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05:43: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輿情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輿情危機管理論文
1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策略
1.1內容分析法
由于網絡信息環境的便利性和即時性,使其所帶來的龐雜信息能夠激增。因此,人們對于網絡輿情的內容要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對于管理者對網絡輿情的信息需求而言,網絡環境信息泛濫,更應當加強對網絡輿情需求質量的重視。應當對信息進行更加深層次、高質量的挖掘。在監測和管理網絡輿情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手段就是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識別,以及對傳遞中信息的分析等。而對于網絡輿情中的文本、數據、知識等內容進行挖掘,又需要網絡內容分析法作為基礎和支持。因此,在網絡輿情的監管當中,內容分析法的重要程度越來越高。在網絡時代下,內容分析法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對于網上交流信息的本質及其的思考和認識。在網絡輿情監管中采用內容分析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它與傳統媒體內容分析法的應用對象是不同的。這是由于網絡信息的類型十分復雜,具有很多視頻、圖片等多媒體信息。同時網絡輿情的信息是非線性結構,存在著很多超媒體連接、交互功能等,因此,還需加強對內容分析法的完善程度。
1.2聚類分析法
聚類就是按照網絡輿情的相似程度,將其分為多個類型,在每一個類型當中,各個對象之間的相似程度較高,而不同類別中各個對象的差異性較大。目前,聚類分析法在網絡輿情監管當中已經取得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對于網絡信息資源,聚類分析法可將具有不同特征的網絡信息資源聚在一起進行分類。對于網絡輿情,該方法能夠有效區分人們對于事件的不同觀點和態度及不同人群、地區等,這樣就能夠滿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從而實現對網絡輿情的監管。聚類分析法通常需要首先進行數據搜集,然后對其進行預處理,使其能夠適用于聚類算法。之后對已有數據進行觀察,對聚類的趨勢進行分析和研究,查找其中的自然類別趨勢。隨后對聚類算法及初始參數進行選擇。最后,采用人工檢查或可視化技術,對聚類結果進行確認。相比于其它的方法來說,聚類分析法所得出的結果往往能夠提供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結果,對于實施網絡輿情監管具有很大的幫助。
1.3Web日志分析法
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危機管理論文
1.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危機管理的喚起
互聯網技術帶給傳播介質的沖擊和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其交互性與及時性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見,因而被稱為“第四媒體”。在缺乏針對性監測與管控的情況下,網絡負面信息快速傳播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對國家的穩定、社會的輿論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這就使得面向網絡的輿情監測與危機管理變得極其迫切。目前,我國大約有6億多網民,其中青年網民的占比增長迅速。根據官方數據,20~29歲年齡段網民比例是30.7%。2013年的數據則顯示,網民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高校學生約1.19億人,占學生網民的75.31%”。相較于其他網民而言,高校在校生是對社會生活領域各類信息最為敏感的一群,他們既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又具有激進的批判精神;既具有獨特的思維優勢,又具有典型的心理脆性。面對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網絡的介入既以其開放性、多元性為大學生使命感、責任感、批判精神向社會領域的延展提供了實踐平臺,同時也以其虛擬性、隱匿性為大學生心理脆性的非理性爆發創設了空間。網絡輿情的興起,對高校的日常管理與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密切關注網上動態,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不過網絡輿情并非洪水猛獸,其興起亦是一種契機。“要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動權,使網絡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可見在戰略層面已有雙向部署,那么如何有序加以實施就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危機管理研究喚起的必然理由。
2.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危機管理面臨的“三個困局”
高校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的子系統,其輿情的醞釀、發展、高漲、回落、反饋,每一個階段的演進都伴隨著“示范性”的勾連效應,時刻經受著“網絡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利、公共管理”沖突的拷問。一方面,高校力圖借助網絡監管將校園輿論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另一方面,可應用的管理資源與管理手段權限,在確有必要加強校園網絡輿情監管的情況下,科學界定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管理的限度,是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認知困局。高校網絡輿情監管效果顯著與否則取決于管理體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國學者費姆•邦茨認為:“有效的傳播不僅能減輕危機,還能給組織帶來比危機發生之前更為正面的聲譽,而低劣的危機處理則會損傷組織的可信度、公眾的信心和組織多年建立起來的信譽”。縱觀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輿情監管,大多采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動員等形式,這種工作模式由于內部信息傳遞渠道狹窄單一,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時很難快速顯效,只能扮演“圍、堵、截”亡羊補牢的角色,十分被動。缺失科學有序的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應對體系是高校網絡輿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機制困局。顯效的高校網絡輿情監管體系建設要有合乎信息傳播規律與認知規律的設計思路,更要有必要的投入,譬如包括人員的投入,設施的投入。從前者的角度來說,受限于編制,多數高校的輿情監測依靠少數的網絡管理員來完成,他們日常工作本已龐雜繁瑣,更難以抽出精力做常態化監測。從后者的角度來說,雖然國內已有信息技術公司推出了適用于網絡輿情信息監控分析的應用系統,可以進行專業化、即時性的網絡輿情信息收集、預警和處理等工作,但由于其購置成本及后期維護費用較高,大部分高校會因經費緊張而放棄硬件投入與配備。人員缺失與硬件設施費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危機管理困局的破解
