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24 06:24:00

導語:我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本報告基于全面小康社會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標研究,從健康、教育、經濟、政治與決策、家庭和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社會環境六個方面對中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指出男女兩性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差距,以及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地區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與差異等。報告表明,經濟社會發展并不必然帶來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的改善。

「關鍵詞」性別平等/婦女發展/評估

1995年以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的召開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使婦女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全面客觀地評估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進展及面臨的挑戰十分必要,將有助于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公眾客觀、準確地認識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狀況,明確促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應優先關注的問題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基于全面小康社會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本報告從健康、教育、經濟、政治與決策、家庭和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社會環境六個方面對中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區市)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進行評估。

本報告所理解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辯證統一。“性別平等”強調性男女兩性在權利、機會、責任和評價上的平等。而“婦女發展”則主要指婦女各方面狀況的改善,也包含為促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而采取的積極措施。我們所追求的性別平等應該是發展基礎上的平等,我們所期待的婦女發展則是平等前提下的發展。

基于上述對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基本概念的理解,本次評估采用的指標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反映男女兩性權益享有狀況的指標,如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及其比率、男女在業人口非農就業率及其比率等;第二類是反映男女兩性對資源分享狀況的指標,如各級在校生的女性比例、各級決策者中的女性比例等;第三類是反映女性需求滿足和權益保障程度的指標,如孕產婦死亡率、再婚率等。考慮到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復雜性和促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必要性,在利用上述指標進行評估時,除個別指標外,均以真正意義上的性別平等和婦女需求的充分滿足為標準,即以男女在權益享有和資源分享上沒有差距為100分。一個地區無論綜合指數排名多高,但只要未達到理想狀態,就還有繼續推動和發展的空間。在構建綜合指數時,對不同類型的指標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對不同方向的指標進行了同趨化處理。為防止出現只要平等不要發展或只要發展不要平等的誤區,在評估時對反映兩性權益享有狀況的指標,采用把女性享有率和兩性享有率之比平均賦權合成一個既包含女性發展水平又反映兩性水平差異的復合指標的方法。

本次評估指標的數據來源主要為國家統計局和政府有關部委的年度統計報告、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及其他全國性大型抽樣調查數據。考慮到數據資料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有些在研究中更具性別敏感的指標未能在本次評估中使用。

各領域評估使用的具體指標及其權重和數據來源見表1.

一、健康領域

公民健康是衡量和評價一個國家公共衛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婦女健康和安全不僅關系到婦女自身的生存、發展與平等,而且也影響到子孫后代以及整個社會及家庭的總體健康水平。

婦女的健康涉及其整個生命周期的完好和安全狀態,包括享有生命安全的權利、在整個生命周期達到身心健康標準的權利、享受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的權利以及有能力抵御各種傳播性疾病的權利。鑒于現有的數據狀況,本次對婦女生命健康狀況的評估主要從生命安全(生存)、保健服務兩個方面進行。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健康服務的目的所在。健康服務是達到身心健康標準的一個重要條件。

1.全國總體狀況概述

從全國的情況看,1995年以來十年間,婦女健康狀況得到一定改善,綜合指數逐年上升。(見表2)但數據顯示,婦女生命安全指數在十年間變化不大,甚至有小幅下降,這與偏高的出生性別比和女嬰、女童死亡率不無關系,也與孕產婦死亡率地區分布不平衡的影響有關;健康服務指數有較大提高,但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依然很大,尤其應增加各方面投入,提高婦科病檢查率。

中國的出生性別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上升,1995年達到115.6,2000年為116.86.而且呈現出孩次越高,性別比越高;城鎮偏高,農村情況更為嚴重;漢族高于少數民族;中部地區高于東部和西部等特點。

