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時間:2022-03-07 11:07:59
導語: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流變性和傳承性,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來。當下,我國正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旨在從供給側方面刺激我國的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主要依據是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原理,該原理將新供給經濟周期分為:新供給形成階段、供給擴張階段、供給成熟階段、供給老化階段。[1]在眾多資源中,優秀傳統文化可視為一個較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將形成一個重要的經濟供給源。同時,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經濟屬性和文化價值的當代轉化。
2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供給源轉換:理清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具有文化價值轉向經濟價值的可能,那么,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的經濟轉化,就必須從當下的經濟環境下著手,挖掘和整理出所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加以分析和研究,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經濟屬性,經過市場的刺激,加大生產力度,形成有效的供給源。理清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闡發文化精髓,深入研究和闡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等相關發展和傳承的規律,在各個時期是如何滿足當時的文化市場需求,以尋找歷史經驗,才能在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過程中,尋得與當下適合的創新方式或方法。因此,在《意見》中的第8條明確提出的重點任務:“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這項工作任務,是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最基礎性工作,是開展一切措施的源頭。因此,該《意見》在確定了這項重點工作任務之后,在一定時期之后,要把此項工作形成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常規性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普查形成一個常態性工作。這個常態性工作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形成良性循環的基礎。理清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還應該充分了解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化生態,可以說這個文化生態是滋養該文化資源產生、發展和乃以生存的“土壤”。重慶有一項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川江號子,該文化資源是由于當時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而來,重慶地處長江上游,是靠航運而生。過去,沒有機械船等動力源,船的滑行全部靠船工拉纖,船工為了統一發號施令和緩解疲勞,而形成的一項勞動號子。然而,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長江航運上已不需要纖夫了,也就是產生該項文化資源的生態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的長江邊上已聽不到川江號子了。但是,該項目的文化價值已存在,同時也被眾多的音樂創作者吸收,而且還將該項目搬上了舞臺,通過項目持有者的創作和創新,與當下進行了結合,在舞臺上演出已取得了成功,并成為了宣傳和展示重慶優秀傳統文化的必點項。在實施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中,該項目同樣能夠依靠他的創作和創新,讓該項目走上了音樂的舞臺,從而產生經濟價值,而且項目持有者也能通過演出養活一個演出團隊。這個例子說明了,在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化生態環境下,已被當下文化生態所摒棄的文化資源,只要能夠找到與當下文化生態或文化市場的切合點,依然能夠將其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進行轉換。
3經濟價值的當代轉換:生產性保護促傳承與發展
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轉換,作者引用了一個重要的保護措施———生產性保護,生產性保護來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做了定義:是指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能夠在生產性保護的基礎上,有效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身的活力,瀕危的項目出現了生機,有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所以,基于這些方面,作者引用了該項保護措施用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將其定義為:在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通過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文化價值的文化產品向文化市場的經濟價值轉換。采用生產性保護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能夠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持有者的傳承能力。傳承是優秀傳統文化流傳的重要特性,生產性保護是在保持優秀傳統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進行擴大生產等保護方式,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化資源持有者生產的積極性,當持有者一人無法滿足市場的基礎上,就會采用授徒的方式招工,進而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廣泛傳承,更是提高了文化資源持有者的傳承能力。二是豐富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或者模式。眾所周知,在傳統的傳承模式主要采用的師徒傳承、自然傳承,而開展生產性保護,能夠大大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提高文化資源持有者的經濟收入,那么,他就更有激情開展傳承活動,當生產擴大到一定規模時,他有可能在項目的各個程序上進行單一傳承,從而出現了類似生產線的傳承現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生產鏈上的鏈條式傳承方式或模式,或也可稱為“流水線傳承模式”[2]。三是能促進文化資源的良性發展,恢復文化資源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資源體現的文化價值及文化附加值通過生產性保護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掘,使得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的市場前景日益廣闊,進而發展形成文化產業鏈,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如:重慶市榮昌區的陶器、折扇和夏布等優秀傳統文化,在開展生產性保護以來,每年的創匯收入能上億,進而成為了榮昌區的支柱性產業。四是生產性保護還能破解無人繼承的難題。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得到開發,有了經濟效益,自然就能吸引眾多的傳承人向文化資源的持有者學習、繼承,從而能很大程度上破解無人繼承的難題。