網絡輿情事件的發酵升級代表著公共管理危機的涌現。在管理學領域里,危機管理也被稱為危機溝通管理。由此,破解認知困局,把握高校輿情監測管理的合理“限度”,亦應以溝通管理為抓手,與訴求對象進行多渠道溝通。“圍、堵、截”是一種監管方法,但常態化的監管并非拘泥于“堵”“疏”與“導”也是一種監管。相較于傳統的管控思路,這種以疏代堵,事前介入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拿捏住了網絡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利、公共管理之間的“度”,使監管手段與監管效用在動態中達到理想的平衡。張弛有度,動態平衡的管控思路需要有對應的體制機制設計來加以保障實施。具體地說,就是要遵循網絡輿情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分別針對輿情發生、發酵、發展、高漲、回落、反饋階段的信息傳播特點,構建“預警—引導—應急—重塑”四級聯動的輿情預警及緊急處理機制。在輿情發生、發酵期,通過數據分析進行敏感源的解析與篩除,做出預見性的輿情預警;在輿情發展期,通過主動性的信息與釋疑,進行集中的輿情引導,為遠期的輿情重塑創設有利環境;在輿情應急期,針對已觸發的惡性事件,啟動網上和網下聯動機制,捕獲并整合關鍵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在輿情回落期、反饋期,積極進行輿情重塑,消解衍生謠言觸發新的網絡輿情的風險。
高校教育輿情預警模型與案例研究
[摘要]高校輿情事件發展有著階段性的特點,利用Logistic曲線分析高校輿情的發展趨勢對于提升高校網絡輿情預警能力有著一定的意義。通過Logistic曲線模型,將高校輿情事件發展階段分為特定的幾個階段。基于階段劃分的結果,提出并闡述高校輿情事件的輿情預警模型,并進行案例分析研究。結果表明,Logistic曲線模型能夠有效預測高校輿情事件的網絡輿情傳播趨勢和發展階段。同時高校輿情事件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可為相關部門的輿情分析和處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輿情;Logistic曲線;輿情預警;機理
一、引言
教育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作為主體的民眾針對有關教育的中介性社會事項所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隨著互聯網工具的興起和大面積普及,網絡教育輿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借助于互聯網發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看法,包括互聯網上曝光和呈現的教育事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等方面,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些教育問題或現象的觀點和態度。高校網絡教育輿情涉及面廣,參與人數眾多,影響力大,是教育輿情的重要一環。因此,高校網絡教育輿事件的預警變得極為關鍵,其研究也成為網絡輿情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學者在高校事件的輿情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儲節旺、朱玲玲結合學者的研究經驗,以文獻研究和理論研究為主,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從事前、事中、善后處理三個階段入手,強調情報支撐作用,最后提出解決當前高校網絡事件應急管理困境的基本舉措;李綱也曾指出當前公共事件網絡輿情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理論與實踐有待進一步融合,缺乏量化分析的體系與框架,微觀層面分析有待深入,缺少網民社會結構和群體行為研究。階段劃分是輿情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輿情事件網絡輿情熱度和關注度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目前學術界針對網絡輿情發展趨勢階段的研究,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三至六階段等,具體內容和代表性成果如表1所示。雖然學術界對網絡輿情演化階段的劃分標準和命名各有見解,但網絡輿情遵循了事物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發展規律是學術界的普遍共識。整體而言,網絡輿情發展階段的研究很豐富,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缺乏網絡輿情發展規律的定量化描述和分析。筆者認為,網絡輿情發展受各種隨機因素影響,但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而Lo-gistic生長曲線能較好的捕捉和預測高校輿情事件的網絡輿情發展趨勢。為此,本文基于Logistic生長曲線,構建高校輿情事件的網絡輿情發展階段預測模型,對模型通過實證進行擬合驗證,劃分輿情傳播的階段,進而針對輿情傳播每個階段的特點進行輿情預警,提出預警模型,為應對高校輿情事件網絡輿情危機提供新視角。
二、理論和方法模型
(一)Logistic生長曲線。比利時數學家發現社會人口增長速度一開始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加快,高速增長之后,增長速度逐漸減緩,最后趨于穩定。之后美國人口統計學家通過對生物繁殖和各國人口增長的大量研究分析,發現了相同的規律,并把這個規律命名為Logistic曲線,曲線見圖1。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發展,網絡教育輿情在來源、主題、主體、民意傳播方式以及影響態勢方面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傳統輿情的特點,網絡輿情變得越來越復雜,輿情分析面臨挑戰。但高校教育輿情事件發生后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有其自身的規律。綜合上述學者對網絡輿情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雖然階段劃分、命名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認同前期的網絡輿情規模是按照“產生—爆發—平穩”的模式發展,形成了“S”形的發展形態。因此,可以利用Logistic曲線來模擬網絡輿情的發展變化過程。(二)基于Logistic曲線的高校輿情事件網絡輿情預測模型。高校輿情事件發生后,在前期一段時間內,相關網絡輿情的數量開始增加;隨著時間推移,增速在逐漸變大;到達頂峰后,輿情規模不斷放緩,并趨于穩定。基于以上走勢特征,利用Logistic曲線來模擬高校輿情事件網絡輿情發展過程,Logistic曲線的數學模型為:yt=K1+me-at(K,a>0)(1)其中:t表示時間;yt表示t時刻被統計變量的值,其變化范圍為0<y<K;K是yt的飽和水平。
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探索
