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軟實力研究

時間:2022-11-24 03:32:00

導語:提升文化軟實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文化軟實力研究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提升連云港文化實力,是弘揚新時期連云港精神、發展先進文化的具體實踐,是加快建設國際性海濱城市的題中之義,是實現連云港跨越發展、崛起騰飛的重要載體,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戰略意義。

一、我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特別是市委九屆六中全會以來,伴隨著國際性海濱城市、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山海相擁的知名旅游城市戰略決策的實施,全市文化建設得到空前重視,文化建設投入大幅增加,文化設施大量出現,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不斷優化和改善,這些,無疑為我市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國際性海濱城市的文化建設框架初步拉開,適合創業人居的良好人文環境正在迅速形成

連云港處于中國萬里海疆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在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大局當中,承擔不可替代的責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城市建設的迅速擴張,為建設一個具有鮮明濱海城市特征的文化連云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提供了持久、強大的動力和活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濱海城市文化建設,努力塑造具有鮮明時代氣息、地域特色的一心三極城市文化形象。重視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積極推進城市的環境綠化和生態建設,城雕、社區廣場、旅游景點、城區綠化注重特色,充分體現人文內涵,城市品位、文化價值和文明程度切實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和居住環境的文化含量不斷增加,連云城區和新海城區正在成為全市文化事業的示范和輻射源。

(二)新時期連云港精神已成為共同的精神認同和文化認同,發揮著其特有的凝聚力、親和力作用

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站在連云港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濃墨重彩地通過《西游記》及其電視連續劇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對“新時期連云港精神”進行了深刻到位的闡釋。當前,以勤奮敬業、拼搏進取、自強不息、創新創業為主要特征的新時期連云港精神,已成為絕大多數港城人共同的精神認同和文化認同,在推動著我們這座城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同時,始終催發著一種奮發有為、昂揚向上、創新創業的精神狀態,充分體現出了連云港人的精神風貌和創業風范,從而為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特別是在連云港更多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這種既具有時代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特點的以人文精神為內核的文化力,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構成了特定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在連云港的大地上,社會群體的鼓勵創業、寬容失敗,和諧合作、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政府的服務、效率意識以及簡化手續、強化質量、誠信有序的服務環境等適合創業的人文環境氛圍正在形成,這大大有助于激發創業者的創業精神、發揮創業者的知識和能力并對創業者產生了凝聚力和親和力。

(三)城鄉文化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善,文化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

近年來,我市對文化體育設施投入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鄉文化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善。一是全市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市博物館、文化館、少兒藝術中心、婦女活動中心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市體育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的建成和即將建成,對提升文化連云港的知名度、改善連云港文化環境、完善城市功能、豐富文化內涵和人文景觀,都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基層文化設施有了較大的改善。近年來,在文化大市建設的推動下,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各縣區、鄉鎮、村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三是農村文化建設和文化下鄉活動有聲有色。集鎮文化建設得到加強,積極挖掘民俗文化、民間藝術資源,建設農村特色文化。舉辦形式多樣、具有特色的農村文化活動,推動農村旅游文化、商貿文化發展。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據統計,2007年全市劇團共計下鄉演出達600多場,觀眾人數達幾十萬人次。此外,還有30多家民間劇團及基層演藝團體,長年活躍在農村。通過免費送電影、送演出和送圖書到農村,廣大農民朋友能更好地享受精神食糧。

(四)文化產業總量規模擴大,文化產業區塊特色明顯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科技高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它將會成為國際性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文化產業對于城市的文化、經濟以及科技整合將提升城市的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目前,在國際性城市(或世界城市)的GDP中,80%以上來源于服務業,其中以知識、創意為基礎的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扮演了主要角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從1980-1997年,國際文化貿易量增長了10倍。國際知名的會計和咨詢服務公司——普華永道公司,在世紀之交發表的預測報告說,在今后5年內,全球娛樂與傳媒業將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長速度(3.2%)。