嬰兒和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1995年,全國嬰兒死亡率為36.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44.5‰,2003年分別下降到25.5‰、29.9‰。但在嬰兒和兒童死亡率不斷降低的同時,女嬰和女童死亡偏高現象卻持續存在。1990年四普時,男、女嬰死亡率分別為28.54‰、33.21‰;2000年五普時,男、女嬰死亡率分別為23.90‰、33.72‰。[1]反映出女嬰和女童生存狀況亟待改善的嚴峻形勢。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由1995年的61.9/10萬下降到2004年的48.3/10萬。但孕產婦死亡率地區差異很大,2004年西藏、新疆、青海等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仍超過100/10萬,最高的甚至達310.4/10萬。全面降低孕產婦死亡率仍任重道遠。

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穩步上升,2004年比1995年提高了24.8個百分點,達到82.8%。但住院分娩率的地區差異也很大,一些地區仍停留在較低水平,如西藏、貴州等邊遠地區住院分娩率只有29.8%和38.9%。

隨著婦幼保健服務市場化趨勢的發展,婦幼保健機構受到很大沖擊,由1995年的3179家減少到2004年的2998家。保健機構的減少必然削弱為婦女提供保健服務的能力,多年來婦科病檢查率增幅很小,近十年來基本都在38%—39%之間徘徊,甚至出現下滑趨勢。2000年婦科病檢查率為38.6%,2004年為37.3%。

2.各地區婦女健康狀況比較

各地區婦女健康狀況的評估結果及分層狀況見表11、表12.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發現:

2004年婦女健康狀況綜合指數較高的前10個省區市——上海、北京、天津、江蘇、山東、浙江、河北、寧夏、黑龍江和遼寧,多數集中于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位于后10位的省區市——江西、甘肅、重慶、海南、廣西、新疆、青海、貴州、云南和西藏多處于西部地區。婦女健康指數在地區之間差異很大,最高和最低省份相差36.48分。與2000年相比,變化幅度較大的是寧夏和福建,寧夏從2000年的25名上升到2004年的第八名,福建的相對位次則從第八名降到第二十一名。

分析發現,2004年,2/3的省區市婦女健康指數與人均GDP水平高度相關,說明健康作為最重要的人類發展指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依賴。但1/3的省區市婦女健康指數與人均GDP水平相差較大,有的地區人均GDP水平較高,但婦女健康指數卻較低,二者的位差甚至高達14,而有的地區雖然人均GDP水平較低,但婦女生命健康指數卻較高,如寧夏、陜西等地區。說明婦女的健康狀況除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外,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制約,如政策因素的影響。同時,寧夏、陜西等地區婦女健康指數的提高,可能與國家的西部開發戰略和婦幼衛生資源向西部傾斜有關。

二、教育領域

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是兩性平等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分享社會經濟資源的基礎。對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的評估指標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按照教育活動的遞進性對學前教育、初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②5個方面進行評估;二是對綜合反映教育成果的指標——平均受教育年限和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進行評估。鑒于目前教育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本次評估未使用“入學率”指標及數據。

1.全國總體狀況概述

十年來中國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狀況有較大的提高,綜合指數從1995的70.06提高到了2004年的82.32.其中,1995到2000年增長了7.98,2000到2004年進一步增長了4.28.從分領域來看,除了學前教育指數下降外,其它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按照增幅從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成果和初等教育。(見表3、表4)

高等教育階段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顯著改善。十年間,高等教育階段的女生比例大幅度增長,使得高等教育階段的指數從1995年的38.77急劇提升到2004年的82.89,提高了44.12分。相應地,1995到2004年期間,高等教育中女生比例的大幅度提高為教育領域綜合指數的提高貢獻了6.62分。

高中階段教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數的提高也非常明顯,近十年來提高了16.45分,為綜合指數的提高貢獻了3.29分。其中普通高中教育中女性的比例持續增長,普通高中畢業生中的女生比例從1995年的34.2%升至2004年的44.3%。但高中階段教育中存在的中專教育女性過度集中的情況,會導致年輕女性未來就業相對集中于技術含量和發展空間相對較小職業。

教育成就指數的增長對總指數的貢獻也較為突出,為3.19分。1995到2000年這5年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07年,比男性的提高幅度0.73年多0.34年;15歲以上女性人口的識字率也從76.0%提高到2000年的83.1%,提高了7.1個百分點,其提高幅度也高于男性的提高幅度,男女之間的差距縮小。