摘要: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是一門集輿情學與輿論學、社會心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大數據處理甚至人工智能等學科交叉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中基于新文科理念與“文工交叉”的教學設計思路,引入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等研究熱點內容的學習。構建了一種“學習-實踐”閉環系統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教學與實踐效果。
關鍵詞:網絡輿情;新文科;課程改革;教學內容
網絡輿情是以互聯網為載體所表達的公共情緒,它與國家信息、機構形象、地區形象和個人形象息息相關,對整個社會產生全面且重要的影響[1]。一方面社情民意與社會心理決定了網絡輿情的走向與效果,另一方面網絡輿情也反映了當下的社情民意與社會心理,并對公共政策的制定與政府決策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利用現代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測、分析與研判,對輿情的快速預警與正確引導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開始《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很有必要。以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機器人等為應用的技術革命,將人類推向了“智能時代”的產業革命。現代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已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工具,促使傳統的文科教育也必須使用這些工具對社會科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形成“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等新的領域[2]。因此,在《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中,基于社會科學的傳統輿情分析類課程中引入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以及智能信息處理等理工科技術的應用學習,從而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構建一種社會科學學科課程創新教學模式。
一、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現狀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與信息設備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促使人們可以在網絡“隨意”信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公眾可以便捷地參與公共政策與社會發展的討論,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與諸多風險問題。因此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測預警、分析研判、應對處置成為當下各級政府亟須開展的工作。而網絡輿情的研究工作綜合性較強,必須結合新聞傳播學、政治經濟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大數據處理甚至人工智能技術來開展[3-4]。現階段網絡輿情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首先課堂教學以單向講授為主。雖可結合當下網絡輿情事件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清晰的思路向學生講解課程內容,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與分析的過程。其次文科專業學生缺乏對技術的掌握。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要求學生對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據獲取與處理等技術知識進行了解,而這部分的知識內容恰好是文科學生的“短板”。第三學生對輿情事件分析與研判方法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網絡輿情的種類繁雜,很多輿情事件的分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工作經歷以及專業知識,這對于本科層次學生要求很高,學生并非能對所有的網絡輿情事件都能進行正確細致的分析。
二、新聞傳播專業《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高校網絡輿情風險和對策分析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基本特征
近年來,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主要聚焦校園與教學管理、師德師風、學生安全、學術不端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針對其中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事件加以橫向對比和縱向分析,發現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主觀代入性強,可編輯性強。與一般社會性網絡輿情相比,高校網絡輿情主觀代入感強、可編輯性強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各類輿情事件往往以一段主觀文字控訴或刻意修剪后的視頻、圖片呈現,經過互聯網傳播發酵后,以先入為主的姿態在網民中形成強烈的主觀代入,輿情共情效果顯著。例如:2018年,國內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自殺引發輿論關注。此后,該學生的親屬網絡控訴該學生導師長期實施精神壓迫致其自殺進一步引爆輿論。此事件中,網民形成了針對導學關系極其強烈的主觀負面情緒。個別話題還引發了部分研究生在微博、知乎等平臺關聯討論在讀期間導師的各種“奇葩”行為,也進一步擴展了話題的討論半徑。直至今日,每當有研究生因學業等原因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個體極端事件,網民也多會將其與此事對比,尋求同理共鳴。由上述案例不難看出,當下公眾對高等教育領域期待值高,因而對負面輿情容忍度也就相對較低。特別是涉及人身安全、性騷擾等高共情、高關注輿情事件,公眾輿論往往從個體受害者和弱勢群體角度出發,在自媒體等信息流主動加持甚至刻意編輯引導下,網民往往會依據自身現實情況形成強烈的視角代入,進一步加大了情緒“共振”。第二,事件標簽化,政策影響力大。由于高校人數眾多,個人及團體利益關切較為廣泛,特別是關乎教育公平等熱點話題,一旦某件事情或某項措施觸及師生敏感神經,便極易激發出群體性行為和集體性情感意識,導致個別事件在高校內外出現非理性傳播。例如:2019年,某社會公眾人物在個人直播時稱不知知網為何物瞬間引爆網絡。有網民扒出該公眾人物具有較高學歷,并質疑其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等。據統計,該事件爆發的半個月內,相關的微博主貼超過50萬個,微博轉評超百萬次。除關注事件本身,高校學生中甚至出現“讀書無用論”等錯誤聲音。