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道德的建設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31 03:21:00

導語:農村社會道德的建設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會道德的建設探析論文

論文摘要: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農村社會的轉型和農民精神生活的深層變革,使當代中國農村社會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現為農村社會成份的混合性、農村社會成員個體屬性的模糊性、農村社會信息傳播的復雜性、農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和社會道德選擇與建設的功利性等。這一切都使農村地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

論文關鍵詞:社會轉型農村特征核心價值論文關鍵詞:社會轉型農村特征核心價值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深層的變革和快速的轉型。在某種意義上說,今天中國農村的個別地區大都具有了一些“現代性”甚至“后現代性”的生活元素。與之相應,農村人口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方式也因而有了很大的變化。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不僅使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在農村地區進行核心價值建設也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因此,在當前中國農村社會的轉型與變革之中,必須重視農村成員經濟自救與道德建設的結合,以保證農村社會的健康轉型和全面發展。尤為重要的是,必須認清農村基本特征,堅持正確的價值方向,促進社會道德建設,以文明科學的現實生活促進農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

(一)農村社會成份的混合性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運行機制的深層變革加劇了中國農村的社會轉型。這種轉型從社會形態上看,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農村社會的轉變;從個體勞動者的角度看,是從傳統的依附于土地的“農民”向現代的農業勞動者和“農民工”的轉變。三十年來,這種社會經濟轉型的量和質的積累,使廣義上的中國農村成為一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具有多種經濟成份和社會元素并存的混合體。

整體上說,中國既有東南沿海地區較為現代的農村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又有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在同一農村地區,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也有著不同的表現,農村社會勞動力的構成等生產和生活要素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相應,其經濟成分、所有制形式、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成份也就愈加復雜。甚至在同一個村莊,在不同的生產者那里,其經濟形式、生產和經營方式和水平也都可能大相迥異。

顯然,不論是宏觀上還是微觀上,當代中國農村的一個最大特點即是其社會生活和經濟元素愈來愈具有強烈的混合性。

(二)農村社會成員個體屬性的模糊性

身份認同的危機是當代工業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和社會心理現象。隨著正在加快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量傳統農村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于城市。由于現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對立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消除,即使他們已經在城市中扎下了根,但在心理上和現實處境上他們仍然被認為或自認為是“農民”。加之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還有一部分農民在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地之間頻繁地往返,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農民”和“農民工”、農業和工業之間不斷地改變身份。這些都造成了“農民”的社會屬性變得更為復雜和模糊,他們亦工亦農亦商亦城亦鄉,但受制于現實的社會經濟原因,他們又仿佛非工非農非商非城非鄉。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正在變成一個具有多種經濟成分和水平的混合體,農村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成為一個社會屬性相對復雜的個體,身份的復雜性和模糊性造成他們對自己個體屬性的認識模糊。“我是誰”已經成為許多農民工心理上一個揮之不去的困惑,造成了他們對自身主體價值的懷疑。在他們的生活方式選擇中:一方面是心中對都市文明的向往,是對身份逐漸改變的喜悅;另一方面又有著對自己未來不確定的不安。正是由于對陌生的現代道德的仿徨和恐懼、向往和模仿,也造成了他們在情感選擇方面的徘徊。

由于他們在就業、醫療、子女求學等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的“市民”待遇,使許多人有著一種社會邊緣人的心理,或者自我邊緣于城市主體社會。這不僅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也影響到城鄉社會的和諧發展。事實上,與經濟問題一樣,今天農民工身份的模糊性間題已經成為困惑和影響農民工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社會信息傳播的復雜性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經濟的發展,現在農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豐富性、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這就決定了信息傳播內容的復雜性。

第一,隨著農村人口在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地之間的頻繁往返,重商主義、市場經濟和都市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已經影響到曾經相對簡單、純樸的農村社會和文化生活,影響了傳統農村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人際關系及其原則;第二,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普及,使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他們對一些事情有了不同于傳統的看法。由于有了一定的法制觀念,他們基本明白自己的權利,并知道得到這種權利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敢于主張這種權利;第三,以電話和電視為代表的現代通訊手段和信息傳媒為農村社會造就了一個異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通過影響力和受眾面越來越大的衛星電視和網絡的力量,國外的一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通過電視劇和新聞節目,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曾經閉塞的農村,西方政治形態、西方社會文化思潮也對農村和農民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力;第四,傳統的封建迷信內容往往以新的形式、以科學的面目在農村得到繼續傳播,甚至有時在一些地區造成十分明顯的負面影響。

如何正確認識這些紛繁復雜或光怪陸離的多元文化,解決它們對農村人口造成的精神困惑和道德建設上的干擾,是在農村地區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城市,有公共圖書館,有各種免費的公益講座和討論,可以有助于人們對各種社會思潮內涵的認識。但是,由于農村的具體情況,有些人不僅不能正確吸收其中的有益因素,甚至可能因為對其內容良秀不分而影響到廣大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從而也對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農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

農村勞動者個體身份的不斷改變,一方面造成了他們面臨著自己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市民的身份認同的困惑,并因之造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和人格分裂;另一方面,他們又因受到工業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對傳統社會沖擊的影響,而日漸動搖自己長期以來從父輩那里繼承和習慣了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在生產方式改變的同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思維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傳統農業社會已經被打上現代都市生活的重重痕跡,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也因之帶有了濃厚的重商主義特點,長期融于農村生活之中的生活方式不僅有了明顯改變,甚至也因打工者的不斷返鄉而融人了學者所言的后現代社會的某些道德觀念,從而造成農村和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判斷的多元性。

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眾多的農村人口在價值觀和道德觀方面也正在進行著一次巨大的變革。這造成了中國農村深受現代思潮和現代風尚的多重影響,這種變革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村社會成員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由于農村經濟成份的混合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其相應的道德選擇和生活方式也因之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都多元地存于現實的農村生活之中。在當前農村社會中,這種艱難的取舍和多元的共存、這種道德生活的復雜性、變動性和混合性,反映的不僅僅是農村人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進行道德選擇的困境,事實上,其背后的根源仍然是經濟因素和社會角色面臨轉換時的激動與焦慮。

(五)社會道德選擇和建設的功利性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今天的農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所謂的農業也不僅僅是指在黃土地上的勞動。更為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使傳統的農村宗法倫理和行為方式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農村和農民在適應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之時,精神上已經接受了現代社會的某些風尚和精神。在這種對傳統道德的超越、反叛和變革中,由于對道德觀的選擇往往被賦與了更多的功利目的,對道德的功利化取舍即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魔,建立于其上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因之表現出其搖擺性和不確定性。這種在勞動者、社會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和價值觀等方面轉變的艱巨性,使其過程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功利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