相對而言,初等教育階段的性別平等指數由于基礎相對較好,因此在近十年來上升幅度相對較小。同時這一領域指數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中國出生性別比異常偏高的影響。

2.各地區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比較

近十年來,各地區在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尤其以西藏(19.72)、甘肅(17.25)、貴州(17.17)等西部地區的提高幅度最大;而新疆、北京、山西、河北、天津、上海、內蒙、青海和黑龍江等地區的增幅相對較小。其中,有些地區基礎相對較好,因此增幅不大,但還有一些教育基礎相對較差的地區,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亟待改善。

從排序的地域分布來看,東北各省、新疆、上海、北京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評估綜合指數一直位于全國的前列;而西藏、甘肅、云南、貴州、江西、湖北、安徽、海南、青海、四川、廣東、福建相對較差。三個時期教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得分比較,排序波動在5名以上的省區有吉林、福建、湖南、廣東以及青海。吉林省的排序從1995和2000年的第九升至第一,是由于其除學前教育外,各個領域的得分均在增加,尤其是在職業培訓指數上取得了48.2分的進步。北京排序的相對下降則是由于其基礎較好,在各個領域的改進幅度相對于其它省區較小的緣故。

盡管婦女教育機會的增加與經濟增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但從各省區市教育領域性別平等指數的排序上看,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并不存在一種簡單的對應關系。新疆、吉林、山西、內蒙等經濟收入水平并不太高的地區,教育領域的綜合指數一直位于全國前10名,而一些經濟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教育性別平等程度并不高。

1995年到2004年,初等教育階段的性別平等狀況改善最顯著的是西部貧困地區:貴州(16.90)、安徽(11.11)的增幅最大,分值的上升與地區教育投資的增長和國家教育投資向西部地區的傾斜有很大關系,從而使得西部貧困地區女童的入學機會獲得了極大改善。

三、經濟領域

經濟資源與經濟收益的享有是婦女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經濟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不僅對于婦女實現自身經濟獨立和家庭的福祉至關重要,而且體現了婦女平等獲取和控制經濟資源、平等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分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獲得公正的價值評價和社會經濟地位的程度。

對經濟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評估主要從經濟資源的獲取與機會、收入和社會保障、就業結構與職業地位、貧困4個方面考察。③

1.全國總體狀況概述

從1995、2000、2004年三個時期的綜合指數看,全國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雖然增幅較小,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04年為72.83,比1995年提高了3.58分,比2000年提高了1.63分。(見表5)而在各子指數中,職業結構指數的改善最為明顯,從1995年的50.92提高到2004年的60.07.

注:各年度貧困指數均使用2004年國家重點貧困縣調查數據,收入和社會保障指數中的收入數據均使用2003年勞動社會保障部抽樣調查數據,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指標均使用2000年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

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的改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進步:積極的就業政策使婦女就業和再就業的困難得到了緩解,2004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的女性比例為49.2%,比2000年降低1.7個百分點;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女性比例結束了持續走低的局面,自2003年開始回升,2004年達到38.1%;女性就業人口的非農從業率上升,男女兩性非農從業率的差距縮小,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男女從業人口非農從業率之比為79.4,比1995年1%人口調查時提高1.6分;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女性比例不斷上升,有力地改善了女性的職業結構,2004年達到43.3%,而15年前這一比例只有35.3%。

數據也顯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在男女兩性之間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婦女更多地承受了經濟改革的負面影響,影響經濟領域中兩性平等主要因素是:女性以高于男性的速度退出勞動力市場,2000年全國城鄉男女16歲以上人口從業率之比為84.9%,低于1995年,而變化主要發生在城鎮,2000年城鎮男女16歲以上人口從業率之比只有76.9;男女兩性的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城鎮單位女性就業人員的年均收入是男性就業人員的81.9%,而據勞動部1978年的抽樣調查,這一數據為83%;生育保險制度改革未能得到有效地推行,2004年的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覆蓋率只有38.9%,5年間只增長了0.2個百分點,直接影響了生育女職工生育保險待遇的享有;即便在以資源貧困為主的國家重點貧困縣,女性人口中的貧困發生率也高于男性,女性為8.3%,男性為7.9%。