近年來,我市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全市文化體育經營和服務單位固定資產總投資近10億元,從業人員(包括二、三產業員工)逾10萬人。文化產業區塊特色明顯。在我市塊狀經濟發達的基礎上,文化產業區塊正得到快速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市文化產業大體形成了四大區塊:一是歷史文化區塊。主要以海州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品牌打造為主。二是山海風光旅游區塊。主要以花果山、連島、漁灣、孔望山等各類風景旅游區為主。三是文化科教區塊。主要以新開發文化科教園區為主。四是中心城市區塊。主要以新海城區和連云區塊為主,集聚了現代化的各類文化體育場館設施和代表都市休閑文化、健身娛樂等的文娛產業。

(五)文化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各類資本在文化領域作用得到有效釋放

我市文化體制改革在經營性文化產業和公益性文化事業這兩大領域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在經營性文化產業領域,完善產業政策,優化服務環境,激發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建立了一批民營文化企業。2007年全市個體經營者興辦的文化體育場所占各類所有制成份的76%以上。個體獨資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文化體育的經營項目和教育培訓業中,如各類培訓學校、歌舞娛樂場所、網吧、圖書經銷單位等。此外,還有一些合伙經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二是加快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貫徹“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對政府興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理順體制、加大投入的同時,加快轉換內部運行機制,大力推進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努力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切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三是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與管理,為非公有資本的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積極吸引外資,提高文化領域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四是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創新管理手段,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面向直屬單位轉為面向全社會。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要求,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單位的關系,做到管辦分離、機構分設、財務分開。

二、提升全市文化軟實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市文化大市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文化軟實力有了明顯提升。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與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的發展要求相比,與建設文化連云港的現實需要相比,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還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認識上存在幾種錯誤傾向

不少地方和部門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上的三種不良傾向。一是重硬輕軟傾向。在工作中,往往重硬實力建設,輕軟實力建設,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認為經濟等硬實力可以通過一些指標具體量化,具有可比性,業績好壞容易顯現,而文化等軟實力通常較難用指標來細化量化,可比的剛性不強,業績不易顯現,因此認為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上下功夫簡直是吃力不得好,往往采取退而避之的態度不加重視。二是重形式輕實效傾向。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設只是當作點綴的花架子,擺擺設而己,把搞形式的意義看的比取得實質內容成效還重,大張旗鼓地搞活動,偏重造聲勢,一陣風過去后,忽視活動成效的鞏固。三是重眼前輕長遠傾向。有的人認為,文化設施硬件可以在短短幾年建成,但一個地區的價值文化精神等并非一朝一夕說改就變得了的,非有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努力教化不能見效,而自己工作在職在位的時間也不過是短則三五載,長則十年許,舍近求遠簡直是浪費自己的青春,所以文化設施建設等眼前見得到的功利事業不乏人抓,而長遠教化等利在后人之事少有人管。

(二)發展上呈現出不平衡

與經濟同等發達程度的地市相比,我市的文化發展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是文化設施建設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水平。高檔次、高品位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欠缺,尚未形成輻射力,各地的文化設施建設也呈現出不平衡的現象。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來,盡管我市加大了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但與我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我市在公益性文化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是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域1000美元時,消費支出中吃穿用類比重下降,而文化體育方面開始大大上升,其中文化體育類產品的消費支出所占比例不少于18%,而我市2005年這一數字還只有7%,說明我市人民在文化體育消費方面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和滿足。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盡管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很快,但總體上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產業鏈不長,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結不密切,產業組織形式還處于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狀態,產業群沒有很好地形成,產品的規模優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傳統文化產業比重大,現代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夠,技術水平還比較低,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一些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低。2004年連云港全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1.2%。低于全國2.15%的平均水平。而同年的北京、上海則占到了6%,深圳占到8.6%。

