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

時間:2022-08-08 10:21:10

導語: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

1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

1.1自身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消失、傳承后繼無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農村傳統文化是原生態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現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載的主體是農民,隨著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呈現明顯的“中空化”,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日益減少,據2013年6月統計,秭歸縣摸底普查民間藝人1418人,其中省級非遺傳承人11名,市級65人,縣級386人,這些人中55歲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齡化嚴重,傳承形勢十分嚴峻。秭歸縣也對有的農村傳統文化進行了一些保護,但由于忽略了傳統文化產生的土壤和社會生產,傳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對其淵源、緣由、變化過程的理解,有形而無神,存在而無價值,這更體現出農村傳統文化保護的緊迫感。

1.2一些傳統文化被作為不良風氣遭摒棄、批判

文化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當時的歷史現狀及訴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狀態。一段時期以來,農村傳統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現代文化甚至是現代文明的對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蠻而加以改造,一些農村傳統文化被作為不良風氣遭到摒棄、批判。改造否定農村傳統文化、文化西化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導致了農村傳統文化與其根基斷裂和文化認同的危機,不及時進行農村傳統文化的發掘和保護,一些傳統文化將成為歷史。

1.3一些歷史見證、老街舊巷、文化象征等被遺棄

在新農村建設、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為追求居民點村居整體效果而統一提供房屋構造圖紙規范建筑,缺乏本土的傳統建筑風格,使傳統建筑文化遭到遺棄;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些歷史見證、文化遺跡遭到破壞或拆損;在舊城改造中,重開發、輕保護,對老街舊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擴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將一些民俗活動脫離原有的發生情境和空間,強行植入、拆解。凡此種種,致使一些文化遺產被毀壞,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1.4一些傳統工藝、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發生異化,失去了傳統本色

一些傳統工藝、加工技法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消費者對傳統工藝的的消費往往情有獨鐘,在利益的驅動下,生產者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替代傳統的生產、制作工藝,甚至違背原義,使傳統工藝發生異化、喪失本色,失去了個性;一些傳統工藝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趨同化,產品粗制濫造,甚至假冒偽劣,最終失去了吸引力;傳統工藝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現代氣息、加工過程枯燥單調致后繼無人。

2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幾點措施

2.1政府為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政府引導,基層負責制訂相應的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將傳統文化保護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協調發展;安排相應的專項資金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展示力度,對各級在傳統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詣、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補助,從而提高傳承農村傳統文化的熱情與積極性,使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成為社會各界和群眾的共識。

2.2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要從基礎抓起

培養立志于農村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在中小學增設農村傳統文化興趣班,將傳統藝術、傳統工藝、傳統體育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傳統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培養傳統文化的接班人;充分發揮鄉鎮文體工作人員的作用,組建原生態藝術團、安排民俗風情聚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征集、整理,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向農民展示,切不可為賣座而“標新立異”。

2.3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僅存的文化遺跡

對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傳統藝術、傳統建筑、傳統工藝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確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資料記錄,地方文化產業機構必須從根本上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不能簡單地以精華和糟粕進行揚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時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這些傳統文化,符合現代社會正能量的可以進行保護和傳承,相反的則可留下相應的圖像、文字資料供后人研究、探討。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要把占領陣地和占領市場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由文化部門牽頭編撰出版農村傳統文化叢書(集),對流傳于民間的一些農村傳統文化進行必要的溯源,還原其本來面目,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真實再現其原貌;也可以由文化旅游部門聯合相關景區按照傳統方法打造農家餐飲文化、農家傳統養生、農家村莊院落及旅游紀念品等;對農村文化生活需求進行調查研究,了解農村真正的文化需求,組建文藝隊伍開發傳統文藝節目,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使農村傳統文化顯示出無比誘人的文化韻味。

作者:劉方玉1李祖釗2工作單位:1.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2.宜昌市秭歸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