2.各地區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比較

限于數據,分省的經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只納入了經濟資源分享和就業結構兩個分領域的指標和數據,從2000、2004年兩個年度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的分省情況與排序(詳見表11、表12)我們發現:

不同時期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相對比較集中,2004年排名前10位的是新疆、廣東、北京、廣西、吉林、黑龍江、河北、福建、天津、上海,其中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廣東、廣西、新疆7省區市3個時期的經濟指數都位居前10名。2004年得分最高的前3個省區市新疆、廣東、北京的經濟指數得分別達到了76.27、76.18和74.22.

各省區市經濟領域綜合指數分布不太均衡,得分差異較大,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2000年最高得分與最低得分相差14.90分,2004年最高得分與最低得分相差17.41分。各分領域中,經濟資源分享指數十年間變化最為顯著,有將近一半的省區市2000年的經濟資源分享指數不僅低于2004年,而且低于1995年,形成V字形曲線,如北京市,1995年經濟資源分享指數為79.18,2000年為69.72,2004年又回升到77.73.數據的變動,反映出市場化過程中宏觀經濟形勢和政府對經濟活動政策干預的變化對婦女經濟資源分享的影響。

從綜合指數排序和人均GDP排序的對比中可以看到,只有1/3的省區市的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數排序與人均GDP的排序較為一致(相差不超過3個位次)表明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婦女對經濟資源和經濟收益的分享。但更多的情況說明,一個地區經濟性別平等程度并不完全甚至并不取決于地區的經濟收入水平。經濟水平偏低的地區同樣可以達到較高水平的經濟領域的性別平等,如2004年新疆的人均GDP排名處于全國第十三位,但其經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排名一直位居全國前列,1995、2000、2004年分別為第三和第一。2004年經濟并不十分發達的山西、吉林、黑龍江、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新疆八省區的經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排序都高于其人均GDP排序5個位次以上。相反,如果不重視性別平等的促進,經濟雖然發展了,婦女享有的經濟資源和經濟成果反而低于經濟水平差的地區。2004年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數明顯落后于其人均GDP排名的省區市是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北、海南、重慶、寧夏11個省區市。

四、政治與決策領域

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統籌性別利益,而政治與決策領域的性別平等是保障利益統籌中性別公正的重要條件。

本報告對政治與決策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估包括參與黨和政府、參與立法機構、參與政治協商、參與基層管理4個分領域12個具體指標。④

1.全國總體狀況概述

表6顯示了1995年以來特別是近五年全國政治與決策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總體和各分領域的情況。

注:1995年參與基層管理的數據欠缺,計算綜合指數時用2000年數據替代。

從表6可看出,與1995年相比,近十年來政治與決策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有了較大提高,2004年政治與決策領域指數得分比1995年提高了3.13,但是進步主要表現在前5年,2000年以來則一直處于徘徊狀態。

與基層管理和決策參與相比,高層決策者中女性比例更低。從具體指標數據看,無論是在政府部門還是在政黨的參與方面,越是決策高層,女性參與的比例就越低。2004年省部級以上干部、地廳級干部、公務員的女性比例分別為8.1%、12.6%和22.8%,決策高層中女性比例與公務員中女性比例的差距高達14.7個百分點。

另外,從動態角度看,全國政治與決策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各領域的情況不盡相同。十年來參與黨和政府的女性比例上升速度較快。從2000到2004年這五年間,中央委員和省部級領導干部的女性比例的增長速度略高于1995到2000年間的增長,而公務員和中共黨員中的女性比例后五年的增長速度低于前五年。同樣,在參與立法方面,十年中,人大常委中的女性比例有所上升,而人大代表的女性比例卻略有下降。在參與政治協商方面,后五年,政協委員中的女性比例的增長速度變慢,而政協常委中的女性比例明顯增長。在基層參與方面,居民委員會委員中的女性比例一致處于較高水平,但近年來也處于下降態勢,2004年居委會成員的女性比例為55.8%,比2002年的60.6%下降了5個百分點,而村委會成員的女性比例則始終未能得到明顯改善,2004年比2003年還降低了1個百分點,僅為15.1%。

