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措施3篇
時間:2022-05-27 10:15:40
導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措施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終身體育的界定
終身體育是在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教育教學思想,其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概括來說,終身體育實際上指的就是學生在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和其它的體育鍛煉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體質健康水平和體育知識技能水平,逐步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并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保障在脫離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之后,還能夠主動、積極的進行體育鍛煉、接受體育指導,以實現對學校體育的良好延續的一種方式。
2.1在高校體育改革的過程中,應將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之一
近些年來,隨著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全面健身運動的廣泛推行,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開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和關注。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就曾明確提出:當今的學校體育教學必須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技能、終身體育習慣以及終身體育意識,而這一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改變以往的只重視學生運動技能培養和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高校體育教學理念,將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終身體育習慣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納入高校體育教學理念之中,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本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階段性目標以及長遠性目標,將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積極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具體說來,在將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時,應重視如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將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首先要重視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終身體育習慣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終身體育的內涵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長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要從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終身體育習慣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工作入手,并將其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質和關鍵來對待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其次,將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時,還應注意從當前和長遠兩個角度來綜合考慮問題。長遠的角度,主要指的是通過終身體育教育的實施能夠讓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盡快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并積極、主動的繼續參與體育鍛煉活動,以獲得長期的、終身的健康成效。當前的角度,也就是短期的角度,則主要指的是,在高校體育教學這個相對來說較為有限時間段內,能夠通過終身體育教育的實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逐步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和體育意識,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并為學生長期的終身體育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的問題。從短期和長遠這兩個角度來看,分別涉及到了終身體育的短期目標和長期成效,而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來說,這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將終身體育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時,應注意從短期和長遠這兩個角度進行綜合的、全面的考慮。
2.2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中,應注意終身體育思想的滲透和落實
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應貫穿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在教學評價環節亦是如此,終身體育思想同樣也是教學評價工作的根本性依據之一,在開展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時,必須要重視終身體育思想的滲透和落實。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中,終身體育思想的滲透角度和落實方式十分靈活多樣,而概括來說,最為重要在以下幾點。首先,要保障終身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中的貫徹落實,應注意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目標、教學目標與教學指導思想三者之間的一致性。只有確保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目標、教學目標與教學指導思想的一致性,才能確保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各個環節的滲透,才能確保終身體育思想在教學各個環節的滲透和落實。其次,要保障終身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中的貫徹落實,還應重視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單一的評價指標無法全面、綜合、客觀的反應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更不利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終身體育能力、終身體育習慣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通過多元化的指標,囊括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興趣、體育情感等多方面的內容,才能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和綜合性,才能夠利用科學的教學評價來不斷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和體育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最后,要確保終身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中的貫徹落實,還應重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實際上指的是,在評價過程中應將過程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并據此來實現對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整體衡量和評判,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終身體育的價值觀進行科學的評定,讓終身體育思想在教學評價工作中得以有效的凸顯。
