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執政風險建設意識形態論文

時間:2022-05-31 11:20:00

導語:規避執政風險建設意識形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規避執政風險建設意識形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西方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西方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對我們黨意識形態建設的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西方國家的政黨被迫對自身意識形態進行調整或革新、擴大了政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增強了政黨自身的社會競爭力、謀求或維系政黨自身的執政合法性、促進政黨自身的現代化、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包容性、要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多元意識的整合力、要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謹慎調適,防止出現錯誤傾向、要堅持黨的意識形態與具體政策緊密結合,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務實性、黨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反對意識形態中心論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面對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以及中產階級不斷崛起的現實,西方國家的政黨被迫對自身意識形態進行調整或革新,呈現出明顯的意識形態中間化發展趨勢。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是一種規避執政風險、適應全新執政環境的比較好的調適方式,是政黨為達到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增強社會競爭力、謀求或維系執政合法性、促進自身現代化等基本價值目標而采取的一種新思路。我們考察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并從中吸取有益經驗、規避不利風險,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新時期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大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面對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以及中產階級不斷崛起的現實,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西方國家的政黨被迫對自身意識形態進行調整或革新,呈現明顯的“中間化”發展趨勢,其中執政黨在這方面顯得尤為突出。按照中央黨校王長江教授的理解,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就是政黨意識形態在沒有消除相互對立的同時,開始由基本上完全相互排斥向相互借鑒、吸收的方向發展。依筆者理解,這一概念至少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不是指執政黨意識形態的終結,相反,它們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依然存在。其二,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是執政黨意識形態“破”與“立”的融合過程。它既是執政黨對自己傳統意識形態中帶絕對批判性、革命性成分的“破”的過程,也是執政黨與時俱進意識形態的“立”的過程。無論怎么說,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理念是一種規避執政風險、適應全新執政環境的比較好的調適方式,是政黨為達到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增強社會競爭力、謀求或維系執政合法性、促進自身現代化等基本價值目標而采取的一種新思路。

一、西方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

1擴大了政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所謂政黨的社會基礎,是指認同政黨的政治綱領,擁護政黨的政策主張,對政黨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各個社會群體或社會階層的整合。政黨作為聯系公共權力和民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必須使自己的社會基礎范圍不斷擴大,力量不斷增強,形成廣闊的生存空間,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不難想象,擴大政黨的社會基礎對執政黨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因為執政黨與一般的在野黨、參政黨不同,它不能僅僅代表社會的某一界別、某一階層、某一群體的利益要求,還必須兼顧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盡可能多地贏得各社會階層和群體的支持。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各個國家的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有明顯的階級特征,執政黨必須順應形勢的發展需要,對自己的綱領和政策主張作出合乎時代的調整和改革。在這一點上,要求執政黨絕不能將自己的意識形態絕對化和神圣化,出現政黨意識形態化(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區別和對立),而要求執政黨應該走意識形態中間化道路。因為執政黨意識形態的中間化體現出政黨包容開放、溫和穩健的時代精神,一定程度上兼顧了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承認和保護了社會的多樣性,可以達到化解矛盾、協調關系、增進社會各方共識的目的,能最大限度地使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特別是隊伍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凝聚和團結在執政黨的周圍,從而擴大了政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在這里比較典型的是瑞典社會的“人民之家”的主張及其實踐。該黨第二任主席漢森認為,社民黨要想贏得農民和中間階級的支持,就必須擺脫階級的局限,把階級的黨變成“人民的黨”或“民族的黨”。國家被看作是一個人人團結一致的大家庭,不要有對立和分化存在。在這種包容和開放程度極高的中間化意識形態的指導下,瑞典社民黨開始追求建設有“普遍的社會福利、階級合作和民主”的國家。社會把合作主義與民主作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目的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參與社會的發展進程。瑞典社民黨從“階級黨”向“人民黨”的轉變,使該黨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全體民眾的參與下,瑞典被建設成為一個高度和諧的國家。

