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6:17: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創新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論文

新型城鎮化科技創新論文

1文獻述評

所謂協同發展,智庫百科上是這樣定義的,它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相互協作完成某一目標,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協同發展論已被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確定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如優勝劣汰理論一樣,是自然法則對人類的貢獻”。但是協同發展論又與優勝劣汰論存在本質不同,后者認為,某個物種的滅絕不是另一物種勝利的附帶產物,某一物種的勝利是與另一些物種共同進化形成的,也就是共榮共存;而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的概念來自于系統科學,后來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科學,它是現代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關于科技創新與城鎮化的相互作用問題,國內外學者有過相關論述。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ArthurLewis)提出農業與工業之間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認為科技創新催生的工業部門會全部接納剩余勞動力,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協同發展。當展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霍利斯•錢納里(HollisB.Chenery)提出,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國民經濟均衡發展,城鎮化是各種表現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科技創新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英國城市經濟學家K•J•巴頓(K.J.Button)認為,城鎮化與工業化及科技創新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指出工業化及科技進步是城鎮化的基礎,對城鎮化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張生瑞[2]對交通運輸系統發展作了探討,為科技創新與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提供了思路。黃群慧[3]指出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存在不協同因素,應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促進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張新光[4]提出工業化、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相伴相生,認為應該減少農民數量,降低農業比重,以科技創新來促進農業、工業與城市發展。胡振亞[5]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分析科技創新與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問題,提出科技創新與工業化、城鎮化協同機制,構建發展模型,以有效促進彼此間協同。還有一些機構或學者從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的角度研究科技創新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如湖北荊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李哲敏、劉衛柏等。以上學者大都將科技創新、工業化、城鎮化聯系起來,從科技創新帶動工業化從而吸收農村剩余勞力的角度來研究,這是符合城鎮化發展不同階段實際的。在城鎮化初期階段,其直接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進城務工提高收入不再是農民的唯一需求,進城務工人員也希望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這源于中國城鄉二元制度導致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資源匱乏。

因此,城鎮化開始表現出不同特征,呈現出一場對城市公共資源的爭奪戰,這種狀態的持續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這一表述首次寫入黨的文件及報告,表明城鎮化的新階段已開始。其核心概念在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鎮化區別于城鎮化前期階段即在于此。“市民化”的本質內涵在于實現公共權利均等化。因此,新型城鎮化的思路不再僅僅是通過工業化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而是要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到目前為止,對于科技創新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研究文獻還比較缺乏,只有少數學者提出過相關論題。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濟武撰文稱,長期以來,中國發展過于依靠“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和“投資驅動”,這種典型的低效率發展,又直接導致了“五低”(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利潤、低端市場)和“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典型低價工業化模式。同時他還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是保障我國14億人口及后代福祉相傳的生命線。中國的城鎮化不能再走某些大城市甚至特大型城市那種“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突破城鎮化過程中空間、人才、資源和效率瓶頸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應該通過科技創新集群化,集約利用城市空間資源,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質量[6]。啟迪控股圍繞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思路,致力于推動科技創新和城鎮化齊頭并進,通過成熟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甄曉非[7]認為,科技創新與新農村城鎮化進程緊密相關,科技創新的核心在于改變傳統農村產業形態,使“三農”發生根本變化。通過對相關數據的考察,他認為科技創新與新農村城鎮化進程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而且科技創新對于新農村城鎮化進程有重要推動作用。

同時,他還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即通過科技創新推進城鎮化步伐,并且通過專項技術難題突破,增加新農村建設的科技投入,普及科技創新知識,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等,快速推進新農村城鎮化進程。湖北省委副書記張昌爾[8]提出,以新型城鎮化和科技創新構筑湖北科學發展新動力。他認為,科技創新歷來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當前,發達經濟體將創造新的更高的生產力作為克服衰退的根本路徑,中國也進入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以此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丁明磊等[9]分析了中國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形勢,提出了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并從戰略規劃、技術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地方和基層工作、人才培養5個方面給出了政策建議。以上學者關于科技創新與城鎮化相互作用以及協同發展的研究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科技創新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源泉,而新型城鎮化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平臺。科技創新不僅可以通過帶動工業化來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可以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兩者的融合一方面能使科技創新產品得到充分應用,另外一方面能夠通過科技創新產品的應用使城鎮化向持續、健康、智慧的方向發展。一直以來,科技創新給工業化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撐,使工業化產生了無與倫比的生產力,但是工業化卻并沒有同步推動城鎮化。因此,鑒于目前中國工業化超前于城鎮化的實際情況,應該思考如何使其同步發展。在中國處于轉型的現階段,城鎮化也面臨轉型,科技創新不僅要通過工業化來帶動農村人口轉移,還需要與城鎮化深度融合,與工業化同步發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中國城鎮化的水平與質量。