3重視終身體育背景下新型教師隊伍的構建
體育任課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直接實施者,而與此相對應的,在終身體育背景下,體育任課教師就是終身體育文化、終身體育理念、終身體育思想的傳播者,也是終身體育教育最為直接的實踐者。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要確保終身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中的貫徹落實,就要積極的構建與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相適應的任課教師隊伍。而要培養符合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任課教師隊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重視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知識結構的調整。通過教學觀念的轉變,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理念,樹立終身體育的教學思想;通過知識結構的調整,來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滿足終身體育教學的需求;其次,要積極培養終身體育教育下教師應具備的各項素質。為了能夠滿足終身體育教學的需求,應積極從認知、動機、情感等多個方面來積極培養教師開展終身體育教學所需的各項素質,盡可能的做到一專多能,為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學習能力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最后,以身作則,盡可能的成為終身體育教育的楷模。在開展高校體育工作時,為了貫徹終身體育的思想,應積極鼓勵體育任課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通過成為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終身體育意識的帶動人,積極發揮自身的楷模作用。
作者:伍娟林志軍工作單位:湖南廣播電視大學
第二篇
1前言
大學階段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與終身體育接軌的關鍵時期,是奠定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重要階段。學生畢業后就走向工作崗位,能否有個強健的身體去勝任今后的工作,鍛煉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體育意識了。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應抓住學生接受體育教學的最后機會,針對學生體質的現狀,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大學生的體質。
2增強大學生體質教學改革
高校體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內容繁多,針對目前大學生體質變化的現狀,作者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體育教學評價、體育理論課教學幾個方面入手探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2.1教學內容要兼顧大學生興趣,著重發展大學生的心肺功能
大學體育教學的特點應該是通過體育教學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力,應該沿著解放思想、提高能力方向發展,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長期以來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一直是以田徑項目為主,其它體育項目為輔,基本上是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再現,沒有多大的變化和更新。脫離實際,重競技性,缺乏娛樂性、基礎性、時代性,使教學嚴肅有余,活潑不足。大學生對體育學習感到枯燥無味,望而生畏,通過調查學生不滿意課程教學內容的也達到了33.7%,出現了大學生厭煩上體育課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內容上有針對性,通過多種不同內容來增強學生的體質,尤其是發展學生的心肺功能水平,在教學內容上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著重發展學生的心肺功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體育興趣是影響學生自覺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經激發,他們就會產生聚精會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緒及堅強的意志品質,對提高活動的效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對學生喜歡的項目調查(表1),我們發現在體育課的選擇項目上,呈現了項目多樣化、娛樂性的現狀,一些“掌握類”項目和“探險性”項目備受關注,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定向越野等戶外運動。而傳統的籃球、足球也深受喜愛。跆拳道等搏擊項目,受到期待。田徑、體操等項目受到冷落。學生方面,從性別上看,男女生之間的項目選擇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對于男生來說參與體育課的目的主要是強身健體、全面發展和滿足興趣、娛樂身心,對競爭性、對抗性、時尚性、富有刺激的項目比較感興趣,如籃球、足球、搏擊類、流行舞蹈、戶外運動等項目;而女生則主要是塑造體型和滿足興趣、娛樂身心,偏重于健身、塑體、娛樂性的項目,如體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等。調查結果還顯示出了學生的價值取向,即以娛樂、增進健康為主。這就要求我們在安排課程時候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性別特征,兼顧娛樂性和健身性。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從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里選出一些對于增強學生心肺功能有明顯效果的項目作為重點教學內容。過去鍛煉學生心肺功能,主要是田徑類的手段,比如中長跑,這種練習形式已經不被學生認可。我們可以采用新的形式。現在的學生都有冒險精神,對戶外類項目比較熱衷,比如定向越野。定向越野是一種長距離的間歇越野跑,它即需要有長跑距離的耐力,也有中距離跑的速度,這種在野外環境下的奔跑可以使肌肉的緊張放松,有氧與無氧運動身體的負荷與精神的專注不斷的交替進行,使青少年全身都得到鍛煉,促進了人身各系統的生長發展和生理機能的調節改善,特別是心肺功能的提高。有學者研究得出結論:相同訓練時間的定向組和中長跑組比較,定向組對心肺功能的增強顯著,心肺功能提高程度要明顯高于中長跑組[1]。類似這種既能發展心肺功能,學生又喜歡的項目,可以多開設一點。另外針對男生喜歡一些時尚、刺激的項目,比如跆拳道、足球、籃球等,這些項目對于學生體力要求比較高,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也很明顯。對于女生來說,相對文靜一些,開設項目的激烈程度可以稍小一些。如有氧操系全身心運動,不停地跳躍、擺動、舞蹈,增加吸氧量、排汗量,大大加快新陳代謝功能,同時對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有改進和強化作用。有研究顯示,每周3次每次45min的有氧操,一個學期下來女大學生心血管和呼吸機能增強,各項身體素質顯著提高,身體形態和身體成分明顯改善。其它如羽毛球、太極拳、形體練習、排球等項目,對于發展女生的心肺功能來說,均有明顯作用。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選擇在適應學生個體需求的基礎上,還應科學地安排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以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比如大學生喜歡籃球運動,若只是讓他們自由練習,而沒有合理的運動強度、運動時間,是達不到增強心肺功能的目的的。體育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從生理學角度出發,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才可以真正達到提高大學生的心肺功能的目的,一般說來70%左右的運動強度,至少5min的練習時間對于發展心肺功能的作用顯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心率較好地控制運動強度。例如在籃球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進行心率在140次左右的籃球行進間運球上籃練習。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讓大學生用中等強度的運動負荷進行練習,從而促進學生的心肺功能提高。教學內容兼顧大學生的興趣,著重發展心肺功能的方法,滿足了大學生的需要,帶給大學生寬松的體育環境,使大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體育運動,在運動中產生快樂感。