2增強了政黨自身的社會競爭力。當今世界,政黨體制分為競爭性政黨體制和非競爭性政黨體制兩大類。無論是在競爭性政黨體制下,還是在非競爭性政黨體制下,政黨都面臨著增強自身社會競爭力的壓力。在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參加競選以及在競選中獲得勝利是各個政黨最重要的目標。但由于選舉競爭的激烈,以及非政治化或政治冷淡主義的滋長、蔓延,民眾參選率降低等原因,政黨在制定政策和選舉綱領時,必須照顧盡可能多數的民眾需求,注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重點問題,才會吸引廣大民眾的注意,贏得更多的選票。目前,在競爭性政黨體制的國家中,各個政黨都極力淡化意識形態色彩,擴大自己意識形態的包容度和開放度,以現實需要和選舉需要來制定政策,以便使自己的政策和選舉綱領更加貼近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以爭取廣大選民的支持。例如,美國政黨在其選民支持方面是多階層的而且基礎廣泛,無論是共和黨還是,都力圖從信奉中間路線的社會群體中尋求合作,因此,美國的政黨基本上采取意識形態中間化的政策立場,表現出高度的政策靈活性,以提高自己成為執政黨或保持執政黨地位的社會競爭力。在非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執政黨同樣面臨如何提高社會競爭力的挑戰。雖然在這種政黨體制下,執政黨是唯一的,不存在其他政黨與其爭奪執政地位的問題,但是也難以排除潛在的反對力量的滋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不斷爭取民眾的政治認同以增強政權合法性的問題。據此,執政黨必須從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調整自己不合時宜的政策措施,以適應民眾的需求和變化著的形勢。

如今,我們知道,不管是在競爭性還是在非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執政黨要想保持自己的執政地位,必須樹立起科學的競爭意識。因為畢竟執政地位的獲取不是一勞永逸的,民眾對哪個政黨來執政的問題處于不斷的選擇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能否順應時展進步的潮流,保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推進政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鞏固和擴大政黨的民眾基礎,提高社會競爭力,關系著政黨的前途命運。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發展趨勢,我們不能不說是執政黨提高自身社會競爭力的一條積極應變思路。

3謀求或維系政黨自身的執政合法性。合法性問題是任何政黨執政必須首先考慮并予以解決的問題。從政治學意義上講,美國學者李普塞特認為,“合法性是指政治體系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簡言之,所謂合法性就是民眾對現存政治秩序的認同、支持和擁護:一個政黨具備了執政的合法性,就意味著得到了社會大多數民眾在心理上的認同和支持。因為有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所以,執政黨就能夠充分調動社會上各種政治資源,動員民眾積極參與國家、社會的建設事業,以便政黨取得良好的執政績效,從而獲取長期執政的機會。由此,任何一個執政黨,都力圖擴大自己的合法性基礎,以證明自己權力來源的合法性。

無論是在競爭性還是在非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執政黨增強自己政治權威的合法性意義同樣重大。而執政黨政治權威合法性的維持需要依靠一定的基礎資源。筆者認為,政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執政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二是民心所向;三是執政黨良好的執政績效。從一定意義上說,民心和執政績效都受到意識形態資源的強烈影響。執政黨只有調整和革新過去那種僵化、死板的過時意識形態,擴大自己意識形態的包容度和涵蓋面,才能增強自己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實現自己執政的民心所向。同時,社會大眾對執政黨意識形態合法性的認同,又促使他們努力為執政黨所倡導的政治目標而奮斗,其結果是,為執政黨帶來了良好的執政績效。良好的執政績效又會贏得民眾對現政權的認同和支持。如此下來,整個國家政治體系在執政黨的領導下處于一種良性的互動過程。在執政黨意識形態對執政合法性影響方面,有成功的執政黨經驗。也有失敗的執政黨教訓。英國工黨由于順應時代的要求,對自己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全新的調整和刷新,打破了過去那種主張社會主義主要是強調工人階級的物質利益,強調在分配上的平等,將社會主義界定為一種人們之間的物質關系的傳統認識。布萊爾強調社會主義是適用于任何時期的價值觀和原則,強調機會的平等,重新將社會主義界定為一種人們之間的倫理關系。這種中間化的意識形態,是使英國工黨獲得更多選民支持,取得執政合法性并連續執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相反,蘇共由于長期以來對馬克思主義的僵化理解,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順應時代要求的不斷創新,從而在僵化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形成了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造成蘇聯經濟一再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蘇聯民眾日益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共產黨的先進性產生懷疑,使蘇共執政的合法性逐漸喪失,最后造成了蘇聯解體和蘇共喪失執政地位的結局。

