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心理學的知識社會學背景探索論文

時間:2022-11-23 03:01:00

導語:科學心理學的知識社會學背景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心理學的知識社會學背景探索論文

論文摘要:對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的傳統理解,主要依據鐵欽納和波林對他的描繪。在當代研究中,西方學者在廣泛研究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澄清了關于馮特的種種誤解。我們可以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科學心理學誕生的背景。實證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傳統哲學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生理學與哲學的“聯姻”產生了實驗心理學。

論文關鍵詞:科學心理學;知識社會學;背景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本文試圖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考察科學心理學誕生的背景。

一、實證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傳統哲學的沖擊

19世紀下半葉興起于德國的科學心理學思潮,既是對傳統的哲學心理學思想的直接繼承,又是對當時德國哲學狀況的一種富有建設性意義的直接反應。因此,馮特心理學的理論性質,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于當時的德國哲學狀況。馮特作為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成長于是19世紀中葉,成名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而19世紀中葉,正是西方哲學從它的近代形式向它的現代形式的過渡期,因而在理論上處于極度的貧乏和混亂的狀態,這就使得當時的哲學家們的首要任務,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尋求和探索哲學的出路。馮特的科學心理學事業,就是這種探索的特殊形式。

19世紀中葉德國所面臨的哲學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與黑格爾于1931年的去世相關,黑格爾的去世意味著整個傳統哲學的終結,因為他的哲學體系“以最宏偉的形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在他的“博大”體系中,以往哲學的全部雛雞都終于到家棲息了。如果不拋棄黑格爾哲學由之孕育而成的,由笛卡兒的“我思主體”所確立的近代哲學的“第一原理”,如果不突破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那么哲學要想還有所作為是不可能的。

19世紀中葉,實證自然科學已經得到充分發展,對傳統哲學產生著強烈的沖擊。首先,在自然哲學最終被清除的意義上,實證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傳統哲學不斷喪失它的“世襲領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如果世界模式不是從頭腦中,而僅僅是通過頭腦從現實世界中得來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得來的,那么為此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學,而是關于世界以及關于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的實證知識,由此產生的也不是哲學,而是實證科學?!逼浯?,就哲學和自然科學作為知識體系而言,實證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二者無論是在世俗生活世界還是在理智生活世界,在人們心目中的社會地位以及人們對它們的社會情感發生逆轉:自然科學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對象的素樸客觀性、理論體系的感受性、精確性和社會實踐的直接可感性。因此,實證自然科學的充分發展,一方面使其自身受到人們的普遍青睞,另一方面又普遍地使人們對任何形式的思辨的哲學形而上學體系發生懷疑,并導致曾經令世人嘆服的、在邏輯上極為精致的古典哲學體系在德國理智生活界的地位和聲譽El漸衰微。為了適應歷史條件的變更并拯救哲學的命運,有一大批學者,包括一些哲學家自己,采用了自然科學的實證態度,并試圖利用自然科學的經驗和方法來研究或“治療”哲學,以把哲學建設成為一門像自然科學那樣精密的知識體系。此時,剛剛興起的實驗心理學,特別是科學心理學思潮,既是這種理論沖動的表現,又是這種理論努力或嘗試在學術實踐上的主要形式,并被它的倡導者們認為是為所有的哲學問題提供基礎的一項真正的哲學事業。這就是哲學思維中的對后世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自然主義”態度和“心理主義”思潮興起的歷史根源。

二、生理學的發展及其哲學意蘊

生理學本身純粹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屬于生物學范疇,是在解剖學的基礎上理解以物質形態而存在的人類有機體及其結構的功能活動。它與哲學的“聯嫻”產生了實驗心理學。這是因為,在傳統上,人的意識或人類精神活動現象屬于哲學的問題領域。但是,意識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最終只能在作為個體組織而存在的人身上得到實現。因此。一旦生理學萌芽,便會在理論上構成一個素樸的信念,即將人的各種心理活動或精神活動如感覺、運動、思維等,理解為就是人的物質的神經組織的功能活動,從而將意識或精神納入生理學的研究領域。這就是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在接受過嚴格的自然科學傳統訓練的生理學家之間普遍流行并被堅持的一個理論構思。這一構思在理論上的成熟化,就意識或精神這一實質上構成了哲學前提的論題而言,必將否定哲學的權威性并取而代之。

