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總值指標構成論文

時間:2022-06-19 03:14:00

導語:生產總值指標構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總值指標構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構成指標: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和有關的專業統計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進出口貿易額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詳細地闡述了相互對應的指標在口徑范圍方面的區別和聯系,并通過歷史資料揭示了彼此之間的數量關系,為正確地使用專業統計指標估計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本文發表在《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計算過程涉及到許多資料來源,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源,如財政決算、會計決算資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因此,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并不總能滿足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在進行季度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時,根本就找不到這些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利用相關的統計指標估計或推算上述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以滿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上述估計或推算的準確性,以免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式的分析和判斷。本文闡述上述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關系

居民消費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居民”指的是從事消費活動的住戶或個人,不包括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事業、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常住居民”是對居民所作的進一步限定,使其涵蓋了臨時離境和住外使領館人員,排除了臨時入境和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因此,原則上講,居民消費這一指標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國境內的消費支出,而包括我國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費支出。“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個核算期,即一年或一個季度。"消費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產活動的房屋等建筑和機器設備方面的支出,這類支出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購買,都屬于固定資本形成,而不屬于消費性支出。“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居民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住戶本身消費的貨物,如農戶生產并消費的糧食;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居民消費包括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服務、交通和通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些服務的價值。

(四)居民消費包括虛擬消費,即居民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居民對自己生產的貨物的消費,居民對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居民消費。

1978年至199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1: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費;SR1: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HR:(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居民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2,1996)。

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還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1、附圖2)

從表1、圖1和圖2可以看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既具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聯系表現為兩者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區別表現為前者始終大于后者,從未重合過。并且,絕對差額具有逐漸變大的趨勢,以1978年為最小,637.9億元,以1992年為最大,3838.5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1536.1億元;相對差額呈較平穩的波動狀態,以1978年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對差額為29%。因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居民消費的平均比例為71%。

二、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其經營收入價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居民收取的價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等于它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其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等于政府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因從事業務活動而購買的除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和支付的稅金(生產稅)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費=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

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價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

場價值-政府就這些貨物和服務向居民收取的價

值)

其中,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單位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單位購買的的用于業務活動

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和服務的

支出+政府單位支付的勞動者報酬

+政府單位支付的生產稅)+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一部分,如售給政府單位的文具、紙張、報紙、圖書、雜志等辦公用品,售給部隊的糧食、衣著、日用雜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屬于政府單位購買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因而是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政府關于這部分貨物的凈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費中。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政府消費中顯然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政府消費。

(三)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單位關于服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的支出和政府單位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的全部市場價值,而政府消費只包括這些貨物的市場價值與向居民收取的價值的差額。

(五)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是政府消費的沖減項,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顯然不受政府經營收入的影響。

1978年至1992年,我國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2: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費;SRS: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GC:(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政府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3、附圖4)

從表2、圖3和圖4可以看出,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的變化趨勢比較接近,但前者始終大于后者,且兩者間的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從1978年的336.3億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963.8億元。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相對差額始終在60%和70%之間變動,平均值為68%。顯然兩者間相對差額較大,這是因為,在政府消費的價值構成中,政府部門的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也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和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最終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們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最終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我國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最終消費包括服務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相應的服務價值。

(四)最終消費包括虛擬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最終消費。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最終消費中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最終消費。

(八)最終消費包括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全部價值,即,不僅包括政府單位在從事公共服務活動時所購買的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價值,而且包括政府單位從事上述活動時所購買的服務、支付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包括其中的貨物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3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單位:億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5、附圖6)

從表3、圖5和圖6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相對差額變化比較平穩。這些特點同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相同,這是因為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絕對差額以1978年為最小,974.2億元,以1995年為最大,13909.4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3893.3億元;相對差額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對差額為38%。因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平均比例為62%。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通過購買和銷售、易貨交易、實物資本轉移或自己生產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和因生產活動所實現的非生產資產的增加價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通過購買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易貨交易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

-出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易貨交易交換出去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

這里的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和培育資產,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從理論上講,無形固定資產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娛樂、文學或藝術品原件,等等,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無形固定資產只包括礦藏勘探,沒有包括其他類型無形固定資產。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數量、提高土地的質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進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開墾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庫、灌溉渠,等等。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指土地、礦藏等非生產資產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律師費用、經紀人費用、稅金,等等。

固定資產投資額又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主要指標,它“指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它是我國計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最基本資料來源。兩者間的區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額中不包括5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相應的投資。

(二)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應包括上面定義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資,即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投資,而沒有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支出則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

(三)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非生產資產的所有權轉移費用,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相應的費用。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人工林的成長價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長價值以及通過購買、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所實現的役畜、奶畜的凈增加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包括部分無形固定資產的凈增加額,即用于礦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相應部分。

(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而轉出的舊固定資產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扣除相應的價值。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AI: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注2: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數據也從1980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有所調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1950--1995)。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7、附圖8)

從表4、圖7和圖8可以看出,同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相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更接近的特點:兩者的變化趨勢相同;絕對差額在1986年的78.4億元和1993年的522.1億元之間變動,平均值為287.8億元;相對差額較小,平均值為9%,除前五個年度外,平均值為4%。可見,導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產生差異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五、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關系

貨物和服務出口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和服務進口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這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是海關進出口統計指標,它指引起我國境內物質資源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其中,進口貿易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貿易額按離岸價格計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而且包括服務進出口,而進出口貿易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

(二)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離岸價格計算,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其中包括進口貨物從出口國口岸到我國口岸所發生的貨物運輸和保險等費用。

(三)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我國境內購買的貨物,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在國外購買的貨物;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出口和進口均不包括上述貨物。

1982年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5: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NEXT: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

注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是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計算的,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數據從1982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數據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9)

從表5和圖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始終大于進出口貿易凈額,因此,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絕對差額始終為正值,1995年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從上述表式和圖型還可以看出,有兩個年度比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這兩個年度中,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均為正值(數值較小),即表現為順差,而進出口貿易凈額則均為副值,即表現為逆差,從而,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相對差額表現得尤為特殊,分別為3177%和1435%。前面所闡述的因素是導致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產生上述差異的基本原因(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也可能導致兩者之間產生差異)。

從上述幾種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與相關的統計指標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利用這些統計指標對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進行估計和推算時,一定要注意到這些聯系和區別,準確地使用它們。

參考文獻——

一、國家統計局1994年制定:《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二、林賢郁:《關于改進宏觀綜合平衡分析方法,準確使用有關統計指標的幾點思考》。

三、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

四、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195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