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理財的概念思考
時間:2022-03-21 04:30:00
導語:投資與理財的概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投資和理財的概念與區別根據傳統理論,投資是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通過投資活動既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積累資本。投資收益涉及財產的累積以求在未來所得到之全部收益,包括剩余價值在內的一切價值回報。而“投機”,意即資金無視實質的風險并尋找和把握投放的時機,以期實現快速盈利的交易捷徑。人們曾固執地認為購買債券是投資而購買股票則是投機。實際上,如果購買的是沒有安全內在價值的債券,那就是一次危險極大的投機;如果購買的是一只具有安全性的股票,則是一次具有安全保障的、能夠得到有效回報的投資。現資理論大師格雷厄姆指出:“投資是指經過詳盡分析之后,本金安全且有滿意回報的操作”。
理財意為“財富管理”,也稱為“個人財務管理”,是個人或家庭的財務規劃和危機管理。每個時代不同的具有價值回報的經濟活動都可以成為理財的主要內容,隨著金融服務的開放,證券化產品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今理財的首選。與企業會計不同的是,個人理財活動不需要過分強調制度化原則,而是更側重于實效性、持續性、穩定性及均衡性。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實際效果,再完美的理財計劃也只是紙上談兵;同理,一個沒有穩定狀態的理財策略會破壞其收支平衡,足以使個人財務陷入困境。與投資不同,理財本身并不能主動創造財富,但可以利用合理的配置來盡量保護財產免遭侵蝕。投資需要承擔風險,因而要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理財無需過多直面風險,但需防范危機發生帶來的影響,所以更確切地說,理財應該屬于危機管理的范疇。而危機及具體應對的方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不良經濟周期帶來的危機。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經濟滯漲都是經濟惡化的不良現象。一般而言,當通縮出現時,受低利率影響,利率小于CPI時,投資者偏愛股權投資,利率大于CPI時,傾向于貨幣存款;通漲時,利率上升,人們又多傾向于實物投資以保本增值;而出現滯漲時,因為經濟環境復雜多變,資金避險情緒濃厚,一些平常比較冷門的如期貨交易、商品外幣、權益類衍生品等,往往成為資本逐利的對象。在理財時,要清楚地知道身處何種經濟環境當中,建立與之對應的理財框架,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經濟周期的影響。
二是持購力下降導致的危機。持購力有兩個含義,一是可持續的購買力,二是持幣意愿。當經濟環境日益困難時,貨幣貶值會導致購買力下降,人們壓縮消費項目時更傾向于提高持幣意愿。而實際購買力下降往往意味著物價普遍上升,迫使人們在生活中使用更多的現金支付。雖然這時集中現金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但將大部分資產都轉為現金(包括定期存款或其他儲蓄類貨幣產品)實非最佳的理財方案。應在計劃好支付現金的前提下,適當運用負債杠桿,如短期信貸和質押(負債杠桿應主要用于日常消費,并盡力避免負債投資),謹慎選擇具有明確回報的金融投資,如中長期國債和資源類股票。以穩定的收益率來對沖購買力下降的風險,才能使個人財富不易受到貨幣因素帶來的沖擊。
三是政策波動及市場風險帶來的危機。我國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各類交易市場常因政策干預而劇烈波動,無論理財或投資,都需要格外留意政策波動及市場風險所帶來的影響。作為理財的執行者,需要在平抑各類風險時加強個人財務的內部管理。而投資通常是在危機或風險已明確發生時綜合評估市場變化并做出反應,從而形成最終的交易結果。當市場出現震蕩時,純粹的投資人比以理財為目的的投資者更容易產生交易沖動,前者可以躲避許多局部風險,但后者的盈利增長更趨穩定。在介入時機的把握上,投資需要等到市場價值被嚴重低估時果斷采取行動,理財則要考慮包括政策動向、實際利率、預期收益、回報周期、風險測試和支付壓力等因素,綜合評估后,再從容漸次地介入到相應的市場。