2.各地區政治與決策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比較

由表12可知,2004年全國31個省區市女性政治與決策領域綜合指數的排名最前的是北京,得分為57.58分,比最低值高出24.24分。若將31個省區市分為三個層次,躋身于前10名的有北京、上海、內蒙古、安徽、貴州、新疆、山西、廣西、廣東、天津,排在后10位的依次為山東、海南、云南、福建、西藏、甘肅、浙江、青海、河北、和陜西,余者皆處于中間水平。將這個結果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地區分布比較,我們發現: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較高的地區,女性政治與決策領域綜合指數大多數排序靠前,反之,女性政治與決策領域綜合指數大多數排序靠后。這表明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對于提高女性參政水平有積極的作用。

五年來各地區女性政治與決策領域綜合指數的變化可分為五種情況:直線上升、曲折上升、基本不變、直線下降、曲折下降。五年來在曲折中下降的有江蘇、重慶;在曲折中上升的有北京、黑龍江、廣西、陜西;基本不變的有浙江、甘肅和湖南;一直上升的有西藏、新疆、青海、安徽、上海;一直下降的是山東和云南。

五、家庭領域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家庭領域的性別關系既是社會性別關系的微觀基礎,也是社會性別關系的具體體現。家庭領域中的性別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內部資源的分配效率,必然也會惡化兩性在其他社會領域的資源分配狀況,其結果會對整個性別關系和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實現和諧的家庭性別關系本身既是一個目標,又是構建其它領域性別平等的基礎和前提。

本報告從婚姻關系、家庭責任和家庭資源3個方面,構建了家庭領域中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及綜合指數。根據目前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與數據質量,本次評估使用了8個二級指標。由于家庭領域中有相當一部分指標只有2000年數據,沒有或難以獲得相應的年度統計數據。因此,只能基于一個時期的綜合指數的數值進行橫向的分地區比較說明。

1.全國總體狀況概述

從全國的綜合指數看,(見表7)中國家庭領域中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目前處于中等發展程度。家庭性別平等指數全國的數值為67.01,各個地區的該指數水平也都大于60.

家庭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在不同方面的發展并不均衡。從3個一級綜合指標的數值看,家庭資源分配指數、婚姻關系指數與家庭責任分擔指數的數值分別為84.0、74.39和53.53.這表明與家庭責任分擔的性別關系相比,男女兩性在家庭資源分配與婚姻關系上更為平等一些;換言之,中國女性在家庭中的傳統角色以及男女兩性家庭責任分擔模式并沒有太大改變。說明家庭責任中的性別平等關系已經成為制約目前及未來一個時期家庭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2.家庭領域中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地區比較

比較不同地區家庭領域中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我們有以下發現:

各地區家庭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31個省區市的家庭性別平等指數的數值范圍從60.17到76.31,相差16.14.

家庭性別指數處于前10位的地區分別是山東、北京、河南、重慶、四川、廣西、天津、遼寧、河北與上海,而排在后10位的地區分別是貴州、山西、甘肅、云南、海南、江西、吉林、黑龍江、寧夏和青海。影響這些地區綜合的排序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婚姻關系狀況對家庭性別平等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山東在2002年已經沒有早婚情況;同時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婚育觀念的進步,其晚婚率為96.60%,遠遠高于全國的同期指標值(57.29%)。因此,山東的婚姻關系指數排在全國第一位(87.98),明顯高于其它地區。寧夏、青海、云南、江西等地區早婚率比較高,而晚婚率又比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些地區的綜合排序靠后。