(三)文化資源挖掘利用不夠

連云港城市文化上接遠古史前文化,中承氣勢恢弘的大中原文化,外融東亞、東南亞及至更廣領域的外來文化,一度時間,是中國沿海頗具影響的經濟文化樞紐中心,其文化影響之廣、傳遞之遠,即便是今天,在海外一些國家提起古海州,仍有大量的典籍可查、大批的文化知音。歷史進入近現代,自然地理上的滄海桑田、經注地理的幾番沉浮,港口幾曾淪落,城市幾曾衰落,經濟幾曾落后,有名山而不名市外,有大港而不能遠航,有名城而不得發展,至于城市文化,更是處于發展的低潮,盡管是“懷抱金碗”,而識之者幾人。多姿多彩的古東夷文化,博大精深的老海州文化,氣勢恢弘的楚漢文化以及獨具魅力的淮揚文化,如同一塊潔白純凈的美玉,就這樣靜靜地安躺在歷史的河床上,度遮蔽了其曾經往日的誘人魅力。與歷史悠久的北京、南京、廣州、武漢、杭州相比,與諸多同樣文化底蘊深厚的兄弟城市,如徐州、淮安等蘇北城市相比,即便和同處東部沿海的寧波、煙臺等城市相比,都顯得底氣不足,難以直起文化的腰板。誠然,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熱衷于連云港城市挖掘整理的專家學者,特別是本市的一些專家學者窮其精力、學力,做了大量文化挖掘、整理、推介、弘揚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但細致研究,這些工作,大多還僅限于史跡、遺跡、傳說的梳理、發掘層面,限于文化的表象研究上,深層次的文化思考、深度的文化研究還失之于少。連云港文化到底是什么,從哪里來,應該走向何處,如何建設等等,需要花上更大的功夫,去加以研究,并使之得到光大。

當然,我們也應該冷靜地看到,包含多種文化形態在內的連云港城市文化,說到底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中還只能是涓涓細流,在碧波萬頃的世界文化中更是滄海一粟,如何適應國際性濱海城市建設的需要,去繼承、發展、壯大我們的城市文化,在切實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彰顯其優勢、凸顯其特色,使之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則更需要假以時日,為之殫精竭慮、夙興夜寐。

(四)文化人才制約精品生產

在文化人才上,長期以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缺乏適宜生長的氣候和土壤,不僅沒有產生過大師級的人物,就連極具發展潛力的新秀在本土剛剛嶄露頭角后也都紛紛遠走它鄉,在外地迅速走紅;專業技術人員存在著高職稱、低學歷和隊伍年齡老化的現象;具有較強的文化市場意識、熟悉文化產業開發、善管理、懂經營的文化干部缺少。在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上,由于人才匱乏,特別是重量級、影響力廣泛的人才缺乏,盡管也生產了許多在市內外有著廣泛影響的文藝精品,有的還走出了國門,但從影響的廣泛性、持久性、規模性來看,尚沒有產生過一件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廣泛轟動的文藝作品。其它如舉辦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的國際性文化活動或文化賽事,固定落戶連云港的全國性的文藝節慶或文藝賽事,也還屈指可數,甚至就沒有。這些,與連云港沿海開放城市的地位、與其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樞紐地位的形象和需要,都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高度重視。

三、著眼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長遠,不斷提升連云港城市文化軟實力

新時期,建設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國際性濱海城市,對提升連云港文化軟實力提出了新的歷史課題。提升連云港文化軟實力,基礎在傳承,核心在創新,關鍵在特色,三輪驅動,方能實現連云港文化上的振興。具體說來,就是要在傳承本土文化精髓,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凸顯出強烈的開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創新性,折射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質,激活連云港既適應國際性濱海城市發展需要、又不同于它城市的文化生態。傳揚歷史、面向海洋、走向世界,彰顯開放、蘊涵創新、富有個性,使之愈來愈鮮明、愈來愈凸顯。

(一)著眼于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

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一座城市的崛起振興,同樣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一是從港城跨越發展的實踐來看,增強文化軟實力,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題中之義。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一個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最終要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講,未來的城市發展就是以文化論輸贏,沒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先進文化的引領,城市必然會因為缺乏“軟實力”在競爭中落后、掉隊,而發達的城市文化和較高的市民素質最終必將轉化為巨大的創新能力和現實的城市競爭力。實現跨越發展,必然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大發展,既需要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也需要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既需要展示城市硬實力的GDP,更需要展示城市軟實力的文化。可以這樣說,實現跨越發展,實力靠經濟,影響力靠文化。只有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連云港的騰飛才有了堅強而豐滿的兩翼。當前,我市正處于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化迅猛推進、城市化加速攀升、經濟國際化勢頭強勁,經濟起飛、城市變樣、發展迅速、人心思進,站在“全面奔小康、重振連云港”的歷史新起點上,增強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走文化跨越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更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選擇,也是跨越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刻不容緩、不容懈怠!