2.2教學組織形式上采用分層次教學
高校體育的改革在經過多年的實踐,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大學生在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上存在較大差異,教學內容、目標難以把握。現在高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大多是集中授課,尤其是基礎課階段,在教學目標上搞一個標準、一個規格,在方法上用一個模式、一個程序,在時間上要求“一刀切”。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過于統一,重點不突出,層次無分別,針對性差,忽視學生體質水平、個好差異。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體育意識的培養,嚴重影響了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導致對體育缺乏興趣與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區別對待”和“因材施教”原則。眾所周知,體育教學有別于其它學科的教學,因為它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來達到身體素質的提高和某項運動技能的熟練掌握。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一概而論,要遵循體育的特點以及身體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區別對待。要解決這一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素質、技能差異,分層次教學,區別對待,力求在某個層面上的學生能力相對均衡。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興趣,解決好課堂教學中起點適中的問題。因此,分層次教學形式對解決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體質是非常必要的。所謂的分層次教學[2],實質上就是把各項教學內容劃分成初、中、高三個不同等級,按照學生素質、技能基礎,分成不同等級、不同水平的教學班進行授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規定“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分層次教學是圍繞《綱要》思想,建立在科學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體育教學的合理組織和因材施教原則、教學最優化與目標設計理論指導下,針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連續下降和參差不齊的運動水平的實際,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打造學生個性發展新的平臺。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學說指出:“只有那種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教學的真正作用不在于“訓練”業已形成的內部心理機能,而在于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機能,引導發展,推動發展前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內容,應該接近于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目標,掌握學習內容,即“跳一跳,摘桃子”。體育課分層次教學中,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實際水平,設置了“初、中、高”級班。高級班目標高,要求高,內容多,進度快,這一層次主要針對有一定體育實踐能力和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中級班目標適當,內容適中,進度適中,這一層次主要針對有一定體育基礎,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低級班目標低,重基礎,多重復,進度慢,這一層次主要針對體育基礎差的學生,有對中學所學內容進行“補課”的意思。每一級層次都有相對應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和教師自己特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三個層次之間不應是相關知識的簡單增減拼湊,而應該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運動水平的教學模式要求,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組織教學時,教師要從內容和要求水準方面有所區分,目的是引導和激勵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分層次教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信心來自于能力的不斷提高,而能力的不斷提高又是建立在對某項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和刻苦鉆研的基礎上。分層次使學生有了準確的定位,自我表現的信心與欲望就會增強,因為起點一致,消除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增強了學生體育練習的信心與積極性,所以說它的實行不僅僅使學生體育興趣自主化、保持教學起點基本一致,而且有助于同學學習體育的信心與各種能力的提高。高校體育教學實行“分層次教學”,有利于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增強體質,使學生被動學習變為主動,能夠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教學與評價原則,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讓好、中、差各類學生都從自己的“起跑線”出發,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學習潛能,實現發展與提高的最優化。基本解決了“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矛盾。同時,它又能夠從分層確定教學目標出發,從實行分層次組織教學入手,注意有層次地傳授知識、技術、技能,因而針對性強,有利于教師進行有效指導,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僅對提高教學效果有益,而且對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有益,應該提倡。
2.3依據大學生運動能力進步幅度進行體育教學評價
體育教學評價是以既定體育教育目標為依據,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對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量、分析、比較,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3]。多年以來,我國體育教學評價一直沿用的是常模參照評價,即所有的學生使用統一考模標準。沒有考慮學生的起點因素,體育基礎好的學生總是得高分,而體育基礎差的學生即使努力也總是得低分。傳統的評價體系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它削弱了“健康第一”的主導思想的具體實施。因而,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這種評價方法,缺乏人性化,從形式上看似乎是體現競爭,但具有一定的偏見性,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等因素,可以說,這種評價方法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據調查(表2),大學生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不滿意之處,比例最大的就是對教學評價方式不滿,認為目前評價方式不能體現體育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另根據大學生樂意接受的考試標準調查中,贊成統一標準進行考試的僅僅占到15.4%,反映出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樂意接受目前的考試方式和標準。而比較樂意接受的考試標準是大根據學生運動能力進步幅度制訂出不同的考試標準,可見學生對體育考試標準的合理性期望很高,傳統的評價方式已經不適應目前的體育教學了。學生是體育教學的主體,高等學校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增強全體學生的體質,所以體育教學評價標準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關注,不僅只適合少部分身體素質好的學生,而要考慮更多的身體素質不是太好的學生。要讓他們有自信,在科學的評價方式里,通過鍛煉,提高運動能力,一樣地可以得到滿意的分數,而不像從前那樣,只能自暴自棄。現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通過測試給學生成績,也不關心成績好壞,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地位。