其次,家庭責任分擔方面的性別平等程度也決定了家庭內部性別關系,與其它地區相比較,北京、重慶、四川、山東、天津、上海、廣西等地區的男性在計劃生育、家務勞動以及照看0—6歲的子女方面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因此也決定了這些地區的家庭性別平等程度要更高一些。而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吉林和青海等地區的家庭責任指數都在50以下,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家庭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并沒有直接的相關關系,各個地區家庭性別平等發展水平排序與人均GDP排序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如2004年,浙江、廣東、江蘇、福建與黑龍江的人均GDP分別處于全國的第四、六、五、七、十位,但是家庭性別平等指數排序卻位于全國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九與二十九位;而重慶、河南、廣西和四川的人均GDP分別排在第十六、十七、二十八和二十三位,但是其家庭性別平等指數卻都排在全國的前10位。

少數民族集中地區的情況不完全一致。相對而言,廣西、內蒙古和新疆的早婚情況比較少,同時,由于教育程度比較高,其女性的晚婚情況又比較普遍,因此綜合指數的排序比較靠前;而云南、青海和寧夏這兩個指標值在全國的位次都在后面,影響了其綜合指數排位。

六、環境領域

環境是婦女發展的外部條件。對環境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不僅可以反映出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結果、背景和條件狀況,同時也可以反映男女兩性對環境資源的占有、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差異,為改善婦女生存發展的環境、促進環境領域中的性別平等提供依據。

對環境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主要從生活環境、社會安全環境、資金支持環境和環境參與4個方面進行評估。

1.全國總體狀況概述

2004年環境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為63.40,比2000年高5.45,(見表8)說明近年來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環境在整體上有了一定改善,環境領域的性別平等程度有所提高,婦女發展獲得了一定空間。但是,目前綜合指數尚未達到70,相對偏低,距離理想值100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環境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環境的改善與多個方面取得的進步有關:

與2000年相比,2004年在公眾安全感抽樣調查中女性被調查者遭受不法侵害的人員比重下降了0.8個百分點;

2004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衛生廁所普及率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4.8和8.26個百分點,這不僅使農村女性的生活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村婦女的家務勞動負擔;

政府加大了對婦幼衛生經費的投入,2004年的人均婦幼衛生經費投入比2000年增加了0.37元,婦女和兒童的保健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

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中的女性比例從2000年的18.9%增加到2004年的20.1%,女性對司法環境的參與程度有所提高,但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所占比例仍然較小;2004年,記者中的女性比例為37.4%,女性對輿論環境的參與程度也不及男性高,不僅如此,女性在新聞從業人員中占的比例與高級職稱、領導職位的比例并不協調。一項由中國社科院和廈門大學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新聞界副總編以上領導職位中,女性僅占4.7%,在中央主要媒體的決策層幾乎看不到女性的身影。

2.各地區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環境比較

環境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最好的北京綜合指數達到了75.76分,與排位第二的上海相差3.63分,與排位第三的天津相差10.43分,比排位最低的地區高30.8分,地區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環境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較高的前10個省區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青海、廣東、黑龍江、山西、云南和江蘇。

從2004年綜合指數排序和人均GDP排序的對比(見表11、表12)中可以看到,約有2/3的省、區、市在環境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排序與人均GDP的排序較為一致,其中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上海、浙江、安徽、湖南、廣東、海南的兩者排序基本一致,其排序差小于3位,說明環境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與經濟發展程度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并不完全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如果不重視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不注重創造有利于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環境,那么男女兩性就難以平等分享環境資源,婦女發展往往受到制約;相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卻可以在環境領域達到較高程度的性別平等。從表12可以看到,福建、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區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程度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程度,而山西、云南、甘肅、青海等地區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排名則明顯優于其人均GDP的排名。

七、中國及各地區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評估

從各個領域的綜合情況看,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也取得了較快的進步。2004年,全國綜合指數達到68.23分,比2000年提高了2.12分。就各個領域而言,雖然狀況逐年改善,但各領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見表9)教育和健康領域的指數分別達到了82.32分和80.13分,遙遙領先于其它領域;經濟領域、家庭領域以及環境領域的評價指數也達到了60分以上,而在政治和決策參與領域,我國的婦女發展和性別平等狀況還亟待改善。