二是從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的宏圖偉業來看,增強文化軟實力,是提升我市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的競爭上,只有重視文化建設才能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已達到20%以上。像英國的文化產業收入與本國汽車工業不相上下,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規模已超過了農業、交通、通訊、信息技術、建筑業等,美國的視聽產品是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產品。在國內,上海、寧波、大連、青島等城市也把文化發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環顧周邊,許多地區把提升文化競爭力作為增強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并以此來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推動城市加快發展。我們所要建設的國際性海濱城市,是一個大尺度、生態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面向21世紀乃至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海濱城市,很顯然,衡量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終極標準,不僅僅要看一些硬性指標是否達標,更重要的,還要看人的素質能不能達到現代文明特別是國際性濱海城市文明的水準。興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熱潮,增強文化軟實力,毫無疑問,必然能夠全面提升連云港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必然能夠為加快建設國際性海濱城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三是從構建和諧連云港來看,增強文化軟實力,是建設和諧連云港的迫切要求。文化的進步反映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文化的發展推動著人的全面發展。和諧需要“文化”“滋潤”,文化為和諧大廈提供精神支撐。隨著跨越發展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加速轉型,人們的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明顯,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比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和諧文明的愿望將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強烈。興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熱潮,增強文化軟實力,就是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凝心聚力、鼓勁務實、教化激勵、化解矛盾等功能,通過文化連云港建設,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鑄就奮發向上的理想信念,大力倡揚文明道德新風尚,全面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營造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文化氛圍,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就是要全面提升全體連云港人的文化意識、道德水準、創新思想和法治觀念,引導人們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用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更多更好的文化樣式和服務、更多更好的文化載體來滿足人們多元、多樣、多變的精神追求和享受,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二)著眼于連云港快速融入國際經濟循環大格局的發展趨勢,突出把握好城市文化的發展趨勢

“十一五”時期,將是連云港打造國際性濱海城市文化形態、高起點推進、打響文化品牌的關鍵時期。這樣一個文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必須始終著眼于文化經濟化、國際化的發展走向,科學實驗設計并實施文化建設的核心戰略,切實注重城市外在整體文化形態塑造與城市內在文化創造力培育的相互支撐關系;注重高雅精品藝術、健康流行文化、民族經典文化和地方特色民間文化的多樣化繁榮及相互依存關系;注重城市規劃、設計、建設與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相互協調關系;注重城市文化建設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聯動關系;注重倡揚自身特色文化發展與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特別是海洋文化的辯證關系。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新的世紀,人類將更多地關注自身發展和自我選擇,更加重視人文關懷。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城市發展理念、精神性格、價值取向的外在反映,因此傳承和創新連云港城市文化,必須以人為本,把尊重人、關懷人、體現人、發展人放在城市文化建設的首位。要通過打文化牌,體現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建設宜居、宜創業、宜生活的良好文化生態環境,創建一流的文化生態空間,以此來凝聚全市480萬市民,奔著“全面奔小康、重振連云港”的目標,不斷前進再前進,去創造和諧幸福的美好新生活。

——堅持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連云港地區,集中了中華文化尤其是古東方文化中的許多精華,是研究、發掘、整理東方文化的活寶庫,像有“東方天書”之稱的將軍崖巖畫、“200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藤花落史前城址、“大汶口文化的代表之一”大伊山石棺葬、桃花澗遺址等等,這些歷史遺存或遺跡,不僅是歷史上古東方文化傳統精神的載體和見證,同時也構成了古連云港區域的面目和特點,是連云港先民們留給后代子孫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在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必須不遺余力地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護其歷史信息,“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并不斷加強其研究,把它的風格提煉出來,使之對整個區域文化傳承、創新奠定厚實根基。在保護好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連云港歷史久遠,有著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影響廣泛的如五大宮調、淮海戲、海州灣漁民號子、東海跑馬燈、徐福海祭等,涵蓋了民間文學、曲藝、音樂、手工藝等各個層面,必須集中一定的人力、財力,實行搶救性保護,切實把文化遺產傳承好。

