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策略
時間:2022-05-26 03:31:57
導語:特殊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運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基于“互聯網+”教育,提出“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特教學校體育的文化建設策略:運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其他多媒體科技手段完善特教體育教育;改革特教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發展特教學校社團體育活動;加強特教學校體育文化宣傳;建立特教學校完善規章制度。可以為特教主管部門、社會、特教學校、教師、學生5個實施層等參與推動特教學校體育文化傳播發展提供理論、方法與策略指導。以期推進“弱有所扶”,真正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國家戰略發展。
目前,我國共有約8500萬殘疾人。在報告中指出,幼要有所育,弱要有所扶。在此背景下,我國特殊學校體育教育改革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和挑戰。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對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文化建設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我國特殊學校體育教育改革事業及體育文化構建提供可操作性參考,對“弱有所扶”,以及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關愛感具有重要意義。
1概念解析
1.1“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簡單理解就是跨界融合。在報告中也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各行業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可理解為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
1.2特殊學校體育文化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體育文化是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陶冶品質、教育之功效。特殊學校體育文化可以簡單理解為特殊教育學校內所呈現出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
1.3“互聯網+”教育與特殊學校體育文化關系
“體育”主張身體是教育的基礎。身體教育通過身體培養優良的品格,也為身體培養健康的體格。在信息化時代,運用互聯網與特殊學校體育教育深度融合,改革特教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完善特教體育教育,發展特教學校體育文化。
2特殊學校體育相關研究的進展
2.1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在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等制度體系。國內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起步較晚,進入21世紀,黨中央及國內學者逐漸關注特殊學校體育教育。在成果數量、研究規模、研究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性發展。查閱我國特殊學校體育研究相關成果現狀,研究熱點集中在殘疾人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教育、現狀等方面,而對特殊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問題研究較少。若以研究的內容和方向為度,結合我國特殊學校體育發展戰略和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我國特殊學校體育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至2009年):發展探索階段。劉美奮[1]等通過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對比發現,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需求更大,但缺口也更大。何敏學[2]也通過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對比分析了體育鍛煉問題。在這一階段,較多學者通過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問題,但深層次的研究較少。第二階段(2010年至今):政策支持深化拓展階段。2010年始,國家及省市級基金開始加大特殊學校體育相關研究課題。張磊[3]等通過對美國適應體育教育評估量表進行解讀構建了中國適應體育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佘晶晶[4]等通過全球學校體育對比分析發現我國對特殊體育教育重視尚未成熟,建議要保障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權利。趙靜[5]全面分析了陜西省44所特殊學校體育課程開設的現狀,發現陜西省特殊教育學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師資力量相對比較匱乏、管理和保障體系不健全等。金梅[6]等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進行了分析和研制。黃循棱[7]等提出建立融合體育活動長效機制、開發融合體育課程、優化頂層設計等建議。
2.2國外研究基本進程
特殊體育在歐美發展迅速,尤其美國是其中典范。19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已經關注到了殘疾者的體育教育,掀起了以運動導向體育代替醫學導向體育的浪潮。1965年,美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ct)規定,聯邦將“單獨提供”13億美金資助各州和地方,專門用于解決殘障和有教育缺陷的兒童的問題[8]。作為教育的一種,美國特別重視特殊體育教育教師的培養,重視高校特殊體育教師的財政投入,如在1969年,美國殘疾人教育局(BureauofEducationfortheHandicapped)對15所高校各撥款20000美元資助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同年,就有部分大學啟動特殊體育教育專業博士培養計劃工作。特殊教育的目的是體育運用于生活,美國把特殊學校體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最為突出的重點就是融合,將普通體育和特殊體育融合。這種教育理念和我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融合體育就是回歸到主流的方式,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點,維護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融合教育的本質就是有教無類,美國教育部部長阿恩鄧肯(ArneDuncan)如是說,“殘疾人法是特殊教育發展的一塊里程碑,它使每個殘疾人免遭歧視,促進殘疾人在社會和教育方面充分融合,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充分開發其潛能[9]”。國外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呈現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即社會各界及政府部門對待特殊教育學校和學生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尊重學生,培養其獨立自主、適應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
