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04:30:00

導語:經濟論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論教育管理論文

在我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的進程中,教育被高度地重視了起來,教育要為經濟建設服務成了時代的主題。社會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刺激著教育,個人和社會對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分裂著教育。終于,教育的工具化傾向被凸現出來了。

家長送子女上學主要是為了使其獲得謀生的本領,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考試的成績及能否考入大學,以便在日后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獲得最佳的位置;學生被身不由己地卷入知識與技能的理性訓練之中;教師或主動或不情愿地充當著應試教育的幫兇……

長期以來,社會、家長、學校、教師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數——在個別學校也可能是多數——“成功”學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遺忘的失敗者只有帶著沮喪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會,那不甘的“升學情結”便會變本加厲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對于受教育主體——學生的意義到底應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展開,還是應放在尚未觸及的未來實現?如果說那些“成功”的學生雖然失去了很多,但畢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處于我們視線之外的學生,他們得到了什么?

受應試困擾的基礎教育如此,那相對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背景下,作為直接面對就業市場和生產并傳播知識的大學,浮躁之風日漸盛行。教師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學生也急于投入社會一顯身手,沒有硝煙的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專業化知識的加深,使人文知識相對貧乏,“快餐知識”卻炙手可熱。各種資格證書漫天飛舞,人格證書卻難覓蹤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補,難怪有人驚呼,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太貧乏了。不知是應試教育的慣性使然,還是為了使迷航的心靈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輪更加實際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學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選擇。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來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隨著人力資本理論和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教育活動本身已經逐漸成為知識要素和人力資本的生產性活動。特別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離,使專業化知識更顯示出了其優越的經濟價值。由于知識本身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的呼聲日漸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領導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補給不足,促進教育規模發展的救命稻草。市場經濟的概念和運行方式沖進了校園,仿佛一夜之間,學校、教師、學生都赤裸裸地置身于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了。教育的經費來源、辦學模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招生分配、內外部管理體制等開始轉向了經濟的要求,學校創收、開發不得不列入學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擴招、合并、設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門、某些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的運行方式。教育的這種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體現,同時也更深入的影響著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在教育與社會諸關系中正超乎尋常地凸現出來,教育的功能被狹隘地以經濟上的功利主義所涵蓋。正在膨脹的功利性追求越來越模糊和遮障著人們審視教育價值取向的視線。僅在教育與經濟關系圈內爭論的,經濟決定教育還是教育與經濟相互作用,無異于置身廬山而欲辨其本來面目,其結果是進一步強化了教育對經濟的依附,使教育淪為經濟的附庸,從而使教育喪失了其在建構人的精神上的主體獨立性。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得不服從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會需求及評價,從而導致教育的裂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教育的舉辦和發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經濟意識和經濟行為日益滲透到了學校教育活動中。在教育的諸功能中,過分強調教育的經濟功能,相對忽視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經濟主義傾向已經出現。

如果說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在批量地生產著“技術理性工具”的話,那么,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卻在更高層次上快節奏地生產著“知識理性工具”。如果說教育的社會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忽視著個體的人的話,那么,教育的經濟主義傾向則把所有的人拉回到了“經濟人”的樊籬之中。這樣的教育不但違背了為社會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初衷,長遠地看,也未必會對健全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既然,知識已成為了一種經濟因素而通過教育再生產和傳播,那我們就更應重視另一個古老的話題: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促進完整的人和健全的社會全面發展的知識最有價值。能克服單面的人和單向度的社會產生的知識最有價值。能引領人求真、求善、求美而不致于在知識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我的知識在今天看來更有價值。

我們毫不懷疑教育在經濟發展及社會物質財富生產中應起的作用,也不否認教育在個體的人生存與發展中應有的功利價值。但是,我們決不能無視那種過分突出教育外在的經濟取向,忽視其內在的對人的精神和情感構建的功能,從而分裂教育整體,割裂社會及人格的急功近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