——堅持與時俱進原則。城市文化發展,總要帶上深深的時代烙印,方能顯出其魅力和風姿。堅持與時俱進原則,實質上體現城市文化建設傳承歷史、面向未來、著眼發展的戰略思路。事實上,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無外乎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要突出歷史,充分展示一個區域古代杰出的文明成果,凸現城市的歷史文化形象。大力發掘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使古城文脈延伸,過去與現在、新與舊、歷史與現實接軌。二是要突出當代,充分展現當代風采,提煉當代文化的精髓,給人激昂向上、充滿希望的精神感受。突出當代,關鍵是要突出發展,城市文化不僅需繼承,更要求發展,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事實證明,文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的地區。三是要突出未來,研究城市文化的發展方向,給出城市文化的發展戰略,立足當前,展望未來,超前謀劃,打造品牌。

——堅持山海特色原則。一個城市所以與眾不同,除了在于其獨特的自然遺傳,還在于他的人文遺傳特性即文化背景的差異。鑒于此,城市文化建設,既不能一味地仿古仿洋仿他人,更不能要求遵循一個模式,應該把重點放在展示文化個性和營造鮮明的特色上。連云港作為全省唯一、全國屈指可數的山海相擁的濱海城市,其獨具魅力的仙山神海兼備的自然風景,神、奇、海、古、幽特點鮮明的文化內涵,不知傾倒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詩家騷客,不知迷倒了古今中外多少旅行者、向往者。在城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必須始終彰顯山海文化的獨特魅力,必須突出這一鮮明的文化背景,并賦予其鮮活的時代特征、充實其嶄新的發展精神,打造魅力四射的文化品牌。需要指出的是,在山海文化特色打造上,一方面,要依托古云臺山“海中仙山”的神奇背景,依托《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名著背景,做好“仙山”文章,揚名山之靈氣,展名山之文氣;另一方面,傳承連云港作為海港城市的文化特征,著重做實“海洋文化”文章,打好“海洋文化”牌,著力改變連云港作為海港城市“海洋文化”不鮮明的文化現狀,構建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形態,展示與國際性濱海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特有的氣質和形象。

(三)著眼于全面開放的長遠實踐,充沛連云港城市文化的精、氣、神

傳承、創新連云港城市文化,必須著眼于建設國際性海濱城市的發展戰略,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使之充盈著國際性濱海城市的氣質、性格和精神。

一是在文化形態上,要更加突出開放多元、寬松多樣。開放、多元,構成了所有國際性濱海城市的文化品格,并成為其無可爭辯的第一特征。在經濟開放的同時,不同風格、不同層次的文化匯聚于斯,天南地北、種類繁多的文化在此匯流,開放多元,熔融貫通,相融相和,既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又促進了城市文化的高度開放,更是城市文化取得活力的不竭源泉。不夸張地說,每一個國際性濱海城市本身就是一種開放性文化的代名詞。事實上,國際性濱海城市作為經濟增長極,要帶動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必然要求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表現出高度豐富和高度開放。經濟的開放為文化注入了新鮮空氣和因子,文化的開放多元,反過來又為經濟的騰飛憑添了生機和活力。美國的紐約是一個典型的開放濱海城市,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移民在紐約,其文化表現出的開放度和多元化更是堪稱世界一奇。20世紀80年代,紐約市民使用的語言多達121種。2000年,紐約的“少數”民族成了多數民族,其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1%。難怪一些人驚呼:是開放、多元的文化造就了今天高度發達的紐約。

二是在文化特征上,要更加突出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是海洋文明的鮮明特征。海洋文明不同于內陸文明,因而相對于內陸性城市而言,國際性濱海城市更崇尚海的博納、兼容,崇尚“闖海”、“弄潮”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可以說,是海洋孕育了其經濟文化,促進了其繁榮,也使得這些城市深深地鑄上海洋文化的印記,在文化特征上表現了明顯的海洋文化特征。像國內的上海、天津、大連、寧波等城市,在其城市發展中,因為各種文化的交融碰撞,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立互存,逐漸確立了一種“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博大、寬容心態。事實證明,具有寬松、兼容的文化環境,是一個國際性海濱城市發展要素集聚的重要條件,也是國際大都市形成的重要文化條件。

