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研究
時間:2022-12-27 09:30:33
導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本研究所統計的相關公共文化服務政策不包括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1979—2015年間,中央政府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共72項,政策年出臺數量分布情況,見圖1。如圖1所示,最早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出臺于1981年;而1988—1997年的10年時間則幾乎成為政策出臺的“真空階段”,相關的政策法規僅出臺1項;進入21世紀,政策出臺數量則明顯增多,并呈現出階段性波動式增長的特征,分別在2002年和2007年達到階段性高峰。因此,根據圖1,結合其內容和特點,將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發展歷程分為3個階段:1979—1997年為農村公共文化政策的肇始階段;1998—2005年為農村公共文化政策的探索階段;2006—2015年為農村公共文化政策的深化階段。
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發展歷程
2.1肇始階段(1979—1997年)
2.1.1政策實施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吸取了文化工作“左”的教訓,確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方針[11],文化建設回歸到正確的軌道。2.1.2政策實施情況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中國農村文化建設從政策層面較少受到關注。1981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關心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要求縣圖書館幫助社隊辦好圖書室,并提出“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198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提出基本實現“縣縣有圖書館和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的建設目標。此后,針對鄉鎮文化站隸屬不清,管理混亂等問題,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當前農村文化站問題的請示的通知》,明確說明文化站隸屬于鄉政府、業務上接受上級文化部門指導,文化部則在1992年制定出臺了《文化站管理辦法》,對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進行系統規定。2.1.3政策的特點及影響該階段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呈現出出臺數量少、內容單一、輻射面小的特點,并且為數不多的相關政策主要集中在鄉鎮文化站建設上。受政策的影響,鄉鎮文化站建設呈現出先揚后抑情況,1979年全國鄉鎮文化站僅有3264個,1982年迅速發展到32780個,1985年達到53519個,而后1993年減少到46212個,1994年減少到約36054個[12-13],與文化站數量減少對應的是農村文化衰敗和文化虛無現象的出現。
2.2探索階段(1998—2005年)
2.2.1政策實施背景文化事業在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質量”開辟專章進行論述。文化建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公共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2.2政策實施情況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為貫徹落實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同年11月,文化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從8個大方面、23個小方面對新時期中國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進行指導,開啟了中國農村文化工作的新局面。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用先進文化占領城鄉陣地,要把文化基礎設施建到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把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推進農村文化活動方式的創新,切實加大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國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等內容,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被上升到國家高度,這時雖然沒有出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概念,但是,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即要通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來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利。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簡稱中央兩辦)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與此同時,國家在1998年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2000年啟動“西新工程”,2002年啟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化部、財政部等部門針對具體的文化工程出臺了若干政策法規。2.2.3政策的特點及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出臺數量多,在將近10年的時間內,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達20多項。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思路更為清晰,即要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重點明確,即要通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來增加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提升其服務水平。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05年年底,建設了21.7萬個行政村、修復1.5萬個“返盲”行政村的“村村通”建設任務,解決了近1億農民聽廣播、看電視問題[14]。
2.3深化階段(2006—2015年)
2.3.1政策實施背景中央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多年關注農業和農村問題,農村經濟、文化發展受到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2.3.2政策實施情況2006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求“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定繼續加強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同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公共文化服務”涉及到的服務網絡、服務方式、服務體制、服務機制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等問題進行論述,這是中國第一個在中央層面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2007年在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3月,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專題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8月,中共兩辦頒布《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部署了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使其邁入了國家政策的快車道。2011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對“文化建設”內容進行擴充,指出公共文化屬于國家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公共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作用得以確立;同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性質定位、服務方式、建設內容、建設目標和保障措施進行明確說明,以此為標志,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想、理論基本形成。2012年2月,《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其內容是對上述決定提出的任務進行量化、項目化和具體化;5月,《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公共文化服務正式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2015年,中央兩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制定了《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七部委聯合印發《“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3.3政策的特點及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中央政府和相關部門出臺了大量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既有綱領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劃,又有具體針對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的規劃和指導標準,政策種類齊全、覆蓋面廣、層次明晰、實際操作性強;同時,政策注重網絡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注重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建設。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笆濉蹦?,全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基本實現“戶戶通”[15],全國建立農村數字電影院線達309條[16]。農家書屋在2012年實現了“村村有”,提前3年完成建設任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2011年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已建成村基層服務點60.2萬個、鄉基層服務點28595個,累計建設數字資源136.4TB,累計服務群眾達11.2億次[17]。截止2010年,全國新建和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2.67萬個[14]。2011年和2013年啟動的首批和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分別為31個(47個)、32個(57個)[18-19]。2013年9月,首批31個創建示范區、45個創建示范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其中有關地方特色的農村公共文化示范區(項目)全部獲得良好評價[20]。
3結論與討論
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制定,既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必然舉措,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發展與完善,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制度基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完善,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雛形在肇始階段逐漸形成、輪廓在探索階段逐漸顯現、較為系統的體系在深化階段基本形成。深入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實施背景、實施情況、實施特點及影響,對于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政策體系,促進當代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鄭滿生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圖書館
- 上一篇: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服務效能研究
- 下一篇:零售企業購物滿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