4文化價值與文化市場對接:文化市場需求的提升
前文討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供給源和供給措施,為了保障這些供給源成為有效供給,還需要從市場的需求方面進行討論。在文化市場中,供給和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數,有供給無需求,即是無效供給;有需求無供給,即是市場缺供給。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生產性保護,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產生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衍生品,作為新的供給源投放到市場上,就需要一個有效的需求者來消化這部分產品。目前,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在相應的提升,而且需求端的文化生態也在不斷的提升。文化市場呈現的需求也正在從原來較為單一、低端的文化產品類型向高品質、高質量、高體驗價值的文化產品和文化類型轉變,且具有較強的精品化和個性化特點,并呈現出了文化需求的多樣性。當下,與我國的國民經濟總量相比較而言,我國文化產業產生的經濟體量尚處于底下階段,在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理論里來看,我國的文化產業正處于新供給的形成階段。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產生經濟體量較小,但是文化需求卻不小。從需求方面來看,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將出現文化消費“井噴”現象。[3]201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8866美元,并已超過了5000美元,符合文化消費出現“井噴”現象的條件。按照基本需求和井噴的比例測算,我國在文化需求方面應該產生在5萬億元左右的文化消費需求,然而,我國卻只有1萬億元的實際文化消費需求,從需求側來看,就出現了近4萬億元的需求缺口。也即是說需求已經占有較大的份額,只是供給尚未跟上需求的步伐。既然我國在文化需求上出現了大量的缺口,從文化市場的角度來看,已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供給源還遠遠不能滿足文化市場的需求。這兩個方面的顯現,更符合了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理論下的新供給形成階段的特征、特點。即是說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性擴充方面,在適應當下文化生態環境,應該大張旗鼓的擴張生產,創新性的開發滿足當下人們急需的文化產品,來填補上供給的缺口。從單一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擴充,到具有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的優秀傳統文化集群式的擴充;將從產生新的供給源,到形成新的供給鏈,逐步發展成為集群式的供給鏈和產業,從而形成新的文化產業生態,來充實和擴展我們的文化市場,以達到逐步刺激文化市場和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的目的,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文化產業新生態。
5文化與經濟價值的均衡對接:文化市場的供需平衡
合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性保護,促使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向文化市場經濟價值的當代轉換,使得文化市場的供給源更加的豐富,在加大擴張力度時,催生出更多的供給源,從而在文化市場上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鏈和文化產業生態,從新供給主義經濟理論來說,就形成了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新的供給。當然,這些新的供給產生也不是盲目或茫然的產生,而是在適應了當下新的文化生態和新的文化環境下產生的,是滿足了當下文化市場上新的文化需求為基礎的,是更好的填補了文化市場上的供給缺口。新的供給產生之后,會更進一步刺激和優化文化市場,同時,為了迎合當下文化需求側的要求,在供給側的生產上,用根據文化資源的本源進行創新,來不斷的滿足文化市場上的新需求。從文化市場的需求面來看,有了滿足需求的新供給產生,更高需求的“質”和“量”又會反過來刺激供給側對產品新需求的改進。在新供給產生過程中,不能忽略需求者正在向更高質量、更高品質的文化需求進行轉移,所以,在新供給產生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掌握文化市場上的需求側的相關訴求變化動向,時刻迎合需求動向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進和改變,才能將有效供給做得更加充分發揮效能,以延長供給側的供給周期,才能有效地消化新供給。從需求的角度來說,文化消費是需求和供給的風向標,供給側方面可以通過文化消費來觀察市場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供給門類、供給產品的新方向等相關信息,從而改進和調整優秀傳統文化的供給源和供給品等;從需求側方面可以通過文化消費觀察到文化市場上對優秀傳統文化真正需求,需求的新動向和新變化等相關信息。通過文化消費透露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的信息,供給側需要根據需求側反應的信息,進行調整和改進;而需求側會根據供給側的新動向進行提升,同時也會受到新供給的不斷刺激,使需求的訴求更加豐富。通過文化消費在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調劑,使得新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產業供給鏈和產業生態之間,尋求一個新文化生態、文化市場上供給與需求的新平衡點,并進行均衡發展和傳承,正如該《意見》第12條中指出的“需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供給與需求結合”。
6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當下轉換,在適應當下社會文化環境的基礎上,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相統一,通過對有益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生產性保護措施下,形成一系列的新的供給源、供給鏈、產業鏈和新的文化產業生態,來調劑和刺激新的文化生態,進而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自身價值的轉換,激活他們的自我造血功能,形成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承的良性循環。他們產生的經濟價值和文化產業增加值,將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并發展成為當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企業,為我國十三五期間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優秀傳統文化新供給的產生,對文化市場也具備有調劑和優化等作用,使得他們在當下的文化生態環境中,有更強的生命力,有更好地適應當下的人文環境,更能體現出文化的包容性。
【參考文獻】
【1】滕泰,范必,等.供給側改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2】侯路,譚小兵.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與傳承模式的構建[J].內蒙古藝術,2016(2):89-91.
【3】王離湘.文化創新理論與探索[J].大舞臺,20163):4-9.
作者:侯路 單位: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
- 上一篇: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 下一篇:EPC項目外匯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