三是在文化內涵上,要更加突出敢于創業、勇于創造。一座真正具有文化創造力的城市,才會是具有文化輻射力和吸引力的國際性城市。創業、創造,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走向工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核心文化元素。國際性海濱城市大多在文明架構中處于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結合點,農業資源的捉襟見肘,加之外來文明的海潮般地洶涌澎湃,使得這些城市發展中烙上了深深的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才孕育、培植并不斷錘煉著這些城市的人民勇于進取、敢作敢為的創業創造精神,凸顯著其不一般的原創性、開拓性與個性化的創業創造特色。而在創業創造靈魂的深處,深藏著的則是“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心態,敢冒風險、善于經營,思想不保守、行為不守攤,在思想底處始終涌動著一股“謀變革、求發展”的思想活力,并成為城市勇往直前的內在驅動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曾根據統計資料對10國際性城市近20年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構成中,80%源自于城市的創業創新。

四是求在發展戰略上,要更加突出文化先行、優先發展。文化不但為國際化城市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還成為國際化城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當前,全球無國際性城市發展的共同趨勢之一,即充分重視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戰略意義,大力實施文化發展戰略以補充甚至替代傳統的城市發展戰略。這些城市遍布世界各地;既有倫敦、巴黎、紐約等古老的中心城市,也有像國內的深圳、寧波等新興的邊緣城市,甚至還有不少傳統的工業城市靠文化戰略改變自己的城市形象。從城市發展的產業轉型來看,全球國際化城市,大多從傳統以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向以貿易、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過渡,無論是傳統國際化性城市的改造還是現代國際化城市的興起,都是以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前提的,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了國際化城市的普遍選擇。可見,面對全球競爭之勢,如何以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及綜合競爭力,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文化己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軸,21世紀的成功城市將是文化城市。“十一五”期間,連云港將在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上邁出關鍵一步,這個階段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將出現快速上升的態勢,不僅需求總量急劇增長,而且對文化產品提出了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因此,未來幾年文化將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成為全市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支柱,成為結構調整后新的經濟增長點,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黃金期。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學習引進借鑒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和創新機制,不斷提升連云港的文化競爭力,是擺在連云港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謀求跨越發展的題中之義。

(四)著眼于“文化連云港”建設的實際,創新連云港城市文化發展戰略

當前,連云港正處于城市文化發展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從國家層面來講,十七大的召開,吹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號角;從區域文化建設層面來講,作為長三角的北翼港口城市,融入大上海,接軌長三角,使連云港區位優勢和自然優勢更加突出,經濟洼地隆起的同時,對文化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從江蘇省情來講,2006年江蘇文化工作會議的召開,拉開了“文化江蘇”建設的大幕,“文化連云港”自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之一;從連云港自身實情來看,跨越發展、崛起騰飛的偉大實踐,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基礎和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此眾多的機遇,唯有實施正確而務實的發展戰略,才能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把發展機遇轉變為發展實踐,使加快連云港城市文化建設成為可能、變成現實。

一是實施積極的海洋文化戰略。作為一座有著近兩千年港口發展史的城市,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連云港沒有積淀豐厚的海洋文化形態,與其開放城市的形象極不相稱,與國際性濱海城市建設的宏圖大業極不匹配。歷史畢竟只是歷史,過去的再也無法挽回。需要深思和努力的,是要在區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認真而扎實地補上海洋文化這一短板,使之與現代化海港城市名實相符,使之深深地扎根于城市發展中,融化于城市精神中,成為連云港建設國際性濱海城市的文化之根、精神血脈。一是要積極吸納世界港口城市文化建設成功經驗,有目的有步驟地推進海洋文化建設,努力打造海濱城市文化形象。二是努力挖掘本土海洋文化資源,深度提煉、高點推介,激活沉睡于城市深層海洋文化元素。三是注重吸收引進國際先進港口文化資源、項目、技術、人才、創意等要素,深入揭示海洋文化的內容形式、品質特征和嬗變規律,營造海洋文化氛圍。四是大力推進文化交流、融合、貫通,努力使區域的文化品牌、內容、風格、特色和氣派,有機融入海洋文化培育過程之中,實現古今融匯、中西合璧、全面創新。五是設計營造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標識系統,結合濱海城市發展理念,綜合考慮城市標識系統與城市海洋文化環境塑造的協調關系,把城市信息的傳遞與海洋人文精神、藝術手段巧妙結合起來,用無聲語言、圖形表達海洋文化的召喚。