在自然科學體系中,生理學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波林曾對此進行過廣泛的考察,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生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實驗科學,而且德國在這一領域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驗生理學在19世紀上半葉的漸趨成熟,特別是有關神經生理學、腦的結構與機能和感官生理學的研究及其發展,直接導致了科學心理學亦即實驗心理學的誕生。關于實驗生理學和實驗心理學之間的這種過渡關系,波林曾提出了一個隱含重大理論意義的歷史事實。19世紀上半葉的生理學多以動物實驗為主要手段,這就決定了運動生理學先于感覺生理學。這個時期關于感覺現象的研究,多以感覺器的物理學為對象。與此同時,雖然生理學家不易處理感覺的問題,因為這一時期的研究沒有機械的記錄器可以構筑一個動物的感覺神經的終端,但他們在自己身內卻有可以接觸到的直接經驗,因而此類研究與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的部分便采用了一種非正式的內省法。這種缺乏批判性的內省法若能產生任何其他科學家都易于證明的結果,我們便不必將此法精益求精。也不必子此法以一名稱,更不必提出現代行為學所提出的唯我主義的問題,盡管學者完成了這些種種觀察??蓞s沒有對于其中一個因素即經驗的性質作批判性的討論。公務員之家

正是因為當時的生理學家們沒有批判性地討論他們在自己身內可以接觸到直接經驗的性質,才使他們得以僭越自己的研究領域而進入心理學和哲學領域,從而直接推動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這就是前述生理學家們的意識問題上的理論素樸性。后來的“純”哲學家們,特別是現象學傳統的哲學家們,堅定而強有力地掀起一場運動,以驅逐哲學思維中的“心理主義”并取得成功,正是以對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這種直接經驗的性質進行自覺的批判性反思為基礎的。而在心理學領域,甚至直到現在,對經驗的性質的這種批判性反思卻令人遺憾地未達到這種自覺程度。例如,赫爾姆霍茨關于神經沖動傳導速率的研究,就其自身的性質而言,是純粹生理學的范圍,因而他很自然地就并未考慮其對心理學的影響。雖然就事實而言,歷史證明,這種影響對實驗心理學或稱科學心理學的誕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在以下意義上來理解這種影響的意義,即認為其研究的重大意義在于,對一種心理過程是可以進行實驗和測量的,過去無法形容的“靈魂”居然可以時間化了,從而增強了19世紀生物科學中的唯物主義傾向,那么,這種理解就以上述理論素樸性為前提的。

從邏輯的終極可能性意義的角度,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生理學、特別是神經生理學,最終將徹底揭示作為意識實現這必要條件的肉體組織的全部運動規律。事實上,我們可以認為,到目前為止,關于這種運動的最一般原理已經得到闡明。然而,這種原理終究是關于物質的肉體組織的物理運動原理,而不是關于經驗、意識、心靈、靈魂或精神的運動原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理論鴻溝。但19世紀中葉生理學家們“已經認為心靈主要等同于腦”,正是借助于這一“等同”的理論素樸性,19世紀的生理學家們極其輕易,但同時也是錯誤地跨越了這一鴻溝。19世紀中葉,當神經沖動的電性質被發現后,當時最偉大的生理學家之一杜瓦·萊蒙曾以其生理學理論敏銳性地懷疑,神經組織的這種電的運動,到底是否就是神經興奮過程。如果他們同時富有心理學和哲學的這種理論敏銳性,那么19世紀的生理學家們定當不會如此輕易而魯莽地跨越這一理論鴻溝。

這一理論鴻溝一旦被跨越,那么生理學家就將大有可為了。兩千多年以來。關于“心靈”的運動原理,哲學家們已經提供了近乎詳盡的闡明。如果“心靈等同于腦”。那么,哲學家們關于“心靈”的運動原理。就應當同時也是“腦”的原理。但哲學家的研究和討論方式是思辨的而非科學的,而生理學家的研究和討論方式是正統的科學的。因此,哲學家關于“心靈”的運動原理。必須接受生理學的改造才能成為科學的原理。也只有如此,哲學才能成為科學的哲學。就史而言,這種被改造后的科學的哲學,實質上就是科學的心理學(馮特的實驗心理學)。正因為如此,史家得出的結論認為:“心理學是生理學與哲學的混血兒”;馮特是科學心理學的創建者,因為他把生理學嫁接于哲學,使心理學從此脫離哲學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