四是職業生涯和健康衰退帶來的危機。避免失業、保證收入、增加財富、對抗衰老,是“中年”階段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及早制定以退休保障為核心的理財計劃,可以有效解決一系列社會型的個人危機。建立貨幣儲備,可以利用零存整取、長期儲蓄、購買國債等固定類收益產品獲得未來所需的現金流;構筑投資儲備,可以運用基金定投業務、股票交易、認購權證和商業樓宇買賣等來獲得資本收益的積累;形成資產儲備后,再規劃更適用的資產配置,以備保值增值。把握好投資與理財的尺度和方法
1.風險預估,投資理財各有不同
風險偏好往往決定了投資者的交易模式。風險承受力強的投資者會主動尋找交易機會,一旦市場表現偏離判斷預期,便立即退出交易,這類投資者多以中短線操作為主,波段式滾動獲利是其重要的技術手段。有些投資者屬于風險厭惡型,不管市場如何變化,始終保持審慎懷疑的態度,此類投資者主張盡量減少操作次數,追求一矢中的,雖然風格保守,但安全性較高,多為中長期投資。占據市場主流的絕大部分投資者,既不喜歡四處捕捉先機,也不對市場變化無動于衷,但卻鮮有頻繁交易,惟有等局勢明朗時,才會被動跟隨,交易偏向中短線,具有明顯的彈性和靈活度,更換投資品種、跨市場交易、操作上“順勢而為”,是該類投資者最大的特征。各種風格無所謂孰優孰劣,也并非一成不變,經過豐富的經驗積累,投資者的交易思維可能會從某一類轉化為另一類。只有深刻了解市場的本質,努力提高交易技術,才能最大限度地識別風險,及時規避潛在的損失。理財無所謂風格劃分,人天生是具有“損失厭惡”心理的,當市場出現重大分歧時,單純的投資行為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波動,而理財卻未必能夠忍受。另一個是關于風險承受態度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區別:風險承受態度是指主觀上是否有接受風險的意愿,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而風險承受能力則主要指客觀經濟條件是否允許承擔這些風險。有高風險承受能力的人未必愿意真正面臨風險,往往會失去獲取更高收益的機會;而有較高風險承受態度的人,如果沒有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則會顯得比較激進,可能會帶來財務上的危機。
2.投資需審時度勢,理財準備好了即可展開
僅有主觀的風險意識還不足以應付客觀存在的投資風險。理財中還需要通過組合配置優化內部結構,最大限度地保障資產的安全性。這牽涉到一攬子投資計劃、資產配置比例、投資組合管理等相關內容。與單純投資強調技術指標不同,理財可以隨時隨地展開,但要建立在切實可行的準備計劃之上。由于理財強調資產的安全性,必然要犧牲一部分的投資機會。不容忽略的是,運用有效的選擇方式,比如在理財期間的大部分時間中運用“黃金與美元”的對沖效應、債券和股票間的“翹翹板”效應,針對不同市場的屬性分散投資,也是轉移市場風險的重要手段。通過參考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平均值計算各類投資品的收益率并進行對比,也有助于厘定出理財的主要投資方向。
3.靈活搭配投資比例
在理財中必須解決資產的配置比重問題。比較有效的辦法是,理財資產數量越少,機會成本相應越低,根據風險與收益正相關的原理,可以集中在較高風險的投資領域。隨著資產的積累,則要考慮在多個市場進行分類投資,存款、基金、績優股、硬通貨、貴重商品、不動產以及信用級別較高的各類債券均可構成理財的基礎配置,而權證、期貨、投資保險、外匯交易等一些較難駕馭的衍生產品,則可作為非常規內容補充配置,根據各自的市場環境可以形成短期、中期和遠期交易,彈性組合最優化。同時要注意利率波動造成的影響,低利率時期應保持合理的個人負債(個人負債占比應嚴格控制在總資產的30%以下),只要市場還未出現明顯的泡沫,原則上可以選擇謹慎參與;如果利率持續上升,則需要增加貨幣類產品(負債者要逐步制定返還計劃);而就單個市場論,基礎比重不宜超過總資產的45(%下限為5%),補充配置不超過資產占比的30%,具體應視自身條件,或征詢專業人士的意見,靈活搭配。
4.理財隨人生起伏
處于不同階段的人對生活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理財也要適時作出相應的變化來滿足這種需求。如果收入穩定且生活負擔較輕,結構組合主要圍繞市場風險進行管理,這和投資的風險管理理念基本一致,有效地積累(原始)資本是這階段的核心任務。如果收入來源不穩定且負擔較重,則要以儲蓄保障為理財核心,不管是現金派息或是分紅獲利,投資都以階段的方式交替完成,積累財富和保持充足的現金流是這個階段的雙重任務。
- 上一篇:經信局推進三萬活動交流材料
- 下一篇:衛生系統作風整頓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