校除了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以外,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在課堂上,不同的課程都應把傳統文化內容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寓傳統文化內容于各門課程中,這樣不僅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文化氛圍,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文化情懷,有助于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二)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如果教師具備傳統美德以及很深的文化修養,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展現出來,不僅使學生學到文化知識,也使學生在行為上受到影響,有助于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因此,教師要注意以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教師要把傳統文化傳授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不能一味地說教,打破傳統文化給人“古板、晦澀、高深”印象,把傳統文化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包裝,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好的整合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讓學生學得好、記得住、用得上,真正做到“修身、修心”。(三)營造學校課外文化活動氛圍。在課下,學校應多組織學生舉行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第二課堂”,通過“寓教于樂”的方法,堅持“啟迪型”與“愉悅型”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們在娛樂過程中受到文化熏陶。如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詩詞比賽、戲劇表演、“讀經悟典”讀書會等,使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競爭,進而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熱情。學校可以找好側重點,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例如,在傳統節日,通過廣播講解該節日的由來以及與之對應風俗習慣,成立書法興趣小組、戲曲興趣小組、國畫興趣小組等,注重學生中國傳統藝術的培養。“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我們還可以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引進校園,使校園文化更具鄉土氣息。例如正定縣弘文中學把本地常山戰鼓作為自己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健康、激昂、團結、奮進的精神品質。弘文中學的戰鼓敲出了名堂:2008年8月3日,全國人民喜迎奧運會期間弘文中學常山戰鼓在天安門響起,兩年后又在上海世博會擂響。正定縣的剪紙、中幡、舞龍等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也紛紛走進學校。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黃河清.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29-31.

作者:田海艦 王賀 單位: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