2科技創新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現狀

查看全文

生態化轉型下的科技創新論文

一、文明自覺發展呼喚生態化科技創新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啟了大規模運用科學技術力量同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先河,“使自然科學從屬于資本”[4]67,生產實踐中的科學技術應用“表現為自然力本身,表現為社會勞動本身的自然力”[5]。長期以來,資本支配下的傳統技術創新注重于加速開發自然資源,轉化為占領市場的產品,以實現資本增值,獲取剩余價值。“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生產力還多還要大。”[4]256但是,不斷改進、完善工具—技術系統成為不斷擴張物質變換規模的利器,在普遍化的競爭中加劇了無節制的生產增長,同時加劇了全球性資源、環境與生態的嚴重危機。“只要當今這種組織形式的現代工業文明帶著強大的技術力量作為一個整體繼續遵循著這種思維模式前進,鼓勵人們為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而去操縱自然界,榨取自然界,那么,這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將繼續其摧毀地球的進程而不以任何人的所作所為而轉移。”[6]審視、反思科技成果的應用對生態、環境、資源造成的負面影響,國際上出現了一股否定科學技術的社會思潮,似乎科學技術應用已然成為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罪惡源頭,“當前存在的許多問題起源于過去的技術進步的提法已經成為一股流行的游戲”[7]104。

有學者或以“回歸自然”的口號疏離科技,或以“絕圣棄智”的態度否定科技,似乎只要放棄現代科學技術,人類就可以擺脫生態環境危機。顯然,科技應用的環境悲觀論警醒世人,科學技術成果濫用存在無窮禍害,無疑是深刻的,但是,“因為技術的緣故,我們想要的生活質量的許多東西才可能存在”[7]104;這種放棄現代科學技術以解放自然的片面性思路將造成人類文明失去物質技術基礎的支撐而極大地降低地球自然系統的人口承載能力,導致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危機。自然的解放是按照人的本質實現“對自然的人道的占有”,誠如馬爾庫塞所言,“自然的解放并不是回到技術前狀態,而只是推動它向前,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技術文明的成果,以達到人和自然的解放,和將科學精神從為剝削服務的毀滅性濫用中解放出來。”[8]生態文明建設必然以工業文明所創造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其旨趣不在于回歸采集與狩獵的原始生產方式,而在于超越工業文明的歷史局限性,提升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效率,解決當前諸多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不斷創造著人與自然的積極平衡。人類文明的自覺發展需要以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同時需要致力于消除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對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使生態化成為科技創新的必然選擇。工具—技術系統作為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是存在者之間的聯系,既展現了自然存在的豐富性,也展現了主體能力的多樣性。作為有理性的實踐者,人類通過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活動而成為地球自然進化的主導因素。人類要在地球上詩意棲居,踐行對自然的尊重,引導地球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承擔其調控者和建設者的應有責任,不僅需要進行社會體制與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變革,而且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的生態化轉向,形成以生態合理性為科學依據,以充分利用資源和減少環境污染為導向,體現了人的生態性生存和科技化生存的實踐性統一的工具—技術系統,在人與自然物質變換三個主要領域奠定以綠色技術為基礎的物質變換方式。進入21世紀,新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等主導科學技術群落的迅速發展,分別對應著人與自然變換的三大要素,可以預期將提供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新途徑、新形式,為建設生態文明新時代奠定的物質技術基礎:將工業化“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生產方式改造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的循環型生產方式,在技術層面上提供化解工業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對抗、實現人與自然和解的現實手段。