4促進政黨自身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巨大的社會進步和前進式的歷史變遷。現代化進程應該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在內的綜合平衡發展的過程。塞繆爾·亨廷頓曾經指出,現代化絕非是一個孤立的經濟發展過程。而是“一個多方面的進程,它涉及人類思想和活動的所有領域中的變化”。由此看來,政治現代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政黨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天生就是現代化的產物。政黨現代化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和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意識形態是政黨的靈魂和旗幟,政黨的現代化必然離不開政黨意識形態的現代化。二戰后,出現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發展趨勢,正是政黨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表現,反映了政黨針對社會結構變化對自身價值理念所作出的一種調整和改革。英國工黨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明確提出了政黨現代化問題。1994年布萊爾成為工黨領袖后,在領導工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被人們稱為“第三條道路”的一整套新理論。“第三條道路”的倡導者認為,要恢復左翼對選民的吸引力,重新成為政治生活的核心,必須在理念和實踐上改革政治規則和政黨制度。布萊爾上臺后針對意識形態色彩強烈的工黨制度提出了大膽的改革設想,正如他說:“不變革的政黨將會死亡,我們的政黨是生機勃勃的政黨,而非歷史的紀念碑”。“’這樣,實現觀點的多元化,擴大工黨意識形態和制度的包容度,主張工黨從一個階級的政黨向一個大眾的政黨轉變,從而把更多的利益群體的要求涵蓋進來,使工黨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在1997年大選中獲勝。20世紀90年代工黨執政以來,繼續秉承和發展“第三條道路”這種中間化的意識形態戰略,特別是在布萊爾“新工黨,新英國”的政黨現代化價值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頗佳的執政業績,受到了更多選民的歡迎,使工黨連續三次蟬聯執政寶座。

從工黨取得成功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在巨大的世界性現代化浪潮面前,執政黨只有順乎時展的大勢,結合自己的國情和黨情,對自己不合時宜的價值理念作出調整和改革,借鑒走意識形態中間化道路取得成功的政黨的有益經驗,擴大自己意識形態的包容度和開放度,實現政黨的現代化,才能使自己永葆生機和活力。

總之,西方發達國家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發展趨勢,與其說是時展對執政黨提出的新要求,還不如說是執政黨順應經濟全球化浪潮和政治多極化影響,以及順應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而作出的一種積極回應,不管怎么說,這種回應所帶來的有益經驗,對各國執政黨、參政黨甚至在野黨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樣,這種回應所導致的教訓,對各國政黨也是一種警示,它告訴我們:任何政黨都要與時俱進,但不能照搬照抄別國別黨的現成模式,因為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思想僵化或照搬照抄的做法從來不會取得成功。

二、西方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對我們黨意識形態建設的啟示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應遵循政黨政治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西方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中吸取有益經驗、規避不利風險,既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國情和黨情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動搖,又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調整和創新黨的意識形態。概言之,在推進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中應該遵循這樣一個基本原則:注重連續性,與時俱進,審慎創新。依筆者看來,西方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價值目標對搞好新時期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啟迪意義。

1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包容性。與時俱進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歷來主張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隨著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我們黨的執政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的市場化和世界政治的民主化,使得我國社會階級結構分層細化,形成國人利益和思想的多元化。這些變化。要求我們不要將馬克思主義當成僵死的教條、縮小自己的陣地,而要不斷對它進行創新和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建設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