二是加快啟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戰略。按照國際化海濱城市建設進程,建設“文化連云港”的現實要求,適度加快文化基本建設的速度,建設一批惠及全體市民、承載區域功能、貼近多元需求、便利群眾享用的文化基礎設施。集中力量規劃、推進城市公共文化基礎性主體工程,用5年時間,使城市初步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能夠承辦國際文化活動、引領區域文化發展的重大文化基礎設施。政府引導、政策推動,規劃先行、開放領域、市場運作,大力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國際資本,著力推進區域經濟文化樞紐城市建設。以特有的山海資源、文化遺址、西游記等特色文化為載體,努力推進文化休閑度假、文化創意產業、中央文化商務服務等城市文化產業基礎性主骨工程。到2015年,使連云港的公共文化設施人均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形成覆蓋全體市民的文化設施體系,使文化產業的重要區塊、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初顯形態、初具規模。

三是打造魅力獨特的人文環境戰略。人文環境是一個城市文化特質的靈魂和魅力,是一個城市的人文個性和品格。一個城市要獲得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好的氛圍,好的城市文化,好的人文環境。可以這樣說,一個沒有自己人文環境的城市,是沒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打造成魅力獨特的城市人文環境,核心是要提煉一種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核,一個城市的魂,它反映著這個城市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思想境界、歷史文脈,是這個城市獨有的精、氣、神。發達城市實踐一再證明,一個城市要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善于總結提煉自己的城市精神,為城市的躍升提供寶貴的價值資源和精神動力。上海憑借“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長沙憑借“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大連憑借“創造、創業、創世”的城市精神,營造出了優良的人文環境,集聚、整合、激活了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各種要素,使城市得以快速發展。連云港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充滿朝氣的城市,千百年來,連云港文化在仙山秀海的滋養中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準確塑造連云港的城市精神,可以更好地孕育市民的崇高理想與美好憧憬,激揚市民的改革動力與創新熱情。當前,市十次黨代會提出的以西游記精神為內核的新時期連云港精神,是我市推進城市精神建設的一次成功嘗試,它極大地喚起全市人民的熱情和激情,凝聚了人心、集合了力量,相信假以時日,經過一番錘煉和磨合,必將使城市在精神和思想上產生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和普遍認同。

打造魅力獨特的城市人文環境,關鍵是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城市的人的城市,更是文化的城市,因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城市精神為價值指向,發掘和張揚城市的文化特質,把文化作為經濟跨越發展的動力、社會和諧進步的支撐、城市崛起騰飛的終極意義,努力擴大連云港城市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輻射力。通過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打造中國東部沿海的文化高地,提高連云港人的文化和素質,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文環境,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為跨越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條件和巨大的精神支撐。

四是創新文化建設的聯動發展戰略。連云港北接渤海灣、南連長三角,東西貫通新亞歐大陸橋,處于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樞紐地位。加強與周邊地區及沿橋、沿海城市的文化協作,發揮區域經濟、文化中心的有利條件,在充分尊重區域內各地文化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積極倡導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謀發展,推進文化聯動發展。

一是要打好陸橋文化牌。陸橋經濟帶的日漸崛起,陸橋文化也隨之悄然興起。它是一個集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于一體的新型文化。在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今天,陸橋文化正在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特殊的作用。陸橋文化現象,對陸橋沿線各地市經濟社會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在區位價值、理論研究、觀念形態、領導決策、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都表現了出來。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陸橋文化的重要組成城市,連云港城市文化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陸橋沿線文化的熏陶和洗禮,無論來自政府還是民間的經濟文化活動,無不滲透陸橋文化色彩,陸橋文化已毫無懸念地走進這座城市,植根城市文化。由文化接納上的不自覺為自覺,變文化發展上的被動為主動,陸橋聯手、城市聯動,讓陸橋文化的精神、價值成為連云港及至所有陸橋城市的共同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推動陸橋經濟走向繁榮昌盛,理應成為連云港城市文化發展的戰略之舉。

二是打好“長三角濱海城市文化帶”牌。長三角城市擴容,連云港由邊緣城市一躍成為長三角重要的北翼港口城市。從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角度來看,在長三角二省一市的城市經濟文化布局中,沿海城市完全可能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合縱聯橫、聯動發展,形成優勢互補、文化相融、互動發展的濱海城市文化帶,共同倡揚敢闖敢干的海洋文化、建設富有活力的濱海文化城市,打造“長三角濱海城市文化帶”。