二、生態化科技創新的社會推動

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其發生、發展離不開社會需要的推動,“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9]。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尋求新材料、新能源、提高勞動生產率等途徑以獲取最大經濟利益的需要,構成推動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動力。恩格斯預言,在現代公有制的新的歷史時期中,“人們自身以及他們的活動的一切方面,包括自然科學在內,都將突飛猛進,使以往的一切都大大地相形見絀。”[10]當代,面對著千瘡百孔的自然界,人類為擺脫深陷其中的生態環境危機,必須推進文明轉型與質變。在制約物質變換的條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的前提下,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以人為本”,從價值層面上顛覆了“以生產為本”的本末倒置:把人當成生產的工具,造成人的異化,把自然當成實現價值增值的資源,造成自然的異化;堅持把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長期保障的需求作為第一要義,又賦予作為地球生物圈特殊智慧生命的人類看護、管理地球生態環境的使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先進生產力以挽救人類正在加速丟失的唯一家園,必將有力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轉型,為開發循環經濟技術、節約型生產技術、可再生新能源技術等先進生產技術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將推動傳統的工業化技術創新體系向生態化技術創新體系轉型。首先,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人類現實自然界物質資源的有限性,致力于提升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效率,必將為提升資源利用率、廢棄物利用、物質循環等綠色科技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任何時代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總是具有稀缺性的特質,工業文明的技術創新體系致力于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的手段提高單位時間效率,盡可能掠奪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物質資源和環境資源,以創造龐大的產值和利潤。生態化科技創新體系則努力發展減量化、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提供靠最小消耗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工具—技術系統,致力于提高單位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和再利用,逐步改變傳統產業對物質資源的極端依賴性。

科技創新的新進展為實現物質生產過程的良性循環,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廢棄物進入生產過程實現再資源化不僅成為現實而且其產品越來越具有市場競爭力,近年來,中國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已經取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統一的初步成效。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物聯網技術漸趨成熟,把原子世界引入比特世界,從而使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聯系起來,融為一體,通過對生產與消費進行全過程的智能控制,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光熱、光電技術進步提升了太陽輻射能的轉換效率,急劇降低了太陽能生產成本,加速了太陽輻射能的開發利用,對于克服能源短缺及與礦物能源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368人類致力于提高地球系統的自然生產力,將拓寬科技創新生態化路徑,從外部自然制約的必然性中爭得生存的自由。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人類現實的可生存空間,致力于維護地球自然的生命活力,將推進科技創新生態化轉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步入“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的瓶頸約束期,客觀上要求實現科技創新向生態化轉型。據《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0》指出,“在我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經濟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300萬元人民幣以上,第二產業比重超過50%,能源消耗仍處于總量上升的態勢,環境質量總體尚未達到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拐點的位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高于3.3∶1,基尼系數仍高達0.46,二元結構指數仍在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齡還未達到12年,人文發展指數低于0.850等狀況下,此時正好對應著‘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的瓶頸約束期,也是發展路徑要求重塑的轉型期”[11]。因此,需要實現科技創新從以往的大型化、大量化、高速化的技術開發轉向多樣化、信息化、省資源化的綠色技術,以減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態,緩解人類生存壓力且不對自然造成傷害的生態化轉型。如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催化劑技術、分離技術、生物技術、資源回收及利用等技術,避免傳統技術對于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廣泛使用風能、太陽能技術取代煤、石油等污染嚴重且不可再生的傳統能源,緩解了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能源及其污染等問題。自然界對人類生存具有實用、審美、精神等多重價值,長期以來,為解決物質匱乏,滿足生存需要,積聚社會財富,人們借助于不斷改進的工具—技術系統掠奪自然,人類生態足跡已經超過自然系統的修復能力,侵蝕地球自然的生態活力,損害其審美、精神的價值并最終在物質層面上影響地球自然對于人類生存的實用價值。

查看全文

多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論文

1多功能農業與科技創新的關聯

多功能農業與科技創新存在同步發展的關系。邏輯上,“隱性農業革命”的發生與多功能農業的產生是需求層面上的對應,因此,服務于農業多功能性的科技創新亦是需求層面的對應。前文分析指出,“誘致性”引發了農業科技創新,作用于農業多功能性的科技創新則可進一步定義為“市場需求誘致的科技創新”。可以預見,在未來的10—20年,中國經濟將逐漸從現在的中等收人發展中國家經濟向發達國家經濟的行列邁進,在此過程中,國家和社會對農業多功能的需求將逐漸提高,如繼續發揮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營養和維護農民生計等傳統功能;承擔改善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化、提供觀光景觀和文化傳承的功能;進一步擔負起為緩解能源危機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該語境下,可以勾勒出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方向:

(1)社會對農業發揮民生保障功能的需求,促使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在動植物種質資源培育技術、智能化管理技術、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技術三方面同步推進;

(2)社會對農業輔助新興經濟發展功能的需求,促使農業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拓展;

(3)社會對農業配合生態文明建設功能的需求,促使農業科技創新在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節能減排低碳技術領域不斷深化。

2突出多功能性的農業科技創新架構

查看全文

煤礦企業科技創新論文

一、目前城郊煤礦生產在科技創新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實際生產過程中缺乏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行動城郊煤礦作為煤礦企業中的佼佼者,領導和員工實際上都已經意識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為了適應和解決煤礦實際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煤礦企業已經將科學創新管理應用到煤礦生產中,包括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從中引進了許多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但是對于所引進的科技成果很多并沒有被充分的利用起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缺乏將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行動。除此之外,礦井在進行生產的同時也努力的結合自身的實際需要,研發出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將所引進的技術和自主研發成果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轉化為生產力,使之更有效地服務于礦井生產也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2.員工中缺乏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后續培訓近年來,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推進,企業之間也包括煤礦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競爭中尤其是科技因素即科技人才之間的競爭已經成為所有企業競爭的重點問題,因此,即使已經成為煤礦行業的佼佼者,城郊煤礦還是必須要重視對科技人才進行培養的問題,這是十分必要而且緊迫的。

3.不重視對科技資料的管理,管理方法存在不合理之處科技資料是企業得以繼續發展的重要科學技術資源,其承載著企業引進和研發的科技成果,在煤礦企業進行實際生產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然而,當前對于煤礦科技資料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科技資料的管理工作較缺乏,管理方法也存在不合理之處。人員的調整、調動使得之前的原始資料不能很好的保留和完善的保存。

二、科技創新管在煤礦生產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1.建立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長遠計劃和規劃對于每一個煤礦企業來說,只有建立起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長遠計劃和規劃,才能更好地將科技應用于煤礦礦井的生產,促進煤礦生產的發展和進步。因此,煤礦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生產技藝、設備水平和實際生產狀況,制定出煤礦礦井的長期計劃和規劃,并與之相對應地制訂短期的安排,才能促進煤礦的科技發展。只有制定出以科技創新管理為基礎的長遠規劃,才能使企業得以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躋身為一流的煤礦企業。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論文

1畜牧獸醫類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科技投入少,拉動效應不明顯

大部分畜牧獸醫類高職院校每年均投入一定數額的科研經費支持科研工作,但科研經費投入占學院財政收入的比例大多不足1%,教師爭取國家、省級、地廳級科研項目的能力較差,導致地廳級以上有科研經費支持的科研項目很少,且科研工作費時費工,效益有限,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和積極性尚未被完全激發起來。

1.2高水平科研團隊尚未建成

由于經費等原因,教師外出培訓或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有限,科研骨干培養的措施不夠,高層次人才缺乏,因而高素質研究團隊數量少甚至沒有。

2畜牧獸醫類高職院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查看全文

文化企業科技創新論文

1文化企業科技創新的內涵與動因

1.1文化企業科技創新的內涵

文化企業科技創新是指在文化企業中應用新知識、新技術,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新服務,以創造和開發新需求的過程。其實質是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推動雙方不斷發展和演進。文化企業科技創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從外生需求看,圍繞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培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的環境,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加強文化技術集成創新與模式創新,提高文化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研究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知識產權保護、文化安全監管、文化誠信評價等文化管理共性技術,提高科技服務的能力,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全面優化。第二,從內生需求看,以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核心,加強文化領域戰略性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研究,開展文化內容創作、生產、管理、傳播與消費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不僅有利于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提高投入產出比,還有助于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加快文化的傳播與輸出。

1.2文化科技創新的動因

1.2.1實現文化與科技的互動發展

現代新興產業的發展不但需要資源和資本,更需要大量的現代知識和技術要素,作為知識經濟的產物,文化產業更突出了對要素的拓展與整合。新興文化產業與高科技的融合,不僅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帶動文化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重組,而且也推動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應用。20世紀90年代,美國圖書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開始利用網絡技術創立新的銷售渠道和運行模式,推動了圖書和音像出版業的發展,同樣百老匯音樂劇、好萊塢影視都依賴于現代科技實現了傳統文化科技化的發展。科技創新成為文化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文化底蘊通過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現、挖掘與傳播。