為了激勵和督促不同體質水平的學生努力學習,經常鍛煉,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使評價更趨合理化、人性化,真正實現以“考”促“學”,以“考”促“教”,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評價改革時,應該考慮運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把原來的身體素質和專項技術考核分為體能和運動技能加上體能和運動技能的進步幅度兩部分,建立一個體育運動的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的科學的、完善的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的顯著特點就是在評價時要考慮學生運動能力的進步幅度。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與和完成一定的活動中,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心理條件和該項活動的基本技能。這種做法更能反映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展的評價,改變以往以期末考試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做法。考慮到學生進步幅度因素,體現了現代“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有學者研究證實,過程性評價方式有利于使大學生獲得長期鍛煉參與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效應,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這種評價方式一方面能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的情況,另一方面能使教師和學生了解到,通過教學,學生在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其它相關方面所獲得的進步的情況,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評價的角度來看,重視過程評價便于及時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重視對學生進步的評價,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體系,可以使整個評價更加客觀,更符合體育的特點和體育教學的實際。因此,把總結性評價同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使兩種評價優勢互補,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提高體育教學評價科學性的需要。把注重結果的評價轉變為注重過程評價,將終結的評價和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學生的體育基礎,每個人都按照提高幅度和終結達標進行參照評價。眾所周知,體育運動結果是重要的,但在體育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而注重提高幅度就是對學生參與和努力結果的肯定,因此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同等重要。運用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標準參照評價模式”考核方法,應該成為今后高校體育課程考核評價的發展趨勢。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在每學期開始時記錄一下學生的原始成績,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在期末考核時與原始成績相對照,根據學生成績的增幅在評分表中對應的分數,作為學生進步分評定。學生成績增長幅度評分表顯示增長幅度所對應的附加得分,應遵循生物進化“用進廢退”的原則來設計增長幅度評分表,應充分體現在同一時期內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體能和運動技能進步幅度一般呈減速增長的規律,也就是說愈是運動水平低的學生,提高的幅度愈大,相反則小。結合學生運動能力進步幅度的評價方式使區別對待教學原則真正得到貫徹,人體差別得到充分體現,學生自信心提高,促動了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轉變,從而促進了身體素質、技術、技能、知識等全面發展。這種評價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重視體育學習效果和過程,避免了學生因為身體素質個體差異所造成的自卑情緒,將學生置于動態參照系中,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與評價結果的關系,體現了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有助于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強化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與習慣。這種評價方式淡化評價結果,有利于激發學生運動興趣,能夠更好地激勵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促使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行為逐漸發展成為穩定的心理特征,實現學習評價的目的。這種評價方式弱化了競技性的考核內容,更多的是讓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有助于新體育課程真正達到體育活動娛樂化、趣味化、健康化的目的,體現大學體育的作用和價值。
2.4通過體育理論課教學使大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
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是大學生獲得體育理論知識了解體育鍛煉方法的重要來源。體育鍛煉如果沒有理論知識的指導就會出現練習的盲目性,不確定性,胡亂鍛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健身效果上事倍功半。通過體育理論課的學習,大學生可以了解身體鍛煉的原理、原則、方法等內容,在鍛煉中掌握科學的方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目前大學生對體育健身的目的意義、健身方法認識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意識。大多數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憑興趣,缺乏科學的健身和運動保健知識。再者,大學生缺乏體育理論知識,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淡薄,也是阻礙大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學階段對于體育健身理論知識的傳授在體育教學中站的比例很小,據統計只有10.3%的大學生反映在中學階段接受過體育鍛煉方面的知識。在制約體育鍛煉因素調查中,有19.7%的大學生反映缺乏運動知識。理論知識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活動,從而影響大學生體質的健康發展。高校現在每周90分鐘的體育課,對于增強學生體質、發展心肺功能,是不夠的,大學生應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綱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因此課外體育活動是課堂體育教學的延伸,強調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不僅僅是單純體育課教學。所以有必要通過體育健身理論知識的傳授,指導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從而增強體質,提高心肺功能。體育理論課教學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是使大學生形成正確體育價值觀,樹立終身體育觀念的有效途徑。通過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保證大學生課外鍛煉效果的提高。針對現在大學生心肺功能薄弱的現狀,體育理論課教學需要強化兩方面內容。第一、通過體育理論課教學使學生在思想上加大對鍛煉心肺功能重要性的認識通過體育理論教學讓大學生了解到心肺功能不足的危害,以及運動鍛煉對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使大學生在思想上能夠重視起來,只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心肺功能的重要性以及體育鍛煉對其良好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才能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逐漸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興趣,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奠定終身體育的思想。