3“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特殊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策略
基于需求,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提出“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特教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策略。
3.1運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其他多媒體科技手段
完善特教體育教育可以構建特殊學校體育網絡平臺,體育老師可以將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好的課程上傳到網絡,大數據共享學習。供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進行體育鍛煉,終身體育,終身活動,終身健康。初步實現為每名特教學生提供適合自身的體育教育。
3.2改革特教學校體育課程教學
建設特教學校體育課程和活動網絡資源庫,注重體育活動主題的創新,豐富特教學校體育文化活動,營造特教學校體育活動氛圍,改革特教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舉辦的各種體育文化活動都可通過“互聯網+”把這些案例、數據存儲在網絡平臺中,這些案例、數據又可成為指導今后特教學校體育課程和體育文化活動的可靠依據。
3.3發展特教學校社團體育活動
建設特教學校體育社團博客、主頁。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各社團在特教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在社團博客中設立社團口號、團訓、榮譽墻、快訊、活動剪影等多個板塊欄目,各社團進行社團博客制作任務分工,有的負責整理博客資料,有的負責技術、美工等。社團博客要各具特色,傳遞正能量,充滿體育文化氣息。各社團博客進行網絡互聯,社團活動在這里都能看到,定期組織博客評比,各項社團體育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博客的內容和精神內涵,把社團博客建設成為特教學校體育文化的主要陣地。
3.4加強特教學校體育文化宣傳
建設特教學校德育教育網絡平臺,加強特教學校體育文化宣傳。將特教學校一些體育活動視頻制作成網絡流媒體,上傳到網站,如將體育知識講座、特色體育訓練制作成微視頻、微課等內容,供特教學生使用。并將特教學校德育教育網絡平臺與特教學校各體育類社團建設的博客平臺進行網絡互聯,全方位展示學校德育工作。各種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都及時地更新到德育網站中。
3.5建立特教學校完善規章制度
“無體育不清華”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清華大學作為我國優秀高等學府,其體育聞名于全國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完善的體育規章制度。也正是有這些完善的、強制性的制度,明顯提高了學生體能,改善了學生體質。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更有鍛煉需求,由此學校更需要建立完善的體育鍛煉規章制度。
4結語
近年來,特殊學校體育研究在內容、方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研究逐漸成熟。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對特殊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學術價值和現實應用價值。在理論學術層面,豐富與完善了特殊學校體育文化體系理論;在實踐應用層面,可以為政府、機構、社區、特教學校、體育文化研究者等參與推動特教學校體育文化傳播發展提供理論、方法與策略指導。
參考文獻
[1]劉美奮,張華,于美剛,等.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9):87-90.
[2]何敏學.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特點[J].體育學刊,2007(5):96-99.
[3]張磊,王丹丹,吳雪萍.美國《適應體育教育評估量表(第2版)》的解讀及其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6):553-559.
[4]佘晶晶,蔡玉軍,李凱,等.全球學校體育對比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9,26(5):103-109.
[5]趙靜.陜西省特殊學校體育課程開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2):253-256.
[6]金梅,沈劍輝,胡濱.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6):75-79.
[7]黃循棱,胡子航.困境與超越:特殊教育學校反向融合體育的調查探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9,35(3):81-85.
[8]Winzer,M.A.FromIntegrationtoInclusion:AHistoryofSpecialEducationinthe20thCentury[M].Washington,D.C:GallaudetUniversityPress,2009:279-280.
[9]ArneDuncan.20thAnniversaryoftheAmericanswithDisabilitiesActaCauseforCelebrationandRededicationtoEqualEducationalOpportunityforStudentswithDisabilities[EB/OL].(2020-05-08).
作者:董業平 馮蘭蘭 李六妹 陳抗 單位:廣州商學院體育部
- 上一篇: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研究
- 下一篇:會計制度改革在會計工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