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內衣情感與文化審美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10:13:00

導語:我國古代內衣情感與文化審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古代內衣情感與文化審美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意境等審美標準,分析了中國古代內衣造型、形制、材質、紋樣、色彩的發展特點,闡述了中國古代內衣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中國古代內衣傳統文化審美特征

在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中,認為人的身體之關系是模擬自然界的調和形象而來,忌論人體欣賞,崇尚內斂、含蓄、委婉、優雅的審美思想觀念。因此,內衣在中國數千年的歷代服飾文化演變過程中長期以一種隱諱、朦朧、斷續的形式彰顯于文獻史實、傳世和出土實物當中。但是在每個重大歷史時段,中國古代內衣從稱謂、形制、色彩和材質、紋樣等方面均以不同的形象出現,給世人展現出中國服飾文化的生動和博彩。

一、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

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征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墩f文解字》云:“褻,私服也?!币C即貼身穿的衣服,有輕浮、淫穢之意。內衣的另一種形制“苞”,《釋名·釋衣服》:“袍,苞也。苞,內衣也?!币蚬糯旧夹g不高,“署天近汗之衣必無色”,最初的內衣面料多采用本色葛布。漢代有“羞袒”(鄙袒)、“汗衣”(汗衫)的內衣形制,汗衣與其他內衣的不同在于男女、貴賤皆服。而女子的“心衣”上端用“鉤肩”,背部袒露無后片,平織絹作為常用面料。還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飾演變過來的“襠”,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為織錦。梁土筠《行路難》記載女性還有以“開孔裁穿”獨特結構的內衣。

中古時期的“訶子”是唐代女性內衣的一大特色。這種以束在胸際間的裙充當內衣,使肩、胸前與后背全部袒露或雙肩披透明羅衫,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使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此外還流行無內衣袒領長裙的裝束。宋代女性內衣出現了“抹胸”(抹肚)、“襦”“裹肚”“抹胸”穿著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鈕扣或帶子系結,單的夾的,形式不一。老百姓多用棉制品,貴族人家用絲織品并在其上繡花。最有趣的是《遼代文物叢書》服飾篇中形容遼代女性“抹胸”為“一橫幅布帛,裹于胸部”;而契丹女子則大膽將“抹胸”作為“女”(女子相撲運動員之稱)的比賽服裝;貼身內褲的“”(犢鼻褲),造型像牛頭,形象生動。元代的內衣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形象地取名為“合歡襟”。其面料以織錦居多,四方連續為主要紋樣。文獻記載男子內衣以“白絹中單”為正宗。

近古時期,明朝女性內衣“主腰”,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后形成明顯的收腰。明清流行時間最長、男女老幼均可穿著的一種內衣形制是“肚兜”——中國古代內衣的經典。還有帶有摧殘性的束胸“捆身子”,到民國演變成一種更加緊窄的背心,于胸前開襟,以一排密密的鈕扣綰結,稱為小馬甲,其作用都是用來將胸部束平。清朝曹庭棟《養生隨筆》中還記錄了具有保建功能的內衣。經過中古、近古時期,內衣材料的運用較為廣泛,既有絲、絹、綢、緞等高品質材料,也有土布、麻、紗、蠟染布等傳統面料。

二、中國古代文化對內衣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延續時間最長的、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上古是構筑中華文化的時代,從尊神重鬼為特色的殷商文化逐步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渡,到“周”建立完備的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雙重功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再到另一文化創新——“制禮作樂”(樂為情感藝術系統)的禮制,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等重要思想,對內衣的要求實質上無不滲透著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春秋戰國時期,朝廷有較為完備的冠服制度,不同場合中穿用服飾都有繁文縟節的規定,《論語·雍也》中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笨鬃铀枷氲睦^承者和發揚者董仲舒提出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學說。在中國古代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人們將自身裝裹在一層又一層的寬衣大袍中?!抖Y記·內側》就規定不僅男性要“必表而出之”,“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對中國的女性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到了文化繁榮、開放、融合的中古時代,戰亂、動蕩和民族大遷徙促使文化走向多元發展的局面。而隋唐登上中國文化舞臺的庶族寒士是世俗地主階級的精英分子,憑借強盛的國力,使得唐代文化顯示出一種明朗、高亢、奔放和熱烈的時代氣質。統治者在意識形態上奉行三教并行,即尊道、禮佛、崇儒的政策,給唐朝內衣文化以豐滿多樣的形式。宋代文化的重要標志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點。與女子裹足互為表里,將對女性的束縛與壓抑發展到了極致。中國女性沉浸在吟誦著儒家格言式的教誨中,修正著自己的言行,拘泥于儒家的綱常倫理之中。與此相對應的宋代士大夫文化、宋文、宋畫、宋詞則表現出精致、內趨的特征。市井文化如流行的歌舞小戲等隨著都市經濟發展孕育而生,這些從多方面對內衣文化有著深刻影響。而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沖突產生的雙重文化效應是契丹、黨項、羌、女真以及蒙古人統治時期的文化特征,它們共同的生命力表現在具有異族情調的服飾文化因子輸入內衣裝束之中。

