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時間:2022-07-20 11:09:51
導語: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山陽面花是一項被列入山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美術工藝。但如今山陽面花不但不能給村民帶來足夠收益,還面臨著后繼無人的風險。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具有便捷性、交互性等特點,把新媒體時代線上、線下傳播相融合就可以為山陽面花的發展及鄉村振興尋找新的契機。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和實地研究法對山陽面花的危機現狀、發展路徑、山陽縣經濟振興與面花這一民間工藝如何利用新媒體環境保護傳承做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民間工藝;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以山陽面花為例,探究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將互聯網直播帶貨、“前店后廠”模式與中國鄉村手工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媒介傳播優勢帶動鄉村經濟繁榮的同時保留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山陽面花藝術的形成條件
陜西位于中國內陸腹地,跨越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是小麥等面食原材料的主要產地之一,天然的地理環境促成了面食在陜西的發展。山陽縣位于陜西東南部,地處楚頭秦尾,人口雜居十省。由于原先人口流源紛雜,民間美術有土生土長的,也有從外地引入的,經長時間融匯移植嫁接而演繹,便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山陽面花”藝術。2008年3月商洛市政府公布山陽面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面花工藝往往是村民利用身邊唾手可得的工具,如剪刀、攝子、梳子、竹簽等,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千姿百態的動物、人物、花、鳥、蟲、草造型的工藝食品,因此面花也被稱作“面粉的奇跡”。
二、山陽面花的現狀分析
山陽面花目前已被列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傳承人稀缺等問題,該工藝食品并未完全打通對外銷路。下文將根據實地研究法對山陽面花及面花文化的優勢、劣勢、面臨的機會與挑戰進行SWOT分析。
(一)“S”———自身優勢
從外部環境方面來看,近年來我國提倡文化強國戰略,支持各種傳統文化手工藝走出原先地域,到更廣闊的環境中為人所知,面花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其傳播、推廣有顯著的作用。從其自身特點來看,傳統工藝中蘊含了隱性知識。20世紀英籍匈牙利哲學家、物理化學家邁克爾·波蘭尼把知識的類型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主要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達;另一類為“隱性知識”,是一種未被明確表達的知識[1]。與普遍的手工藝人相同,面花手工藝者的知識體系中大量存在著“隱性知識”,如獨特的制作技巧、配方、經驗等。而手工藝中的隱性知識正是賦予傳統手工業生命力、突顯手藝者創造性的關鍵。任何傳統手工藝品都不可能完全復制,在其領域中總有一兩家“老字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人群存在是因為其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即一種自己在熟能生巧的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或是行業內競爭者所不知道的訣竅。因此隱性知識依附于每一個手工藝者個體,從而使每一種手工藝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現象。如山陽縣制作面花的手工藝者在面對不同的主題時,會由于自身的經驗、個人獨特的審美、獨家的訣竅制作出雕花精良的面花工藝;在面對同一主題的面花造型時更是會根據個人想法和審美經驗呈現出造型各異、紋路分明的面花造型。也正因為面花工藝中隱性知識的存在使面花最終以異彩紛呈、形態各異的景象呈現在人們面前。
(二)“W”———內部劣勢
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由于傳統手工業者通常保有“傳男不傳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等觀念和行規限制,了解面花制作流程和技巧的傳承人已出現斷層,主要傳承人屈指可數,而且普遍年齡偏高,從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中發現,被列入主要傳承人名單的四位老人中年齡最大的已90歲而年齡最小的也已經63歲了。當地對于面花的技藝傳承并沒有較為規范的渠道,通常是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授,但這一方式具有局限性、轉瞬即逝的特點,被傳承者無法詳細深入地了解更多的技巧知識,同時,又因村民中的大部分青壯年已選擇離開村莊外出務工,傳承方式的局限性、資源的有限性、傳承人稀缺使得面花技術無法得到有效傳播。而從經濟角度來看,山陽面花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外銷路沒有完全打通,村民甚至無法靠銷售面花獲得足夠的生活保障,常常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面花工藝復雜,獲利空間少,蒸制一個面花需要十幾個步驟,完整制作一個花饃大概需要四五天,而市場上每個面花的價格僅在100元左右,即便如此復雜的工藝、便宜的價格,不僅不能獲取食用者的芳心,反而讓越來越多的傳承人放棄這份手藝[2]。因此面花藝術在山陽縣已成為了一種“夕陽產業”正逐漸被人們遺忘。
(三)“O”———發展機遇
面花工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許多發展機遇。其中包括:第一,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規劃了文化建設,并提出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民眾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第二,脫貧致富一直是近年來黨對鄉村人群的主要政策,也是國家的戰略性政策,如今越來越多的鄉鎮搭上互聯網時代的便車,通過平臺直播賣貨、配貨到家、售后服務的“一條龍”服務,把自己家鄉的特色產品售賣到更多更遠的地區,既傳承了傳統風俗文化又獲得了比之前更為豐厚的可觀收益;第三,以袁家村為例的特色小鎮是山陽縣發展面花工藝以及其它手工工藝品、食品、特產的學習對象,山陽縣可以尋找鄉村IP開發特色村,借鑒袁家村一些作坊“前店后廠”式的商業模式,發展面花工藝,甚至開拓屬于自己的民俗文化文旅產業鏈,為面花工藝及其它傳統特色提供發展空間。