此后,教育部印發《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等通知,各地高校紛紛出臺“最嚴查重令”。至此,每逢畢業季便有學生借由該事件討論當前學位論文查重制度。該事件也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反學術不端的標簽化事件,而與之類似的還有“四大發明”事件、“正/副部長級”學生干部事件等,均因一件小事,引發關于“教師錯誤言論”“學生組織官僚化”等話題的討論,并形成標簽化輿情。第三,社會關注度導向明確。通過綜合數據分析高校網絡輿情分布發現,其還呈現社會關注度導向。這里所指的關注度包含兩個層面,即事件發生(所在)客體的社會關注度以及事件本身的關注度。一方面,高校輿情呈現名校效應,知名高校輿情事件往往因其客體社會期待與關注度高而備受網民關注討論。對比其他一般高校,在同類事件背景下的關注和炒作熱度不足其萬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某高校教師違反人倫道德開展基因實驗、多名學生被某高校錄取后又遭退檔等事件,因其涉及輿論情緒關切、倫理關切和利益關切,且造成了較為惡劣的后果,從而吸引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形成輿情危機。第四,輿情表達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傳播技術本就具有去中心化和裂變式傳播兩大顯著特點,而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表達方式也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體現在人群“畫像”明確,不同側重的群體往往聚集在微博、知乎、抖音、豆瓣等不同平臺,呈現“抱團取暖”現象,且常因不能接受相左的意見而群體性發聲。另一方面,直播的興起逐步替代了以往的文字、圖片和視頻,進一步加強了輿情傳播影響力。究其原因,在于直播視頻的視覺沖擊和互動性更強,在人為刻意解讀下,渲染帶動能力大幅增強。此外,在當今碎片化信息需求量大的大環境下,直播視頻也更易被二次剪輯,迸發更大的輿論影響力。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工作中存在的風險
第一,信息源龐雜,真假難辨。當前高校輿情信息源龐雜,一方面,源自于解除了傳統媒體的信息求證和過濾作用,互聯網海量信息和復雜問題背后,接受信息的主體更易被錯誤信息引導。加之不同視角對相同事件的主觀解讀存在偏差,在不同言辭激烈交鋒之下,往往會形成信息繭房。在一些所謂的網絡評論家的惡意編輯評論下,致使輿情信息由校園映射至全社會,愈發真假難辨。另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多由涉及評獎評優、招生就業等利益關切個案引發,此類事件往往突發性較強,且容易形成由點及面的串聯。為逃避監管和責罰,相關涉事人往往會采取開小號等“換馬甲”的方式隱匿個人信息,進一步加大了高校輿情處置難度。第二,學生易被煽動情緒,成為輿情爆發點。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確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途徑。但網上肆意傳播的不良資訊和負面信息也具有更快的傳播力和更強的破壞力。當前,網絡已然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部分敵對勢力利用網絡信息不斷滲透錯誤意識形態,如性別論、拜金論、讀書無用論等,侵蝕大學生的思想意志,也給高校的宣傳思想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近年來,因受各種負面信息侵襲而導致學生出現學業問題、違紀違法問題屢見不鮮。究其原因,一是當前高校學生多從“校門到校門”,社會閱歷和經驗淺薄,不能有效分辨輿情事件背后的錯誤意識形態導向,易被裹挾利用。二是個別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存在松懈或不到位現象,對學生基本思想動態掌握不足,對學生關注什么、考慮什么不了解,致使學生只得通過網絡交流思想、發泄情緒。三是輔導員、班主任等一線思政工作者存在一定的本領恐慌,對于網絡中各類錯誤思潮缺乏有效的甄別和教育引導措施。第三,高校輿情應對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升。除外界信息侵襲外,高校自身輿情應對工作意識和能力不強也是當前存在的主要風險之一。主要體現為:一是缺乏專門的輿情應對管理團隊,在遇到輿情危機時不能及時有效研判,并提供有效管制措施。有的高校只是一味降熱度,反倒使輿情愈發高漲,甚至出現其他次生輿情。二是宣傳陣地管控有待進一步細化,隨著高校各二級單位甚至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班級組織等紛紛建立公眾號,一些“低級紅、高級黑”的現象也屢被曝光。三是高校常態化輿情應急準備不足。近年來,輿論對高校的輿情回應要求越來越高,特別體現在輿論情緒和關切等方面。而有的高校在面對輿情危機和輿論質疑時,或是不回應,或是回應不及時、避重就輕等,致使輿情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激發輿論更大的不滿。
提升高校輿情應對能力的對策
高校作為輿情應對與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應從制度、隊伍、陣地三方面入手,提升應對和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能力。第一,加強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高校輿情危機應對能力的基石,高校應從黨管高校的高度加以重視,一是壓實輿情應對管理及意識形態責任制,明確黨委領導為相關工作第一責任人,明確學校、學院、支部三級機構負責人及工作內容,通過制度要求、機制考評、巡查督導等形式,建立全鏈條式管理機制。二是建立協同管理,成立由學校黨委牽頭,組織部門、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教師工作部門、保衛保密部門、信息技術部門、馬克思主義學院協同作用的領導小組,形成輿情研判、應對、處置工作全局協同管理機制。三是建立上下游聯絡制度,建立同公安、網信、教育等政府部門以及各類媒體的輿情分享、交流及應急機制,面對重大輿情危機時,有助于做好解疑釋惑,引導大眾心理預期等。第二,加強隊伍建設。隊伍建設是高校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重要保障,應在協同機制的基礎上,一是搭建信息安全隊伍,構筑校園各類信息平臺安全屏障,防止黑客及其他不良資訊蔓延滲透。二是搭建輿情管理隊伍,培養專項工作人才,從監測、研判、分析、處置入手,通過合理設置關鍵詞、拉網式搜索、敏感詞抓取等手段,加強日常監控管理。三是強化校內思政工作者輿情意識和專業素養,打造一支會用網、懂網情,善于團結學生、善于教育引導的專業化工作隊伍,“線上+線下”聯合發力,有效疏導學生情緒,引導其正確認識各類輿情及意識形態風險,降低網絡輿情爆發風險。第三,加強陣地建設。陣地建設是保障學校正確輿論氛圍的重要工具,應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深入推動融媒體建設,強化校內宣傳正能量供給。一是通過成立融媒體工作聯盟等,匯聚全校宣傳合力,打造積極主動的正能量輿論場,通過不斷輸出優質內容,提升學校官方媒體宣傳公信力。二是系統化做好輿情應急準備,針對當前輿論要回應、要情緒、要細節的要求,在強化隊伍建設的基礎上,針對師德師風、學術不端、學生突發事件等各類常見輿情危機,設置輿情處置預案及流程。三是暢通權益保障機制,通過建立權益網站、召開權益座談會等形式,暢通師生權益反饋途徑,將網絡輿情研判陣地前移。
醫學科技期刊輿情導向研究
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科技界為打贏抗疫防控阻擊戰進行了總動員。不回避,不退縮,迎難而上[1]。醫學科技期刊第一時間投入戰斗,密切跟蹤國內外科研攻關進展,緊貼國內一線診療實踐,快速發表優秀成果,薈萃科學抗疫中國智慧。強化國際合作共享,充分彰顯了我國醫學科技期刊的學術價值和社會責任擔當。抗疫時期醫學科技期刊發表的優秀論文起到了正確的輿情導向。