2000年與2004年中國各地區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總體狀況及其變化情況可在圖1、圖2中得到反映。

與2000年相比,2004年各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環境領域和教育領域,分別增加了5.45分和4.28分;而政治和決策參與領域的進步幅度最小,僅提高了0.58分。

從各地區的情況看,2004年,北京的綜合指數值達到了77.95分,位居各省區市之首,上海、天津緊隨其后,分值也在70分以上。此外,位于北方的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新疆和南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廣東其綜合指數也相對較高,居于前10位之中;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山東、福建和中部的山西、河南、湖南、湖北以及位處西部的廣西、寧夏、四川等得分居中;而中部地區的安徽、江西和西部的陜西、重慶、青海、云南、貴州、甘肅、西藏及南部的海南等省區市綜合指數相對較低,處于后10名之列。

與2000年相比,2004年中國各省區市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西部社會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西藏(6.22)、貴州(3.59),青海、寧夏、廣東、新疆、安徽、河南、吉林、湖南、廣西、山西、甘肅、湖北等12個省區市的增幅也在兩分以上。福建、山東、遼寧、天津、云南以及重慶6個省區市的增幅相對較小,在1分以內。由于各省區市增幅的不等,也導致其在全國排序中位次的波動。(見表10)

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在不同領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各省區市綜合指數排名的波動。寧夏排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其在健康領域指數的大幅度增加,同時其在教育和政治與決策參與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彌補了其在經濟領域得分的下降;廣東是教育和經濟領域的增幅顯著。重慶除了在教育領域有所改善,在健康、經濟和政治與決策參與等方面均有所下滑,從而導致了其排名的大幅度下跌;而浙江盡管各個領域的得分均有小幅度提高,但是相對于其它省份的增幅太小,從而使其排名下滑;福建在健康領域有相對顯著的下降影響了其排名的下滑,山東和云南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與決策參與方面的下降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為國家和地區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是并不會必然帶來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改善,這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識,我們的評估結果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各省區市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的排序與人均GDP的排序之間并不存在一個簡單的相關關系。人均GDP較低的10個省區市,其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的排名也大體處于全國的后10位;但是人均GDP達到16000元以上的9個省區市中,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地區,其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卻在10名以后;而河北、內蒙、新疆以及吉林等省區雖然人均GDP在全國處于中間位置,但是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卻居于全國前列。(見表11、表12)一般而言,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6個分領域中,健康、教育、環境的部分指標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而經濟、政治與決策、家庭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依賴性較弱,而與政府是否制定并實施了促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關系密切。

與經濟發展并不必然帶來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改善一樣,普遍意義上的社會發展,也并不必然改善和提高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2003年中國各省區市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序與2004年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綜合指數排序之間的錯位也反映了這一點。

上述三種社會發展評估指數排序的錯位說明,必須積極推進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到所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策和項目的主流,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同步,提高和改善國家和地區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整體水平,造福于子孫后代。

注:各地區家庭、環境數據為2004年數據,環境全國數據為當年數據。

注釋:

①本文是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標研究與應用”課題的成果之一。執筆人為蔣永萍、姜秀花、陳方、賈云竹、楊玉靜、吳帆。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統計局社科司及各有關部委統計部門為本文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數據資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②各級教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數均由招生、在校以及畢業學生中女生與男生的比例之比3個具體指標按照招生權重為0.3、在校為0.35、畢業為0.35加總合成。

③鑒于分省數據狀況,對各省的評估只使用經濟資源分享和就業結構兩個領域指標,兩個領域的權重均為0.5.

④省級評估中,未使用省級人大常委、省級政協常委、各派及省委委員中女性比例4個指標。

「參考文獻」

[1]鄭真真,張妍。生存與死亡之間——我國嬰兒死亡性別差異研究綜述[Z].2005年中國婦女研究會年會暨“北京+10”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