第二、體育理論課教學要教會學生增強心肺功能正確方法人體心肺功能的好壞除了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外,還與后天的工作生活及體育鍛煉等因素密切相關,積極的體育鍛煉可以對心肺功能產生良好的健康效應。體育鍛煉也要講究科學性,并不是所有的體育活動對人體都是積極的影響,如果方法不正確,鍛煉的強度、時間、負荷、密度等不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就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要通過體育理論課讓大學生知道只有科學合理的鍛煉才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要達到增強心肺功能的目的首先要明確運動的類型,發展心肺功能最好的方法是有氧運動。其次要讓大學生了解有氧運動的項目選擇,強度安排及監控、運動時間、鍛煉頻率等因素。通過理論課的介紹為大學生課外鍛煉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使其掌握有益于身體健康的鍛煉方法,主動進行體育鍛煉,養成終生鍛煉的習慣。為了使體育理論課教學的效果可以得到更好地體現,體育理論教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在課堂內進行教學,也可以結合實踐課進行傳授,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校園網絡、廣播、櫥窗、板報等形式向學生進行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播。并根據學生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傳授教學內容。理論課教學不能流于形式,教師上完課就算完成任務,否則會造成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不重視,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理論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考核,并且把理論成績以合適的比例計算到體育成績總分里。理論考核的形式我們可以實行學生體育論文的形式,學生通過在圖書館查閱圖書,電腦網上查閱及報紙廣播等多方面收集資料,結合自身情況及所學體育知識撰寫論文,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增多,激發學生的學習智慧與能力。學生對體育課的認識達到融匯貫通,逐步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
3結束語
高校體育教學應從增強學生體質和身心健康出發,將傳授健康知識、運動技能與科學鍛煉身體的原則、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樹立“終生體育”觀,于體育教學之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充分發揮體育的各種教育功能,使大學生成為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它具有與社會生活相銜接的特點,因此高校的體育教學必須更新觀念,開拓思想,結合大學生當前的體質狀況,在形式上、內容上、方法上都應有所改革和創新,要以“終身體育”為主線,以“健康生活五十年”為最高目標,推進體育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作者:方志工作單位:東南大學體育系
第三篇
1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了元認知學習策略一詞,元認知學習策略是指,教學質量的提升必須不斷強化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自我完善學習過程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元認知學習策略就是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通過體育鍛煉或改善鍛煉方法等方式來提升自身。因此,元認知學習策略側重的不是教師的體育教學水平,而是側重引導學生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1.1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含義
元認知學習策略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其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元認知學習策略既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手段又是學生進行課后補充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一項重要學習方式。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實質是通過不斷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訓練熱情和訓練質量。同時,元認知學習策略使用范圍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效果差的學生,對于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有極大的提升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過程和結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發的進行訓練,這種全面提升的教學理念也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元認知學習策略也是培養學習方法的手段,學生發現問題后就會不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種自我學習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學習方式的提升。
1.2元認知學習策略體驗情緒
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實用性還有一個極為突出的作用,即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果。任何一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波動。這些情感的產生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左右教學質量。例如,以快樂的心情去學習,學習過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以較為消極的情感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那學習效果是很難得到保證的。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情趣的產生時間是有多重性的,可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也可能是在學習過程開始之前產生。其截止時間也不同,有的學習情緒能夠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的會瞬時停止。因此,元認知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情感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如果能夠在采用元認知學習策略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問題的疏導,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必然就能夠使得教學過程事半功倍。
1.3元認知學習策略的調控管理
所謂調控管理就是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在對教學內容不斷認知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成果得到加深的樂趣。強化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將學習過程理解為對自身認識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自我調控的能力。同時,調控管理也是學生通過認識到自身不足從而自發采取補正措施的體現。實踐證明,元認知學習策略的調控管理特點使得學生能夠及時地找到自身在教學過程和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通過自我調節的方式,改善學習方式,調整訓練手段,從而提升學習效果。而高校體育教學具有課時短、內容多的特點,有限的教學實踐難以保證過多的教學內容有效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和教授。因此,元認知學習策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就愈發凸顯。同時,元認知學習策略對教師提升教學質量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表現出不足的地方予以講解和改正。這種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課堂教學的手段來進行高校體育教學,必然能夠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進步。