一、輿情熱點的發展脈絡和當前趨勢
在抗疫初期,中國政府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決定封鎖武漢是非常果斷的。通過封鎖武漢,中國能讓世界有時間來應對抗疫。這不僅僅是正確的決定,同時也向其他國家展示了他們應該如何應對這場抗疫的緊急威脅。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總編的表態形成了正確的輿情導向。防控肺炎的積極應對,應該感謝中國,在武漢抗擊抗疫中做出的努力。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所說,最近幾個月在對抗兩種疫情,一種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第二種是由虛假信息引起的。虛假信息在很多時候造成的影響和病毒引起的疫情嚴重程度相當。提到的“病毒陰謀論”對抗擊疫情是不利的,必須要了解病毒起源,并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研究它。不能讓這樣的陰謀論擾亂公眾的思考,這種陰謀論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很嚴重的。1.醫學科技期刊的正向引導醫學科技期刊以其學術性、專業性、權威性、嚴謹性,立于公布科學真理的潮頭。要合理地發聲,對公眾有責任和擔當,起到正向的輿論引導作用。在歐盟有一項針對虛假信息的研究,虛假信息非常可怕。比如有些人說未來注射疫苗是危險的,或者說這種疫情是由媒體所炮制的,或者說這種病毒對人不會造成威脅。所以要重視這些謠言,要證明謠言是錯的。在有些媒體報道中,這種謠言就像病毒一樣擴散并影響著人們,對人們造成了傷害。所以需要在防控病毒傳播的同時也要正確的輿情引導。我國醫學科技期刊在這關鍵時刻,應發表有社會責任擔當、擁有社會學術價值話語權的優秀醫學科技論文,進行傳染病防控的輿情導向。我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期刊于2月3日起即在中國知網CNKI陸續網絡首發了26篇有關肺炎疫情進展主題的論文。首推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論文《基于指數平滑模型的湖北省肺炎抗疫預測分析》[2]。及時闡明湖北省COVID-19抗疫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指數平滑法擬合效果較好,可用于COVID-19的疫情預測。更全面地、更專業地消除公眾對肺炎的恐慌。國家科技部抗疫應急專項論文《湖北省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3],重點報道了湖北省武漢市首先發現并報告肺炎抗疫,發病高峰期重點人群在舉國體制支持下的有效防控。2.輿情傳播節點以及傳播溯源每天面對如潮水般良莠不齊的疫情網絡信息,老百姓很困惑、不解。《Lancet》總編:并不是很有意義:比如20世紀80年代艾滋病大暴發時,很多人都想找到艾滋病零號病人,找到在美國擴散這種病毒的超級傳播者是誰,花了很多精力尋找零號病人。當時人們以為已經找到了零號病人,這個人被媒體曝光之后引起了廣泛討論,但是很多年之后發現這個人并不是零號病人。所以找到這個擴散了病毒的人可能會引起很多問題,比如造成對他的污名化和歧視,也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肯定不科學。但確實要了解這種病毒的起源,知道它來自于哪里,這種病毒很可能是從一種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需要了解病毒在動物之間的傳播過程,并且了解動物身上的病毒如何傳播到人類,還要避免造成這種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情況[4]。現在的目標是了解動物身上產生的病毒是從何而來,減少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風險。我刊特約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論文《生物安全實驗室病毒污染現狀調查》一文。從疾控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的核酸檢測、病毒培養分離與全基因組測序、血清抗體檢測等工作。告知公眾病毒播散的范圍。為有效防止感染性氣溶膠對公眾和外界環境的污染,對科研人員及醫療衛生單位一線醫務人員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二、輿情分析與應對
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30日就把這次抗疫定義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譚德塞博士提到了這種病毒的傳播,讓大家準備好。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預警機制是一種創新的輿情機制。于2005年確立,在非典抗疫暴發之后世界更加重視抗疫的影響,所以引入了預警機制。世界衛生組織是全球衛生領域最重要的權威組織,需要重視世衛組織的警告。很遺憾很多國家并沒有重視預警,造成數萬人死亡,而這種情況本可以避免。真正需要做的是冷靜下來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一線診療合作,一起來了解抗疫,竭盡所能確保抗疫不會卷土重來。中國醫生和科學家已經做出了最為杰出的貢獻,他們為政府提建議、治療病人,保護了中國公民的生命[5]。1.輿情事件追蹤沒有從2003年非典中吸取教訓是人類的悲劇。2002年到2003年暴發的非典抗疫,實際上病毒已經傳播到一些西方國家,比如加拿大,病毒傳播到多倫多時,世界衛生組織當時也發出了預警。已經了解病毒跨國傳播的風險,在17年前非典抗疫結束后,當時世界各國承諾,將會改變應對未來疫情的方式,他們承諾會非常重視抗疫的暴發,共享傳染病抗疫信息、防控措施、診療方案及生物安全研究。但實際上2020年抗疫的暴發顯示出,并沒有從中得到教訓,低估了病毒的危險性。輿情導向工作還處于別動、觀望的狀態。《柳葉刀》(Lancet)在1月的最后一周發表了5篇論文,這5篇論文描述了這種新型病毒的特征,例如:具有致命性,和SARS病毒相關,造成的死亡人數在增加,有些感染病例進入了重癥監護病房還需要呼吸機(ECOMO)。目前并沒有治療方法,還有人傳人的情況。論文提到了使用防護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到必須要進行病毒檢測、接觸者追蹤、隔離感染者才能夠控制抗疫。同時也警告了病毒造成抗疫大暴發的風險,在1月的最后一周中國已經了解這些情況,但是大部分西方國家比如美國,就浪費了整個2月還有3月初的時間,這就是人為造成的肺炎悲劇。對于抗疫的輿情警示毫不在意,浪費了最寶貴的防控、隔離黃金期。由于中國的醫生、科學家和世界科學家進行合作,《Lancet》《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發表了一篇名為《病毒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的論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世界其他國家并沒有重視這些信息。2.輿情事件的正確研判認為類似于流感是嚴重判斷失誤。中國的經驗是快速果斷的決策,中國有應對SARS病毒的經驗。當時非典突然來襲,整個中國當時也是猝不及防,中國政府在非典抗疫之后決心做出改變。過去20年中國在醫院和衛生系統當中做出了巨大投入,在一些大學還有科學研究方面中國政府也加大了投入。所以2019年12月發生抗疫的時候,我刊首發的《含氯消毒劑對肺炎病毒核酸破壞效果研究》[6]很好地佐證了目前我國醫學界有這樣的科研能力,同時還有醫療資源能夠應對抗疫。因為中國了解到這次抗疫和非典病毒類似,對于中國社會造成的威脅非常大,所以果斷決策,果斷疫情信息,輿情的導向非常及時、準確。學術性、專業性、權威性的輿情,仍未引起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視,不關心,只觀望。仍認為流感不是非常嚴重的疾病,這種病毒可以在人群當中傳播,引起西方國內群體免疫之后就能保護他們。甚至每天在各大媒體上討論戴不戴口罩的問題,最基本的防護措施都難以實施。實際上這是嚴重輿情判斷錯誤。