三是要打好“淮海文化牌”。連云港地處淮海經濟圈,與周邊城市存在著天然相近相親的地緣、人緣、文化緣,正所謂地相近、人相親、文相融。共建淮海經濟文化圈,倡導區域發展主體聯合、區域文化資源整合、區域文化市場共同開放的文化發展理念,共同創建區域文化藝術交流、文化服務、文化商貿基地,合力提升整個區域文化發展的國際化、現代化和市場化程度,增強區域特色文化的國際輻射力,逐步構建“淮海文化圈”。

(五)著眼于堅持改革創新、激活活力,不斷提升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積聚經濟騰飛的深層推動力,必須始終堅持以根植城市血脈的城市文化傳統為根基,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為核心,博納外來優秀文化,凸顯山海文化特色,大力繁榮發展連云港特色、連云港風格、連云港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一是必須立足區域實際,在增強文化的原創力中激活文化發展活力。增強文化的原創力,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中之重,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要樹立原創意識、精品意識,集中精力、整合資源,努力創作一批符合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具有區域特色、反映跨越發展時代特點,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時代的文藝原創精品力作,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要努力培養一批市內外乃至省內外有領先地位的名理論家、名藝術家、名作家、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名播音員等連云港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形成文化人才高地,匯集雄厚的創作力量。要依靠本土和國內外高校以及文化界的力量與資源優勢,重視文化管理和經營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引進培養,對于文化產業的經營者特別是文化企業家,要承認并高度重視他們是產業價值創造的主導因素,賦予其獨立的產業決策權和應有的社會地位。要發揮名人效應,積極引進大師名家來連云港建立創作室、藝術館,以文化名人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多渠道、多方位增強文化的原創力。

二是必須著眼發展需求,在做大做強多元化文化產業中激活文化發展活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力和驅動力的視角,用經濟的眼光,來觀察文化、論證文化的重要性,從經濟發展中看到文化的力量。要借鑒國內外特別是沿海發達城市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全市文化產業增長速度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高于服務業增長速度,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跨越發展不可替代的朝陽產業、新興產業。要突出我市西游文化、徐福文化等傳世名著、神話傳說影響廣泛、傳播深遠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立文化創意產業風險投資體系,積極推動富有連云港特色的工業設計、動畫產業發展,打造出一批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創意產品和文化品牌。要彰顯我市山海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的優勢,適應人們旅游休閑度假消費不斷擴大的趨勢,把豐富的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轉變成為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的載體,加大資源整合和集聚力度,打造文化休閑產業鏈,構建文化休閑產業群。要凸顯我市海古神幽奇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特征,大力開發名山、名水、名泉、名遺、名勝歷史人文旅游,發展民俗、風土人情體驗等創意旅游活動,加強休閑旅游設施建設,打造人文旅游休閑新干線。要精心創作推出一批重點舞臺佳作,振興發展淮海戲、五大宮調等地方特色藝術,悉心籌備各類藝術賽事和藝術活動,傾力打造連云港之夏、“在海一方”廣場文藝演出,加快形成具有連云港地方特色的休閑文化產業群。

三是必須構筑文化品牌,在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統籌兼顧中激活文化發展活力。作為歷史和文化積淀深厚的海港城市,連云港擁有眾多的文化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將軍崖巖畫、孔望山摩崖石刻曾盛極一時,尹灣漢墓、藤花落遺址更是讓人驚嘆,各種文化遺跡或表現更是枚不勝數。提升文化軟實力,首要的,就是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統籌快速發展,不斷增強我市文化的總體實力和競爭力。根本的,是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核心的,是要尋求有價值的、本土化的、先進性的文化資源,找到本土優秀的文化產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礎之上,和連云港跨越發展歷史實踐結合起來,運用創新的現代模式來鑄造城市文化品牌,確立文化發展戰略。關鍵的,就是要借鑒國內外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大力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大力培育各種類型的文化企業,下力氣進行資源整合,打造一批省內領先、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促進文學藝術的普遍繁榮,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