近古之際,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以個性解放為核心,反映社會需要的早期啟蒙思潮悄然滋長。李贄、黃宗羲等進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學,倡導求實精神。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趣尚滲入文人書畫,市民文化與市民審美、市民反叛意識逐漸生長。至洪武二十六年,內衣無論在形制、色彩、圖案和工藝上呈現前所未有的成熟,內衣不僅“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三、中國古代內衣的審美特征

中國古代內衣獨特的演變歷史與中國思想文化有著緊密的淵源,表現出風格內斂、造型束身的文化審美魅力和藝術風格。上古服裝以古樸、神秘的藝術風格為主。袍、、衫作為內衣的功用,起到原始的遮體、保暖之用。春秋時期提倡一系列細致入微的著裝守則,不僅約束人們欲望追求、意志表述的快捷方式,也鑄造了封建時代中華民族溫、良、恭、儉、讓的整體精神風貌,使漢代內衣有著寬大、包裹、隱蔽的款式特征。魏晉南北朝內衣結構融入異族服飾特點,中原內衣文化審美開始走向多元化。大唐朝盛世更是把服飾文化推向高峰,服裝藝術風格向情趣化、裝飾化方向發展,內衣穿著大膽,色彩繽紛,體現了唐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的驚彩絕艷。在女子內衣的色彩選用上,以紅與綠等對比強烈的對比法和相似或近似的色彩配置的含蓄調和法為兩大特色,與“以肥為美”的審美情趣相互呼應。宋代內衣風格與服裝風格相似,以淡雅簡樸清秀見長,服飾及其紋理在理學思想影響下趨于拘謹和質樸?!吨熳诱Z類》卷九十一日:“今衣服……如小衫令各從公衫之色:服紫者,小衫亦紫;服緋、綠者,小衫亦緋、綠;服白,則小衫亦白。”可見宋代的內衣是五彩齊全。五代的服裝與多民族多文化糅合,服飾顯現出剛健豪放顯出特色,無論是內衣的使用場合和功能設計上最富有異彩。明代內衣對多樣性、開放性、情色性的追求以及對明麗色彩的趨向,《閱世編》卷八中“非繡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成為明代中后期的社會生活潮流寫照。這個時期民間的內衣可謂多姿多彩,有記載的色彩就有“蔥綠”“土黃”“鮮紅”“青”等,各色齊全,表露自我品行的修養和情趣。

縱觀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演變發展及文化與審美特征,受儒家思想影響最深。荀子《禮記·樂記》認為“以道治欲”,儒家強調社會的禮儀化、等級化的文化背景下,貼身內衣是古人表達自我感情和宣泄內心壓抑,憧憬美好自由的生活愿望的方式之一。而我國古代女性一直以來把擅長女紅,作為評判女性心靈手巧的標準。因此,在古代內衣常利用刺繡等女紅手法含蓄婉約地表達和釋放內心壓抑的情感,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內衣文化審美意識隨著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而逐步走向成熟,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國古代內衣在逐漸演變的過程中融入異族服飾審美風格,由較早期的自然、柔和、寬松、本色、神秘過渡到細膩、多彩、簡潔、意象、對稱、束身的優美樣式。注重內衣服飾的微妙變化,增強了豐富的結構、工藝和精美紋飾的細節變化以及艷麗的色彩裝飾,不僅保持了藝術手法上的傳承關系,同時在中國文化審美的滲透下顯現出更加東方的內衣服飾文化特色。今天我們盤點內衣文化歷史,企盼溫故知新,在兼容并蓄的吸收轉變過程中創造出獨特、先進的中國內衣文化和設計。

參考文獻:

[1]吳小如,劉玉才,劉寧,顧永新.中國文化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潘健華.中華內衣辨析[J].戲劇藝術,2003年第6期.

[3]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葉立誠.服飾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5]許凡,陽獻東.中國女性內衣情感與藝術是文化審美研究[J].藝術百家,2007年第4期.

[6]楊柏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魏靖.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8.