三、分享學術性、專業性、權威性的、輿情的分析與評價
CSSCI期刊研究熱點探究
1、高頻關鍵詞詞頻統計
1.1數據來源。本文以2018年度CSSCI中收錄的18種圖書情報領域的期刊(CSSCI中一級學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共有20種期刊,去掉其中兩種純檔案學期刊)為統計對象,這18種期刊在2018年度共及文章4332篇,本論文將其中的“專題導言”“征文通知”“選題指南”“研討會召開信息”等非論文性的文章剔除,共獲得有效論文3763篇。關鍵詞為一篇論文論述重點的濃縮,是一篇論文的主題和中心,因此對論文關鍵詞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一個領域的研究熱點(如表1)。1.2高頻關鍵詞統計。本文首先對上述3763篇論文的關鍵詞進行提取,共得到關鍵詞8695個;其次,對所獲得的關鍵詞進行規范,即將同義不同形或同義但表述方式不同的詞(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和《公共圖書館法》、“雙一流高校”和“雙一流大學”、“高校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及同詞但英文字母大小寫不同的詞語(如K-Means和k-means)等進行規范化處理,最終得到有效關鍵詞共8675個;再次,在bibexcel軟件中對這8675個關鍵詞進行頻次統計及降序排列,各頻次區間的關鍵詞數量如下表2所示:由上表可知,關鍵詞出現頻次在10次及其以內的數量最多,為8528個,占關鍵詞總數的絕大部分,出現頻次在11-20次的關鍵詞有96個,本論文認為此部分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過低,構不成研究熱點。因此,本論文將出現頻次在21次及以上的51個關鍵詞作為高頻詞。這51個高頻詞中,由于出現頻次為77次、34次、25次及21次的“影響因素”“研究熱點”“實證研究”及“綜述”等詞并不能有效的表達研究主題,因而本論文將它們從研究對象中剔除,下表3為高頻關鍵詞統計表,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大數據”“公共圖書館”“可視化”“閱讀推廣”“數字人文”“美國”等關鍵詞的出現頻次為50次以上,遠高于其他關鍵詞,說明這些主題在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熱度較高,是研究的熱點所在。
2、高頻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探究
2.1高頻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統計。點度中心度測量的是一個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直接相關的程度,表示一個關鍵詞在網絡圖中所擁有的影響度。一個關鍵詞點度中心度的值越高,表明與該關鍵詞直接關聯(共同出現)的其他關鍵詞越多,說明其在網絡圖中的影響越大[1]。為探討詞頻與點度中心度之間的關系及一致性,本文對表3中的出現頻次在20以上的高頻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進行統計排序,并將其與對應的詞頻進行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由于篇幅有限,僅將點度排名前25的關鍵詞列出)。2.2高頻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與詞頻的對應關系分析。縱觀表4,各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排序與其出現頻次的排序大體一致,如“高校圖書館”“大數據”“圖書館”“可視化”“公共圖書館”“網絡輿情”“數字人文”“美國”“閱讀推廣”等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及出現頻次均較高,數據的一致性較強,由此可以推斷這些關鍵詞所表述的主題在圖書情報領域關注度較高,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但有個別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排名與其出現頻次排名相差略大,如“數據挖掘”的點度中心度排名遠高于其詞頻排名,對于這種現象,本文認為由于數據挖掘是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提取有價值信息的一種技術,在圖書館領域,數據挖掘技術主要用于分析各項業務和服務工作中積累的數據,以便獲取某種未知的規律和信息,即對于圖書情報領域而言,主要是研究數據挖掘技術在各項業務和服務工作中的應用,因而作為關鍵詞它一般與圖書情報部門的具體工作名稱同時出現,故其點度中心度會比較高。
3、高頻關鍵詞共現分析
3.1高頻關鍵詞可視化圖譜。為了更直觀的觀察圖書情報領域中影響力較高的關鍵詞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本文使用UCINET軟件及其附帶的Netdraw軟件,對表3中出現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處理,將其以共現知識圖譜的形式展現為圖1,同時將該共現圖譜中的具體共現頻次列為表5(由于篇幅限制,僅對共現頻次為5及以上的關鍵詞進行羅列)。在共現圖譜中,每個節點均代表其對應的關鍵詞,節點的大小表示該關鍵詞的中心度大小,節點越大,則關鍵詞的中心度越高。關鍵詞之間的線段代表關鍵詞之間的直接聯系,線段越粗,則表示關鍵詞間聯系越緊密。由圖1可清晰的看出“高校圖書館”“大數據”“可視化”“圖書館”等關鍵詞在圖中的節點最大,且與其他節點的連線較多,可見“高校圖書館”“大數據”“可視化”“圖書館”等關鍵詞在圖書情報領域影響力較高,與其他關鍵詞的聯系比較密切。3.2高頻關鍵詞共現統計。在關鍵詞共現頻次表中,“高校圖書館”與“閱讀推廣”共同出現的次數最多,為17次,且“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兩個關鍵詞的詞頻及點度中心度均較高,因此可以推斷出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為2018年度圖書情報領域研究的最大熱點。根據上述判斷方法,即結合關鍵詞出現頻次、點度中心度及共現頻次等綜合判斷,2018年度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熱點還包括:大數據及大數據環境下的網絡輿情、數字人文、美國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知識服務、數字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智庫、人工智能及智慧圖書館等。
傳播學理論在高校輿情處理的作用
摘要:新時期傳播學理論的發展對高校輿情處理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播學理論在高校輿情中的應用,能夠應對高校輿情在自媒體時代出現的主體多元化、內容情緒化、方式復合化、受眾市場碎片化的新特點,并更具針對性的正確引導高校輿情。
關鍵詞:傳播學;高校輿情;自媒體;引導