1.4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意義
元認知學習策略不僅是學生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學習效果以及體育水平等綜合素養的學習手段,更是教師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方式。通過調研可知,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具有極為明顯的現實意義。首先,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在極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對其后期自主鍛煉意識的培養有著突出的影響。其次,元認知學習策略能夠彌補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不足,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的結合
元認知學習策略能夠改善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對高效體育教學質量極為明顯的促進作用。將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結果,更是我國新教學理念不斷推進的結果。事實證明,元認知學習策略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是極為正確的做法。
2.1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結合的原則
元認知學習策略雖然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也應結合一定的原則,找到二者之間的最佳連接點,才能保證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具體效用能夠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2.1.1以教學目標的進程為起點
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引入必須要在教學大綱制定的計劃中來實施。兵法上說:謀定而后動,只有必要地進行規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同時,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要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保證正常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同時,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通過促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體育教學的積極性來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水平。高校體育教學目標通常都是以國家教學大綱為原則來制訂的。因此,在結合元認知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元認知學習策略不與教學目標相沖突,找到二者之間的連接點,合理有效地進行引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完美地利用元認知學習策略。
2.1.2以高校教學原則為指導
元認知學習策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應以教學原則為指導思想,通過引用、結合的方式,將其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實踐過程中應注意:元認知學習策略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通過發現自身不足從而改善缺點,提高自身的學習方法;對于教師來說,其是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因此,元認知學習策略只能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在引用過程中不能本末倒置,造成不合理引用的現象。
2.2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結合的方式
正確合理地將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可以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生體育水平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通過調研,筆者對元認知學習策略在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過程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2.2.1采用情景式教學
情景式教學是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成果,在將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應重視情景式教學方式。實踐證明,情景式教學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增加學習熱情。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合理的設置必要的情景,讓學生在其中能夠充分地認識自身,提高自身。同時,情景式教學也能夠使學生充分的體驗到體育鍛煉的魅力,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日益嚴重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2.2.2改善師生關系
良好的教學方式要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來實施,因此,元認知學習策略能否有效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與教師有著直接的關系。傳統體育教學中,通常均是教師在前面演示,學生在下面模仿訓練,然后通過教師的指正來提升自身體育水平,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使得師生間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部分教師仍然信奉嚴師出高徒的錯誤教學心理,這也使得師生之間存在了代溝,這與現代快樂教學的理念相違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師生之間的關系,只有與學生成分的溝通才能找到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正確合理地引用元認知學習策略。
2.2.3合理設定教學計劃
對于教師來說,元認知學習策略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手段,能否有效地將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聯系與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制訂的教學計劃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筆者認為,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并將其公布給學生,讓學生知道教學過程的具體目標,從而促使其自主的參與到體育教學過程中。同時,合理的目標也能在學生之間形成競爭的效果,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來實現體育素養的提升。
3結語
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是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結果,對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體育水平等素質的提升有著極為明顯的作用。同時,元認知學習策略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等能力的重要手段。將元認知學習策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最大化發揮需要全體體育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本文對元認知學習策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一題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作出貢獻。
作者:陳永兵工作單位:文山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農經系統為農民辦實事工作方案
- 下一篇:農工辦黨建工作要點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