(四)“T”———面臨挑戰
調查發現,山陽面花傳承人稀缺,是面花工藝無法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除了口傳身授的方式不夠規范以及老一代傳承人固有的思維限制以外,學習面花技藝耗時長、投入多、回報少的困境讓一部分手藝者寧可讓子女外出務工,也不愿意后代繼承其衣缽。新媒體的環境下,如何傳承面花技藝,尋找更多的傳承者是一項挑戰。同時,山陽縣應兼顧線上和線下的運營,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山陽面花IP,在拓展面花產業以及開發山陽特色文化小鎮的同時尋找適合山陽縣的路徑。
三、山陽面花的推廣與山陽縣振興的路徑
(一)依托新媒體時代下的線上傳播
20世紀,麥克盧漢提出了“冷媒介與熱媒介”的思想理論,熱媒介的優勢包含直觀的理解、高清晰度[3]。雖然對于某一媒介的冷熱性質的定義有一定爭議,但新媒體出現后,視頻、音頻、直播的發展無疑是為人們提供了更直觀的信息、更充足的內容。山陽縣可以有效借助線上的途徑,使面花工藝得以傳播推廣并為村民謀求致富之道。1.“直播帶貨”的助農營銷模式面花的銷售不能僅停留在周邊地區,應突破地域限制,直播帶貨對于打破地域限制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2020年同為陜西省商洛市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木耳就通過網絡直播平臺一躍成為鄉村致富的“金耳朵”,據統計,4月21日,《人民日報》直播間上線8萬多包、12.2噸柞水木耳,瞬間售罄[4]。直播帶貨具有成本低、受眾廣、滿足受眾惰性心理、實惠性的優勢,加之如今“互聯網+農業”的發展、B2C電子商務模式運行以及“直播帶貨”助農扶貧政策性支持,印證了直播帶貨的可行性。山陽縣亦可通過媒介專有人才,借助“互聯網+”平臺,融合VR、3D實景模擬制作過程形成私人定制、生產、購買、配送、售后的一體式服務。甚至可以專門為面花賦予文化意義,為每一個面花工藝品賦予獨特的寓意和內涵,在外包裝上貼上二維碼,可供購買者掃碼查詢。2.交互體驗式的線上推廣模式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其經典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認為,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存在,媒介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人類創造了媒介,如廣播是人耳朵的延伸、電視是對人視聽覺的綜合延伸。與此同時,媒介也會對人產生影響,新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覺方式和對待世界的態度,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又會為其提供轉換事物的新視野和新知覺[5]。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傳播使信息展示更加生動形象,人們能夠通過網絡媒介的交互式體驗,延伸自己的器官,感知更多聞所未聞的事情。因此山陽縣政府可以創建一些能夠讓受眾遠程了解并參與其中的面花實踐活動,如拍攝面花宣傳片;開創運營山陽縣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開發制作面花的動手游戲;甚至利用VR或3D技術實現模擬制作過程。通過媒介延伸的受眾感知力,拓寬受眾認知,傳播山陽面花工藝,讓更多人能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與線上模式相結合的線下傳播
1.尋找鄉村IP,打造山陽旅游文化村山陽縣可以參考袁家村模式,在原始居民建筑的周圍開發“村景一體”的文化村,打造民俗文化和創意文化為核心的文旅產業鏈,從而為面花以及山陽縣的其它美食、工藝、文化提供傳播條件。近年來,一個新興的英文縮寫詞火遍整個文化產業,它就是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識產權[6]。在IP為王的時代,尋找屬于自己獨特的IP是鄉村打通銷路吸引游客的關鍵。山陽縣可以依托面花工藝與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打造“陜南藝術之鄉”的IP,并以此為吸引核心構建起都市人群對傳統、藝術、民俗的期待。以原始居民建筑為基礎的文化村開發應該最大限度還原并保留村民居住、生活原貌。因此,面花經營可以采用“前店后廠”的模式,“前店”保障“陜南藝術之鄉”IP的展現,而“后廠”通過原料采購、產品設計、產品制作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售賣。同時還可以在面花作坊前設立體驗區,召集感興趣的游客親自制作面花。2.線下實景體驗與面花文創周邊的挖掘山陽縣可以專門開設面花線下文化創意體驗館,在場館內設立面花歷史沿革區、面花手工制作體驗區、面花工藝品剪影區、面花品嘗區以及面花文化周邊銷售區。讓游覽者身臨其境感受面花文化,同時也為山陽縣的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四、小結
依托互聯網線上傳播的多元性、可視性、交互性以及線下傳播的便捷性、參與性、互動性,可以深入探尋山陽面花工藝發展的機遇和可能。深刻分析山陽面花如今的生存現狀,結合當下有利形式,傳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鄉村振興尋找出路。
參考文獻:
[1]孫發成.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中的“隱性知識”及其當代轉化[J].民族藝術,2017(5):50-54.
[2]周文婷.陜西面花藝術的歷史演變與現狀分析[J].西部皮革,2020,42(16):100-101.
[3]王利強.新媒體時代下冷熱媒介對信息傳播的影響[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3):109-110.
[4]電商扶貧按下快進鍵[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5):66.
[5](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8+96+100+226.
[6]王星舒.淺析博物館文創中IP卡通形象的設計開發———以山東博物館館藏亞丑鉞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50(2):91-92.
作者:任美晨 單位: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
- 下一篇: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