查看全文

農業發展科技創新論文

一、實現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進步

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但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更加凸顯。這突出表現在消費結構升級和農產品供應結構性失衡、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與發展方式粗放、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與農業競爭力不強、經濟增速放緩與農民增收渠道變窄、發展動力轉換與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等五個方面。這些問題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集中交織,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亟待破解的難題。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講話立足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深刻洞察農業科技進步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為破解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難題指明了方向。目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基礎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先進制造與智能控制等領域產生的最新科技加速向農業滲透,催生了顛覆性的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業產生了革命性影響,推動了生物種業、食品產業、生物質能源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礎理論、方法和核心關鍵技術,集成推廣了高效、節能、綠色等大批配套生產技術,數字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整體科技水平大幅躍升,呈現出領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局面,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仍有較大差距,農業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體制機制問題,制約著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轉化應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任務,農業科研院所要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全局,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構建符合國情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努力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一支生力軍。

二、準確把握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重點任務

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現代化是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的過程。在“四化同步”發展背景下,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必須構建以科技創新為主的動力機制。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兩大歷史性戰略任務。一是順應國內農業現代化規律和要求,堅持產業發展導向,加強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緊緊依靠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二是應對國際農業競爭和農業科技競爭,在戰略必爭的基礎和前沿技術領域創新一批理論和方法,在受制于人的核心技術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大幅度降低技術對外依存度,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握科技發展大勢,應對國際農業科技競爭,今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個中心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著力構建以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方向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不斷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強有力地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具體來說,“十三五”時期,我國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要突出以下重點。一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客觀現實和守住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要求,進一步加強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和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創新,力爭打破大動物品種和高端設施園藝作物品種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有力支撐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生產發展。二是針對需求“量質雙升”、食品安全隱患多、供求結構失衡的突出矛盾,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優質化、安全化和營養化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有效引領農產品提質增效。三是針對生產成本和農業污染居高不下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強綠色化、低碳化、生態化技術的研發和集成應用,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提高循環利用效率,引領和支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四是針對組織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加強農業信息化、機械化關鍵技術創新,探索適合小規模條件下的智能作業、智慧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五是針對全球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和農業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的外部挑戰,系統部署基礎和前沿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加強基因資源高通量規模化發掘和利用技術、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農業新材料技術、農業機器人等創新研究,不斷取得理論、方法和技術的重大突破,有效降低農業技術的對外依存度,發揮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為落實上述農業科技創新重點任務,當前農業科研院所要以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為目標,深入組織實施一批現代農業科技行動。一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科技行動。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部署建設農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和科研中心,加強高光效育種、綠色投入品、智能作業機械等農業技術研發,為農業結構優化和轉型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行動。加快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等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及其生產覆蓋面,確保農產品優質化和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三是綠色化生產科技行動。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部署,集中集成應用一批耕地有機質提升、新型智能肥料、納米農藥、節水控污、生態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促進農業的綠色化和效益化轉型。四是養殖業提質增效安全科技行動。加強大動物品種、水產動物品種選育和重大疫病防控等核心技術研發,加快優質牧草資源開發、秸稈飼料開發、水產健康集約養殖等技術體系研發,大力發展畜牧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促進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深入持久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不斷強化農業科研院所的創新主體地位。農業科研院所是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要進一步明確各級農業科研院所的職能定位,國家級農業科研單位重點承擔全國基礎性農業科學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任務,解決我國農業發展中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側重區域性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并做好中試熟化與產業服務工作;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側重區域性關鍵技術中試、新品種示范、推廣服務以及科技培訓與轉化等工作。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機構,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這一平臺,形成一個富有效率的創新體系。持續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基本屬性決定了各級政府應承擔投資主體責任。要繼續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確保財政對農業科研投入的增長速度不低于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繼續提高農業科技經費總投入在GDP中的比重;著力健全中央與地方激勵相容的財政機制,鼓勵和支持地方財政加大對省級、地市級農科院的投入力度,提升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優化投入結構,增加科研機構事業費,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水平,確保科技人員安心于農業科技創新。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科技創新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在工商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階段要想對企業工商管理提高重視程度,并積極的進行科技創新,為整個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工商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本文通過分析科技創新對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對科技創新在工商管理中應用的現狀進行探究,提出相關改善措施,希望對促進科技創新在工商管理中的應用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科技創新;工商管理;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并完善,目前企業在市場化的進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要相對工商管理實現更高水平的邁進,就要深刻理解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融入到工商管理中,為企業的工商管理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科技創新作為創新推動發展引擎,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實現對企業發展有價值的促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科技創新帶來的工商管理的發展,完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新時期科技創新對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能夠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的帶動,一個企業拼的也就是核心競爭力,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并建立優勢,就必須對企業的競爭力進行提高和改善,幫助企業獲得穩定的發展。工商管理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融合相關的發展要素,才能有效的提升企業整體的發展和控制模式,并且緊緊貼合實際,做出更加實際可行的運行報告。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必須靠創新來帶動經濟發展,對于企業工商管理來講也是如此,必須集中控制并加強管理依據,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綜合實力,改善企業在技術和項目運行中的困難,結合自身發展的優勢,進行動態化管理,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二)促進企業管理系統的升級。利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對企業工商管理進行驅動發展,能夠有效的解決因為管理問題造成的企業發展困擾,不僅要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水平,還要針對企業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進行現代化的層級傳遞,幫助企業工商管理上的進步,提升其水平,為現代化的機構的運行進行保證。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對企業管理的更新升級,促進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從而加強了工商管理,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及時做出應對,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需要,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三)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帶來的不僅是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時還會給企業帶來比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企業在管理上的提高。企業工管理要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優勢,進行企業原本系統的升級換代,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并且積極實施,使企業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能夠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好理論基礎和準備,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實現良性發展,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管理效果,實現企業經濟的雙贏。