傳播學的奠基人麥克盧漢教授認為: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會在傳播中改變人類的感覺,并創造出新的社會行為類型。微信群提升了我們群聊的熱度,而抖音充分利用大數據搜集個人偏好培養了我們刷小視頻的習慣。媒介的改變不止于此,在這些新媒體迅猛的發展勢頭下,我們每個人既是信息的傳輸端、接收端,也可以是信息的發源地,可以稱之為“自媒體”時代。據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查詢到的數據,截止2018年底,微信的注冊用戶數已超過10億。微博用戶數在2018年上半年達到3.37億。抖音更是僅用了兩年時間便達到了8億的用戶注冊量。結合高校中大學生接近100%的手機普及率,面對“新媒介”“微時代”“自媒體”等時代背景下的挑戰,高校學生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好高校輿情特點,從傳播學理論中尋找規律,加以利用和引導。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輿情特點
(一)傳播主體多元化。高校學生群體知識層次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上網時間自由。因此,高校學生已經在互聯網群體中占有相當大比重,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通訊工具發聲,交互式的傳播方式、專業化的傳播內容以及數據存儲的高質量和大容量特性,使受眾擺脫了過去只能單向接受信息的地位,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制造者和傳輸者。同時,高校作為一個大型集體,一個社會圈子,學生之間的口口相傳也是輿情蔓延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通過熟人傳播往往更容易令人信服,更容易形成集體效應。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媒介中心、傳播中樞的時候,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已經形成。(二)傳播內容情緒化。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表達訴求,比較關注時事和社會公平,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負,但缺少社會經驗,心理還未完全成熟,遇事容易情緒化,看待問題比較片面,又急于發聲,容易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同時,青年人的熱血沖動又容易被網絡所誤導,易受虛假信息和錯誤思潮影響,表現出煽動性的情緒和行為傾向。近年來,一些涉及國家對外交往的事件尤其容易引起高校學生的情緒,韓國薩德事件、中美貿易爭端等都在高校引起了很大的波瀾。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抱怨食堂飯菜太貴、學生干部檢查衛生與同學發生矛盾等,也很容易因為學生的情緒化,在一個小范圍內演變成校內輿情事件。(三)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方式多樣化包括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高校大學生日益提高的網絡操作水平,信息的交互方式已經經歷了幾輪更新,從最簡單的文字,到圖片和音頻,再到視頻,內容越來越豐滿,可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傳播媒介也從早期的BBS論壇,到QQ、微信、微博、抖音,它們注冊簡單、操作簡便,交互性強,傳播迅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生活,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使用這些軟件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載體、多元的渠道使得信息的傳播越來越方便,高校輿情的影響也不斷擴大。(四)受眾市場碎片化。同樣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的產生,打破了傳統媒體“主導受眾型”的局限,充分滿足信息消費者的細分需求和市場,例如:“今日頭條”會依據用戶的瀏覽偏好精準推送用戶喜歡的內容,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受眾有了更大的選擇,各種不同的信息可以傳播得更遠、更廣,而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找到易于接受的信息,傳播受眾表現得更為泛化和分散。
二、網絡時代傳播學理論的變化
農業科技期刊科普定位分析
摘要:主要闡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概況及科普機遇,農業科技期刊適時宣傳科普的必要性及其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定位。農業科技期刊在突出主責主業的前提下,遇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之時,應及時發揮其媒體作用,扮演好科普角色,彌補相關媒體報道的短板或空白之處。農業科技期刊適時適量宣傳科普,承當相應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擴大期刊影響力及維系期刊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輿情;機遇;科普定位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民生和農業生產,與每一位民眾息息相關,同時對政府公信力及中國農產品國際形象等均有相當重要的影響[1]。公共安全事件具突發性,一旦發生,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引發恐慌,迫切需要普及有關知識和正確的輿論引導。科學普及任務一般由科普期刊承擔。科普期刊以通俗易懂、簡單、趣味的方式向大眾傳遞復雜的科學信息和知識,是國家科普事業的重要組分之一[2],對培養和提升國民科學素養意義重大[3]。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4],學術類期刊是文化、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文明傳承方面具有獨特作用[5],相對于科普期刊,其傳播內容側重于創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等,語言表述上強調學術性、規范性,給人更加正式、正規和權威之感,且具備宣傳科普的充分條件和責任。期刊定位指明了期刊的發展方向,決定了期刊的選題范疇[6],也是期刊品牌建設、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科技期刊不僅是發表學術成果的專業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科技期刊應承擔傳播科學知識、引導公眾輿論的社會責任[7]。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面前,農業科技期刊應認清自我角色、準確定位,在確保和突出主責主業的前提下,適量拓大刊載范圍,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從公眾實際心理需求出發,適時添加專欄,適量報道相應的農業科普知識,充分發揮期刊的社會效益,提升期刊影響力。
1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概況及科普機遇
1.1輿情概況
