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
時間:2022-01-18 10:03:17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莊浪歷史悠久,山川秀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邊陲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織,民俗文化與高雅文化互補,構成了具有特色的莊浪文化,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文藝、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莊浪文化叢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品種多、數量大。2015年,莊浪縣被甘肅省文化廳命名為“甘肅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莊浪非遺的現狀及重點項目傳承情況
莊浪從古至今都有淳樸的民風,文化底蘊非常濃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莊浪地區的人民特別勤勞淳樸,他們不僅吸取了傳統中原文化的素養,還又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逐漸融合匯聚成了當地獨有的地方群眾文化。目前全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項目370多個,共有14大種類,重點項目160多個。全面開展“非遺”普查以來,共認定登記“非遺”15類、500多項。其中民間文學12項,民間音樂74項,民間舞蹈3項,傳統戲劇13項,曲藝12項,民間雜技9項,民間美術243項,民間手工技藝33項,消費習俗6項,人生禮俗6項,歲時節令5項,民間信仰2項,民間醫藥10項,民間知識12項,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項。2008年,“莊浪高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后,相繼有馬尾編荷包、南湖曲子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故事、“花兒”、泥塑、麥稈燙畫、草編、竹編民間婚禮、蕎面油饦、莊浪剪紙、莊浪武術、莊浪毛筆、泥金紙織畫、莊浪皮影、莊浪根雕等24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歌謠、諺語、歇后語、方言、地攤、翻砂、陶制等40項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新時代莊浪縣非遺保護工作規劃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圍繞我縣“十四五”規劃綱要,挖掘闡釋“非遺”蘊含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部門聯動、市場運作、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非遺”保護傳承“氣候”。莊浪縣將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農村”的活動,注入適宜“非遺”生長的“水肥”。將“非遺”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十四五”儲備項目庫,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培育一些高產值的傳統美術和工藝支柱項目,培養一批“非遺”專業人才,打造幾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非遺”展示傳播品牌,推出幾處“非遺”景區,建設幾家“非遺”展示體驗中心、“非遺”傳習所、“非遺”博覽館有、“鄉村記憶”館,開發幾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創建一批“非遺”優秀傳承示范學校、示范景區、示范社區、示范村,培育出適宜“非遺”生長的“土壤”。針對學校、景區、社區、農村的不同特點,先易后難、由點到面,分門別類地科學設置需進入的“非遺”項目,選育出優質的“非遺”“種子”。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公眾人物的示范作用、先進模范的表率作用、青少年的生力軍作用以及文化志愿者、文化輔導員、文藝骨干、文化經營者的主體作用,培養出優秀的“非遺”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能人”。
對莊浪縣非遺傳承保護及發展的思考
加強非遺傳承人隊伍培養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在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中處于優先地位。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果沒有傳承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不管什么時候,傳承人的培養都是重中之重。傳承人隊伍的建設是莊浪縣非遺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需要通過各個方面的培訓與學習,提升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如加大對文旅局長、各鄉鎮、社區主管非遺工作的領導、文化館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同;同時,選派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參加各類培訓班。對頻危項目和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建立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目錄檔案,讓傳承人帶徒授藝更有積極性,開展各類活動,讓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激發非遺再生活力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通過媒體傳唱,讓非遺煥發出新的魅力。如一些民間歌手利用快手、抖音,通過微信平臺使沉寂多年的民歌重新煥發了活力。也有在抖音和快手平臺上進行現場直播說花兒、演唱作品制作花兒、播放花兒,受到花兒歌手和受眾的歡迎。一些專業化的非遺微信圈開始出現。如“甘肅剪紙創作與研究群”微信平臺就團結了相當多的剪紙藝術家,她們在微信圈交流經驗,切磋技藝,分享信息,促進了剪紙藝術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充分利用以新科技為表征的自媒體平臺,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的新天地,不失為新的時代語境下非遺工作一條值得探索的新路徑。毫無疑問,新科技使非遺的傳播變得便利和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非遺的存在形態。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激發非遺的再生活力,同時又能保持它的基質本真性,是新的時代語境下非遺工作必須認真面對的新課題。讓“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景區”四進活動成為常態,并不斷完善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成長發展的“根”和“魂”。傳承“非遺”薪火,貴在立德育人。建議“非遺”項目進校園,以傳播為主、普及為先、突顯特色,學校要結合各自的實際,制定普及計劃,倡導代表性傳承人參與教學或設立工作室。讓“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人上講臺。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建立“非遺”小講堂和傳習所,組建起規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表演團隊,普及民間音樂、舞蹈、曲藝、戲曲、文學等。讓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融合發展,建議縣職教中心開設莊浪高抬、莊浪剪紙、莊浪武術、莊浪毛筆制作技藝、馬尾荷包、泥金紙織畫、莊浪皮影、莊浪根雕等教學課程;建議縣文旅局、文化館選派“非遺”傳承人和專業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適時舉辦“非遺”項目藝術節,實現“非遺”項目在校園的可持續傳承。做好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莊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這些資源是歷代生活在莊浪人民歷史的見證和智慧的結晶;是莊浪的血脈和精神家園。只有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才能抓好非遺整體性的保護。根據莊浪的文化資源的分布和地理環境情況,在充分考慮文化性、生態性、區域性的基礎上,重點開展莊浪高抬生態文化保護區、南湖曲子戲生態文化保護區、馬尾編荷包生態文化保護區、莊浪花兒文化生態保護區等,依靠國家、省市重點項目持續推動莊浪非遺整體性保護,形成文化生態保護的良好態勢。做好搶救性記錄由于受現代新傳媒科技和市場經濟的沖擊,傳統的非遺項目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土壤和傳播途徑的優越性,加之傳承人群斷代風險十分突出,致使一些非遺項目處于頻危狀態,所以必須對這些頻危項目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充分用科技手段,進行攝像、文字、圖片等方式對瀕危項目及高齡傳承人所掌握的技藝盡可能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最后整理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進行數字化保護記錄。莊浪縣目前所存在的非遺項目很多處于瀕危狀態,傳承人高齡化現象嚴重,進行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搶救性記錄工作要分清輕重,根據不同的年齡、身體情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有力有序地對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使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也能不斷的增強。廣泛宣傳,營造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建議主流媒體發揮微信、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獨特優勢,豐富傳播手段,加大宣傳傳播力度,增強莊浪“非遺”的知名度、美譽度;通過跨區交流合作,打造推出一批“非遺”展示精品,出市跨省,提升莊浪“非遺“影響力。切實讓優秀的“非遺”綻放“老樹新枝花更明”的光彩。建議主管部門要根據“非遺”特點和存續狀況,精準施策,分類指導,進一步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和曲藝、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傳承發展,進一步提升傳承人素養,實現“非遺”由數量擴張向傳承質量提升,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提升轉化。逐步建立健全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體系,實現“非遺”保護傳承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和網絡化,切實讓優秀的“非遺”文化留住“逢人漸覺鄉音異”的根脈。
作者:石云昌
- 上一篇:跨文化交際下旅游英語翻譯策略
- 下一篇:甜糯玉米優質豐產種植技術研究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