其實,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一理論中體現的一系列基本價值。都是和人類共有價值相通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之處,在于它建立在人類共有價值的基礎之上,并對這些基本價值進行提煉、補充,使之進一步科學化,反映客觀規律性。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都在馬克思那里得到精辟而深刻的闡述。我們以往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錯誤在于,要么為了突出馬克思主義的特有價值而否定人類的共有價值,要么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具體情況下得出的帶條件性的結論作為基本價值來捍衛。這兩條,明顯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包容性。因此,我們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的包容性“恢復”過來,才能真正體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永遠是黨的理論指南。新時期,同志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對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立足于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重大戰略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成果,體現了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實踐證明,這些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當今中國,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才能不斷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創新和發展,促進黨內和諧與社會和諧,使黨永葆先進性。

當然,新形勢下我們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目的是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包容性和建設性,不是淡化黨的意識形態,更不是放棄黨的指導思想。強調黨的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和建設性,不是意味著把黨的意識形態變成一個內容上無所不包、相互矛盾的大雜燴。強調包容性,是要求黨的意識形態在堅持主心骨的同時具有開放性,要求黨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多樣文明、多元思想的批判吸收。強調建設性,是要求黨要實現從“革命黨”思維到“執政黨”思維的真正轉變,要求黨把過去那種以“革命性、批判性、否定性”為基本特征的意識形態轉變為建設型的意識形態。所以,隨著執政環境的新變化,中國共產黨既要根據自己的現實國情和現實黨情,對馬克思主義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擴大其包容性和增強其建設性,又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軌跡,要注重其發展的連續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防止指導思想多元化。

2要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多元意識的整合力。任何色彩的執政黨都要正確對待社會各種思想觀念,尤其是要注重正確對待和維護自身賴以產生、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思想意識。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的權力來自于人民,黨的意識形態應該體現民眾的利益要求,充分涵蓋和包容民眾積極健康的思想意識,體現出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當前,由于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分層日益復雜多樣,這必然帶來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由此,如何在承認各種利益群體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以各種利益相互協調、最終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為目標,千方百計地使黨的意識形態產生一種向心力、凝聚力,使各種能夠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都能找到思想上的歸屬感,就成為新時期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使命。而要完成這一使命,我們黨必須堅持做到執政為民,從時代的發展需要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擴大黨的意識形態的涵蓋面。我們只有這樣做,才能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多元意識的整合力,從而真正做好新時期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而且我們黨將要長期執政,就必須充分表達各個社會群體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把民心、民生、民意、民利作為自己執政的最高價值目標。據此,黨的意識形態和由意識形態指導下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必須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踐充分證明,執政黨意識形態只有富有足夠的彈性和張力,才能夠容納盡可能多的民眾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夠對社會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進行有效的協調和整合,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黨的意識形態要達到整合社會多元意識的目的,必須體現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立足于正確協調好、解決好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迅速地調動起來,把社會上各種積極的力量團結和凝聚起來,努力擴大黨組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覆蓋面,提高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另外,要發揮黨的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更重要的是充分拓寬民主渠道,讓民眾對黨的事務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和評價權,使黨在民眾心目中樹立起親民政黨、責任政黨和務實政黨的形象。并且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對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進行正確引導,特別是大力倡導正確的義利觀,使民眾相互之間能夠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和利益沖突,如正確地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理性合法地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對社會多元意識更具有整合力,黨執政的民眾基礎才會更加堅實,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3要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謹慎調適,防止出現錯誤傾向。意識形態僵化教條的政黨難以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如同死水一潭:意識形態經常變幻莫測的政黨難以長久生存,如同曇花一現。我們黨應該從西方發達國家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啟示,既充分考慮國際國內的政治環境,又注重自己的意識形態傳統,謹慎地進行意識形態調適。在調適過程中既要有繼承,又要有創新,既要防止出現保守落后、僵化教條的偏向,又要防止出現過分激進、放任自流的偏向。只有這樣,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及意識形態工作才能有所作為,具體說來,新時期我們黨在進行意識形態調適和創新的時候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其一,審慎性原則。我們考察世界政黨發展史就可以看到:一方面,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政黨,都能突破教條主義的束縛,不斷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審慎的創新和發展。但是,另一方面,為了擺脫政黨意識形態困境,為了適應新的路線和政策,有些政黨又索性冒險,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徹頭徹尾的調整和修正,結果動搖了黨存在的思想基礎和合法性理由,如歷史上的蘇聯共產黨,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對黨內長期形成的一套理論和價值體系進行徹底的改變,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而使自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礎,把自己趕到了絕路上去。由此可見,我們在進行意識形態調適的時候,要慎之又慎,既要有“變”,又要有“不變”。這里的“變”是有原則有條件的“變”,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基礎上去“變”,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新的實踐。這里的“不變”,就是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和基本觀點的前提不能變。我們“變”的目的是求得最終的“不變”,也就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二,歷史繼承性原則。國外執政黨意識形態中間化給我們黨的又一個啟示是:黨的意識形態要注重歷史的繼承性。其實,從我們黨自身的發展壯大就可以看出這一道理。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建立起來,又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兩大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黨成為執政黨。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實現了改革開放,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時期,我們黨又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馬克思主義達到了一個新境界。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時下,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正緊密團結在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學習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由此看來,注重黨的意識形態的歷史繼承性對黨的生存發展以至國家的前途命運是至關重要的。堅持黨的意識形態的歷史繼承性,就是承認黨的歷史存在的合理性,也就能保證黨的現實存在和發展具有合理性。

