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

時間:2022-07-20 11:07:23

導語: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動態的管理與傳承過程,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其所具備的信息交互、數字化、網絡化等優勢,有利于提高社會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促進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為了進一步促進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文章以江西省為例,對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路徑進行探析,以期發揮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西省;保護;應用

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正在發生著重大改變,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有效應用,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良好契機。江西省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地之一,其區域內有著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視,江西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急需革新與調整。新媒體環境下,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三維動畫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媒體技術載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平臺,在促進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傳播的同時,增強客觀環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力度。本文結合新媒體技術的機制與特點,從多個維度探析新媒體技術在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路徑。

1新媒體技術的重要特點及機制

1.1數字化,交互性

新媒體技術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功能的創新形態媒介。從新媒體技術的基本機制視域出發,新媒體技術是互聯網與信息傳播融合的重要體現,它是除了支撐傳統媒體技術之外的信息傳播技術的統稱。因此,這也就決定了新媒體技術的數字化、交互性的基本特點。新媒體技術數字化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搭建起的數字化信息傳播平臺,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傳播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例如:通過采用三維動畫技術,搭建起多維一體的數字化信息傳播平臺,將江西省的傳統戲劇弋陽腔、青陽腔、宜黃戲、廣昌孟戲、贛南采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播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江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方面,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搭建起的信息傳播平臺,人們通過網絡手段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能夠實現實時的交流互動。

1.2融合化,傳播性

新媒體技術建立于信息技術之上,它是傳統媒體技術的革新與延伸。通過新媒體技術搭建起的全新信息傳播平臺,一方面兼具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功能,另一方面又涵蓋了交互功能、信息處理功能、信息收集功能等。因此從新媒體技術的基本特征出發,這也就決定了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化、傳播性的特征。首先,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化方面,新媒體技術本身是信息技術與媒體交融的體現,新媒體下主要包括了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桌面視窗、信息傳播平臺等等[1]。這些新媒體技術產物均是互聯網與傳統傳播技術融合的重要體現,“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融合,使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迎來新的方向。其次,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方面,互聯網環境下,流量即資源,媒體傳播速度直接決定著流量的強度。如今各個新媒體平臺運營都陸續采用了多線式傳播模式,相比于傳統的單線式傳播模式而言,速度上有了較大提升,兼具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征。

2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促進作用

2.1有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是民族之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更是我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媒體傳播形式之上,而是向著更深、更遠的方向發展。尤其是通過信息技術搭建起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更為信息的傳播制造了更多的可能。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播與存在依賴于傳播媒介。例如:江西省的傳統戲劇、民間音樂、民間手工技藝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本身依賴于傳播媒介。而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有效應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有機載體,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

2.2有利于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視域出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過程。如何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完整、順利的傳承下去及發揚光大,始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所在,通過新媒體技術搭建起數字化媒體傳播平臺,能夠進一步增強社會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2]。例如:通過新媒體技術搭建起3D網絡舞臺,將武寧打鼓歌、贛劇、客家古文等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搬上銀屏,并制作出群眾互動的功能,從而實現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網絡平臺上的傳播,社會大眾通過互聯網平臺觀看戲劇、音樂舞臺劇的同時互動交流,從而提高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實效性,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3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現狀

3.1缺乏信息技術利用,傳播平臺較為陳舊

當前,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逐漸地融入到社會各行各業的生態當中。雖然,近年來江西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一直在加大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力度,但是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執行當中,仍然缺乏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其典型問題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平臺較為陳舊[3]。一方面,當地相關部門雖然構建起了網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平臺,江西省各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舉在互聯網平臺之上,但是該平臺的功能也僅僅局限于搜索功能之上,沒有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這也就導致了社會大眾仍然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另一方面,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上,依然采用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如電視、廣播、刊物等等,缺少諸如短視頻平臺、自媒體平臺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

3.2缺乏非遺傳承意識,傳播手段較為單一

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與傳承者。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視域出發,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是外在條件,而社會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是內在動力。因此,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始終建立在社會大眾非遺保護意識之上。但是,就目前階段而言,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許多市民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4]。例如:瑞昌剪紙、贛南采茶戲、萍鄉湘東儺面具雕刻等,雖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江西省當地非常出名,但是許多當地群眾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甚至一些人不知道這些項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新媒體技術在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其傳播手段仍然單一,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相關活動舉行,局限于當地,不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到國內外。

3.3缺少非遺保護投資,傳播模式較為固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協同性的傳承過程。其中,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需要江西省政府部門、當地特色企業、人民群眾充分溝通協作,利用產業與投資的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宣傳[5]。但是,就目前階段而言,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一方面,當地無法將新媒體技術發揮出來,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優勢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另一方面,當地相關部門及產業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投資。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造成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模式較為固定,缺少創新性與融合性。

4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路徑

4.1構建統一數字化平臺,創新文化傳播載體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高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效果,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資力度,通過專項資金的建立,構建起江西省統一的數字化平臺,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構建,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從而實現對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6]。例如:江西省相關部門,將江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歸納,并建立起統一的信息平臺。以此,通過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手段,在網絡平臺上構建起一個數字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將江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上傳到數字化平臺之上,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與細分宣傳。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上,將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拍攝成紀錄片、視頻的形式,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播放,讓全國人民群眾能夠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的渠道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4.2加強虛擬現實技術應用,豐富非遺體驗方式

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是新媒體技術的常見方式。新形勢下,江西省應該充分地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通過計算機創建起仿真虛擬世界,積極鼓勵江西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7]。例如:針對湖口草龍、婺源三雕、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等項目的保護,可以充分地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江西省的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區域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區,鼓勵人們通過使用VR、AR等技術相關設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沉浸式式體驗,人們在虛擬環境中,能夠更加形象地了解到這些非遺代表性項目獨特魅力,從而豐富人們對非遺的體驗感,最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4.3創建自媒體傳播平臺,提升非遺宣傳力度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信息傳播方式已經逐漸的從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傳播轉向自媒體、互聯網與傳統媒體融合的方式。基于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江西省應該積極地創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媒體官方賬號、并搭建起有效的互聯網傳播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提升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8]。例如:針對江西省婺源徽劇、撫州采茶戲、永修丫丫戲、江西目連戲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當地傳承人與相關部門應該定期的舉行相關的傳統戲劇活動,并將戲劇活動進行專業錄制,上傳到自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之上,通過互聯網的渠道使其在全國范圍內傳播,提升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通過對非遺項目的宣傳,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到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使得非遺保護更加充滿動力,實現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護。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的結晶,更是傳統藝術的有機載體。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不僅有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有利于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對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現狀分析,構建統一數字化平臺、加強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創建自媒體傳播平臺等方式,可以有力提高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有效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媒介融合角度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J].科技傳播,2019,11(15):169-170.

[2]王彬.淺析影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作用及方式[J].科技傳播,2020,12(11):115-116.

[3]孫傳明,李浩.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力的因素與提升策略——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4):121-127.

[4]李子璇,韓海燕.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必要性——以察哈爾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斯爾”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5):117,119.

[5]王貝嘉,逯明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面臨的問題分析及策略研究——以節氣文化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5(20):38-39.

[6]李裕鴻,石開麗,劉光秈.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5):222-223,226.

[7]姜曦.談信息技術時代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廣度與深度的策略[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0(6):132-133.

[8]徐杰.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8(18):243-244.

作者:申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