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面對文化與人格

時間:2022-09-13 11:40:00

導語:現代社會面對文化與人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社會面對文化與人格

無論是要國家強盛,還是要國家獨立和自由,其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獨立的、自由的國民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在幼年、少年時期是最重要的時期,因此梁啟超先生就有了上面的名言。

“改變國民性”是以魯迅、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國民性”是什么意思呢?筆者認為,“國民性”指的就是國民人格,即全體國民在人格方面的共同特征。那么,一場以改變人格為目的的運動為什么要以新文化運動為手段和方式呢?這是因為,文化與人格是一對相互影響的、有著共同思想基礎的社會學體系。當時中國人的國民人格是一個什么樣的特征,又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呢?這些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現在,筆者從最基本的角度入手,試著對人格和文化進行一下分析,也許最后我們能得出一些共同的認識和結論。

一、我們先來明確幾個基本概念:

1、人格:

(1)人性: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即人具有通過自身的本能接受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進而通過自身影響環境,從而達到和實現保存、發展和壯大自身、家庭、種族、和群體這樣一種潛能和欲望。

(2)人格:這里的人格是指人的品格。即人為實現其人性潛能和欲望而形成的具體理念。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

(3)人性與人格的關系:人性是對人格的高度概括;人格是人性的具體體現。

2、文化:文化是指一個群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共同理念和特有技能。

3、文化與人格的關系:文化是一個群體共同人格的外在表現;人格是文化對個體的具體影響。

二、權威觀——兩種對立文化與人格的基石:

1、兩種對立的權威觀——理性的權威與非理性的權威:

“人們廣泛地認為,我們面臨著兩者必居其一的局面:要么接受獨裁的、非理性的權威,要么完全不要權威。然而這種抉擇是一種謬誤。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具有什么樣的權威。當我們說權威的時候,是指理性的權威還是非理性的權威?理性的權威產生于健全的能力之中。權威受到尊重的人在完成授權于他的那些人所賦予的使命時,有能力行使職責。他即不需要威脅那些人,也不需要以自己的魅力來博取他們的贊賞。只要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他人,而不是剝削他人,他的權威就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并且就不需要非理性的畏懼了。理性的權威不僅允許、而且要求那些服從于這一權威的人經常地督促監督和批評。理性的權威總是暫時的,它是否被認可,要視它的行使情況而定。

另一方面,非理性的權威往往產生于對人的統治。這種權威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對焦慮和軟弱無力的被統治者來說,它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相對的。一方是權威,另一方是懼怕,非理性的權威常常建立在這兩者的相互依持上。這種權威不僅不需要批評,而且嚴禁批評。理性的權威是建立在權威的擁有者與受權威制約者雙方平等之基礎上的,兩者僅僅是在某個具體領域里有知識和技術程度上的不同而已。非理性的權威的真正本質是不平等。”

2、兩種對立的文化與人格:

理性的權威是人本主義思想的基石,而非理性的權威是權威主義思想的基石。這樣就可以把文化分為人本主義文化和權威主義文化。同時,人格也可以分為人本主義人格和權威主義人格。

三、倫理——最基礎的文化:

倫理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特征。倫理是文化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一個社會,其倫理是人本主義的還是權威主義的,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文化和社會人格的性質。因此,要建設和諧的社會,首先要從倫理抓起。提倡人本主義的倫理,反對和批判權威主義倫理是達到這一目的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