二、現階段科技創新在工商管理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創新論文

1農業科技創新的現實意義

1.1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竭資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更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竭資源,它通過對生產力諸要素的物化,使生產力發生質的變化。科技轉化為勞動者的技能,提高了勞動者在農業生產中的能動性;科技物化為勞動資料、創新的生產工具,使勞動手段更加現代化;科技發展使勞動對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提高了農業勞動對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創新的生產工藝使農業生產工藝流程更先進;科技進步優化了生產要素組合,使農業生產過程的組織形式更加科學合理;科技創新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法更加科學化,手段更加現代化。

1.2農業科技創新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進步,通過農業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術的有效推廣應用,才能實現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最終早日實現中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當前,制約我國農業及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破壞愈演愈烈等。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基本問題,使農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關鍵靠技術,靠創新的可持續農業技術才能徹底擺脫農業的“不可持續”局面。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率;農業新技術應用,可以拓寬資源的范圍,實現資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緩解現有資源的約束;農業新技術的應用,還為科學控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開展科技減災提供基本手段。

1.3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查看全文

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論文

1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1主要問題

1.1.1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筆者于2014年對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貴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7家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第一,高層次人才依然十分緊缺。27家企業共有員工2375人中,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3人,省、市科技創新人才7人,博士23人,高級職稱114人。第二,中級專業技術員、掌握技術的熟練工以及懂市場的營銷專員嚴重不足。第三,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僅2013-2014年,27家企業人才外流79人,其中研發人員外流共49人。

1.1.2科技創新資金嚴重不足。調研結果顯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嚴重不足,主要體現在企業自身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少;政府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資助面窄、經費少;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來源渠道單一;金融、投資機構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信心不足。

1.1.3科技創新信息渠道不暢。工信委、科技局、商務局、財政局、人社局以及各開發區管委會等都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直接管理、服務部門。中小企業要從眾多的部門中了解和掌握政府支持中小企業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相關政策較為困難。調研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對國家、省市出臺科技創新政策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僅7.7%,“比較了解”的占30.8%,“基本了解”的占53.8%,有7.7%的“不了解”。

1.1.4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政府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措施較少;企業對員工從事科技創新的激勵不重視。調查的27家企業中,獲得“科技成果獎”的占了50%,獲得“收益分紅”和“崗位技能工資”的占45%,獲得“科技項目承包獎勵”的占20%,采用“技術入股獎勵”不到10%,沒有任何激勵措施的企業占1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