4要堅持黨的意識形態與具體政策緊密結合,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務實性。政黨的意識形態與其具體政策是緊密相聯的,政黨意識形態決定了黨的政策的基本方向。政策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否則就意味著思想基礎的轉變。政黨在提出任何主張、作出任何決策時都有意無意將它的意識形態貫穿其中。同樣,因為形勢的不斷變化,政黨的意識形態也需要適時地調整和創新,才能適應當前的具體政策,體現更強的務實性。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肩負著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重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起來。因為意識形態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我們黨的意識形態的連續性,所以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來制定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尤其重要的是,我們黨的方針政策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公平正義的原則,照顧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但是,與黨的意識形態的穩定性相反,黨的具體政策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因為黨所處的執政環境發生了變化,廣大民眾與普通黨員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也在變化,黨只有適時地調整革新自己的各項政策,才能保證黨的政策不同民眾變化了的利益要求發生沖突,才能保證民眾不疏遠黨。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樣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政策的變化和調整是社會歷史發展本身提出的要求,通常總會對黨的意識形態的連續性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對我們黨來說,只要在不動搖黨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原則的基礎之上,在考慮意識形態連續性的同時,必須對自己的意識形態的某些內容進行調適,如必須去掉革命時期黨的意識形態所具有的批判性、革命性等特點,以使黨的意識形態更加務實包容,更能涵蓋盡可能多的民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真正體現出是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當然,黨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調適,不是說黨的意識形態要和國外執政黨意識形態一樣走中間化道路,而是要求黨的意識形態與變化了的新形勢基本適應,并在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制定出適應時展的具體政策,從而推動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黨對自己意識形態的調適以及對自己政策的調整,要注重把握好“度”。這個“度”,就是適度。在任何時期,黨對待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策,既不能不看形勢搞僵化,也不能丟掉原則追時髦,當前,我們應該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對黨的意識形態的調適,有效及時地制定出符合新形勢的國際國內政策,才能使黨在務實包容中永葆生機和活力。

5黨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反對意識形態中心論。革命黨把革命和推翻現有政權作為第一要務,而執政黨是一個建設黨,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的職能為基礎的”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強調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重要的是要注重意識形態的效用性,并不是要把意識形態作為我們的中心任務。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始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正如鄧小平所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實踐也反復證明,我們黨只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形成強大的物質基礎,才能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的意識形態的先進性,才能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思想領導和政治領導的認同感。回望歷史,我們知道,“”期間我們黨最大的失誤就是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強調意識形態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而忽視了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造成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刻汲取。我們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明辨了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它要求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宗旨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偏離甚至干擾這個中心。當前,我們的意識形態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新局面。唯有這樣,我們黨的意識形態才能真正達到控制社會、整合社會和服務國家建設的目的,黨的執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