近年來,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短視頻的迅速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快速和便捷,手機成為網絡平臺推送信息內容、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載體,社會輿論傳播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8]。但網絡世界魚龍混雜,許多信息真偽難辨。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事件時有發生,網絡輿論空間內容由于缺乏把關,有些用戶自律性不夠甚至是居心叵測,所制造的謠言、流言對農業產業造成較大影響,同時也給政府監管帶來一定的難度。目前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科普的文章較少[],尤其是權威文章匱乏,部分網民及媒體人由于缺乏農產品安全生產、消費的基本知識,對從網絡中獲取的信息充滿迷惑、恐慌或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以訛傳訛,散布謠言,常常給利益相關方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是提高民眾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應對其輿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紅十字會群眾文化活動工作總結
在互聯網信息管理工作上,我會高度重視互聯網信息管理工作,有領導分管此項工作,配備有專兼職網評人員,設有專人負責輿情監看、網絡問政工作,積極參加縣委宣傳部組織的網絡信息員培訓,并加強輿情收集、輿論引導和屬地網站、論壇、社區、博客、微博等新媒體管理,及時落實縣委宣傳部、縣互聯網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安排的網上宣傳、網絡評論、輿情信息報送等工作,加強對屬地新媒體管理,配合縣委宣傳部做好轄區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積極開通微博、微信,辦好用好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賬號,認真做好網絡問政部署及貼文辦理。建立了網絡監管處置機制和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輿情監管聯動處置機制,積極參與全縣重大輿情網絡值班,建立網絡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不斷強化文化發展政策措施,結合工作,抓好了《中共縣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的工作任務和各項政策的落實。有分管領導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各項工作任務和各項政策落實到位,積極上報學習貫徹實施意見工作信息。
我會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好了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有線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等的維護和使用,完成了年度計劃,檔案規范管理到位,安排專人值班,積極上報各種公共文化場所開展活動的信息。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做到初有計劃,年終有總結,積極支持和參加縣上組織的各類群眾文體活動。積極實施文藝精品打造工程,在轄區內有民間文藝團隊和縣文聯各協會會員,組織文藝愛好者創作一批文藝新作,在文化產業上推進有思考、有舉措,形成了短、中、長期規劃,有專人負責,轄區內文化旅游工作進展順利;文物開發保護有創新。
我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各級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學習內容,開展有效的學習教育和法制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寺廟、進企業、進單位等“崇德向善·厲行法治”主題活動,以及在鄉鎮中心廣場、商業區、車站、碼頭、景區、建工地圍擋等投放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益廣告。做好了“好人宣傳”和“好人”評選推薦工作。我會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并開展三月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教育月和“9·20”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誠敬做產品”活動、尋找“最美家庭”、“最美人物”活動和“鄰里守望”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等“厚德·與善同行”道德實踐活動。我會關心支持鄉鎮中心學校以上中小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學校少年宮建設情況明、工作清、幫助解決困難問題;支持督導學校開展美德少年評選宣傳活動;支持督導鄉鎮中心學校建設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中心站點,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在加強志愿服務工作上,我會開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三關愛”志愿服務活動和“微文明·美麗”、“微文明·美麗”等道德實踐特色活動。堅守輿論引導底線,高度重視輿論引導工作,設有專、兼職通訊員,主動為新聞媒體提供新聞線索,做好了外宣工作,認真完成了媒體接待、采訪服務、新聞供稿等工作。我會加強社會宣傳,充分發揮大型廣告牌、標語、橫幅、LED屏、專欄、專刊等的造勢宣傳作用,結合中心工作開展氛圍營造,按照階段工作要求,制作各類宣傳標牌、專欄。轄區內“四下鄉”活動豐富多彩,積極邀請、支持、參與縣級各部門在轄區內開展的“四下鄉”“四進社區”活動,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活動取得很好的效果。做好了各項中心工作的群眾宣傳教育引導工作。認真開展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對理論學習有科學全面的整體規劃,堅持黨委“一把手”親自抓理論。
我會扎實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建立了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領導機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活動并積極上報信息,使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加強,黨員干部學習能力切實增強。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我會高度重視轄區內干部群眾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形勢教育和社科普及活動,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中央、省、市、縣重要會議精神、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參與思想政治工作調研和社科理論研究,完成了社科理論文章和調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